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洋灰筒子是我们出村的唯一通道。
我们村夹在南北走向的两座小山之间。村北都是农田和果园,所以村里人出村只能往南走。然而我们村的特别之处在于:20世纪50年代,一条铁路线从北京一路穿山钻岭修筑过来,自西向东经过我们村村南时,人工以巨量土石筑起了三百多米长、十多米高的路基。最后,这段人工路基与村子的东山相连,把出村路一截两断,把南出口彻底封死——就像“口”字写下最后一横。
出村路被“人定胜天”的铁路路基堵死了,怎么办呢?于是在出村大道、路基、东山的三合一交汇点(也就是“口”字的收笔处),在路基下又挖了一个隧道,水泥白石灰墙壁,叫作“洋灰筒子”。
我们村叫“上沟”,过了洋灰筒子就到了“下沟”。小学校、代销店、村大队部都在下沟。
村民王三发的媳妇彩霞要去下沟。走到洋灰筒子前,念完左边墙上的标语,又念右边的。有俩字不认识,打倒……倒……
洋灰筒子里面不好走。人要出村,必须经过洋灰筒子。水要出村,也必须经过洋灰筒子。夏天,洋灰筒子里经常一地泥泞,只好垫上些石块;冬天,结着厚厚滑滑的一层冰。
我们村大多数人家的鸡冬天不下蛋,所以这件事发生在夏天。
倒……倒……彩霞一边琢磨着“倒”后面那个不认识的字,一边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洋灰筒子里面走。走到中间,光线最暗的地方,脚抬起来却看不清拿不准往哪落,金鸡独立的两秒钟里,身体失去平衡,倒——倒了。
重新平衡时,人坐在石块上,一筐鸡蛋却碎在了泥泞里。
彩霞挎着一个荆条筐,里面装着攒下的二十个辛辛苦苦的鸡蛋,要拿到下沟的代销店去卖。家里没盐了。
彩霞摸了摸筐里的碎鸡蛋,眼里流出了咸咸的泪水。
彩霞哭着回到家。王三发很生气,不过想到要是埋怨彩霞,会被院子里的母鸡们听见,影响下蛋的积极性,也就忍了。最后王三发连着发了三遍誓:一定要把洋灰筒子里面的破路修好,让鸡蛋顺利地从上沟到达下沟。
我们村子里带“洋”字的东西可不少,洋火,洋瓶,洋油,洋钉子,洋车子,洋柿子……就连压水井也叫“洋井”。后来,洋字都去掉了,洋火变成火柴,洋车子变成自行车,洋柿子变成西红柿,可是“洋灰筒子”这个名字一直没改。
因为洋灰筒子就是这么长年折腾我们上沟人的。
我们村歪歪梨的幸福人生也差点让洋灰筒子给毁了。
下沟的媒婆给歪歪梨介绍了一个对象,叫燕子。媒婆带着燕子姑娘和她的两位亲戚第一次来我们村,走过洋灰筒子的时候,燕子皱起了眉。
后来,媒婆传来燕子家的话:亲事要想成,彩礼除了按照规矩置备外,要额外再买五双鞋,要皮的。因为洋灰筒子里面实在不好走,费鞋,这辈子不知道要费多少双,现在多买五双,一点都不算多。
歪歪梨家只能买得起三双皮鞋,这门亲事就暂时搁下了。
过了些日子,媒婆又传来话:皮鞋三双就三双吧,另外两双要家里做的布鞋也行。
歪歪梨的妈妈一高兴,除了买了三双皮鞋,还一口气做了五双布鞋。
燕子嫁过来后,婆媳关系还不错。
后来听说,要不是燕子看上了歪歪梨,下沟王福雨的老母亲还想托媒婆把燕子介绍给自己儿子呢。王福雨的母亲心里有数,燕子嫁到下沟来,进村出村不用过那个坑人的洋灰筒子,人家不至于提出让自己家买五双皮鞋。
媳妇娶到家,歪歪梨却想到了一件更长远的事:一定要把洋灰筒子里面的破路修好!要不然,万一将来自己的儿子娶媳妇时,重蹈覆辙,再被洋灰筒子坑了,可就太气人也太丢人了。
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冬天的洋灰筒子要比夏天更“难过”。
冬天風大,而且,从北沟刮进我们村里的风,最后都要从洋灰筒子刮出去。
洋灰筒子里面结着冰,就算是没有风,我们走过去都要小心翼翼,更何况风那么猛。每次放学时,走到洋灰筒子跟前,我们总是发怵。
不过我们自有与命运相搏的招数。为了不在冰面上打滑,为了不被风吹倒吹跑,我们六七个人排成一个竖排,后一个紧紧抓住前边一个的衣服或书包带,一个拥着一个,一起向前走。
走得很慢很艰难。
王千铁在当过两次“排头兵”之后,提出了抱怨:“都是我在最前面走,风都吹在我身上。下回咱们得换一换。”大家觉得王千铁说得有道理,为了公平起见,最后商定,每个人轮流当排头兵。
有一回,轮到我当排头兵。我个头瘦小,而那天的风确实很大,吹得我睁不开眼睛,也站不稳,几乎无法前进。
正在这时,我的一位本家小叔叔,放学从后面赶来。他主动站在我的前面,替我当排头兵,替我顶着风,拉着拽着我们一起通过了洋灰筒子。
那年,我们刚上二年级,八九岁,小叔叔上五年级。在我们面前挺身而出的他,也不过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
来来往往,进进出出,洋灰筒子对我们村里人来说是一个明显的分界,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出了洋灰筒子,我们就觉得是到了“外面”;从外面走过洋灰筒子,我们就认为是到了家。
而对于不同个体的人生来说,洋灰筒子有时是一把封闭的锁,有时是一扇敞开的门。
时间转眼过了三十年。
上级领导要来我们村考察道路情况,据说是为修水泥路做调研。
王三发和歪歪梨又高兴又生气:这么多年才想到我们村。
他俩跟村民们提出:一定要让上级领导知道我们村的土路这么多年是多么难走,特别是洋灰筒子里面,那泥洼路是多么坑人。
王三发找到村里个子最矮的成年人张锁头,又和张锁头一起来到有一辆老掉链子的笨重“二八”自行车的于文武家,如此这般地跟张锁头和于文武交代了一番。
领导终于来考察了,坐着小汽车,从下沟方向上来的,一直开到洋灰筒子前才停住,下来好几个人。
村干部,还有王三发、歪歪梨、于文武等村民,围在领导身前身后。
我们村夹在南北走向的两座小山之间。村北都是农田和果园,所以村里人出村只能往南走。然而我们村的特别之处在于:20世纪50年代,一条铁路线从北京一路穿山钻岭修筑过来,自西向东经过我们村村南时,人工以巨量土石筑起了三百多米长、十多米高的路基。最后,这段人工路基与村子的东山相连,把出村路一截两断,把南出口彻底封死——就像“口”字写下最后一横。
出村路被“人定胜天”的铁路路基堵死了,怎么办呢?于是在出村大道、路基、东山的三合一交汇点(也就是“口”字的收笔处),在路基下又挖了一个隧道,水泥白石灰墙壁,叫作“洋灰筒子”。
我们村叫“上沟”,过了洋灰筒子就到了“下沟”。小学校、代销店、村大队部都在下沟。
村民王三发的媳妇彩霞要去下沟。走到洋灰筒子前,念完左边墙上的标语,又念右边的。有俩字不认识,打倒……倒……
洋灰筒子里面不好走。人要出村,必须经过洋灰筒子。水要出村,也必须经过洋灰筒子。夏天,洋灰筒子里经常一地泥泞,只好垫上些石块;冬天,结着厚厚滑滑的一层冰。
我们村大多数人家的鸡冬天不下蛋,所以这件事发生在夏天。
倒……倒……彩霞一边琢磨着“倒”后面那个不认识的字,一边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洋灰筒子里面走。走到中间,光线最暗的地方,脚抬起来却看不清拿不准往哪落,金鸡独立的两秒钟里,身体失去平衡,倒——倒了。
重新平衡时,人坐在石块上,一筐鸡蛋却碎在了泥泞里。
彩霞挎着一个荆条筐,里面装着攒下的二十个辛辛苦苦的鸡蛋,要拿到下沟的代销店去卖。家里没盐了。
彩霞摸了摸筐里的碎鸡蛋,眼里流出了咸咸的泪水。
彩霞哭着回到家。王三发很生气,不过想到要是埋怨彩霞,会被院子里的母鸡们听见,影响下蛋的积极性,也就忍了。最后王三发连着发了三遍誓:一定要把洋灰筒子里面的破路修好,让鸡蛋顺利地从上沟到达下沟。
我们村子里带“洋”字的东西可不少,洋火,洋瓶,洋油,洋钉子,洋车子,洋柿子……就连压水井也叫“洋井”。后来,洋字都去掉了,洋火变成火柴,洋车子变成自行车,洋柿子变成西红柿,可是“洋灰筒子”这个名字一直没改。
因为洋灰筒子就是这么长年折腾我们上沟人的。
我们村歪歪梨的幸福人生也差点让洋灰筒子给毁了。
下沟的媒婆给歪歪梨介绍了一个对象,叫燕子。媒婆带着燕子姑娘和她的两位亲戚第一次来我们村,走过洋灰筒子的时候,燕子皱起了眉。
后来,媒婆传来燕子家的话:亲事要想成,彩礼除了按照规矩置备外,要额外再买五双鞋,要皮的。因为洋灰筒子里面实在不好走,费鞋,这辈子不知道要费多少双,现在多买五双,一点都不算多。
歪歪梨家只能买得起三双皮鞋,这门亲事就暂时搁下了。
过了些日子,媒婆又传来话:皮鞋三双就三双吧,另外两双要家里做的布鞋也行。
歪歪梨的妈妈一高兴,除了买了三双皮鞋,还一口气做了五双布鞋。
燕子嫁过来后,婆媳关系还不错。
后来听说,要不是燕子看上了歪歪梨,下沟王福雨的老母亲还想托媒婆把燕子介绍给自己儿子呢。王福雨的母亲心里有数,燕子嫁到下沟来,进村出村不用过那个坑人的洋灰筒子,人家不至于提出让自己家买五双皮鞋。
媳妇娶到家,歪歪梨却想到了一件更长远的事:一定要把洋灰筒子里面的破路修好!要不然,万一将来自己的儿子娶媳妇时,重蹈覆辙,再被洋灰筒子坑了,可就太气人也太丢人了。
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冬天的洋灰筒子要比夏天更“难过”。
冬天風大,而且,从北沟刮进我们村里的风,最后都要从洋灰筒子刮出去。
洋灰筒子里面结着冰,就算是没有风,我们走过去都要小心翼翼,更何况风那么猛。每次放学时,走到洋灰筒子跟前,我们总是发怵。
不过我们自有与命运相搏的招数。为了不在冰面上打滑,为了不被风吹倒吹跑,我们六七个人排成一个竖排,后一个紧紧抓住前边一个的衣服或书包带,一个拥着一个,一起向前走。
走得很慢很艰难。
王千铁在当过两次“排头兵”之后,提出了抱怨:“都是我在最前面走,风都吹在我身上。下回咱们得换一换。”大家觉得王千铁说得有道理,为了公平起见,最后商定,每个人轮流当排头兵。
有一回,轮到我当排头兵。我个头瘦小,而那天的风确实很大,吹得我睁不开眼睛,也站不稳,几乎无法前进。
正在这时,我的一位本家小叔叔,放学从后面赶来。他主动站在我的前面,替我当排头兵,替我顶着风,拉着拽着我们一起通过了洋灰筒子。
那年,我们刚上二年级,八九岁,小叔叔上五年级。在我们面前挺身而出的他,也不过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
来来往往,进进出出,洋灰筒子对我们村里人来说是一个明显的分界,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出了洋灰筒子,我们就觉得是到了“外面”;从外面走过洋灰筒子,我们就认为是到了家。
而对于不同个体的人生来说,洋灰筒子有时是一把封闭的锁,有时是一扇敞开的门。
时间转眼过了三十年。
上级领导要来我们村考察道路情况,据说是为修水泥路做调研。
王三发和歪歪梨又高兴又生气:这么多年才想到我们村。
他俩跟村民们提出:一定要让上级领导知道我们村的土路这么多年是多么难走,特别是洋灰筒子里面,那泥洼路是多么坑人。
王三发找到村里个子最矮的成年人张锁头,又和张锁头一起来到有一辆老掉链子的笨重“二八”自行车的于文武家,如此这般地跟张锁头和于文武交代了一番。
领导终于来考察了,坐着小汽车,从下沟方向上来的,一直开到洋灰筒子前才停住,下来好几个人。
村干部,还有王三发、歪歪梨、于文武等村民,围在领导身前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