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森林是重要资源,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病虫害是影响森林资源发展建设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林业工作实践,总结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策略,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科学性及有效性,推动森林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森林资源;病虫害;防治
0 引言
病虫害防治是指通过一定措施手段,控制微生物病菌与害虫对森林生长的侵害。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森林病虫害面积超过2000万hm2,病虫害成灾面积超过45%,病虫害防治率不足60%。可见,森林病虫害防治仍存在问题,需实施有效对策改进,为森林作物提供良好生长条件。
1 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
病虫害阻碍森林作物生长,降低森林资源质量,危害生态环境,为应对其不利影响,需实施相应防治工作。但受资金、人员、技术等因素影响,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如下问题,使病虫害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1.1 防治管理不到位。
在森林建设全过程,部分林业部门缺乏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视,并未将病虫害防治纳入森林管理中,加大森林病虫害发生概率,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难以有效控制病虫害影响。
1.2 防治人员素养不足
森林病虫害防治属于专业性、系统性工作,对防治人员提出较高要求,部分林业部门存在老龄化现象,防治人员的工作素养不满足森林病虫害防治要求,不能及时发现病虫害疫情,采取正确防治手段。
1.3 防治技术效果欠佳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应做好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尽早治理,方可保障森林作物健康生长。但在实践工作中,部分防治人员不能使用先进监测预警技术,未将病虫害扼杀在萌芽阶段,扩大病虫害影响范围,加大治理难度与投入成本。
2 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
本文结合某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实践,总结如何应对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成效,推动森林可持续、高质量建设。
2.1 完善病虫害防治机制
针对防治管理不到位问题,建议林业工作者完善病虫害防治机制,规范森林建设的各个工序,确保病虫害防治理念与措施落实在各个环节,提升病虫害防治实效性。以某地区为例,其构建的病虫害长效防治机制如下:
在森林规划设计环节,改变传统纯林造林模式,引进混交林技术,根据当地土壤条件与气候状况,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如杨树、榆树、樟子松等,设计针阔混交林与乔灌混交林,提高森林抵抗力,预防病虫害。
加强森林监测管理,在所辖区域内,构建三级病虫害防治体系,于县区、乡镇、村庄分别设立病虫害监测网点,设置测报员与森防员等岗位,负责各个监测网点的森林病虫害监测工作,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及时性。
制定完善管理制度,包括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森林植被质量检疫守则等,规范森林病虫害防治相关工作,并明确森林管理责任,遵循“谁开发、谁治理”原则,将森林病虫害防治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引导更多群众参与森林病虫害防治,打造“群发群治”的工作局面。
2.2 加强防治队伍建设
针对防治人员素养不足问题,建议林业部门加强防治队伍建设,结合所在省市的森林管理条例,明确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要點,进而探究防治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养,并对部门的防治人员进行能力评估,实施针对性培训工作,指导防治人员规范有效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1]。例如,某地区林业部门以防治人员专业素养与宣传能力作为培训重点。在专业素养培训方面,围绕所辖森林资源的常见病虫害,如松材线虫、红火蚁等,介绍害虫的外形特征、染病苗木的表现、虫害的检疫方法及治理手段等,深化防治人员对森林病虫害的认识,更为科学地实施防治措施。在宣传能力方面,指导防治人员与当地群众沟通,向当地群众宣传森林常见病虫害的相关知识与危害,提高群众对森林病虫害的重视,鼓励群众参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扩大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覆盖范围。
2.3 引进先进防治技术
针对防治技术效果欠佳问题,建议林业部门引进先进防治技术,创新森林病虫害防治理论、技术与工具,为防治人员开展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成效,将森林病虫害扼杀在萌芽时期。以某地区林业部门为例,在林区配置害虫诱光灯、定期喷洒农药的基础上,引进互联网技术,安装联网监测装置,实现森林病虫害的智能预测与监管。防治人员以10h为一个周期,定期到林区开展实地调查,了解林区病虫害发展状况,获取准确森林建设数据。同时,林业部门针对森林病虫害类型,构建森林病虫害数据库,以此为基础,对采集的森林建设数据实施量化评估,分析当前森林病虫害等级,预测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成效,为林业工作者制定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提供辅助决策,使森林病虫害方式更为有效,切实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存在防治管理不到位,防治人员素养不足,防治技术效果不佳的问题。通过本文分析,林业工作者应完善病虫害防治机制,加强防治队伍建设,引进先进防治技术,从制度、人员、技术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规避病虫害对森林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赵冬梅.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园艺,2020(6):44-45.
关键词:森林资源;病虫害;防治
0 引言
病虫害防治是指通过一定措施手段,控制微生物病菌与害虫对森林生长的侵害。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森林病虫害面积超过2000万hm2,病虫害成灾面积超过45%,病虫害防治率不足60%。可见,森林病虫害防治仍存在问题,需实施有效对策改进,为森林作物提供良好生长条件。
1 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
病虫害阻碍森林作物生长,降低森林资源质量,危害生态环境,为应对其不利影响,需实施相应防治工作。但受资金、人员、技术等因素影响,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如下问题,使病虫害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1.1 防治管理不到位。
在森林建设全过程,部分林业部门缺乏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视,并未将病虫害防治纳入森林管理中,加大森林病虫害发生概率,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难以有效控制病虫害影响。
1.2 防治人员素养不足
森林病虫害防治属于专业性、系统性工作,对防治人员提出较高要求,部分林业部门存在老龄化现象,防治人员的工作素养不满足森林病虫害防治要求,不能及时发现病虫害疫情,采取正确防治手段。
1.3 防治技术效果欠佳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应做好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尽早治理,方可保障森林作物健康生长。但在实践工作中,部分防治人员不能使用先进监测预警技术,未将病虫害扼杀在萌芽阶段,扩大病虫害影响范围,加大治理难度与投入成本。
2 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
本文结合某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实践,总结如何应对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成效,推动森林可持续、高质量建设。
2.1 完善病虫害防治机制
针对防治管理不到位问题,建议林业工作者完善病虫害防治机制,规范森林建设的各个工序,确保病虫害防治理念与措施落实在各个环节,提升病虫害防治实效性。以某地区为例,其构建的病虫害长效防治机制如下:
在森林规划设计环节,改变传统纯林造林模式,引进混交林技术,根据当地土壤条件与气候状况,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如杨树、榆树、樟子松等,设计针阔混交林与乔灌混交林,提高森林抵抗力,预防病虫害。
加强森林监测管理,在所辖区域内,构建三级病虫害防治体系,于县区、乡镇、村庄分别设立病虫害监测网点,设置测报员与森防员等岗位,负责各个监测网点的森林病虫害监测工作,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及时性。
制定完善管理制度,包括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森林植被质量检疫守则等,规范森林病虫害防治相关工作,并明确森林管理责任,遵循“谁开发、谁治理”原则,将森林病虫害防治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引导更多群众参与森林病虫害防治,打造“群发群治”的工作局面。
2.2 加强防治队伍建设
针对防治人员素养不足问题,建议林业部门加强防治队伍建设,结合所在省市的森林管理条例,明确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要點,进而探究防治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养,并对部门的防治人员进行能力评估,实施针对性培训工作,指导防治人员规范有效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1]。例如,某地区林业部门以防治人员专业素养与宣传能力作为培训重点。在专业素养培训方面,围绕所辖森林资源的常见病虫害,如松材线虫、红火蚁等,介绍害虫的外形特征、染病苗木的表现、虫害的检疫方法及治理手段等,深化防治人员对森林病虫害的认识,更为科学地实施防治措施。在宣传能力方面,指导防治人员与当地群众沟通,向当地群众宣传森林常见病虫害的相关知识与危害,提高群众对森林病虫害的重视,鼓励群众参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扩大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覆盖范围。
2.3 引进先进防治技术
针对防治技术效果欠佳问题,建议林业部门引进先进防治技术,创新森林病虫害防治理论、技术与工具,为防治人员开展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成效,将森林病虫害扼杀在萌芽时期。以某地区林业部门为例,在林区配置害虫诱光灯、定期喷洒农药的基础上,引进互联网技术,安装联网监测装置,实现森林病虫害的智能预测与监管。防治人员以10h为一个周期,定期到林区开展实地调查,了解林区病虫害发展状况,获取准确森林建设数据。同时,林业部门针对森林病虫害类型,构建森林病虫害数据库,以此为基础,对采集的森林建设数据实施量化评估,分析当前森林病虫害等级,预测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成效,为林业工作者制定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提供辅助决策,使森林病虫害方式更为有效,切实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存在防治管理不到位,防治人员素养不足,防治技术效果不佳的问题。通过本文分析,林业工作者应完善病虫害防治机制,加强防治队伍建设,引进先进防治技术,从制度、人员、技术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规避病虫害对森林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赵冬梅.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园艺,2020(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