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审美有关,却又超越审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数百年时间里,融入和融合的本土化进程一直在进行。音乐,或者说,那些原本为信仰所用的宗教文本的赞念就留有基因。
关键词:伊斯兰音乐;回族宗教音乐;诵念;文化
西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中东地区兴起以来,就有穆斯林来到中国经商、传教,被称为藩客;自西元8世纪唐朝与大食建立外教以来,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间的交流、交往不断深入;蒙古人西征大量归附的中亚人穆斯林军士、商人、学者、工匠等扩充了中国穆斯林人口的数量;有明一朝,穆斯林该汉语为母语,习汉文讲汉语,被认为是中国回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和时期。经历自唐至今一千多年的发展沿革,中国回族从宗教哲学、教育、仪轨、感情、话语体系和认同体上的本土化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教特征。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宗教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号召,国内对宗教的本土化研究再现高潮。往常对伊斯兰教的本土化研究大多是从宗教哲学、教育、认同等方面展开,但对回族音乐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作为民间艺术的花儿上,导致一段时间以来,回族诵念作为音乐的一种载体并被研究者格外重视。本文从回族诵念的产生背景、文本分类和诵念风格等方面,对回族诵念文化展开论述并梳理其中蕴藏的本土化理念。
一、回族诵念的产生背景
回族诵念尤其产生的文化和时空背景,前者造成回族的诵念在韵律上与中东、中亚等地区的穆斯林有差异,同时时空背景使得回族诵念在因地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后者是回族诵念在中国衍生出的特殊情况。
1.文化背景
回族音乐的产生是由中国回族面临的文化环境决定的。由于历史上发生的穆斯林人口的迁移,促使其与各个民族间产生文化交流,宗教音乐作为一种宗教艺术形式,也与当地的音乐相互渗透,产生新的宗教音乐形式,尤其从乐器、音调、韵律乃至文本等方面发生变化。回族音乐必然受宗教信仰的深刻影响,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的完善更新,既保留原始阿拉伯语的衣钵,又融入了中国民俗曲调,体现了伊斯兰教在中国开展本土化实践的尝试。
2.空间背景
文化有空间性,同一种文化在不同的文化地理空间中,表现出多种形态。回族宗教音乐正是因伊斯兰教音乐受中国地方性民间音乐的而影响生。在文本方面,回族音乐继承了传统伊斯兰教音乐中的隐喻式表达,同时在声乐方面,与中国本土的音乐形式相互交汇、交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回族音乐在形成、传承、丰富及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变。
二、回族诵念的文本分类
宗教诵念界定为集声音(腔调、音乐)、文本(言语、字词)、意义(象征或深层结构)三位一体的特殊文学门类和艺术形式。有时,宗教中的诵念还伴有特殊动作或舞蹈,成为诗、乐、舞结合的艺术形式。回族的宗教诵念主要表现为对《古兰经》和赞圣诗的诵读。
1.《古兰经》
《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教法的第一来源,认为是真主对穆罕默德降示的语言的忠实记录,是由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发起并整理成文本,称作奥斯曼定本。《古兰经》的阿拉伯语是,该词的本意是“诵读”(recite),因此,诵读《古兰经》在穆斯林宗教生活中占有是一项基本的宗教功修。《古兰经》通过穆罕默德之口转述时并没有特别的强调,但是在早期的诵读中开始吸收阿拉伯音乐的音调,形成了一些单曲调。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师们根据经文内容和经文的阿拉伯语字母语音、发声规律创制了专用的调式,其曲调抑扬顿挫、纯朴清雅,节奏和旋律别具一格,形成一种特殊的音乐系统。
《古兰经》本身是韵文,具有诗性品质,但《古兰经》的文体、文风,体裁既非属诗歌体,亦非散文体,虽然有些章节的句型如诗歌般有韵律和节奏。因为懂阿拉伯文的人知道,阿拉伯诗歌结构非常严格,特别讲究字数和句子的对仗、平仄。
2.《穆罕麦斯》
在伊斯兰文学史和宗教史上,《盖绥德·布尔德》的增訂本《穆罕麦斯》是流传较广的赞圣诗,《穆罕麦斯》在中国的苏非门宦的宗教活动中也常被诵读。《盖绥德·布尔德》是一部赞颂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长诗,为13世纪埃及诗人蒲绥里所作,共163联,一联一章。前160联是蒲绥里《盖绥德·布尔德》及图希在此基础上增补的五联诗的正文。后3联是带有祈祷词性质的附录。
《穆罕麦斯》全文共28章,每一章以阿拉伯语的一个字母命名。在中国的流传得益于清代苏非马明心,此人是中国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的创始人,因此也主要流传于该门宦中。笔者曾聆听过该门宦诵念《穆罕麦斯》的仪式,语调阴阳顿挫,断不同于国外之诵念方式,在回族学研究领域中,有学者认为《穆罕麦斯》在中国的诵念强调受到了陕甘地区流行的民间曲艺秦腔的影响。
3.《冥沙勒》[等我回复。]
《冥沙勒》是由清代苏非华寺门宦创始人马来迟传人中国的赞圣诗,是在中国西北地区流行较为广泛的文本。
三、诵念风格分类
针对《古兰经》的诵念要求,主要有四类,分别是“台勒梯力”、“台哈盖格”、“台代儿”“台德维尔”。
1.“台勒梯力”,意为“抑扬顿挫地诵读”。顾名思义诵读时将处于不同音群环境的字母读音,语音流动自然和谐,充分展现和表达《古兰经》的内涵。这种读法要求严格遵循诵读规则,而且边读边思虑经含义,力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2.“台哈盖格”,意为“确实地诵读”,其读法与上述读法颇为类似,只是更为缓慢、更安定些。这种方式一般用于教学程序,目的在于诵读时更能清楚地表现诵读者的口型、发音部位及音节连接、语音流动过程。
3.“合代尔”意为“地诵读”[这个不完整。]:这是一种快速读法,但也必须符合诵读规则,以吐字清晰、表达完整为前提,其多用于背诵《古兰经》,复习已背诵会经文方面。
4.“台德维尔”,意为“流利地诵读”,读法介于“台勒梯力”“合代尔”之间。
同样,以上四种诵念方法也可以用以诵读其他的宗教文本,但临夏地区回族宗教诵念的不同之处是它并未严格遵守相关的韵律要求,相反对于宗教人士而言,其诵读遵守“哈代尔”的诵读规则,尤其在一些门宦中,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诵读方式,吸收了大量地方性的曲艺音调在其中,这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四、回族音乐与回族诵念
通常认为,回族音乐指的就是流行语西北回族地区的花儿艺术,但是回族作为一个全国性分布的民族,对回族音乐的这一认识是有待商榷的。就中国回族主体而言,其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回族音乐是指回族作为有中国特色伊斯兰教的宗教音乐。或言之,回族音乐中有一部分是由其宗教诵念构成的。
普遍认为“音乐”是指有旋律、节奏或和声的人声或乐器音响等配合所构成的一种艺术。在这一定义框架下,回族音乐省略了乐器的伴奏,属于清唱的范畴。
同时诵念也是宗教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功修,大体分为“出声的读”与“心中常思”;前者相当于音乐,后者相当于冥思,两者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文本和仪轨。在中华文化传统中,通过声音、腔调表达文字内涵的念、诵、吟、唱等方式是儿童学习识字与音乐的启蒙途径,在其他宗教中也将诵念经文的仪式称作唱经。与之相类似,在回族的文化传统中也有各种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文本适用于不同认知层次的群体,回族诵念作为作为回族音樂的一种的一种形式,尤其独特地产生背景。
关键词:伊斯兰音乐;回族宗教音乐;诵念;文化
西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中东地区兴起以来,就有穆斯林来到中国经商、传教,被称为藩客;自西元8世纪唐朝与大食建立外教以来,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间的交流、交往不断深入;蒙古人西征大量归附的中亚人穆斯林军士、商人、学者、工匠等扩充了中国穆斯林人口的数量;有明一朝,穆斯林该汉语为母语,习汉文讲汉语,被认为是中国回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和时期。经历自唐至今一千多年的发展沿革,中国回族从宗教哲学、教育、仪轨、感情、话语体系和认同体上的本土化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教特征。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宗教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号召,国内对宗教的本土化研究再现高潮。往常对伊斯兰教的本土化研究大多是从宗教哲学、教育、认同等方面展开,但对回族音乐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作为民间艺术的花儿上,导致一段时间以来,回族诵念作为音乐的一种载体并被研究者格外重视。本文从回族诵念的产生背景、文本分类和诵念风格等方面,对回族诵念文化展开论述并梳理其中蕴藏的本土化理念。
一、回族诵念的产生背景
回族诵念尤其产生的文化和时空背景,前者造成回族的诵念在韵律上与中东、中亚等地区的穆斯林有差异,同时时空背景使得回族诵念在因地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后者是回族诵念在中国衍生出的特殊情况。
1.文化背景
回族音乐的产生是由中国回族面临的文化环境决定的。由于历史上发生的穆斯林人口的迁移,促使其与各个民族间产生文化交流,宗教音乐作为一种宗教艺术形式,也与当地的音乐相互渗透,产生新的宗教音乐形式,尤其从乐器、音调、韵律乃至文本等方面发生变化。回族音乐必然受宗教信仰的深刻影响,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的完善更新,既保留原始阿拉伯语的衣钵,又融入了中国民俗曲调,体现了伊斯兰教在中国开展本土化实践的尝试。
2.空间背景
文化有空间性,同一种文化在不同的文化地理空间中,表现出多种形态。回族宗教音乐正是因伊斯兰教音乐受中国地方性民间音乐的而影响生。在文本方面,回族音乐继承了传统伊斯兰教音乐中的隐喻式表达,同时在声乐方面,与中国本土的音乐形式相互交汇、交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回族音乐在形成、传承、丰富及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变。
二、回族诵念的文本分类
宗教诵念界定为集声音(腔调、音乐)、文本(言语、字词)、意义(象征或深层结构)三位一体的特殊文学门类和艺术形式。有时,宗教中的诵念还伴有特殊动作或舞蹈,成为诗、乐、舞结合的艺术形式。回族的宗教诵念主要表现为对《古兰经》和赞圣诗的诵读。
1.《古兰经》
《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教法的第一来源,认为是真主对穆罕默德降示的语言的忠实记录,是由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发起并整理成文本,称作奥斯曼定本。《古兰经》的阿拉伯语是,该词的本意是“诵读”(recite),因此,诵读《古兰经》在穆斯林宗教生活中占有是一项基本的宗教功修。《古兰经》通过穆罕默德之口转述时并没有特别的强调,但是在早期的诵读中开始吸收阿拉伯音乐的音调,形成了一些单曲调。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师们根据经文内容和经文的阿拉伯语字母语音、发声规律创制了专用的调式,其曲调抑扬顿挫、纯朴清雅,节奏和旋律别具一格,形成一种特殊的音乐系统。
《古兰经》本身是韵文,具有诗性品质,但《古兰经》的文体、文风,体裁既非属诗歌体,亦非散文体,虽然有些章节的句型如诗歌般有韵律和节奏。因为懂阿拉伯文的人知道,阿拉伯诗歌结构非常严格,特别讲究字数和句子的对仗、平仄。
2.《穆罕麦斯》
在伊斯兰文学史和宗教史上,《盖绥德·布尔德》的增訂本《穆罕麦斯》是流传较广的赞圣诗,《穆罕麦斯》在中国的苏非门宦的宗教活动中也常被诵读。《盖绥德·布尔德》是一部赞颂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长诗,为13世纪埃及诗人蒲绥里所作,共163联,一联一章。前160联是蒲绥里《盖绥德·布尔德》及图希在此基础上增补的五联诗的正文。后3联是带有祈祷词性质的附录。
《穆罕麦斯》全文共28章,每一章以阿拉伯语的一个字母命名。在中国的流传得益于清代苏非马明心,此人是中国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的创始人,因此也主要流传于该门宦中。笔者曾聆听过该门宦诵念《穆罕麦斯》的仪式,语调阴阳顿挫,断不同于国外之诵念方式,在回族学研究领域中,有学者认为《穆罕麦斯》在中国的诵念强调受到了陕甘地区流行的民间曲艺秦腔的影响。
3.《冥沙勒》[等我回复。]
《冥沙勒》是由清代苏非华寺门宦创始人马来迟传人中国的赞圣诗,是在中国西北地区流行较为广泛的文本。
三、诵念风格分类
针对《古兰经》的诵念要求,主要有四类,分别是“台勒梯力”、“台哈盖格”、“台代儿”“台德维尔”。
1.“台勒梯力”,意为“抑扬顿挫地诵读”。顾名思义诵读时将处于不同音群环境的字母读音,语音流动自然和谐,充分展现和表达《古兰经》的内涵。这种读法要求严格遵循诵读规则,而且边读边思虑经含义,力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2.“台哈盖格”,意为“确实地诵读”,其读法与上述读法颇为类似,只是更为缓慢、更安定些。这种方式一般用于教学程序,目的在于诵读时更能清楚地表现诵读者的口型、发音部位及音节连接、语音流动过程。
3.“合代尔”意为“地诵读”[这个不完整。]:这是一种快速读法,但也必须符合诵读规则,以吐字清晰、表达完整为前提,其多用于背诵《古兰经》,复习已背诵会经文方面。
4.“台德维尔”,意为“流利地诵读”,读法介于“台勒梯力”“合代尔”之间。
同样,以上四种诵念方法也可以用以诵读其他的宗教文本,但临夏地区回族宗教诵念的不同之处是它并未严格遵守相关的韵律要求,相反对于宗教人士而言,其诵读遵守“哈代尔”的诵读规则,尤其在一些门宦中,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诵读方式,吸收了大量地方性的曲艺音调在其中,这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四、回族音乐与回族诵念
通常认为,回族音乐指的就是流行语西北回族地区的花儿艺术,但是回族作为一个全国性分布的民族,对回族音乐的这一认识是有待商榷的。就中国回族主体而言,其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回族音乐是指回族作为有中国特色伊斯兰教的宗教音乐。或言之,回族音乐中有一部分是由其宗教诵念构成的。
普遍认为“音乐”是指有旋律、节奏或和声的人声或乐器音响等配合所构成的一种艺术。在这一定义框架下,回族音乐省略了乐器的伴奏,属于清唱的范畴。
同时诵念也是宗教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功修,大体分为“出声的读”与“心中常思”;前者相当于音乐,后者相当于冥思,两者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文本和仪轨。在中华文化传统中,通过声音、腔调表达文字内涵的念、诵、吟、唱等方式是儿童学习识字与音乐的启蒙途径,在其他宗教中也将诵念经文的仪式称作唱经。与之相类似,在回族的文化传统中也有各种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文本适用于不同认知层次的群体,回族诵念作为作为回族音樂的一种的一种形式,尤其独特地产生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