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寓言是《庄子》一书重要的表达方式,庄子用变异了的古圣先贤和纯虚构的怪诞人物构造出一个非同于常识世界的浪漫空间。扶摇直上的鲲鹏,藏于荆棘的蜩与学鸠,拘于小用的惠施,形残而德备的叔山无趾,庄子笔下形态各异的人和物无不在讲述着关于生命存在的道理。在所有的寓言故事中,庄周梦蝶无疑是最具有美感的,同时也是最为后世关注的。蝴蝶一梦飘落到诗人笔端化作无数唯美的字句,只是在那些关于蝴蝶与梦境的迷离吟唱中我们似乎已经找不到庄子本来的身影。
庄周梦蝶的主题
寓言的一大特点是“意在此而言在彼”,再扑朔迷离的故事也总是要回归于大主题。因此理解庄周梦蝶的寓意必然要从《齐物论》的主题入手。
关于“齐物论”向来有两种理解,“齐——物论”和“齐物——论”,即齐天下之物论和齐万物之论,其实这两种解读是共通的,因为“如果将‘物论’看作一种特殊的‘物’,那么齐‘物论’正是‘齐万物’内在的题中之义;如果能以‘齐’的眼光审视万物,那么‘物论’也就齐了。”其实所谓“齐”,齐物论、齐万物、齐物我,就是《庄子》的最终目的。在庄子那里,齐物论的关键不在于物而在于心,只要散却物我分异之心自然可以看万物为一。有人说《齐物论》谈的是相对主义问题,旨在指导人们打破寻常的视野看到更广阔的天空,如有人对《齐物论》思想做出如下概括:“齐物论是对各种思想学说,进行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哲学批判,重点不在是非的标准,而是对有是非本身正当性的质疑。”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然而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庄子朴素的“齐物”思想与认识论中的相对主义划等号。因为庄子花了不少笔墨来讲是非美丑善恶之别的虚妄并不是要因此证明万物齐一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毕竟“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而是强调从人内心的作用,通过“忘”让万物化而为一。就像一开始南郭子綦“吾丧我”的故事所讲,是人的成心使万物分异,在眼花缭乱的流变中人的精神也难免受到伤害。“我”就是一种执着于自我的有己之心,是对自我意识的过分拘泥。在许多诗人哲人有意无意强调个人情绪自我意识的时候庄子却在对一切执着进行淡化。
庄周梦蝶的故事离不开这个大语境。梦即醒,醒亦梦,庄周为蝴蝶,蝴蝶是庄周。许多人在对这个故事进行阐述的时候都会使用“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这一表达,但仔细咀嚼便可得知,这个故事的原意并非庄周做梦,在梦中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因为若是如此庄周依然存在。真正的理解应该是蝴蝶是庄周梦中的主体,是一只蝴蝶在体验着梦境,在梦中庄周从未存在过,庄周就是蝴蝶,而非庄周一时间忘记了庄周只记得蝴蝶。梦与醒的区别并没有想象中的巨大,梦中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的,而醒着的人又何以知道自己是醒着的?又什么理由证明庄周为真蝴蝶为幻,为何不能是蝴蝶的梦中显现了庄周?那个有着意识的“我”到底是这重梦境的庄周还是下一重梦境的蝴蝶?这一切都无法得知。因此看似千变万化的事物并没有真正的区别,当“吾丧我”的时候,心便抛除了是非分异的成见达到了无待虚空,悠游于大道而不以外物为负担。
蝴蝶梦的美化
庄周梦蝶的故事被大量引用到诗文创作中不是偶然的,就像开头提到,比起其他诸如叔山无趾、哀骀它,蝴蝶梦更具有美学特质。对于诗文等抒情达意的表达方式来说,借用唯美的意象才可以更好地营造缠绵悱恻的气氛。
中国的蝴蝶文化也由来已久,蝴蝶为什么可以成为这样一种美的意象呢?这一方面与蝴蝶本身的形象有关,另一方面与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也是分不开的。首先,没有人否定蝴蝶是一种美丽的生物,是一种可以带给人各种美好联想的物象。它们往往出现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翩翩飞舞自由自在,惹人向往,它们羽翼斑斓灿烂夺目,从蛹幻化而出,象征着向更高境界的蜕变。即使是沉默不语和生而即逝的特征传达出的亦是一种壮丽的悲剧美感。另外中国人的独特审美使得蝴蝶很容易的进入中国文人的视野。中华民族是一个偏向于含蓄敦厚阴柔特征的民族,中庸,和谐,虚境,自然向来是中国美学所崇尚的境界,蝴蝶以其美丽沉默“适合表达中国文人迂回曲折、委婉含蓄的情感,十分符合中国文人的淡雅质朴、婉约细腻的审美情趣,因而普遍受到众多文人的喜爱。”此外蝴蝶幻化而来的生命带有浓郁的神秘气质,“或许蝴蝶由蛹成蛾,由蠕动而飞翔陨落的一生经历让古代人感到好奇并怦然心动,由此认为翩跹的蝴蝶与人的不死灵魂转世投胎后的永恒飘摇有极相似之处。”另外,梦的文化更是从远古就开始了的。梦境因神秘不可捉摸而具有某种启示的意义,因虚幻无常而带有些许迷离的色调,借用梦境来预言未知之事和表达虚幻的人生感受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远的传统。诗是以美为追求的,“梦蝶”以其轻盈美丽奇幻很容易走入诗人们的笔端。
然而美并非庄子谈论的核心问题,甚至不在庄子的话题之内。许多人说自然无为无待是庄子眼中的美,然而这种说法是有失妥帖的。庄子并不是诗人,他所追寻的并非感官的愉悦和审美享受。美在庄子这里并没有很高的地位,就像是非生死皆是平齐一样,美丑亦是成心所造成的幻象。王嫱西施是人间至美,可是在游鱼鸿雁那里她们与美又有何关。一切感官的刺激不过是扑朔迷离的假象,沉溺到流转不停的假象中人怎能够保全精神呢。因此庄子的本意并非追求美,不仅不追求,甚至是像摒弃知识那样摒弃美。因此庄子讲述蝴蝶梦的故事并不是一种审美的实践。
可是恰恰又是庄子出色地完成了对后世审美的启迪。首先这是因为庄子选用了一种诗化的表达方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种夸张的浪漫主义表达方式飘渺无涯而又瑰丽变幻,不仅为诗歌提供了意象,更是刺激后世文学的觉醒。“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像这样奇丽多姿的诗歌创作的意象及表达方式的来源就是庄子。其次,庄子哲学所崇尚的自然无待,坐忘虚空很大程度上启发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倾向。中华民族所追求的人与天地的和谐,艺术审美上所趋向的清雅本真虚境的风格不能不说是继承庄子的思维方式。即使庄子本身是弃绝言论,不辩是非美丑的,但他所谓的无关美丑的“磅礴万物”的境界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境域上的美呢。正如庄子本人所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无言之辩,无色之美,虚空之实,至柔之刚,这是道家对民族思维方式的独特贡献。
庄周梦蝶的故事正是这样。本意并非对美的探讨,也不是抒发某种对个体人生的感叹,而恰是对这一切的超越。可是由于人们对蝴蝶梦的“期待视野”,这个故事却被附上浓厚的美学意义。这样一来,蝴蝶梦被引入诗文创作便是水到渠成的。
蝴蝶梦在诗文中应用
作为一个充满梦幻感和审美意趣的意象,蝴蝶梦被频频引入诗文创作,尤其是抒情诗词的创作中。如梁间文帝萧纲《十空六首·如梦》的“秘驾良难辨,司梦并成虚。未验周为蝶,安知人作鱼。”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的“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固如此,营营何所求。”白居易的“鹿疑郑相终难辨,蝶化庄生讵可知。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梅尧臣的“忽忽枕前蝴蝶梦,悠悠觉后利名尘。无穷今日明朝事,有限生来死去人。”最有名同时争议最大的莫过于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现象,蝴蝶梦的故事大多连缀着萧瑟苍凉的气氛和迷离低回的情绪,大多都是因世事的变幻无常而生发的人生如梦的感慨。
蝴蝶梦的故事究竟是怎样被阐释和接受的呢?如前文提到,庄子那里与蝴蝶并无分异,梦与醒并无分异,生于死并无分异,沧海桑田的变幻不过因是汲汲于外物而产生的影子,人生的升沉起伏不过是因执着于有己而出现的泡沫,只有抛弃成心方可达到天地自在逍遥游。可是这样的表达反而提醒了人们无待的逍遥状态只存在于理想,现实中的人只能生活于“有己”“有待”。此外正如郭象所说:“今之不识胡蝶,无异于梦之不识周也,而各适一时之志,则无以明胡蝶之不梦为周矣。世有梦经百年者,则无以明今之百年非假寐之梦者也。”(《庄子集释》)人对梦醒同一的思考正是来源于对真实与虚幻的叩问,在这种与天地历史的对话中人会发觉个体生命的渺小和现世人生的虚空。齐梦醒是一种超越,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在悲剧意识中的自我放逐。忘记自己随万物化之并不是任何人随时随地都能通达的境界,大多数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即便没有戚戚于贫贱积极与富贵,也难免在无法排遣的喜怒哀乐中感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因此,虽然齐物论的本意是齐物我,可是反倒引发了诗人的自我人生意识,从而才有那么多的愁绪。人们在风水轮流的大千世界里感到无法掌控自我的无奈和孤独,因而对纯净本真的源头世界产生了“神圣的客愁”。伟大的庄子设想出“物化”之路超越了一切物论和有待,可是更多的人却只能停留在人生如梦的悲叹中一遍又一遍地吟唱着庄周梦蝶的故事聊以自慰。
庄周梦蝶讲述的是齐周蝶齐万物,是对成心的摒除和对现行的超越,但是由于特定的表达方式和意象运用造成了文本之外的审美效果。齐真幻齐梦醒的思维方式某种意义上容易引导一种悲剧意识,对执着自我的超越也许反而会导致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样一来用于抒发个人感情的诗歌所引用的庄周梦蝶大多在表达一种人生如梦的无奈感慨,这不仅不是齐物我的清醒,反倒是在迷失在蝴蝶梦中设想生死贵贱如一自我排遣罢了。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人文科学试验班)
庄周梦蝶的主题
寓言的一大特点是“意在此而言在彼”,再扑朔迷离的故事也总是要回归于大主题。因此理解庄周梦蝶的寓意必然要从《齐物论》的主题入手。
关于“齐物论”向来有两种理解,“齐——物论”和“齐物——论”,即齐天下之物论和齐万物之论,其实这两种解读是共通的,因为“如果将‘物论’看作一种特殊的‘物’,那么齐‘物论’正是‘齐万物’内在的题中之义;如果能以‘齐’的眼光审视万物,那么‘物论’也就齐了。”其实所谓“齐”,齐物论、齐万物、齐物我,就是《庄子》的最终目的。在庄子那里,齐物论的关键不在于物而在于心,只要散却物我分异之心自然可以看万物为一。有人说《齐物论》谈的是相对主义问题,旨在指导人们打破寻常的视野看到更广阔的天空,如有人对《齐物论》思想做出如下概括:“齐物论是对各种思想学说,进行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哲学批判,重点不在是非的标准,而是对有是非本身正当性的质疑。”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然而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庄子朴素的“齐物”思想与认识论中的相对主义划等号。因为庄子花了不少笔墨来讲是非美丑善恶之别的虚妄并不是要因此证明万物齐一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毕竟“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而是强调从人内心的作用,通过“忘”让万物化而为一。就像一开始南郭子綦“吾丧我”的故事所讲,是人的成心使万物分异,在眼花缭乱的流变中人的精神也难免受到伤害。“我”就是一种执着于自我的有己之心,是对自我意识的过分拘泥。在许多诗人哲人有意无意强调个人情绪自我意识的时候庄子却在对一切执着进行淡化。
庄周梦蝶的故事离不开这个大语境。梦即醒,醒亦梦,庄周为蝴蝶,蝴蝶是庄周。许多人在对这个故事进行阐述的时候都会使用“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这一表达,但仔细咀嚼便可得知,这个故事的原意并非庄周做梦,在梦中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因为若是如此庄周依然存在。真正的理解应该是蝴蝶是庄周梦中的主体,是一只蝴蝶在体验着梦境,在梦中庄周从未存在过,庄周就是蝴蝶,而非庄周一时间忘记了庄周只记得蝴蝶。梦与醒的区别并没有想象中的巨大,梦中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的,而醒着的人又何以知道自己是醒着的?又什么理由证明庄周为真蝴蝶为幻,为何不能是蝴蝶的梦中显现了庄周?那个有着意识的“我”到底是这重梦境的庄周还是下一重梦境的蝴蝶?这一切都无法得知。因此看似千变万化的事物并没有真正的区别,当“吾丧我”的时候,心便抛除了是非分异的成见达到了无待虚空,悠游于大道而不以外物为负担。
蝴蝶梦的美化
庄周梦蝶的故事被大量引用到诗文创作中不是偶然的,就像开头提到,比起其他诸如叔山无趾、哀骀它,蝴蝶梦更具有美学特质。对于诗文等抒情达意的表达方式来说,借用唯美的意象才可以更好地营造缠绵悱恻的气氛。
中国的蝴蝶文化也由来已久,蝴蝶为什么可以成为这样一种美的意象呢?这一方面与蝴蝶本身的形象有关,另一方面与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也是分不开的。首先,没有人否定蝴蝶是一种美丽的生物,是一种可以带给人各种美好联想的物象。它们往往出现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翩翩飞舞自由自在,惹人向往,它们羽翼斑斓灿烂夺目,从蛹幻化而出,象征着向更高境界的蜕变。即使是沉默不语和生而即逝的特征传达出的亦是一种壮丽的悲剧美感。另外中国人的独特审美使得蝴蝶很容易的进入中国文人的视野。中华民族是一个偏向于含蓄敦厚阴柔特征的民族,中庸,和谐,虚境,自然向来是中国美学所崇尚的境界,蝴蝶以其美丽沉默“适合表达中国文人迂回曲折、委婉含蓄的情感,十分符合中国文人的淡雅质朴、婉约细腻的审美情趣,因而普遍受到众多文人的喜爱。”此外蝴蝶幻化而来的生命带有浓郁的神秘气质,“或许蝴蝶由蛹成蛾,由蠕动而飞翔陨落的一生经历让古代人感到好奇并怦然心动,由此认为翩跹的蝴蝶与人的不死灵魂转世投胎后的永恒飘摇有极相似之处。”另外,梦的文化更是从远古就开始了的。梦境因神秘不可捉摸而具有某种启示的意义,因虚幻无常而带有些许迷离的色调,借用梦境来预言未知之事和表达虚幻的人生感受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远的传统。诗是以美为追求的,“梦蝶”以其轻盈美丽奇幻很容易走入诗人们的笔端。
然而美并非庄子谈论的核心问题,甚至不在庄子的话题之内。许多人说自然无为无待是庄子眼中的美,然而这种说法是有失妥帖的。庄子并不是诗人,他所追寻的并非感官的愉悦和审美享受。美在庄子这里并没有很高的地位,就像是非生死皆是平齐一样,美丑亦是成心所造成的幻象。王嫱西施是人间至美,可是在游鱼鸿雁那里她们与美又有何关。一切感官的刺激不过是扑朔迷离的假象,沉溺到流转不停的假象中人怎能够保全精神呢。因此庄子的本意并非追求美,不仅不追求,甚至是像摒弃知识那样摒弃美。因此庄子讲述蝴蝶梦的故事并不是一种审美的实践。
可是恰恰又是庄子出色地完成了对后世审美的启迪。首先这是因为庄子选用了一种诗化的表达方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种夸张的浪漫主义表达方式飘渺无涯而又瑰丽变幻,不仅为诗歌提供了意象,更是刺激后世文学的觉醒。“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像这样奇丽多姿的诗歌创作的意象及表达方式的来源就是庄子。其次,庄子哲学所崇尚的自然无待,坐忘虚空很大程度上启发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倾向。中华民族所追求的人与天地的和谐,艺术审美上所趋向的清雅本真虚境的风格不能不说是继承庄子的思维方式。即使庄子本身是弃绝言论,不辩是非美丑的,但他所谓的无关美丑的“磅礴万物”的境界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境域上的美呢。正如庄子本人所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无言之辩,无色之美,虚空之实,至柔之刚,这是道家对民族思维方式的独特贡献。
庄周梦蝶的故事正是这样。本意并非对美的探讨,也不是抒发某种对个体人生的感叹,而恰是对这一切的超越。可是由于人们对蝴蝶梦的“期待视野”,这个故事却被附上浓厚的美学意义。这样一来,蝴蝶梦被引入诗文创作便是水到渠成的。
蝴蝶梦在诗文中应用
作为一个充满梦幻感和审美意趣的意象,蝴蝶梦被频频引入诗文创作,尤其是抒情诗词的创作中。如梁间文帝萧纲《十空六首·如梦》的“秘驾良难辨,司梦并成虚。未验周为蝶,安知人作鱼。”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的“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固如此,营营何所求。”白居易的“鹿疑郑相终难辨,蝶化庄生讵可知。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梅尧臣的“忽忽枕前蝴蝶梦,悠悠觉后利名尘。无穷今日明朝事,有限生来死去人。”最有名同时争议最大的莫过于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现象,蝴蝶梦的故事大多连缀着萧瑟苍凉的气氛和迷离低回的情绪,大多都是因世事的变幻无常而生发的人生如梦的感慨。
蝴蝶梦的故事究竟是怎样被阐释和接受的呢?如前文提到,庄子那里与蝴蝶并无分异,梦与醒并无分异,生于死并无分异,沧海桑田的变幻不过因是汲汲于外物而产生的影子,人生的升沉起伏不过是因执着于有己而出现的泡沫,只有抛弃成心方可达到天地自在逍遥游。可是这样的表达反而提醒了人们无待的逍遥状态只存在于理想,现实中的人只能生活于“有己”“有待”。此外正如郭象所说:“今之不识胡蝶,无异于梦之不识周也,而各适一时之志,则无以明胡蝶之不梦为周矣。世有梦经百年者,则无以明今之百年非假寐之梦者也。”(《庄子集释》)人对梦醒同一的思考正是来源于对真实与虚幻的叩问,在这种与天地历史的对话中人会发觉个体生命的渺小和现世人生的虚空。齐梦醒是一种超越,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在悲剧意识中的自我放逐。忘记自己随万物化之并不是任何人随时随地都能通达的境界,大多数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即便没有戚戚于贫贱积极与富贵,也难免在无法排遣的喜怒哀乐中感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因此,虽然齐物论的本意是齐物我,可是反倒引发了诗人的自我人生意识,从而才有那么多的愁绪。人们在风水轮流的大千世界里感到无法掌控自我的无奈和孤独,因而对纯净本真的源头世界产生了“神圣的客愁”。伟大的庄子设想出“物化”之路超越了一切物论和有待,可是更多的人却只能停留在人生如梦的悲叹中一遍又一遍地吟唱着庄周梦蝶的故事聊以自慰。
庄周梦蝶讲述的是齐周蝶齐万物,是对成心的摒除和对现行的超越,但是由于特定的表达方式和意象运用造成了文本之外的审美效果。齐真幻齐梦醒的思维方式某种意义上容易引导一种悲剧意识,对执着自我的超越也许反而会导致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样一来用于抒发个人感情的诗歌所引用的庄周梦蝶大多在表达一种人生如梦的无奈感慨,这不仅不是齐物我的清醒,反倒是在迷失在蝴蝶梦中设想生死贵贱如一自我排遣罢了。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人文科学试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