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科性质对课程资源从定义到开发利用,都做了说明和要求,然而广大农村中小学却依然用着传统的观念和手段,新课程的教学意识淡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应该是推进新课改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研究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以便找出问题存在的关键点,对症下药,改变这种现状。
关键词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11)03-0088-01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也是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总方向。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
一是主体发挥的价值不大,专家和领导亲临学校、亲临一线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研究太少;各种原因导致教师缺乏主动性。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更是没有这个概念;
二是课程资源的客体明显偏差,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功利实用轻人文的想象普遍;
三是课程资源的载体不足,语文教学载体仅停留于教材和与教科书配套的练习册等以印刷制品为形式的书面文字载体上,其他如音像、网络、电子的资源开发利用一片空白。
具体现状表现为:
学校资源的开发不力。语文教学现状都是教师用有限的教学参考备课资料备课,学生用教科书和主管部门指定的教辅资料学习。没有通过教师队伍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优化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自然资源的开发不充分。我国地大物博,风光优美、历史悠久,这些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有利条件,本应是被充分开发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宝库,却被隔离在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雷池之外。
社会资源的开发保守。农村中小学面临的是社区语文课程资源几乎没有,家庭资源明显不足。他们生活的社区里没有一定文化涵养能引导他们成长的人才资源,没有标牌广告、书画走廊等艺术环境,几乎毫无对教育有价值的家庭活动。
人文资源开发的保守。人文资源广泛存在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文学艺术、社会家庭等领域,教师即使有敏锐而强烈的资源意识,想要引导学生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但落后的教学手段和设施,也只能带来低效或无效的活动,使师生精力时间被浪费,考不了高分谁敢负责啊。
二、当前农村中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建立起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相互转化机制,善于合理开发和利用社区及其他学校的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也可以向社区和其他学校辐射。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语文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开发、最大价值利用。
思考之一:改革语文课程的评价机制。语文课程评价应重视发展,淡化甑别与选拔,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不仅关注教师语文教学的工作成绩,而且要关注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发展。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要从检测学生学到了什么转变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亦然。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不把以考试分数为方式的结果评价作唯一形式,让僵硬的分数指挥着教师,禁锢着学生。师生从这些数据中难以获得成功的愉悦和教与学的动力,要么害怕考试,要么应付考试。注重过程评价,转移评价重心,改变以结果评价(只关注过去)为过程评价(面向“未来”),尽可能避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考试的要求而进行相应的知识灌输和强化训练,忽视语文学习中思维品质、情意、审美、人文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为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和机械训练,成了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成了当前农村中小学最普遍的方式,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在这种填鸭式教学和训练中会消失殆尽。
思考之二:投以更多的精力关注、研究留守学生。留守学生现象是时代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不仅是孩子个人成长问题,也不仅是家庭内部问题,而是面向社会,关系未来的重大问题。老人知识缺乏,旧观念严重,很难对孩子进行辅导,使语文课程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家庭”这一块无法满足,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自然缺失,形如父爱、母爱、孝敬、天伦等人文词汇只能死记书面解释,毫无体会;让这些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学会谦让、奉献、宽容、理解,也难于登天。
思考之三:不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意识亟待改变。教育主管部门应力求协调好政府相关部门,净化社区,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纵观农村中小学校周围,没有什么先进的文化设施,有的只有不分昼夜营业的网吧,销售零食玩具的商店,即便偶尔有几家书店,也只是摆着几本网络小说鬼故事。这种环境下谈语文教育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开发,岂不是空谈?学校领导应重视学校资源的开发。应将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
思考之四:语文教师要自觉转变角色。千百年来,“传道、授业、解惑”对教师的定位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也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这个“道”使教师“跪”在了教科书、参考资料、经典名篇的面前。在多变的课堂教学的把控中,对流动不息的教学情境的反思中,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就是语文课程资源,通过个人的人格形象对学生的感染影响,无疑会促进语文课程的理念更加落实到教学中。
总之,没有丰富、适切、新颖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的课程改革蓝图也将成为纸上谈兵,无米之炊。语文教育工作者,包括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只有开发利用好教师这个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指导教师们创造性地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协调好各类关系,从课外活动实践中汲取课程资源,才能建立起综合性的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使语文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词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11)03-0088-01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也是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总方向。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
一是主体发挥的价值不大,专家和领导亲临学校、亲临一线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研究太少;各种原因导致教师缺乏主动性。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更是没有这个概念;
二是课程资源的客体明显偏差,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功利实用轻人文的想象普遍;
三是课程资源的载体不足,语文教学载体仅停留于教材和与教科书配套的练习册等以印刷制品为形式的书面文字载体上,其他如音像、网络、电子的资源开发利用一片空白。
具体现状表现为:
学校资源的开发不力。语文教学现状都是教师用有限的教学参考备课资料备课,学生用教科书和主管部门指定的教辅资料学习。没有通过教师队伍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优化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自然资源的开发不充分。我国地大物博,风光优美、历史悠久,这些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有利条件,本应是被充分开发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宝库,却被隔离在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雷池之外。
社会资源的开发保守。农村中小学面临的是社区语文课程资源几乎没有,家庭资源明显不足。他们生活的社区里没有一定文化涵养能引导他们成长的人才资源,没有标牌广告、书画走廊等艺术环境,几乎毫无对教育有价值的家庭活动。
人文资源开发的保守。人文资源广泛存在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文学艺术、社会家庭等领域,教师即使有敏锐而强烈的资源意识,想要引导学生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但落后的教学手段和设施,也只能带来低效或无效的活动,使师生精力时间被浪费,考不了高分谁敢负责啊。
二、当前农村中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建立起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相互转化机制,善于合理开发和利用社区及其他学校的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也可以向社区和其他学校辐射。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语文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开发、最大价值利用。
思考之一:改革语文课程的评价机制。语文课程评价应重视发展,淡化甑别与选拔,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不仅关注教师语文教学的工作成绩,而且要关注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发展。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要从检测学生学到了什么转变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亦然。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不把以考试分数为方式的结果评价作唯一形式,让僵硬的分数指挥着教师,禁锢着学生。师生从这些数据中难以获得成功的愉悦和教与学的动力,要么害怕考试,要么应付考试。注重过程评价,转移评价重心,改变以结果评价(只关注过去)为过程评价(面向“未来”),尽可能避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考试的要求而进行相应的知识灌输和强化训练,忽视语文学习中思维品质、情意、审美、人文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为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和机械训练,成了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成了当前农村中小学最普遍的方式,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在这种填鸭式教学和训练中会消失殆尽。
思考之二:投以更多的精力关注、研究留守学生。留守学生现象是时代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不仅是孩子个人成长问题,也不仅是家庭内部问题,而是面向社会,关系未来的重大问题。老人知识缺乏,旧观念严重,很难对孩子进行辅导,使语文课程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家庭”这一块无法满足,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自然缺失,形如父爱、母爱、孝敬、天伦等人文词汇只能死记书面解释,毫无体会;让这些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学会谦让、奉献、宽容、理解,也难于登天。
思考之三:不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意识亟待改变。教育主管部门应力求协调好政府相关部门,净化社区,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纵观农村中小学校周围,没有什么先进的文化设施,有的只有不分昼夜营业的网吧,销售零食玩具的商店,即便偶尔有几家书店,也只是摆着几本网络小说鬼故事。这种环境下谈语文教育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开发,岂不是空谈?学校领导应重视学校资源的开发。应将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
思考之四:语文教师要自觉转变角色。千百年来,“传道、授业、解惑”对教师的定位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也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这个“道”使教师“跪”在了教科书、参考资料、经典名篇的面前。在多变的课堂教学的把控中,对流动不息的教学情境的反思中,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就是语文课程资源,通过个人的人格形象对学生的感染影响,无疑会促进语文课程的理念更加落实到教学中。
总之,没有丰富、适切、新颖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的课程改革蓝图也将成为纸上谈兵,无米之炊。语文教育工作者,包括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只有开发利用好教师这个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指导教师们创造性地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协调好各类关系,从课外活动实践中汲取课程资源,才能建立起综合性的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使语文课程改革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