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典:书生也有硬骨气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ri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文典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他虽是个文弱书生,在民族危难面前,却表现出了不卑不亢的硬骨气。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陷入日寇的铁蹄之下,刘文典因家庭拖累未能及时撤离,暂时蛰伏下来。随着北京日伪政权的建立,一些沉渣也随之泛起,刘文典的四弟刘蕴六也“顺应潮流”,很快在日伪政权中谋得了一个肥缺。一天中午,刘蕴六兴冲冲地去找刘文典报告“喜讯”,见到四弟回来,刘文典让夫人为其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吃饭时,刘蕴六十分得意地对刘文典说:“我现在为皇军当差,可威风了,好多人都羡慕呢。”他话音刚落,刘文典就霍然起身,一把摔掉筷子,又愤然夺过刘蕴六的饭碗,义正词严地指着他的鼻子怒斥道:“你个无耻的东西,竟然连自己的祖宗是谁都忘了!我警告你,你如果一意孤行要给日本人当狗,到头来会死得连狗都不如!”然后转身离去,边走边说:“你马上给我滚出去,以后不准踏进这个家半步!”毫不客气地将这位同胞兄弟逐出了家门。
  不久,另一位附逆者、原北大同事周作人又找上门来,游说刘文典到伪教育机构任职。周作人道:“如今政府虽伪,但教育不可使伪,以你的学问才识,应到‘维持会’做事,以维持教育,抵抗奴化。”刘文典不卑不亢回击道:“你愿意做什么我管不了,但国家民族是大义,气节不可污。”周作人讨了个没趣,只好退了出去。之后,又有几批身份不同的人分别登门游说,皆被刘文典严词拒绝。
  由于刘文典留学日本的经历以及在学界的声望,日伪组织始终不放弃拖他下水的企图,为逼他就范,干脆派日本宪兵持枪闯入刘宅施以颜色。面对气焰嚣张的日本宪兵,刘文典不知从哪里翻出一套袈裟穿在身上,端坐椅上昂首抽烟,冷眼斜视,任凭日寇小队长鸣里哇啦地大声叫喊,刘文典却始终以鄙夷讥诮的神态对视,口吐烟圈一言不发。那个油头粉面的翻译见状,用标准的北平油子腔儿对刘文典喝道:“你是留日学生,精通日语,太君问话,你为何不答?”刘文典白了翻译一眼,冷冷道:“我以发夷声为耻,只有你们这些皇城根底下太监们生就的孙子,才甘当日本人的奴才与胯下走狗!”骂得那翻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恶狠狠地瞪了刘文典一眼,躲在一边不再吭声。最终,一千人什么也没得到,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刘家。
  面对越来越险恶的环境,刘文典深知北平不能再留,乃决计尽快设法脱逃,到西南边陲与清华同事会合。行前,他庄重写下了文天祥的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自励。
  1938年初,刘文典托英国大使馆的朋友买到了一张船票,乔装后悄悄离开北平,转道天津乘船抵香港、越南海防,一路颠沛流离,受尽苦楚,辗转两个多月,好不容易才进入云南境内。
  当年5月22日,刘文典抵达西南联大所在地——蒙自时,他已是衣衫褴褛,身体消瘦不堪,手中除了一根木棍和一个破包袱外,别无他物。当他拄着木棍一瘸一拐地步行十公里,一路打听来到联大分校驻地,抬眼看到院内旗杆上迎风飘扬的国旗时,不由激情难抑,立即扔掉手中之物,拍拍双手整理衣衫,深情地向国旗三鞠躬。礼毕抬头,他已是泪流满面。
  编辑/夕颜
其他文献
晒娃可谓时下家长们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其实,古代诗人也写晒娃诗,且有各种各样的晒法。只不过他们的攀比似乎要务虚一些,无非是天资高低、学识长短。陶渊明就是其中比较老实、没有虚荣心的一个。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陶渊明在四十多岁时写的这首诗,自称两鬓都白了,皮肤也松弛了。虽然古人寿命短,普遍早衰,但陶渊明显然也是营养不够,才四十多岁头发就白成这样
何洁仙本来不叫何洁仙,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名字。只因骨骼清丽,又爱穿白色衣服,能把一件普通的白色布衣穿出飘然若仙之感,如云影月华,所以她那懂得欣赏的小姐就给她取了这个引人入胜的名字。  何洁仙随小姐嫁到一个叫王占元的军老爷家。因为是陪嫁丫鬟,所以她在王家的地位并不低,只需要照顾小姐每日坐卧,一应杂事不用沾手。养尊处优的生活,让她从一块原石一点点出落成了羊脂玉,虽然弱柳扶风,娇花照水,但那苍白的脸上有了
1908年,美国企业家亨利·福特率先实行了合理、高效的流水线作业,优化了工作流程,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使员工收入得到提高,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员工出现了赌博、酗酒等不良现象。  福特决定在公司增设一个特殊部门一社会学部。对于这个部门,人事部部长提出质疑: “你大力推行流水線作业,目的就是减少一切不必要人员。社会学部的设立岂不是人、财、物等的浪费?”福特解释道:“一点儿都不浪费。福特员工收入大幅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一干男女犯人被送到了淳安县,已被判凌迟罪的女人当堂哭诉喊冤。淳安县知县海瑞,仔细观察起堂下所跪众人:女人身穿一身青色布衣、布衫,头发凌乱,面容憔悴;身旁的一个男人身材高大,面露堂堂之气;男人身边跪着一名小僮,像是男人的仆从;而另一个男人为女人的哥哥,面露愧色,眼中似有泪光。  海瑞翻看卷宗,明白了大致案情:身材高大的男人叫苏如冰,仆从名叫苏福,主仆二人到杭州办事,路过留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房内,病重中的孙中山自知时日不多。在人生最后关头,他郑重地请来一位挚友,将爱妻宋庆龄托付于她,并再三嘱托“吾死后望善视之”。  这份嘱托既是公事,也是私情,只有最信任的人才能够委以重任。这位被孙中山如此信任的人,就是一代女杰何香凝。  桐华有这样一句话:美丽的女子令人喜欢,坚强的女子令人敬重,当一个女子既美丽又坚强时,她将无往不胜。何香凝就是这样的女子。在那个
1902年,军统特务王蒲臣出生于浙江江山县一个行医家庭。1912年,王蒲臣进入江山县县立文溪高等小学读书,在这里结识了一位比他大五岁的高年级同学戴春风。作为新生,王蒲臣经常被老生欺负,戴春风知道后,出面怒斥老生,为其主持公道。同学们都以为王蒲臣和戴春风是亲戚,以后便再也没有人欺负他了。戴春风后来改名为戴笠。  1935年,王蒲臣被昔日学长戴笠好说歹说,辞去江苏省民众教育馆馆长的职务,进入军统局前身
好多历史人物都曾被怀疑是穿越者,因为他们的眼光、业绩非常超前,深深震撼了后人。其中一位就是明朝文臣邱濬(jùn,“浚”的异体字)。以梁启超的保守估计,这位弘治年间内阁大学士的水平领先欧洲200年,钱穆更尊他为“中国第一流人物”,就连在俄国一直忙于革命的列宁也忙里偷闲,给他打了个五星好评:  “中国15世纪杰出经济思想家”。  为什么众多牛人对邱濬的评价如此之高?因為邱濬的人生贡献看似低调却令人震撼
在1147年,大理国国君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即《天龙八部》里大理世子段誉的原型)退位前后,大理国渐渐出现末世气象:宫廷中,诸子争位,无日无之;外面,鼙鼓声声,出现叛乱。  段正严无法,只有禅位,出家当和尚:大理国是佛国,国君退位当和尚的很多,算是个传统。段正严之子段正兴便满面春风地登上宝座,幕后掌权者则是他的女婿高量成。  让段正严深感棘手的这次叛乱来自滇东三十七部。原来,三十七部当年跟着大理国开
南朝梁时,兰陵萧氏人才济济。比之仁慈得近乎虚伪的梁武帝和完美到令人望而生畏的太子兄长,萧纲似乎更易让人亲近。  萧纲是天才,五岁就能写诗作赋,华美的文字让父亲梁武帝大大惊讶了一把。梁武帝难以置信地将他叫到跟前,亲自考问。萧纲不假思索,援笔立成。梁武帝开怀而笑,朗声道:“此吾家东阿。”东阿王曹植有八斗之才,冠绝天下。  萧纲的确很像曹植,举手投足间洋溢着潇洒自信。从十岁开始,他就离京至各地任职,十几
汉宣帝时的河南太守严延年治理地方的手段就一个字:酷。古代死囚一般在秋后冬月处决,肃杀的天气总是让人无限伤感。但每年这个日子,都是严太守最开心、最有成就感的时候。他嫌杀人场面不够壮观,总把下辖各县的在押囚犯都集中到郡府衙门口集中斩决,每次都弄得血流数里,腥气满城。这个嗜好为他赢得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称谓——“屠伯”。  如果大体遵照法律行事,只是执法力度偏重,顶多算个“酷吏”。但严延年不一样,他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