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时期网络舆情与传统舆情相比具有自身的特征。对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从网络舆情的概况及其作用出发,分析网络舆情为大学生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引导对策,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网络舆情 大学生成长 成长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新时期网络舆情概述
新时期网络舆情是现代舆情的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各种情绪态度和一切的总和,它主要是以聚合新闻RRS、网络社区与论坛、微博等为传播途径,网民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政治观点、道德观念等对信息认识再自我解析。当某一“热点”问题引起共鸣或者引发群体争议时,网络的信息传播与再放大功能将吸引更多关注者。随着参与意见的不断扩展和讨论的逐步深入,舆论就会逐渐向一个特定的焦点发展,汇聚成具有一定规模且较为统一明确的网络舆情。近几年来,我国起源于网络的重大舆情事件数量不断增加,使得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的一种主要途径与重要表现形式。
2 新时期网络舆情的作用
新时期网络舆情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有指引作用。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情绪难以排泄、社会各类热点事件不断地在网络中被讨论。借助新时期网络舆情指引作用,网民了解社会发展的动向,政府了解民生动态;通过网络舆情“指南针”,社会管理层可以对现实社会的热点及时追踪,社会群众对热点问题的关注更加准确。这种基于政府与网民的双向联动管理模式可以更好服务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新时期网络舆情对社会管理中的隐患有感应作用。当前网络舆情集合了网民就“热点”问题所表达的言论,这种言论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影响力的。这种言论的不断累积、聚集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网民情绪波动的情况,因此,要利用网络舆情这种“热感效应”有效感应出社会中的潜在风险。当社会中热感问题出现恶性变化的时候,能及时感应为事件敏感度,以保证社会发展保持在一个平衡状态下和谐、有序、稳定地发展。
新时期网络舆情对社会群体的心态具有调节作用。当前的中国社会利益群体多元化、复杂化,这是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一般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随之多元化、复杂化。从而容易诱发人们的偏激情绪。显而易见,面对这类现象的不断呈现,一个适合社会群体合理化的宣泄途径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名声的汇集地的新时期网络舆情就是现阶段最为重要的阵地,将社会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各类诉求反映到社会管理层,缓和、化解与调节社会矛盾以及一些不和谐因素,维持社会健康发展。
新时期网络舆情是社会群体观念的一面镜子。当网络进入web2.0时代以来,通过网络互动传播不断曝光出社会各类重大隐性事件。真如一面镜子真实反映出对个人的社会观念,由此观察社会群体情绪波动情形以及个人与社会事件之间的发展关系,可以清晰地分析出其中蕴含影响网民情绪反应的社会观念。可见在社会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过程中,人们认识事件本质的能力成为了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
3 新时期网络舆情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现状分析
3.1 对大学生成长的正面效应
网络的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的普及使得社会信息传递迅捷化、内容公开化。通过新时期网络舆情的呈现,人们对国家政策、社会制度的评价和认同都以直接的方式被大学生所接受。在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方向、社会责任感上新时期网络舆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有效加强大学生对政府的政治信任。与此同时,新时期网络舆情的表现形式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表达意见的行为。在政治态度表现层面上,更是取决于大学生对社会目标、情感投入程度以及行为倾向是否正确。可见,要确保大学生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只有让其端正政治态度。在分析国内外政治现象和社会事件时,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运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局势。应该确立正确的立场;理论联系实际,并付诸实践,确保大学生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及持续性。当面现代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思想思潮时,能以清醒的头脑,面对意识形态的攻击与侵蚀时,从容应对。使其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在正确的政治思想指导下,实现中国梦。
3.2 对大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舆情通过舆情公开呈现赋予了网民监督政府日常工作,并向政府传递民声民情,确立了行使监督维权的公民权力。若这种行为被异化,则容易使社会经验不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初步形成的大学生形成偏差极端的社会道德观。大学生群体容易犯一味追求事件真相而摒弃社会道德而不顾的错误,此时网络舆情的监督维权行为就常常被群体异化,从而导致原先赋予其协助政府部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效应下降。其次,大学生群体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显著特征,这就使得所要表达出来的观点、态度、行为极其容易在网络舆情讨论的过程中受彼此情绪的影响,从而发生改变以至于偏激化、极端化。这正如凯斯·桑斯坦所描述的“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特别是当表述观点中含有或者明显体现负面信息时,非理性情绪逐步扩散进而引发的群体极化效应,且这种效应会越来越明显。
4 引导对策
4.1 构建新时期网络舆情响应机制
响应机制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有较高的民主意识及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民主参与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实现自我表现的方式之一。社会治理要充分尊重、重视网民的呼声,必须建立在民意调查统计的基础上,有根据地分析自身网络行为,进行自我解析、自我审视,并勇于为缺失行为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并积极改正。将大学生的诉求表达融合到化解网络中社会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纠正因信息偏差而误导的大学生群体。同时,社会治理应联合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信息主导性、传播便捷性,因势利导地掌握话语的主动权。 4.2 营造新时期网络舆情校园环境
营造网络舆情校园环境,应把握“立”与“破”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立”是指高校在认识到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引导他们采用平等对话、公开辩论等积极的方式表达出内心深处真实的话语。“破”是指高校在掌握舆情主导权的情势下,有重点围绕一些重大社会问题,控制住校园言论的走向,果断地抑制错误言论。学校管理层、学生工作者与大学生建立对话机制、创建交流互动平台,在这种平等、开放、轻松的过程中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引导其正确参与网络舆情活动、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大学生参与的愿望能保持持续性发展。
4.3 筹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动态的过程,具有波动性。筹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显得很有必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有更高的创新能力,并进行多学科的交流。运用网络技术新型工作机制,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保障大学生舆情引导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任度。我国教育部也明确提出“要筹建一批不仅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且熟知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又能熟练地掌握网络技术、精通网络文化的特点并能参与其中,能够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在这种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协助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全程引导,收集整理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心理需求及特征。使大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参与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中来。
总而言之,面对新时期网络环境的发展,网络舆情导向工作分外重要,对大学生成长影响的研究还要深入,要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教育方法,使思想教育工作为新的教育管理形式服务。针对新时期网络舆情的变化调整我们的工作重点,保证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郑智斌.青年互联网事件认知及其社会观念的实证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9(2):69-73.
[2] 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5.
[3] 赵迎欢,吴峰,刘莉等.“当代大学生特点及环境影响”研究报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10.
[4] 余惠琼.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特点与引导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42-43.
[5] 汤力峰,赵昕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64-65.
关键词 网络舆情 大学生成长 成长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新时期网络舆情概述
新时期网络舆情是现代舆情的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各种情绪态度和一切的总和,它主要是以聚合新闻RRS、网络社区与论坛、微博等为传播途径,网民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政治观点、道德观念等对信息认识再自我解析。当某一“热点”问题引起共鸣或者引发群体争议时,网络的信息传播与再放大功能将吸引更多关注者。随着参与意见的不断扩展和讨论的逐步深入,舆论就会逐渐向一个特定的焦点发展,汇聚成具有一定规模且较为统一明确的网络舆情。近几年来,我国起源于网络的重大舆情事件数量不断增加,使得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的一种主要途径与重要表现形式。
2 新时期网络舆情的作用
新时期网络舆情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有指引作用。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情绪难以排泄、社会各类热点事件不断地在网络中被讨论。借助新时期网络舆情指引作用,网民了解社会发展的动向,政府了解民生动态;通过网络舆情“指南针”,社会管理层可以对现实社会的热点及时追踪,社会群众对热点问题的关注更加准确。这种基于政府与网民的双向联动管理模式可以更好服务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新时期网络舆情对社会管理中的隐患有感应作用。当前网络舆情集合了网民就“热点”问题所表达的言论,这种言论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影响力的。这种言论的不断累积、聚集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网民情绪波动的情况,因此,要利用网络舆情这种“热感效应”有效感应出社会中的潜在风险。当社会中热感问题出现恶性变化的时候,能及时感应为事件敏感度,以保证社会发展保持在一个平衡状态下和谐、有序、稳定地发展。
新时期网络舆情对社会群体的心态具有调节作用。当前的中国社会利益群体多元化、复杂化,这是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一般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随之多元化、复杂化。从而容易诱发人们的偏激情绪。显而易见,面对这类现象的不断呈现,一个适合社会群体合理化的宣泄途径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名声的汇集地的新时期网络舆情就是现阶段最为重要的阵地,将社会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各类诉求反映到社会管理层,缓和、化解与调节社会矛盾以及一些不和谐因素,维持社会健康发展。
新时期网络舆情是社会群体观念的一面镜子。当网络进入web2.0时代以来,通过网络互动传播不断曝光出社会各类重大隐性事件。真如一面镜子真实反映出对个人的社会观念,由此观察社会群体情绪波动情形以及个人与社会事件之间的发展关系,可以清晰地分析出其中蕴含影响网民情绪反应的社会观念。可见在社会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过程中,人们认识事件本质的能力成为了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
3 新时期网络舆情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现状分析
3.1 对大学生成长的正面效应
网络的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的普及使得社会信息传递迅捷化、内容公开化。通过新时期网络舆情的呈现,人们对国家政策、社会制度的评价和认同都以直接的方式被大学生所接受。在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方向、社会责任感上新时期网络舆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有效加强大学生对政府的政治信任。与此同时,新时期网络舆情的表现形式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表达意见的行为。在政治态度表现层面上,更是取决于大学生对社会目标、情感投入程度以及行为倾向是否正确。可见,要确保大学生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只有让其端正政治态度。在分析国内外政治现象和社会事件时,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运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局势。应该确立正确的立场;理论联系实际,并付诸实践,确保大学生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及持续性。当面现代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思想思潮时,能以清醒的头脑,面对意识形态的攻击与侵蚀时,从容应对。使其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在正确的政治思想指导下,实现中国梦。
3.2 对大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舆情通过舆情公开呈现赋予了网民监督政府日常工作,并向政府传递民声民情,确立了行使监督维权的公民权力。若这种行为被异化,则容易使社会经验不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初步形成的大学生形成偏差极端的社会道德观。大学生群体容易犯一味追求事件真相而摒弃社会道德而不顾的错误,此时网络舆情的监督维权行为就常常被群体异化,从而导致原先赋予其协助政府部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效应下降。其次,大学生群体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显著特征,这就使得所要表达出来的观点、态度、行为极其容易在网络舆情讨论的过程中受彼此情绪的影响,从而发生改变以至于偏激化、极端化。这正如凯斯·桑斯坦所描述的“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特别是当表述观点中含有或者明显体现负面信息时,非理性情绪逐步扩散进而引发的群体极化效应,且这种效应会越来越明显。
4 引导对策
4.1 构建新时期网络舆情响应机制
响应机制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有较高的民主意识及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民主参与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实现自我表现的方式之一。社会治理要充分尊重、重视网民的呼声,必须建立在民意调查统计的基础上,有根据地分析自身网络行为,进行自我解析、自我审视,并勇于为缺失行为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并积极改正。将大学生的诉求表达融合到化解网络中社会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纠正因信息偏差而误导的大学生群体。同时,社会治理应联合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信息主导性、传播便捷性,因势利导地掌握话语的主动权。 4.2 营造新时期网络舆情校园环境
营造网络舆情校园环境,应把握“立”与“破”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立”是指高校在认识到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引导他们采用平等对话、公开辩论等积极的方式表达出内心深处真实的话语。“破”是指高校在掌握舆情主导权的情势下,有重点围绕一些重大社会问题,控制住校园言论的走向,果断地抑制错误言论。学校管理层、学生工作者与大学生建立对话机制、创建交流互动平台,在这种平等、开放、轻松的过程中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引导其正确参与网络舆情活动、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大学生参与的愿望能保持持续性发展。
4.3 筹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动态的过程,具有波动性。筹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显得很有必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有更高的创新能力,并进行多学科的交流。运用网络技术新型工作机制,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保障大学生舆情引导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任度。我国教育部也明确提出“要筹建一批不仅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且熟知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又能熟练地掌握网络技术、精通网络文化的特点并能参与其中,能够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在这种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协助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全程引导,收集整理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心理需求及特征。使大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参与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中来。
总而言之,面对新时期网络环境的发展,网络舆情导向工作分外重要,对大学生成长影响的研究还要深入,要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教育方法,使思想教育工作为新的教育管理形式服务。针对新时期网络舆情的变化调整我们的工作重点,保证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郑智斌.青年互联网事件认知及其社会观念的实证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9(2):69-73.
[2] 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5.
[3] 赵迎欢,吴峰,刘莉等.“当代大学生特点及环境影响”研究报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10.
[4] 余惠琼.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特点与引导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42-43.
[5] 汤力峰,赵昕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