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第2期《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广东宋文钦老师在《加大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不是解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关键》中,提出:“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的观念笔者十分赞同。
就课堂教学而言,小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掌握、运用以及体育情感、态度、行为品格等方面都与体育课实施落实合理的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密不可分。而在体育课中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是否合理,值得思考与研究。
思考一: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的认识
1.练习密度:练习密度也称运动密度。这里专指体育课中,学生实际练习时间与上课总时间之比。练习密度公式:学生上课实际练习时间÷上课总时间。如一节小学体育课总时间为40min,实际上课学生练习时间为22min,根据公式为:22min÷40min=练习密度55%。在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次数多少,也是衡量密度大小的标准。如,做完某一个运动动作的一次练习后,中间休息4 min再做下一次,或做完一次练习时,中间休息6min再做下一次,显然前者练习密度要比后者练习密度大。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的是时间和数量的关系。
2.练习强度:练习强度也称运动强度,这里专指参加一次体育课练习时,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力量大小和机体紧张程度,影响练习强度主要是练习时速度和负重量。如一节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安排小学六年级(1)班,女生400m跑练习,要求全班女生1′26"跑完,学生跑后即刻心率可达180次/min以上。另一节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安排小学六年级(2)班,女生400m跑练习,要求全班女生1′36"跑完,学生跑后即刻心率可达160次/min以上。这两个数据比较,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小学体育课中,练习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有50m、400m快速跑、快速定时定数跳绳、立定跳远、跳远、激烈的足球、篮球1对1对抗比赛等,练习强度较小项目有走、爬、投掷等。
思考二: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存在的四种形式
1.练习密度大、练习强度大。在一节体育课中,如果学生既能承受练习密度大,又能承受练习强度大的运动时,这部分学生运动能力是最强的,当然这样的体育课一定是高效的。
2.练习密度大,练习强度小。这比较符合小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小学水平一(1~2年级)、水平二(3~4年级)阶段学生运动基础、运动能力、特别是内脏器官心肺功能较弱,采用密度大强度小的练习手段较为合理科学。这是小学体育课中实施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的最基本要求。
3.练习强度大,练习密度小。当学生的运动基础、运动能力、特别是内脏器官心肺功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个阶段理应不断提高运动技术、运动能力、运动质量的高要求,这样才能对学生身体给予强刺激,适时安排强度较大的练习负荷,对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有极强作用。但是由于强度较大的运动,对小学生骨髂、关节、肌肉承受能力较大,因此,还不宜安排过多、过紧、过密、过大的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这样的安排要根据学生年龄及运动项目的特点而定,一般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比较适合。
4.练习密度小,练习强度小。这是最差的现象。如,一节体育课中教师讲的多,教学组织节奏慢,分组练习人数多、场地器材安排不合理等因素,都会造成学生练习时间极少,练习密度小的问题。还有就是对各项练习标准及次数练习要求过低,学生不需要认真努力,轻松练习就能达到,也是造成练习质量差、练习强度小的重要因素。
思考三:适时调节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
1.不断变化或改变增加与减少练习时间与练习总时间,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练习质量。如,练习自编啦啦操第一套动作前4节5遍约5min,改为练习自编啦啦操第一套动作前4节,同时强调用规范标准化动作,听音乐连续做3遍。
2.不断改变或增加与减少每项教材内容的练习次数、练习距离、练习重量、练习组数或练习总次数、总距离、总重量、总组数。如,体育课上集体做“高人矮人”游戏,由做5次增加为做15次。
3.不断改变练习强度与练习密度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应采用量大强度小,强度大量小的练习,对于安排强度大,练习密度也大的练习,要特别谨慎。如,可在小学水平三5~6年级阶段,运动基础好,运动能力强的班级中安排。
4.不断改变练习节奏。根据不同學生练习后的身体机能反应,技能掌握水平与能力,合理调节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的节奏。
5.根据课的不同时段和主教材与辅助教材需要,根据季节变化特点调整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的总负荷。一般情况下在寒冷的冬季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适当加大,严热的夏季则相对要减小。如,准备活动中的慢跑,夏季慢跑2min,冬季慢跑增加到5min以上。
就课堂教学而言,小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掌握、运用以及体育情感、态度、行为品格等方面都与体育课实施落实合理的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密不可分。而在体育课中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是否合理,值得思考与研究。
思考一: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的认识
1.练习密度:练习密度也称运动密度。这里专指体育课中,学生实际练习时间与上课总时间之比。练习密度公式:学生上课实际练习时间÷上课总时间。如一节小学体育课总时间为40min,实际上课学生练习时间为22min,根据公式为:22min÷40min=练习密度55%。在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次数多少,也是衡量密度大小的标准。如,做完某一个运动动作的一次练习后,中间休息4 min再做下一次,或做完一次练习时,中间休息6min再做下一次,显然前者练习密度要比后者练习密度大。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的是时间和数量的关系。
2.练习强度:练习强度也称运动强度,这里专指参加一次体育课练习时,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力量大小和机体紧张程度,影响练习强度主要是练习时速度和负重量。如一节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安排小学六年级(1)班,女生400m跑练习,要求全班女生1′26"跑完,学生跑后即刻心率可达180次/min以上。另一节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安排小学六年级(2)班,女生400m跑练习,要求全班女生1′36"跑完,学生跑后即刻心率可达160次/min以上。这两个数据比较,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小学体育课中,练习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有50m、400m快速跑、快速定时定数跳绳、立定跳远、跳远、激烈的足球、篮球1对1对抗比赛等,练习强度较小项目有走、爬、投掷等。
思考二: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存在的四种形式
1.练习密度大、练习强度大。在一节体育课中,如果学生既能承受练习密度大,又能承受练习强度大的运动时,这部分学生运动能力是最强的,当然这样的体育课一定是高效的。
2.练习密度大,练习强度小。这比较符合小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小学水平一(1~2年级)、水平二(3~4年级)阶段学生运动基础、运动能力、特别是内脏器官心肺功能较弱,采用密度大强度小的练习手段较为合理科学。这是小学体育课中实施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的最基本要求。
3.练习强度大,练习密度小。当学生的运动基础、运动能力、特别是内脏器官心肺功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个阶段理应不断提高运动技术、运动能力、运动质量的高要求,这样才能对学生身体给予强刺激,适时安排强度较大的练习负荷,对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有极强作用。但是由于强度较大的运动,对小学生骨髂、关节、肌肉承受能力较大,因此,还不宜安排过多、过紧、过密、过大的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这样的安排要根据学生年龄及运动项目的特点而定,一般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比较适合。
4.练习密度小,练习强度小。这是最差的现象。如,一节体育课中教师讲的多,教学组织节奏慢,分组练习人数多、场地器材安排不合理等因素,都会造成学生练习时间极少,练习密度小的问题。还有就是对各项练习标准及次数练习要求过低,学生不需要认真努力,轻松练习就能达到,也是造成练习质量差、练习强度小的重要因素。
思考三:适时调节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
1.不断变化或改变增加与减少练习时间与练习总时间,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练习质量。如,练习自编啦啦操第一套动作前4节5遍约5min,改为练习自编啦啦操第一套动作前4节,同时强调用规范标准化动作,听音乐连续做3遍。
2.不断改变或增加与减少每项教材内容的练习次数、练习距离、练习重量、练习组数或练习总次数、总距离、总重量、总组数。如,体育课上集体做“高人矮人”游戏,由做5次增加为做15次。
3.不断改变练习强度与练习密度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应采用量大强度小,强度大量小的练习,对于安排强度大,练习密度也大的练习,要特别谨慎。如,可在小学水平三5~6年级阶段,运动基础好,运动能力强的班级中安排。
4.不断改变练习节奏。根据不同學生练习后的身体机能反应,技能掌握水平与能力,合理调节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的节奏。
5.根据课的不同时段和主教材与辅助教材需要,根据季节变化特点调整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的总负荷。一般情况下在寒冷的冬季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适当加大,严热的夏季则相对要减小。如,准备活动中的慢跑,夏季慢跑2min,冬季慢跑增加到5min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