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努斯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使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成为热点话题,也让我国金融界广为震动。我们必须反思: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应该是什么样的?
从1993年算起,我国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已经默默跋涉了15年,取得了不少经验,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与难题。笔者认为,其主要表现于三个风险: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以及恶意骗贷等不还贷款行为引发的信用风险,农业收益不确定性导致农户偿付能力差的市场风险,小额贷款公司操作成本过高带来的经营风险。
链接商业解决信用风险
1.贷款信用风险在金融圈内很难化解
在信用体系缺失的情况下,具有“无担保、无抵押”特性的农村小额贷款,其信用风险是与生俱来的。
高风险则需高定价。为覆盖风险,农村小额贷款公司通常采用提高贷款利率的方法。但是随着利率的不断提高,风险上涨程度会更快,最后导致利率杠杆失效。如果有人愿意付60%的利率借钱,就别指望他会还回来了。
自古以来,借高利贷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急需用钱,急到了不顾后果。只要有钱,砍脚砍手无所谓,结果就是砍脚砍手,甚至跳楼自杀。还有一种是恶意骗贷,利率多高无所谓,反正没想还。不管结果如何,大多数人贷款是以还贷为目的的。而这两种人,一个是没考虑还贷,一个是没打算还贷。
风险为什么难以化解?因为在既定风险口径下的贷款,其风险值是一个客观的概率值,这个值在金融圈内不会减小或者消失,也不因为从结果上看的某一个微观特例而改变。如果某种模式理论上存在平均5%的坏账率,即使有一家机构做到了1%的坏账率,大家也不用学,学也学不来。这个1%坏账率其实是概率之内的,是短期的、特殊的。如果你硬要去学,很可能得到10%坏账率的结果。
2.链接商业利润,分担金融风险
风险虽然难以被化解,却可以被分担。笔者建议,在中国信用体系缺失的情况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金融风险由商业利润来分担。金融利差的高低是1%的倍数,而商业利润的高低是10%的倍数,拿商业利润补偿金融风险绰绰有余。
商业利润凭什么分担金融风险呢?因为贷款并不完全等于人民币。人民币是一种不记名的、具有充分流动性的、没有任何指向性的货币,而贷款是记名的,有具体指向性的。指向谁呢?指向一个或多个商业标的。
贷款被限制了流动性,所以指向的商业标的应该给予贴现。为什么贴现呢?因为得到了规模需求。规模需求理论将这种贴现的“利率”命名为“货现率”以示区别:货现率是商业企业在贸易项下,买方市场条件下,由于买货而进行的特定回报,而金融机构之间的贴现是在资本项下的。
货现率可以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抵偿金融风险。例如农户的贷款不允许买烧酒,“被迫”去买化肥,化肥厂因此增加了生产的确定性,减少了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商品的仓储成本与流通渠道的营销成本,理应拿出一定的利润,回报这种贷款定向购买行为。这等于是化肥厂与农户共同分担了这笔定向贷款的风险。
3.无指定用途个人消费贷款为何被叫停
1999年2月,人民银行颁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各商业银行在摸索个人消费信贷的过程中,曾经走过弯路。某银行曾经做出如下规定:大学毕业生贷款1万元,中学教师可以贷款2万元,正处级干部可以贷款5万元等。这些不问用途的消费贷款,造成了坏账率提高,产生了很大风险。
于是2001年11月,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严禁发放无指定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的通知》。为什么要紧急叫停?因为不指定用途的贷款,很可能不去消费,而是被挪用,流入资本市场,比如炒股票。
直到今天,个人信用项下的不指定用途的消费贷款,在城市已经被现实证明:既是行不通的,又是违规的。那么在偿付能力相对差、信用风险相对高的农村,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农户贷款之后,可能先去耍两把牌九,再喝点小酒,然后才去买种子。这种不问用途的贷款,将产生很大风险。
4.贷物不贷款见物不见钱
无指定用途个人消费贷款行不通,换句话说,指定用途的个人消费贷款才是可以的。
农村小额贷款的用途很清晰,就是购买种子、化肥、农机、技术(请技术员也可以贷款)等生产经营为目的的贷款。“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之中的“贷款”两个字,应该是“贷物不贷款”。跟按揭买房一样,农户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签的是一个借款协议,如果农户贷款去买化肥,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就把钱直接付给化肥厂。对农户来说就是“见物不见钱”,农户拿到的是物(商品或者服务),不是人民币。
小额贷款公司或关联方,要事先组织农户可能需要的生产资料,按照不同行业或类别,每类选择5到10家可竞争性的企业和产品,建立目录企业制度。农户在其他项下的流动性全都被限制了,但在某类生产资料项下,一定要保留足够的选择权,以规避企业的道德风险。这就是规模需求理论中的有限选择论。
举例来说,一个村100个农户贷款,都去买同一个化肥厂的同一种化肥,化肥的市场价格是100元。那么,小额贷款公司同农户签一个100元的借钱合同,然后农户去化肥厂领市价100元的化肥。但小额贷款公司付给化肥厂多少钱呢?不是100元,可能是80元,最多85元。这些数字都是示意说明,并不精确,但其比例关系是正确的。
这能够大大提升小额贷款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贷出去100元,实质付出85元,利息还是以100元为基准计算。当然,如果所有商业利润都拿到了贷款公司,没有分给农户。我们也可以考虑不再高风险高定价了,或者在保持高利率同时,给农户以优惠:花85元可以买到市价100元的化肥。如果不贷款,就只能自己花钱去买市价100元的化肥了。农户肯定会算其中的账,也因此付得起高利息。
引入了“贷物不贷款”原则,就为借鉴银行项目贷款(或按揭贷款)提供了可能。如果贷款是“人民币”,借款标的是4000元,农户许诺自己配套1000元,将无法监督农户配套资金的真实性。如果农户生产经营项目的资金需求是5000 元,那么小额贷款公司贷给他4000元,农户配套1000元,都以“出货不出钱”的方式,分别购买化肥,贷款才可以发放。只有到化肥厂拿到购买凭证,才可以拿到4000元贷款(其实是化肥)。这样等于农民的贷款付了“首付款”,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小额贷款公司的信用风险。
总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以运用规模需求理论,坚持“贷物不贷款”的原则,强化“贷款”的记名功能和指向性,从上游企业获得货现率的贴补,增加抵偿信用风险的来源。
模拟出口解决市场风险
1.引导传统农业升级,加强农户偿付能力
农户不还贷款的最根本问题是其偿付能力比较低。农户本身以单个家庭为生产单位,经济底子薄弱,抗风险能力差,而且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生产稳定性差,预期收益不确定。
所以“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之中的“农村”两个字,指明了立命之本,必须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如果偿付能力大幅度提高了,将来甚至可以不必“贷物不贷款”了,因为信用体系累计并建立起来了,直接提供不指定用途的贷款也没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农村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而不仅仅是以往被普遍关注和提倡的特色产业,比如做工艺品加工或者养鸵鸟。这些项目都能挣钱,但是不能推广,无法复制。何况对这些特例来说,即使没有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支持,也容易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启动和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应该重点做主流农业,不能只做边缘农业;应该摸索全国都适用的、内在的原理和方法,而不只做某个地区或某行业适用的特例。
2.农民增收难:农产品标准体系和价格体系扁平化,优质不优价
我们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基本上是看这西红柿个儿多大、皮多红、多老或多嫩之类,无非如此。如果我们只能靠我们的感官来判断农产品的好坏(其实是无法判断好坏的),农产品的价格只能是扁平的。
这家的西红柿和那家的西红柿的价格差别是不大的,也就是每公斤两块五和每公斤两块三的区别。甚至我们的全国报价,也只有由于距离产地远近不同而产生的运费差别,没有大的价格差别。当然我们也有一等品之类的概念,但是分等级的标准是什么呢?还是按个头大小、外观色泽、口感好坏来分辨的。
我们没有一个内在的检验体系和标准。没有标准造成的恶果就是优质不优价。想买优质农产品的人买不到,而那些对价格敏感的、想买普通农产品的人,要和想买优质的人承受一样扁平的价格。
所以,要想升级传统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改变这种价格体系,让同一种农产品有不同的生产标准和市场价格。
3.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规模内需公司+农户+生产资料供应商
众所周知,农产品出口市场和本土零售市场,生产标准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北京大葱批发价格是1元/公斤,“外向型”公司把农户符合出口标准的大葱收购起来,出口到日本,平均出口单价约1美元/公斤。
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特征是“公司+农户”模式。一个“外向型”公司可以带动几万农户,收数十公顷的蔬菜,装上大船,运到外国,卖到一个好价格,然后把一部分收益分给农户。首先,这是从需求反向配置供给的模式,先有出口定单,再组织农户生产。其次,使用国际先进的标准和技术,能够满足产业升级需求。
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应该是生产优质的、高标准的农产品的农户。如果农户生产这种大葱没有种子、地膜,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以提供贷款,指定种子公司和地膜公司,并且算好账,农户买生产资料,租用生产工具,需要多少成本,拟订合理的收购价。单个农户是没有议价能力的,如果全村的农户都组织起来,可以从上下游拿到货现率。
农户可以用优惠价贷款拿到目录企业提供的高标准生产资料,如果想降低标准,使用不在目录企业范围内的低标准生产资料,必须按照市价自己花钱买。显然这样不合算,于是农户就主动进行产业升级。
如果“外向型”公司可以一直做下去,当然是非常好的,但遗憾的是现在遇到了很大阻力:受到国外标准壁垒的影响(例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定单是不可持续的。发达国家由于政治选举的需要,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持续地挤压我们的农产品出口。
不能出口,就只好内销。笔者建议由规模内需公司,把“外向型”公司的出口定单,转换为内需市场的定单,形成一个“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规模内需公司+农户+生产资料供应商”的完整链条。否则高质量的农产品也卖不到出口的价格,农户只能降低标准,走回头路。产业不但没有升级,反而退步了,农户的偿付能力也就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4.规模内需的来源
出口时的定单是按船来计算的,每船数万吨。比如近日韩国某饲料公司招标寻购27.5万吨玉米,分五批5.5万吨装船。这27.5万吨是什么概念?一个县的玉米可能不够。作为玉米高产区的山西省晋中市(辖1区1市9县),玉米年产量是100万吨左右。
这么大量的定单转向内销,匹配给千家万户,规模内需公司怎样才能够做到?靠的是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强烈需求,靠的是多层次的标准体系和价格体系及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
从前,农户生产时不知道消费者吃什么,只能想象你该吃什么,然后生产出来,放到市场上。结果你肯定得买,不能不吃饭,但不一定吃到你想吃的东西。例如在粮食产量年年增长的前提下,却出现了粮油短缺。因为城里的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肉蛋等的需求加强,所以玉米做饲料的需求大大增加,最终猪不够了,玉米也不够了。这是造成结构性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种“供给—流通—消费”的模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而且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技术手段。如今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记录、传播、整理1000000个需求信息和100个需求,耗费的软硬件成本都相差无几,原来不可能的事情变得可能了。
如果现在的西红柿是符合日本标准或者美国标准的,你愿意不愿意出5倍的价格?答案是肯定的。日本松下等离子电视、法国香奈儿香水、美国耐克球鞋、意大利范思哲时装,都比国产的贵。是买名牌还是图便宜?除了农产品,所有的产品都被验证过了。大家要名牌,宁可贵。美国耐克球鞋专卖店要300-500元/双,国内鞋城普通鞋30-50元/双,10倍价格。
问题仅仅是我们能不能产出这种西红柿,并向消费者证明它是符合国际标准的。
5.引进标准、模拟出口:建立金字塔式的标准体系和价格体系
“引进标准”是引进检验标准,“模拟出口”是模拟一个海关,生产者要按照出口标准来组织生产。由于农产品的生产链、运输链过长,我们无法对生产进行有效的监控,只能在进入到流通市场末端的时候,严格检验。我们应该尽可能向最先进的检验标准看齐。化贸易壁垒为我用,反正又不用交专利费,直接引进检验标准就行。
引进国际高级标准,可以在现有较低的、扁平的国家标准基础上,成为若干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从而建立高低结合的、金字塔式的安全标准体系,然后实施优质优价。我们把农产品分类,分成优质的和普通的,当然这个普通不等于劣质,要达到国家标准。比如大葱的亚胺硫磷残留量,符合我国标准(≤0.5mg/kg),卖0.5元/公斤,而符合日本“肯定列表”标准的(≤0.01 mg/kg),可以卖5元/公斤。
高标准的农产品,才能够卖到好价格。农户才有足够的产业升级动力,获得较高收入去偿付贷款。
“统一战线”解决经营风险
“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小额”两个字,决定了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性质是资金小、笔数多。所以管理成本远高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平均管理成本,投入大、产出低,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笔者建议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借鉴授信额度管理办法,建立“统一战线”,整合相关部门的软硬件资源。
1.可变成本:授信额度管理
虽然“手续简便”能够体现金融服务的含金量,但是手续其实不能随意简化。一旦简化,风险的口径就改变了。要想简便农户手续,做好金融服务,必须增加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手续,而这正是问题所在:一个中移动一次贷50亿元,一个农户一次贷5000元,利息收益相差悬殊,但是程序流程与工作量却相差无几,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如何能够盈利呢?
为控制这些可变成本,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借鉴“授信额度”的管理办法: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用随还。具体办法可以因地制宜,纸质的也好,电子(卡)的也行。比如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发行“贷款卡”——贷款额度管理记录凭证,同时可以采取“提前授信、广泛签约、首次激活、循环额度”的方式,管理贷款卡。如果农户的贷款卡有10000元的授信额度,农户可以在需要种子的时候提买种子的款,在需要化肥的时候提买化肥的款。这样可以在控制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户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
如此,不但大大降低小额贷款公司的服务成本,还为其所覆盖的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户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可能。
2.不变成本:整合“统一战线”
从不变成本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办公室场地、人员等硬件投入,相对利润而言,显得相当大。一个乡可能有几百笔业务,但所有业务的利息收入加起来也许还抵不上一个中型企业的一笔贷款,但小额贷款公司又不得不在这个乡里单独建设自己的服务网点,最后得不偿失,白白浪费了自己宝贵的有限资源。
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应该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借助财政部、农业部、科技部、商务部、供销总社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专项投入和建设成果,借用上述部门已经存在的和正在建设的网点、人员和信息等资源。
例如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借助商务部已经启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试点,延伸到每一个自然村的“农家店”,或者供销总社改革后的、遍布农村的“新供销合作社”,作为安放POS机具的网点,借用现有的从事商业活动人员和已经下设的信息系统、通信系统等资源,从而建立广泛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统一战线”,集约利用资源,大幅度降低操作成本。
大混业经营模式
1.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组织形式
笔者建议,在规范和监管纯粹的金融机构型小额贷款公司的同时,应该允许甚至鼓励上下游商业机构(如生产资料供应商和规模内需公司)参股、控股或合作经营农村小额贷款公司。
为汽车购买者及销售者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叫汽车金融公司。为化肥购买者及销售者提供金融服务的是是否能叫化肥金融公司?为收割机、播种机的供应者及承租者提供出租服务的是是否能叫农机金融租赁公司?
化肥厂将化肥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补偿其下属的小额贷款部,覆盖风险的能力更高。如果化肥厂愿意,政策环境也允许,该小额贷款部完全发展成为化肥小额贷款公司。农机厂、供销合作社等机构可以以此类推。当然,也不应反对化肥厂、农机厂、供销合作社等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成立小额贷款公司。
大混业经营模式可以发挥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信息资源共享,为农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当然,大混业经营模式主观上需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的经营管理达到足够的水平,客观上则需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金融监管制度和金融法律配套。
2.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组织规模
要有连锁规模,但不要形成垄断,要保持竞争力,但不要单兵突进。
以一县一乡一村为单位独立成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固然可以因地制宜完善一方金融服务,但自身风险高,无规模效益,可持续性低。全国连锁的垄断企业则与之刚好相反,往往因为局部风险的累计导致公司整体埋单。
所以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应该先以一县为试点,逐步推广到以省域为单位,然后进行战略联盟,相对有规模,同时又有竞争机制。
3. 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模式
小额贷款公司现在被定性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金融机构,还是要遵循相关监管部门出台的法律法规,同时遵循金融企业内在的管理要求和运行规律。在与上下社会各方力量相结合的同时,做好金融主业。在单纯的金融问题上,可以借鉴银行其他成功的业务模式,笔者认为,可以解决的业务模式有:
借鉴买方信贷模式,从卖方取得货现率,分担信用风险。
借鉴项目贷款和按揭贷款,在小额贷款公司中引入配套资金和首付款机制,降低信用风险。
借鉴信用卡指定特约消费商户目录的形式,指定特约生产资料供应商。
借鉴汽车金融公司,将商业赊销与小额贷款公司相结合。
借鉴金融租赁公司,将商业以租代买等形式与小额贷款公司相结合。
借鉴预授信制度,将即期贷款需求同未来贷款需求一并开发,降低成本,广泛宣传,同时逐步建立覆盖广泛的农村信用体系。
借鉴对公授信额度制度,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降低小额贷款公司的操作成本,提高农户贷款使用效率。.
借鉴银行卡EDC电子清算制度,利用POS机具改良提款贷借据,在简化农户贷款手续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借鉴委托贷款、中间业务,在“只贷不存”的政策环境下,解决贷款资本金相对不足的困难,开拓中间业务,丰富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方式。
借鉴池贷款,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运用多种成熟金融工具,确保小额贷款公司克服三个风险,为长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农村小额贷款公司,顾名思义就是:
“农村”——农村的事情全国办。因为农村存在市场风险,所以需要“引进标准模拟出口”,建立金字塔式的标准体系和价格体系,引导传统农业升级,加强农户偿付能力,同时力图部分解决食品安全、农产品供应链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小额”——琐碎的事情统筹办。因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操作成本过高,有经营风险,所以需要进行授信额度管理,整合软硬件资源。
“贷款”——贷款的事情贷物办。因为农村没有建立信用体系,存在信用风险,所以需要“贷物不贷款”,链接商业利润,分担金融风险。
“公司”——金融的事情社会办。因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采用大混业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