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浆虫和病毒在皮肌炎中的作用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x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弓浆虫和柯萨奇病毒曾被视为皮肌炎的病因,但是它们的真正作用远未确定。弓浆虫的作用有些多发性肌炎曾被怀疑由弓浆虫引起,因为在急性弓浆虫病中,有发热性肌痛,弥漫性近端肌无力,脊柱旁肌群变硬,伴多发性淋巴结病,有时出现皮疹,血清肌酸激酶增高,肌电图呈肌原性,肌肉活检有炎症,伴IgM滴度增高。但弓浆虫病和多发性肌炎的关系尚未肯定,在组织中未能证实有此寄生虫的存在。

其他文献
经皮释药并非新概念,但治疗上迄今仅限于霜剂和软膏.70年代后期,研制出了一种能精确定量的经皮释药多部件装置.这是一种皮肤贴剂,能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从而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本文介绍市售的经皮释药装置,并展望其未来.
期刊
丙酸氯氟美松(clobetasol propio-nate,CP)化学名为21-氯-9α-氟-11β、17α-二羟基-16β-甲基孕甾-1,4-二烯-3,20-二酮-17丙酸酯,属于合成的高效肾上腺皮质激素,为倍他米松的衍生物,但21位用氯原子代替原来的羟基,17位制成丙酸酯。于七十年代初期合成,目前已作为外用制剂广泛应用于皮肤科临床。现对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毒副作用进行综述。
期刊
引起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主要病原体为沙眼衣原体.治疗推荐采用四环素族及大环内酯类药物,而青霉素类则认为无效.匹氨青霉素(pivampicillin)抗沙眼衣原体的体外活性表明,它对治疗男性衣原体性尿道炎可能有效.本文作者用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对匹氨青霉素和强力霉素治疗确诊了的男性衣原体性尿道炎的效果进行了比较.观察对象为80例经显微镜检查及培养证实为NGU的男性异性恋门诊病人.
Parkhurst等曾报道非HIV感染的严重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减少。作者也报道1例15岁女性患者自4岁起就患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其间又出现数种其他的免疫性疾病,如间歇性嗜中性白细胞减少和自身溶血性贫血,抗核抗体和抗DNA抗体阳性。患者除1986年在澳大利亚输过一次被认为是“安全”的血外,无任何可能受HIV感染的危险因素。
维甲酸类药物是维生素A(VitA)的同类物。有研究提示,大约25%接受维甲酸类药物治疗的病人肝功能试验有某些异常。肝脏的卫星细胞――伊藤(Ito)细胞被认为是视黄酯(RE)的主要储存细胞。肝实质细胞除有某些储存能力外,似乎还具有分泌与维生素A1结合蛋白(RBP)相结合的维生素A1(retinol,VitA1)的作用。这两种细胞在VitA1的利用、运输和功能方面是主要的。卫星细胞在VitA正常或过量
痤疮患者口服抗革兰阳性细菌的抗生素可导致不同的痤疮样皮疹。1968年Fulton等根据感染的细菌将此种皮疹命名为“革兰阴性毛囊炎”。由于皮肤的正常菌丛发生改变,导致耐药的革兰阴性菌株的生长增加。这些细菌是引起皮肤感染的原因。本文报道1例痤疮患者,其临床症状类似于革兰阴性毛囊炎,致病菌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对药疹患者,找出致病药物是很重要的。常用的方法有:钟刺、划痕、皮内试验、斑贴试验(PT)、放射变应原吸收试验(RAS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及巨噬细胞移抑制试验(MIF),有时排除和激发试验也是必需的。然而危险性小,简单易行的是PT。
期刊
本文报告2例成年男性病人,于颈后发生弥漫性硬化肿胀,根据其临床及组织学改变可能为以往未报道过的一种独立性疾病。例1.男,46岁,1973年颈后因自发性无症状肿胀行外科切除,病理报告为真皮胶原化。1984年,于原切除的瘢痕处又出现肿胀,自诉颈项僵硬,检查见该处皮肤增厚,界限不清楚,直径约5cm。颈椎转动较受限。手术时见直径9cm、深3cm纤维性组织的致密团块,与其下肌肉分界清楚,但与皮下组织分界不清
期刊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多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人,治疗困难.据报告,用无环鸟苷(250mg,3次/d)静滴,可缓解和减轻疼痛,但不适于门诊治疗.为此,作者用无环鸟苷(500mg,1次/d)静滴,探讨对PHN的预防效果.选择门诊60岁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16例(男11,女5).年龄61~81岁,平均68.4岁.
1988年在英格兰东南部的两个性病门诊中,男性同性恋和双性恋者的HIV感染率为7.1%,低于1987年(14.6%).而其它地区的门诊则相反.1988年和1987年的感染率分别为4.9%和2.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