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有效校本教研成为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各级各类学校都针对“有效校本教研”轰轰烈烈地开展活动,有的学校开展很实在,的确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效果,收益很大,但有的学校还是走过场,搞形式,不但不提高校本教研活动质量,不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反而降低了校本教研的基本活力,降低了教师的教研热情。现就一些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所存在的问题引发的思考作抛砖引玉,引起同行们更多关注校本教研活动应如何开展才有效。
一、现象扫描
现象一:校本教研重视不够,敷衍塞责。
一些学校对校本教研变成了追名逐利,只作一些表面工作,只求周期短、成效快,很少对校本教研的真正含义去开展工作,只让教师痴迷参加教学竞赛,或陶醉于成果发表、评奖,梦想一夜成名来满足评职评优条件。然而,校本教研根本没有做到位,敷衍塞责,每学期就安排一两节听课评课,组织教师聊谈几句,几乎老话长谈,听之乏味,不明确校本教研目标,不分析存在的问题,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没有从校本教研本质去改变教育教学质量。
现象二:校本教研朝令夕改,失去价值。
非常惋惜的是,很多学校的校本教研朝令夕改,失去了坚持底线,没有发挥校本教研的根本作用。有的学校一任校长一种做法,校本教研在校长替换中发生了面目全非的变化,是校本教研变成了“校长研修”制,原定的校本教研没有得到稳步发展;有的学校喜欢“赶时髦”来改变校本教研,今天流行某种教研模式,就急不可耐地拿来推广,明天流行另一种教研方法,又迫不及待地搬来运用。这种校本教研朝秦暮楚,结果什么都没有收获。
现象三:校本教研活动被领导、专家包揽,霸占教师自主话题。
有些学校为了把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更加精彩,增加活动的“含金量”,专请单位领导和相关专家参与指导,但在研讨中却被领导和专家给包揽,教师无从插话,使教研活动失去了真正意义。笔者参加一次初中数学评课活动,授课内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执教者课堂一帆风顺,行云流水,教学思路和教学效果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评课时,首先发言的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主持人说完,把话语权交给了上司领导,上司领导从政策角度作了重要讲话;上司领导话音刚落,就把话语权交给了专家点评;“专家一”以专家身份专从课堂上的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活动作专业性点评,“专家二”专从“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知识引导做了很好的评价;最后由本校校长做总结性发言。本次评课活动就如此结束了。对本次活动,每一位参与者都充满发言的期待,因为他们想象着能在此次活动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然而没有话语权,失去了自己的自信心。
现象四:校本教研没有凸显个性,存在千人一面。
在相连的校际之间,校本教研往往出现模仿现象,出现千人一面的局势,听说A校的校本教研开展得好,大家就刻意的去学习A校,听说B校的校本教研模式可取,大家就拼命去学习B校。不从校本出发,不看教师实际,让全体教师来开展教学基本功提高活动;不顾教师的基础,让所有教师都来做课题研究;不管教师的意愿,让每位教师都来试验推广某种教改项目,此等号召教师尽力跟走别人路子的校本教研,只有学校的一厢情愿,难有教师的自觉自愿,只有被动敷衍,少有主动实干,效果事倍功半。这种“傻子过年看隔壁”的办法,看别人怎么干,就照葫芦画瓢的去模仿、复制,失去个性,脱离校本的实际而失去意义。
二、现象分析
(一)目标导向不准,方向不明。
目标是活动的灵魂。只有明确校本教研的目标,才能使校本教研活动走向有效。回顾这些现象,几乎盲目求成,要么就想追名逐利,一夜成名;要么就应付差事,马虎而过;要么就主观臆断,不求实际;要么就抄袭他人,不顾校本。这种追求“名利”、“完美”、“高效”,致使活动目标导向不准,方向不明。
(二)随意更换,校本教研变为畸形。
“现象二”告诉我们,由于校长不断更换随之校本教研就不断更换。新校长上任,“新官新招”,“旧事不理”,原来的校本教研几乎不闻不问甚至取消,教研活动出现断层关系,正如正在成长的树苗被连根拔起,枯了,唤不起新的生命。校长不从长远发展着手,没有长远目标,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不完全根治而变成畸形一种趋势。
(三)形式上唯权主义,话语霸权“垄断”。
教研活动成功与否在于教师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了保证,这是关键。然而“现象三”让我们看到的是权威人士占了绝对的话语霸权,教师群体根本没有说话机会,无法形成群体性的研究格局,失去活动主体地位。我们要认识到,活动主持人、领导、专家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而参与的教师才是活动的主体。活动失去了主体,意义何在。
三、引发思考
(一)校本教研目标要明确,让教师才乐于参与。
谈起校本教研,老师们无非知道的就是“说课——上课——评课”三个重要环节,但令人不解的是,有些学校没有明确校本教研发展目标,像“无头苍蝇”无导向到处乱飞,让教师研究什么,怎么去研究?所谓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的目标就是“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要具体看出学校存在哪些问题,想解决这一问题应通过哪些方式方法,最后才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就是“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我们管理者深入到教学一线,和教师一起观察、调查,以了解他们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最需要通过教研活动帮助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而寻找在教师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真问题是什么。通过教师发现自己有了弊病,他们才乐于深入研究,积极参与查找“病因”,解除“病状”。有一位学者曾经这样指出:“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能够满足他们专业成长需要、能够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问题,才能激发出教师内在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才能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这就是说,让教师认识到,明确校本教研的发展目标,是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才乐于接受并积极投身于“教”、乐于“研”。 (二)着眼于校本教研本质上,让校本教研有序开展。
教育是“信念”,需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教研是为“信念”插上翅膀的“催化剂”,同样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不管是谁建立的或谋划的校本教研,只要有利于学校、教师需求的,有利于解决学校存在问题的,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校长都应放眼在校本教研本质上,让校本教研持续发展。如果任意拆掉,校本教研就像断了机翼的机身凌空落地。校本教研不是朝秦暮楚,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以教师发展为本的长效方略以及一任接着一任地干的优良作风,只有这样才能为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拒绝“权威”包揽,赋予“权利”释放。
校本教研的推进需要有一个综合力量去完成,需要集多方面的方法去完善。校本教研的基本力量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借助于观察、反思、行动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不断的循环来实现自身行为的改善。这三要素是构成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三足鼎立,相辅相存,缺一不可。如果只靠专家引领,或以领导“权威”包揽,没有教师的话语权,校本教研就失去生命力。教有法但无定法,对同一种设计、同一种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在推进校本教研活动时,应拒绝“权威”包揽,赋予“权利”释放,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让授课教师勇于剖析自己课堂中的不足,敢于说出困惑及疑惑;让评课者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优点、亮点能言足,不足、缺点敢言明。新课程教学智能与教师培训教材《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中明确指出:教师不是教研活动的旁观者,而是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主力军。教师是“主力军”,教师就应该有发言权,去争辩教育教学中的“是”与“非”,去挖掘教学资源,扫除教学运行中遇到的障碍物。校本教研是立足于众人之上,集众人的智慧去解决学校、教师、学生的遇到的问题,学校才得到持续发展,师生才有共同发展。
(四)真抓“说课”环节,实抓“授课”环节,狠抓“评课”环节,使校本教研活动树立有效之本。
说课、授课和评课,被称为“教研三课”,是教研活动的重要环节。
1.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手段,是备课和授课的预设行为。实践证明,良好的说课能把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能把备课和授课拉近距离融为一体,这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果的一种有途径。然而,对于一些老教师,尤其是老龄教师和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而言,往往摸不清说课说什么,怎么说。以此,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认认真真抓好说课环节,科学指导说课方法,才能让说课者说出教材的地位、课标的要求、教法学法的运用、教学程序等。
2.授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优劣在于授课的好坏,这一问题都是广大教师共同认识。可是,在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动,仍然发现一些教师授课时侧重于怎么教,教什么,甚至机械地传授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是教师边念边写,写了又写,不管学生是否接受,传统教学依然严重,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认识不够。授课教师要有新的认识,置身于一个较高的位置,在课堂上关注到自己怎么教,更要关注到学生是怎么学、怎么参与。授课教师要认识“变教师的课堂表现”为“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实抓授课的体现。
3.评课是听课活动的教学延伸,是为教学得到提升的一个教研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改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是对教学的鉴定激励、诊断指导、沟通反馈,是研究课堂教学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实践证明,认真组织好评课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效的提升,还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群体的专业成长。因此,要狠抓评课。
一、现象扫描
现象一:校本教研重视不够,敷衍塞责。
一些学校对校本教研变成了追名逐利,只作一些表面工作,只求周期短、成效快,很少对校本教研的真正含义去开展工作,只让教师痴迷参加教学竞赛,或陶醉于成果发表、评奖,梦想一夜成名来满足评职评优条件。然而,校本教研根本没有做到位,敷衍塞责,每学期就安排一两节听课评课,组织教师聊谈几句,几乎老话长谈,听之乏味,不明确校本教研目标,不分析存在的问题,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没有从校本教研本质去改变教育教学质量。
现象二:校本教研朝令夕改,失去价值。
非常惋惜的是,很多学校的校本教研朝令夕改,失去了坚持底线,没有发挥校本教研的根本作用。有的学校一任校长一种做法,校本教研在校长替换中发生了面目全非的变化,是校本教研变成了“校长研修”制,原定的校本教研没有得到稳步发展;有的学校喜欢“赶时髦”来改变校本教研,今天流行某种教研模式,就急不可耐地拿来推广,明天流行另一种教研方法,又迫不及待地搬来运用。这种校本教研朝秦暮楚,结果什么都没有收获。
现象三:校本教研活动被领导、专家包揽,霸占教师自主话题。
有些学校为了把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更加精彩,增加活动的“含金量”,专请单位领导和相关专家参与指导,但在研讨中却被领导和专家给包揽,教师无从插话,使教研活动失去了真正意义。笔者参加一次初中数学评课活动,授课内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执教者课堂一帆风顺,行云流水,教学思路和教学效果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评课时,首先发言的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主持人说完,把话语权交给了上司领导,上司领导从政策角度作了重要讲话;上司领导话音刚落,就把话语权交给了专家点评;“专家一”以专家身份专从课堂上的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活动作专业性点评,“专家二”专从“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知识引导做了很好的评价;最后由本校校长做总结性发言。本次评课活动就如此结束了。对本次活动,每一位参与者都充满发言的期待,因为他们想象着能在此次活动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然而没有话语权,失去了自己的自信心。
现象四:校本教研没有凸显个性,存在千人一面。
在相连的校际之间,校本教研往往出现模仿现象,出现千人一面的局势,听说A校的校本教研开展得好,大家就刻意的去学习A校,听说B校的校本教研模式可取,大家就拼命去学习B校。不从校本出发,不看教师实际,让全体教师来开展教学基本功提高活动;不顾教师的基础,让所有教师都来做课题研究;不管教师的意愿,让每位教师都来试验推广某种教改项目,此等号召教师尽力跟走别人路子的校本教研,只有学校的一厢情愿,难有教师的自觉自愿,只有被动敷衍,少有主动实干,效果事倍功半。这种“傻子过年看隔壁”的办法,看别人怎么干,就照葫芦画瓢的去模仿、复制,失去个性,脱离校本的实际而失去意义。
二、现象分析
(一)目标导向不准,方向不明。
目标是活动的灵魂。只有明确校本教研的目标,才能使校本教研活动走向有效。回顾这些现象,几乎盲目求成,要么就想追名逐利,一夜成名;要么就应付差事,马虎而过;要么就主观臆断,不求实际;要么就抄袭他人,不顾校本。这种追求“名利”、“完美”、“高效”,致使活动目标导向不准,方向不明。
(二)随意更换,校本教研变为畸形。
“现象二”告诉我们,由于校长不断更换随之校本教研就不断更换。新校长上任,“新官新招”,“旧事不理”,原来的校本教研几乎不闻不问甚至取消,教研活动出现断层关系,正如正在成长的树苗被连根拔起,枯了,唤不起新的生命。校长不从长远发展着手,没有长远目标,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不完全根治而变成畸形一种趋势。
(三)形式上唯权主义,话语霸权“垄断”。
教研活动成功与否在于教师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了保证,这是关键。然而“现象三”让我们看到的是权威人士占了绝对的话语霸权,教师群体根本没有说话机会,无法形成群体性的研究格局,失去活动主体地位。我们要认识到,活动主持人、领导、专家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而参与的教师才是活动的主体。活动失去了主体,意义何在。
三、引发思考
(一)校本教研目标要明确,让教师才乐于参与。
谈起校本教研,老师们无非知道的就是“说课——上课——评课”三个重要环节,但令人不解的是,有些学校没有明确校本教研发展目标,像“无头苍蝇”无导向到处乱飞,让教师研究什么,怎么去研究?所谓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的目标就是“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要具体看出学校存在哪些问题,想解决这一问题应通过哪些方式方法,最后才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就是“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我们管理者深入到教学一线,和教师一起观察、调查,以了解他们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最需要通过教研活动帮助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而寻找在教师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真问题是什么。通过教师发现自己有了弊病,他们才乐于深入研究,积极参与查找“病因”,解除“病状”。有一位学者曾经这样指出:“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能够满足他们专业成长需要、能够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问题,才能激发出教师内在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才能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这就是说,让教师认识到,明确校本教研的发展目标,是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才乐于接受并积极投身于“教”、乐于“研”。 (二)着眼于校本教研本质上,让校本教研有序开展。
教育是“信念”,需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教研是为“信念”插上翅膀的“催化剂”,同样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不管是谁建立的或谋划的校本教研,只要有利于学校、教师需求的,有利于解决学校存在问题的,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校长都应放眼在校本教研本质上,让校本教研持续发展。如果任意拆掉,校本教研就像断了机翼的机身凌空落地。校本教研不是朝秦暮楚,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以教师发展为本的长效方略以及一任接着一任地干的优良作风,只有这样才能为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拒绝“权威”包揽,赋予“权利”释放。
校本教研的推进需要有一个综合力量去完成,需要集多方面的方法去完善。校本教研的基本力量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借助于观察、反思、行动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不断的循环来实现自身行为的改善。这三要素是构成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三足鼎立,相辅相存,缺一不可。如果只靠专家引领,或以领导“权威”包揽,没有教师的话语权,校本教研就失去生命力。教有法但无定法,对同一种设计、同一种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在推进校本教研活动时,应拒绝“权威”包揽,赋予“权利”释放,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让授课教师勇于剖析自己课堂中的不足,敢于说出困惑及疑惑;让评课者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优点、亮点能言足,不足、缺点敢言明。新课程教学智能与教师培训教材《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中明确指出:教师不是教研活动的旁观者,而是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主力军。教师是“主力军”,教师就应该有发言权,去争辩教育教学中的“是”与“非”,去挖掘教学资源,扫除教学运行中遇到的障碍物。校本教研是立足于众人之上,集众人的智慧去解决学校、教师、学生的遇到的问题,学校才得到持续发展,师生才有共同发展。
(四)真抓“说课”环节,实抓“授课”环节,狠抓“评课”环节,使校本教研活动树立有效之本。
说课、授课和评课,被称为“教研三课”,是教研活动的重要环节。
1.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手段,是备课和授课的预设行为。实践证明,良好的说课能把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能把备课和授课拉近距离融为一体,这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果的一种有途径。然而,对于一些老教师,尤其是老龄教师和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而言,往往摸不清说课说什么,怎么说。以此,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认认真真抓好说课环节,科学指导说课方法,才能让说课者说出教材的地位、课标的要求、教法学法的运用、教学程序等。
2.授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优劣在于授课的好坏,这一问题都是广大教师共同认识。可是,在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动,仍然发现一些教师授课时侧重于怎么教,教什么,甚至机械地传授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是教师边念边写,写了又写,不管学生是否接受,传统教学依然严重,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认识不够。授课教师要有新的认识,置身于一个较高的位置,在课堂上关注到自己怎么教,更要关注到学生是怎么学、怎么参与。授课教师要认识“变教师的课堂表现”为“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实抓授课的体现。
3.评课是听课活动的教学延伸,是为教学得到提升的一个教研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改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是对教学的鉴定激励、诊断指导、沟通反馈,是研究课堂教学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实践证明,认真组织好评课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效的提升,还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群体的专业成长。因此,要狠抓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