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你别牛

来源 :小学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b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人机以形体小、功能多、机动灵活等特点赢得了军方的青睐,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入军事领域,并成为“军界明星”。因为是明星嘛,所以无人机就特别牛。可是最近无人机却听到了烦心的消息:猎鹰来了……
  无人机的威胁
  有个警卫队在执行安保任务的时候,曾经遇到危险状况:他们的指挥官刚刚走出车门,头顶呼啸而来一架无人机,欲对指挥官实施突袭。幸亏这架无人机技术不精,对指挥官发动的攻击走偏了方向,不但没有伤害到指挥官,还把自己摔残了。这事算是有惊无险。
  警卫们经历了“无人机的威胁”之后,便开始研究办法对付以后还可能突然出现的无人机。
  用枪打?不行,无人机在运动过程中,枪手不好瞄准,就算是神枪手对付无人机也感觉困难重重。
  用炮轰?更不行,无人机那么一个小家伙,你拿大炮轰,明显是“大炮轰蚊子——兴师动众”,让人看了笑话。再说,大炮的瞄准速度还赶不上神枪手呢,你还没有把炮口抬起来,无人机早就完成任务,扭头飞跑了。
  那也用无人机对付来犯的无人机呀。想法倒是不错,但不太现实。你想想,指挥官出门,头顶上时刻盘旋着一架无人机以防不测,是不是自找紧张?另外也容易暴露目标嘛。
  这个办法不行,那个办法也不行,到底该怎样对付讨厌的无人机呢?
  猎鹰担重任
  警卫对无人机万般无奈之际,正想仰天长叹。不成想仰天看到了猎鹰!一只猎鹰正在高空翱翔,悄然无声。
  有警卫眼珠一转,顿时脑洞大开:何不训练猎鹰捕捉无人机呢?
  就这样,一群猎鹰被招募入伍,被好吃好喝地款待着,然后开始接受捕捉无人机的训练。刚刚入伍的小鹰翼展1米,在6个月的集中训练中,它们的翼展可以长到2米左右。这时它们不但拥有了捕捉无人机的力量,还具备了各种战术动作。
  受训投入战斗的猎鹰会在高空瞪着眼睛,一边飞,一边监视方圆数千米之内的活动目标,一旦发现有无人机的身影出现,猎鹰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俯冲向无人机,然后伸出利爪将无人机牢牢捉住。
  猎鹰捉住无人机之后,不会毁掉无人机,而是将其带回警卫基地,基地工作人员通过分析无人机数据,搜捕无人机操纵者。
  当然,大家不免会为猎鹰担心:去捕无人机,不会被无人机的螺旋桨给划伤吗?训练人员告诉大家,不会的,为了防止猎鹰被划伤,特别给猎鹰的爪子安装了护具,可保证猎鹰在执行任务时的安全。
  自从有了可以抓获无人机的“战鹰”,警卫队保护指挥官的工作压力大大降低了,因为终于可以有效地排除无人机的袭击隐患了。
  目前,“反无人机猎鹰战队”已经成为无人机的“克星”。无人机表示不服:自己作为高科技代言人,怎能轻易就被几只猎鹰给打败呢!
  “鹰机大战”料定升级
  对于无人机面前的“挡路鹰”,无人机的设计者拿出了对付猎鹰的办法。
  第一个办法简单实用:在无人机上装配声波装置,发出惊吓猎鹰的特殊声波,把来拦截无人机的猎鹰吓得扭头就跑。当然,这个办法可能被驯鹰人员突破,只要通过强化训练,让猎鹰对声波产生熟悉感就行,熟悉之后,声波对猎鹰就会失去恐吓作用。
  第二个办法是火力攻击:在无人机上加装火力攻击系统,射击猎鹰。这个办法够狠,但缺点是会增加无人机自重,灵活性降低。另外,无人机的火力系统攻击一只猎鹰可能有效,但如果对付一群猎鹰,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最终落个“好机难抵群鹰”的下场。
  第三个办法是群攻法:猎鹰可以一群一群地捕捉无人机,无人机也可以一群一群地进攻嘛。这个办法会导致机群与鹰群大战的场面——满天是无人机与猎鹰在战斗,这场面该有多壮观。
  很多人对无人机的印象,源于一些浪漫婚礼上新郎操纵无人机给新娘送钻戒的场景。其实,无人机并非为浪漫而生,它最初以“飞行炸弹”的形象出现在战场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如火如荼进行,英国工程师决定研制一种无人驾驶的飞行炸弹,可以自行飞到目标上空消灭敌人,然而实验一直未获成功。飞行炸弹虽未研制出来,人们却意外地打开了无人机研发的窗口。目前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军用无人机研发,每年都会有上百个军用无人机新品种面世。
  在空中捕捉无人机的鹰种是白头鹰。之所以选择白头鹰,是因为它的身体特点很适合捕捉无人机。首先它有异常敏锐的视力,即使在高空飞翔,亦能洞察空中、地面、水中和树上的一切活动物体,发现无人机的能力非常强。其次白头鹰是飞行的能手,展翼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70千米,发现目标后俯冲的速度更是展翼飞行速度的3倍,加上它有尖嘴和利爪,无人机在白头鹰面前根本没的跑。
其他文献
谁让空气动起来  生活在地球不同的地方,一年四季总会有不同的主导风向。对于我们这些北半球的居民,夏季的主导风向是南风,而冬天的主导风向就会变成北风。而对于海边的居民,夏季的白天,风总是从大海吹向陆地,夜里则会从陆地吹向大海。  风是自然中极其平常的现象,然而,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下面,就让我们感受一下是谁推动空气形成风  的吧!  实验器材:一张正方形的卡纸,细线  实验方法:  1.用一
期刊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贾斯汀·施密特先生是一名昆虫学家,他被大家称为“叮咬之王”。为了研究昆虫毒液及人被叮后的反应,他自愿被85种不同的昆虫叮咬过1000多次。经过长期的实验和研究,他写了一本名叫《野性的刺痛》的书,书中除了有对毒虫的研究内容,还按照毒性和疼痛程度,将昆虫的叮咬分成了1到4四个等级,并附有“蜇伤疼痛指数表”以及被每种昆虫叮咬后的个人感受。啧啧!1000多次的毒虫叮咬,施密特先生需要承受
期刊
苏-35战斗机是俄罗斯自用型多功能战斗机,同时也  是外销机型。在军火市场有买家,说明苏-35战斗机不一般。让我们一起走近苏-35战斗机,看看它的不同凡响……  猛一看,颜值很高  如今,颜值高的明星非常受大家欢迎,电视上满是帅哥美女。战斗机要引人注目,也是需要颜值的。你看,旧式战机,要么身材肥硕,要么着装零乱,土里土气,不受欢迎,一个接一个退出了战机舞台。  能招人眼的战斗机,肯定是战机界的“帅
期刊
汽车在路边乱停乱放,特别影响路人,我们见到的处理办法是交警直接贴罚单,锁车轮,或者被拖车拖走。还有其他方法吗?这不,这位设计师设计了一种挡风玻璃锁,这锁有两个非常强大的吸盘,左右各一个,直接盖住挡风玻璃即可牢牢吸住,想拔下来,除非把整个挡风玻璃卸掉。违章车主通过缴纳罚金才能获取解锁代码将锁打开。你觉得这锁咋样?
期刊
电影让你看得入神,感到感动、高兴,还有惊讶……当然,引发这些感受的主要是图像。即便你不一定会注意到声音效果,但声音对观影体验也有不小的影响。演员的声音、配乐,还有音响效果组成了我们所说的“电影声带”。
期刊
炎热的夏天让人无精打采,尽管今天早上下了雨,可是过了中午,刺眼的阳光让所有人再次感到疲惫乏力。  警长艾斯也困得眼皮儿直打架,平日的忙碌总让他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吃过午饭,难得空闲的他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刺耳的报警系统惊醒了艾斯:一家物流公司报案说,一台还未配送的单反相机被偷了!  艾斯迅速打起精神,与同事们一起赶到案发现场。这家物流公司的办公地点在一个工业园区内,负责人沙钦斯基租用了
期刊
进行拍摄的时候,演员或者环境的声音是用麦克风录制的。音效师要懂得选择最合适的麦克风,并将其放在最恰当的位置。如果演员在移动,就需要将麦克风放在送话器架的一端,然后跟随他们一起移动。
期刊
它能跑、能爬楼梯、能跳、能翻墙、能做一个180度前空翻、还能自己开锁,然后顶进门!这简直和真正的“汪星人”没两样!除了超棒的弹跳力和灵活性,它的与众不同还在于,直接依靠电机驱动,在电机与每条腿之间,没有齿轮、弹簧、驱动关节等装置,电机本身就承担了弹簧的作用,一旦腿部接触到什么东西,电机就能立即感受到,并且估算出力大小和方向。也正因如此,它的成本相对其他机器狗们低了很多,目前售价1万美金一只,而且随
期刊
影片拍摄完毕后,对声音还要进行不少加工。比如,在动作片里,拳头的击打声或者汽车轮胎的摩擦声总是令人印象深刻,但其实在现实当中这些声音远没有那么鲜明。为了实现预期的效果,我们通常借助电脑来加工声音。
期刊
音响师  音响师也能制作声音。他会用上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抖动一些金属片发出暴风雨的声音,或者用几片布来模拟鸟儿翅膀的声音。  我们相信声音  演员的声音虽然在拍摄时已经录制过一遍,但通常还要在工作室里重新录制。这个过程叫作后期同步录音。比如,如果两位演员是在车里对话,那么汽车发动机的噪音可能会干扰到他们的说话声。为此,演员们会坐到一个荧幕前,荧幕下方会显示与画面同步的台词,演员们就这样对着口型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