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宫夜宴》原名《唐俑》,是郑州歌舞剧院继舞剧《水月洛神》在业界获得普遍赞誉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成功的舞蹈作品,由陈琳、袁时编导。作品以夜宴乐师们为主角展示唐朝少女们从准备、整理妆容到夜宴的演奏过程,14名舞蹈演员用婀娜多姿、秀逸韵致的舞姿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在欣赏“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别样审美风姿时,也深感中华传统风韵的“意味”美感。
一、舞到画中去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形”即形象、造型等,是舞蹈物质形式与视觉的外在形式展现,是舞蹈可以被感知的外在运动,舞蹈的基础构成部分,具有特点的舞蹈形象,可以使观众准确对人物的身份进行定位。《唐宫夜宴》在造型与服装上都极其考究,舞蹈服饰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唐三彩陶俑的造型样式,但风格化十分明显,宽大的裙摆让整体造型憨态可掬。着红绿襦裙,红唇粉面的妆面在配上两道极具唐风的斜红,一眼便让观众演员身份有了准确把握,再配以作品开场演员们手持各式乐器,顿挫有度的动作造型定点,更是将唐三彩的乐舞俑人造型栩栩如生。作品开始伴着音乐的变奏,走来的是一群交头接耳、叽叽喳喳的嘎嘎的小胖妞们,她们持着琵琶、笛、萧、钹、排箫、箜篌、鼓等各式乐器,低头微屈腰胯,迈着小心翼翼、颤颤巍巍的小步子赶去赴宴。并随着这一走中不断的发散关系,互相推搡打闹,将唐人自信饱满、傲娇慵懒的气质,而又带着股俏皮的人物形象在作品的A段部分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典舞的一大特点是注重“意境”的营造,各家编导们根据各自所选取的舞蹈作品题材,为作品的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营造出与之相匹配的意境,来展现出古典美学中常说的“以实带虚、虚实相生”的精神世界,以至达到联想无穷、气韵流转的一方“意味”天地。该作品的意境创作,以一段临水照花、相互弄狎的内容为例,为看似简单的ABC段式舞蹈结构增添浓浓的氛围感。首先,在作品动作安排上B段的小舞段为舞蹈意境营造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灯光蓝红两色的变化为主导的变化,引起作品情绪和内容的过渡转换。演员们一上一下的舞段镜面动作,是影子也可是月光下的水中倒影,顿点式的动作方式转至快慢刚柔之中,继承了一定的汉唐舞蹈雅致怡情的表达方式,人物多了份层次,添了分婀娜。其次,在调度上多编导多选以弧线、横线、斜线为主,步伐上走着轻盈飘逸的圆场,连绵不断的舞台流动为作品营造了轻盈飘逸之感。最后,在音乐上选择在盛唐乐舞史上起到重要的琵琶为主,琵琶“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音色,无疑是是营造意境的重要推手,为原有的轻盈飘逸再加上点悲伤。三者的结合,为作品完成了一种动与静之间的结合,给人营造了一种画随人而动的画面和意境感。
随着C段鼓吹乐的响起,似乎是表演的开始,俏皮可爱之意不复存在。氛围气势恢宏,舞蹈动作在手势手型上多采用沉肘提腕,重心多以倾斜和失重为主,演员们穿的厚重但跳的灵动。给人一种“不动形不成,型成任在动”的行云流水般的美感,用婀娜多姿、秀逸韵致的舞姿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呈现于舞台上,向我们展示着一副盛唐时期的极具代表性的乐舞场面,体现出了大唐盛世的繁荣昌盛和技艺体系的成熟。但相比与前两段,“夜宴”的内容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
二、舞自时代来
中国古典舞作为承担表现中国人典型气质,具有独特舞蹈审美逻辑和肢体规范的一个舞种,它代表的是中国舞蹈的传统与经典,它遵循的是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原则,而这些特点都为古典舞的创作带来了诸多的特殊性。古典舞的创作更像是一种范围内的舞动,但这并不是一种贬义,而是强调着中国古典舞应该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保持它的身份符号,以既定的风格特征为其动态基础,从而作为其面世的一种“身份”。利用当代编创手法刻画乐舞俑人这一意象的作品,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舞台上,从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创编的《秦俑魂》到十二届桃李杯《唐印》,再到今天的《大河三彩》《唐宫夜宴》这类作品不算多但也一定不是少数。将这类作品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看,它是一种历史留存的当代呈现,古典舞于当下的一种创新,创作手法更加当代、写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科技的限制,我们看到的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点或面,作品剩下的多是在想象中怀抱着编导对历史、对过去的深沉敬意。以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用当代的编创技法,去尝试勾勒画片中的印记和特点。这类作品在某种意义来说,是与大众观念上传统中国古典舞的既定风格不同的,它的语汇没有被类型化,它和与它同台的《逍遥愁》《月出佼人》这类作品形成一大对比。当然它的创作观念和原型的新,也是它们得到观众喜爱的一个原因。守正与创新之间,多样性继承固然是好事,但如何去把“老话”说“活”,把“旧话”去说“新”,这其中必然是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唐宫夜宴》的新就在于它立足于時代的大背景下,以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为根基,一反当下“宏达叙事”选取唐宫女乐的生活片段,以“小叙事”的创作手法将“生活”融于作品,恰好迎合了观众的口味与习惯,而在图解文学性或“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的意象表达上似乎显得就有些单薄,的余味,这也直接的影响到作品的动作编创和风格把握上,并一一体现在整个作品大段的表演里。当然一部作品的出现,一定会伴随着褒贬不一的声音,但舞蹈评论的意义,就在于当各路声音狭路相逢的同时,编导们一定会对中国古典舞创作得到更多的沉淀与思想。
参考文献
[1]欧思维;王崇玮.以当下之眼寻盛唐之印——中国古典舞《唐印》创作手记.舞蹈.2020年(05):81-85
[2]李丹.且舞长歌:舞作《丽人行》小议.舞蹈.2019年(03):87-89
[3]毛毳.通过当代舞蹈创作中俑意象的视觉考古看文化时间的生产.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8年(02):59-63+69
[4]王富阳.游走的“丽人图”——浅谈舞蹈《丽人行》.艺术科技.2019年(10):118-119
[5]童晖.《丽人行》诗与舞的叙事艺术比较研究【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05):198+200
[6]潘是灿.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与审美特征[J]. 戏剧之家, 2015, 000(005):181-181.
一、舞到画中去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形”即形象、造型等,是舞蹈物质形式与视觉的外在形式展现,是舞蹈可以被感知的外在运动,舞蹈的基础构成部分,具有特点的舞蹈形象,可以使观众准确对人物的身份进行定位。《唐宫夜宴》在造型与服装上都极其考究,舞蹈服饰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唐三彩陶俑的造型样式,但风格化十分明显,宽大的裙摆让整体造型憨态可掬。着红绿襦裙,红唇粉面的妆面在配上两道极具唐风的斜红,一眼便让观众演员身份有了准确把握,再配以作品开场演员们手持各式乐器,顿挫有度的动作造型定点,更是将唐三彩的乐舞俑人造型栩栩如生。作品开始伴着音乐的变奏,走来的是一群交头接耳、叽叽喳喳的嘎嘎的小胖妞们,她们持着琵琶、笛、萧、钹、排箫、箜篌、鼓等各式乐器,低头微屈腰胯,迈着小心翼翼、颤颤巍巍的小步子赶去赴宴。并随着这一走中不断的发散关系,互相推搡打闹,将唐人自信饱满、傲娇慵懒的气质,而又带着股俏皮的人物形象在作品的A段部分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典舞的一大特点是注重“意境”的营造,各家编导们根据各自所选取的舞蹈作品题材,为作品的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营造出与之相匹配的意境,来展现出古典美学中常说的“以实带虚、虚实相生”的精神世界,以至达到联想无穷、气韵流转的一方“意味”天地。该作品的意境创作,以一段临水照花、相互弄狎的内容为例,为看似简单的ABC段式舞蹈结构增添浓浓的氛围感。首先,在作品动作安排上B段的小舞段为舞蹈意境营造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灯光蓝红两色的变化为主导的变化,引起作品情绪和内容的过渡转换。演员们一上一下的舞段镜面动作,是影子也可是月光下的水中倒影,顿点式的动作方式转至快慢刚柔之中,继承了一定的汉唐舞蹈雅致怡情的表达方式,人物多了份层次,添了分婀娜。其次,在调度上多编导多选以弧线、横线、斜线为主,步伐上走着轻盈飘逸的圆场,连绵不断的舞台流动为作品营造了轻盈飘逸之感。最后,在音乐上选择在盛唐乐舞史上起到重要的琵琶为主,琵琶“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音色,无疑是是营造意境的重要推手,为原有的轻盈飘逸再加上点悲伤。三者的结合,为作品完成了一种动与静之间的结合,给人营造了一种画随人而动的画面和意境感。
随着C段鼓吹乐的响起,似乎是表演的开始,俏皮可爱之意不复存在。氛围气势恢宏,舞蹈动作在手势手型上多采用沉肘提腕,重心多以倾斜和失重为主,演员们穿的厚重但跳的灵动。给人一种“不动形不成,型成任在动”的行云流水般的美感,用婀娜多姿、秀逸韵致的舞姿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呈现于舞台上,向我们展示着一副盛唐时期的极具代表性的乐舞场面,体现出了大唐盛世的繁荣昌盛和技艺体系的成熟。但相比与前两段,“夜宴”的内容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
二、舞自时代来
中国古典舞作为承担表现中国人典型气质,具有独特舞蹈审美逻辑和肢体规范的一个舞种,它代表的是中国舞蹈的传统与经典,它遵循的是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原则,而这些特点都为古典舞的创作带来了诸多的特殊性。古典舞的创作更像是一种范围内的舞动,但这并不是一种贬义,而是强调着中国古典舞应该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保持它的身份符号,以既定的风格特征为其动态基础,从而作为其面世的一种“身份”。利用当代编创手法刻画乐舞俑人这一意象的作品,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舞台上,从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创编的《秦俑魂》到十二届桃李杯《唐印》,再到今天的《大河三彩》《唐宫夜宴》这类作品不算多但也一定不是少数。将这类作品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看,它是一种历史留存的当代呈现,古典舞于当下的一种创新,创作手法更加当代、写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科技的限制,我们看到的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点或面,作品剩下的多是在想象中怀抱着编导对历史、对过去的深沉敬意。以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用当代的编创技法,去尝试勾勒画片中的印记和特点。这类作品在某种意义来说,是与大众观念上传统中国古典舞的既定风格不同的,它的语汇没有被类型化,它和与它同台的《逍遥愁》《月出佼人》这类作品形成一大对比。当然它的创作观念和原型的新,也是它们得到观众喜爱的一个原因。守正与创新之间,多样性继承固然是好事,但如何去把“老话”说“活”,把“旧话”去说“新”,这其中必然是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唐宫夜宴》的新就在于它立足于時代的大背景下,以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为根基,一反当下“宏达叙事”选取唐宫女乐的生活片段,以“小叙事”的创作手法将“生活”融于作品,恰好迎合了观众的口味与习惯,而在图解文学性或“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的意象表达上似乎显得就有些单薄,的余味,这也直接的影响到作品的动作编创和风格把握上,并一一体现在整个作品大段的表演里。当然一部作品的出现,一定会伴随着褒贬不一的声音,但舞蹈评论的意义,就在于当各路声音狭路相逢的同时,编导们一定会对中国古典舞创作得到更多的沉淀与思想。
参考文献
[1]欧思维;王崇玮.以当下之眼寻盛唐之印——中国古典舞《唐印》创作手记.舞蹈.2020年(05):81-85
[2]李丹.且舞长歌:舞作《丽人行》小议.舞蹈.2019年(03):87-89
[3]毛毳.通过当代舞蹈创作中俑意象的视觉考古看文化时间的生产.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8年(02):59-63+69
[4]王富阳.游走的“丽人图”——浅谈舞蹈《丽人行》.艺术科技.2019年(10):118-119
[5]童晖.《丽人行》诗与舞的叙事艺术比较研究【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05):198+200
[6]潘是灿.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与审美特征[J]. 戏剧之家, 2015, 000(005):18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