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影片《燃情岁月》作为一部情节、画面和音乐完美融合的典范电影,其音乐阐释了影片内容,帮助观众加强了联想的指向性;而影片主题音乐与场景音乐的有机融合,也进一步揭示了影片的内涵。
关键词:《燃情岁月》 音乐美学 影片内涵
中图分类号:J653 文献标识码:A
电影《燃情岁月》(又译作《真爱一世情》或《秋日传奇》),由著名导演爱德华•兹威克执导,于1994年12月16日在美国首次上映,其后荣获了第67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及多项金球奖。影片讲述了一个倦战的骑兵上校在退伍之后独自带着三个儿子隐居于农场的故事。上校的三个儿子手足情深但性格却大不相同:大儿子艾弗瑞为人憨厚,办事认真,责任心强;老二崔斯汀放浪不羁,性格鲁莽,向往自由奔放的生活;老三塞缪尔是个理想主义者,天真善良,备受父亲的宠爱。父子四人在一个纯男性的世界里一直过着淡泊的生活。然而,平静的生活随着塞缪尔的未婚妻——苏珊娜的到来被打破了,美丽善良的苏珊娜给这个纯男性世界的家庭带来了一丝活力和生机,也深深打动了两个哥哥的心。从此,四个年轻人陷入了痛苦的情感纠葛之中。随后,世界大战爆发了,年少轻狂的塞缪尔不顾父亲反对,奔赴战场,两位哥哥因心疼弟弟,遂一起陪他前往。在真枪实弹的战场上,三兄弟亲身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怖,后来塞缪尔惨遭杀戮,赶来营救的崔斯汀眼睁睁地看着弟弟倒在枪林弹雨中,内疚不已……
《燃情岁月》最大的特色是以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透过一户移民家庭和几乎被赶尽杀绝的印第安民族“贤者”的眼光,观察了美国近一个世纪的当代史,对社会、政治、经济、民族政策、文化、婚姻、爱情,几乎涵盖了当代社会方方面面的主流意识,都进行了锋藏不露的抨击。整部影片的风格像一篇史诗,荡气回肠、气势磅礴。本片的音乐部分由好莱坞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亲自操刀,他说:
“这是一部经典的唯美派爱情电影,我深深地痴迷于爱尔兰音乐,我独爱于那种凄凉忧郁的气氛,而且这种形式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显得变质、褪色。我与其他作曲家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不是把作曲当作我的专业工作,而是把它当成一门艺术。所以,在《燃情岁月》中,我赋予了它最具表现力和穿透力的声音。”
正因如此,《燃情岁月》才成为一部情节、画面和音乐完美融合的典范电影。整部影片的音乐仿佛就是一坛酝酿了多年的老酒,香醇醉人,有力地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尤其是出色的情感主题音乐,以其强烈的情节暗示和优美的旋律,与情节、画面相得益彰,从而为影片创造出诗一般悠远的情境。
一 音乐阐释了影片内容
音乐是自然界的第二语言。音乐可以用张弛的节奏、起伏的旋律以及音响与和声的色调变化来表现感情的变化和发展,这是任何语言艺术都不能企及的。但是,由于音乐自身不具备明确的语义,这就使得欣赏音乐的过程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不同的观众在聆听、欣赏同一音乐时,往往会因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生活阅历等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而在电影音乐中,由于有了剧情的暗示和画面的引导,电影音乐便有了很强的阐释性。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跟随音乐的起伏,更好地体会影片主人公的情绪,进而对影片产生共鸣。
影片一开始,银幕上就出现了一位年迈的坐在篝火前的印第安人。他以低沉的声音开始向观众缓缓叙述那段燃烧激情的岁月。这位印第安老人的喃喃低语贯穿了整部电影的始终,使得整部影片一直笼罩在一股激情与悲情相交融的氤氲之中。影片中还出现了那位老人的歌声,虽然短暂,但令人印象深刻,恍若有一种符号性的象征意义,表达着只属于那个时代、那群人的思想和感情,从而使得整部影片无时无刻不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燃情岁月》中,共出现了十几首相对独立的配乐,它们时而以钢琴曲弹奏,仿佛恋人的浅唱低音、耳边私语;时而又以交响乐队奏出,就像骏马驰骋在碧绿的草地上,气势恢弘、荡气回肠。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音乐配器。霍纳大胆尝试了日本洞箫这一沧桑、古老的乐器,来塑造主角“传说”般不可捉摸、狂野悲愤却又浑然天成的形象。音乐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飘忽不定,时而呐喊悲呜,时而沉吟低语。如影片女主人公苏珊娜初次随未婚夫塞缪尔来到农场时,见到了塞缪尔的父亲和大哥,还见到了仆人“一刀”,并听人谈论了从未谋面的崔斯汀。就在此时,远方传来了奔跑的马蹄声,所有的人都回头望去,只见披着一头金发的崔斯汀,在夕阳的余晖中,骑着马从原野向家这边走来。这时,一直持续着的音乐在号角的带动下推向了高潮。背景音乐中的管乐,嘹亮、高昂、给人希望、催人奋进;而弦乐的衬托则深情、宽广,令人沉迷。当这样的主题音乐与画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时,观众便能强烈地感受到崔斯汀的那种英雄气概,从而对主人公的性格特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 音乐帮助观众加强联想的指向性
音乐表达出来的情感不仅在其基本性质上有着彼此相似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各自的个性之处,即个性化的情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悲伤和欢乐,它们在音乐中的表现必然会带有不同的个性化特点。这一点在电影音乐中尤其重要。在影片中,主人公往往具有不同的情绪起伏、性格特征和爱恨情仇,这就需要音乐能够准确、合理地阐释每一个不同的个体。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音乐就是符号,每一段落的音乐往往都标识着某一人物的出场或某一情感的出现。
在《燃情岁月》的一开头,就出现了崔斯汀和巨熊奋力搏斗的场面;与此同时,影片的画外音告诉观众,在印第安古老的传说中,如果敌我的鲜血融合在一起时,那么,他们将成为一个整体。借此来暗示崔斯汀是一个像熊一样的男人,在他的内心有着像熊一般的野性:放浪不羁,自由奔放。因此,当音乐中出现日本洞箫的持续长音时,观众就立刻联想到那是崔斯汀内心的巨熊在吼叫,而他的情感则深深感染着每个观众。这样的音乐在片中曾多次出现。如,当崔斯汀得知弟弟塞缪尔不听别人劝阻,独自前往敌区执行侦察任务时,他发疯似地跳上马,奔向塞缪尔的方向试图营救他。这时,背景音乐持续响起,与音乐极不和谐的日本洞箫长音也出现了,箫声中充斥着紧张、急促、充满杀气的气氛,令听者不寒而栗;而这时的崔斯汀已完全成了一头熊,他的脑海里只有处在危险之中的弟弟。再如,当崔斯汀厌倦漂泊无依的生活,赶着马群再次出现在阔别已久的家乡时;当他的妻子被流弹射杀,他疯狂般地展开报复时;日本洞箫的持续长音总是适时出现。因此,影片中的洞箫所演绎出来的声音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一个对于男主人公崔斯汀的符号。它的出现总是在暗示着崔斯汀的出场或他的心态的变化。
三 插曲的隐喻性
插曲是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歌曲,它往往是根据剧情的需要出现在一些适时的场合中。虽然持续时间不长,篇幅不大,但却能起到渲染人物情绪、烘托气氛、深化主题和预示情节等作用。影片《燃情岁月》在音乐的选取、剧本插曲的处理上匠心独具,起到了烘托场景、揭示主题的效果。
当塞缪尔第一次将美丽的未婚妻苏珊娜带到家中时,三兄弟的情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晚饭之后,一家人围坐在客厅里,苏珊娜弹起了钢琴,塞缪尔则在她的伴奏下唱起了歌。音乐唯美,歌曲荡人心胸。歌词是这样的:
“夜幕低垂,一个美丽的女士站在一片茂密的树林旁边,她的手上拿着驯马的鞭绳,从没见过有哪位女士这么漂亮,她轻柔的声音总在我耳边回响,向我轻声诉说,但她不属于我,她属于另一个人,永远属于他,是的,她应属于这朦胧和薄暮的雾霭……”
如果抛开影片,这首歌曲大概就只是一首普通的小曲。但在影片中,当镜头缓缓扫过三兄弟的面庞时,他们眼中所流露出的温柔、缱绻、恬静就会告诉观众,歌词中“美丽的女士”就是苏珊娜,而苏珊娜的美已经深深折服了三兄弟。同时,歌词还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她应属于这朦胧和薄暮的雾霭”,这句歌词看似随意,其实暗藏玄机。苏珊娜的到来,使这个单纯的男性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兄弟同时爱上了她,并因此反目成仇。接着,塞缪尔战死沙场、崔斯汀背井离乡、艾弗瑞妻子自杀,三兄弟没有一个能真正得到苏珊娜。因此,那个“美丽的女士”永远不属于他们。对于苏珊娜而言,那个插曲的歌词是对她悲剧性人生的暗示。她的未婚夫是塞缪尔,丈夫是艾弗瑞,而她真正爱的人却是崔斯汀。最后,苏珊娜用一柄手枪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也结束了自己的痛苦。也许,她真的不属于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只属于“这朦胧和薄暮的雾霭”。
四 主题音乐与场景音乐的有机融合
所谓主题音乐,就是一种运用没有歌词的旋律对影视作品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的音乐形式,它的作用是把人们带到特定的文化氛围、历史情景或某种情感范畴之中;所谓场景音乐是指在某一个场景中使用的、只对具体场景起作用的音乐。《燃情岁月》中的几个主题音乐与场景音乐在曲调上十分接近,从而使得整部影片从头至尾都沐浴在浪漫温馨的气氛之中。影片中的音乐都是以弦乐队合奏的方式演绎的;而塞缪尔和苏珊娜那一唱一弹、水乳交融的主题音乐,相比之下更是显得浪漫气息十足。然而,由于主题音乐本身没有明确的感官色彩,所以这些主题几乎可以成为“万能主题”,在影片中的某一个特殊场景中可以使用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融合在一起使用。例如,为了表现出苏珊娜与上校一家人逐渐熟识的过程,影片用钢琴弹奏、骑马、练习射击、打网球、拍照等一组场景来加以展现。而音乐在这里也是由多个主题音乐共同构成的。但是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观众不会感觉到音乐在连续过程当中有明显的段落感。因为所有的主题音乐已经成为连接这些场景之间的重要桥梁,已经与所有场景融为一体了。也就是说,主题音乐在影片中已经成了具体的场景音乐。
如果主题音乐与场景音乐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会给观众造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从而使得影片的整体性和逻辑的严整性更加突出,自然也将更有助于影片情节的推动。《燃情岁月》的音乐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一部经典的唯美派电影、一部波澜壮阔的美国西部画卷、一部恍如隔世的成人童话,充满着温馨浪漫和阳刚之气的经典之作,富有创新求变的“独立电影”精神——这就是影片《燃情岁月》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动。无疑,《燃情岁月》称得上是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作品之一。而影片音乐作为有机的构成部分,与影片的内容一道成就了电影的伟大与优秀。在著名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精心打造的音乐声中,《燃情岁月》中的每个乐段都是让人那么心醉,那样的感人至深,那样的让人难以忘怀。电影情节固然重要,但是其中的音乐魅力已经远远超过了电影本身,并呈现出独立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气息。正如很多人共同的感慨一样,每次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和歌词时,似乎又把整部电影重温了一遍,继续那震撼人心又令人沉迷的悲伤和哀叹。相信该片在音乐制作上的成功必将能进一步激起后来者的关注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永青:《人本质性情的辉煌传奇——对〈燃情岁月〉人物形象的解读》,《电影评介》,2009年第6期。
[2] 吴蕾:《情与爱的传奇乐章——〈燃情岁月〉音乐制作解读》,《电影评介》,2008年第11期。
[3] 罗贤:《一生的救赎——重观电影〈燃情岁月〉》,《校园心理》,2008年第11期。
[4] 班冬丽:《从美学角度感受影片〈燃情岁月〉中的音乐》,《成功》(教育),2007年第6期。
[5] 孔晓飞:《影片〈燃情岁月〉中的电影音乐美学分析》,《电影评介》,2008年第17期。
[6] 谢宜:《遭遇激情——影片〈燃情岁月〉观后》,《理论与创作》,2002年第3期。
[7] 子懿:《令人心碎的〈燃情岁月〉》,《世界电影之窗》,2007年第6期。
[8] 如意:《最后的三声枪响——〈燃情岁月〉》,《大众电影》,2005年第5期。
[9] 肖永忠:《燃情岁月—— 一部同具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影片》,《家庭影院技术》,2001年第4期。
作者简介:汪海,男,1970—,河南正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工作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燃情岁月》 音乐美学 影片内涵
中图分类号:J653 文献标识码:A
电影《燃情岁月》(又译作《真爱一世情》或《秋日传奇》),由著名导演爱德华•兹威克执导,于1994年12月16日在美国首次上映,其后荣获了第67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及多项金球奖。影片讲述了一个倦战的骑兵上校在退伍之后独自带着三个儿子隐居于农场的故事。上校的三个儿子手足情深但性格却大不相同:大儿子艾弗瑞为人憨厚,办事认真,责任心强;老二崔斯汀放浪不羁,性格鲁莽,向往自由奔放的生活;老三塞缪尔是个理想主义者,天真善良,备受父亲的宠爱。父子四人在一个纯男性的世界里一直过着淡泊的生活。然而,平静的生活随着塞缪尔的未婚妻——苏珊娜的到来被打破了,美丽善良的苏珊娜给这个纯男性世界的家庭带来了一丝活力和生机,也深深打动了两个哥哥的心。从此,四个年轻人陷入了痛苦的情感纠葛之中。随后,世界大战爆发了,年少轻狂的塞缪尔不顾父亲反对,奔赴战场,两位哥哥因心疼弟弟,遂一起陪他前往。在真枪实弹的战场上,三兄弟亲身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怖,后来塞缪尔惨遭杀戮,赶来营救的崔斯汀眼睁睁地看着弟弟倒在枪林弹雨中,内疚不已……
《燃情岁月》最大的特色是以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透过一户移民家庭和几乎被赶尽杀绝的印第安民族“贤者”的眼光,观察了美国近一个世纪的当代史,对社会、政治、经济、民族政策、文化、婚姻、爱情,几乎涵盖了当代社会方方面面的主流意识,都进行了锋藏不露的抨击。整部影片的风格像一篇史诗,荡气回肠、气势磅礴。本片的音乐部分由好莱坞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亲自操刀,他说:
“这是一部经典的唯美派爱情电影,我深深地痴迷于爱尔兰音乐,我独爱于那种凄凉忧郁的气氛,而且这种形式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显得变质、褪色。我与其他作曲家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不是把作曲当作我的专业工作,而是把它当成一门艺术。所以,在《燃情岁月》中,我赋予了它最具表现力和穿透力的声音。”
正因如此,《燃情岁月》才成为一部情节、画面和音乐完美融合的典范电影。整部影片的音乐仿佛就是一坛酝酿了多年的老酒,香醇醉人,有力地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尤其是出色的情感主题音乐,以其强烈的情节暗示和优美的旋律,与情节、画面相得益彰,从而为影片创造出诗一般悠远的情境。
一 音乐阐释了影片内容
音乐是自然界的第二语言。音乐可以用张弛的节奏、起伏的旋律以及音响与和声的色调变化来表现感情的变化和发展,这是任何语言艺术都不能企及的。但是,由于音乐自身不具备明确的语义,这就使得欣赏音乐的过程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不同的观众在聆听、欣赏同一音乐时,往往会因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生活阅历等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而在电影音乐中,由于有了剧情的暗示和画面的引导,电影音乐便有了很强的阐释性。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跟随音乐的起伏,更好地体会影片主人公的情绪,进而对影片产生共鸣。
影片一开始,银幕上就出现了一位年迈的坐在篝火前的印第安人。他以低沉的声音开始向观众缓缓叙述那段燃烧激情的岁月。这位印第安老人的喃喃低语贯穿了整部电影的始终,使得整部影片一直笼罩在一股激情与悲情相交融的氤氲之中。影片中还出现了那位老人的歌声,虽然短暂,但令人印象深刻,恍若有一种符号性的象征意义,表达着只属于那个时代、那群人的思想和感情,从而使得整部影片无时无刻不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燃情岁月》中,共出现了十几首相对独立的配乐,它们时而以钢琴曲弹奏,仿佛恋人的浅唱低音、耳边私语;时而又以交响乐队奏出,就像骏马驰骋在碧绿的草地上,气势恢弘、荡气回肠。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音乐配器。霍纳大胆尝试了日本洞箫这一沧桑、古老的乐器,来塑造主角“传说”般不可捉摸、狂野悲愤却又浑然天成的形象。音乐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飘忽不定,时而呐喊悲呜,时而沉吟低语。如影片女主人公苏珊娜初次随未婚夫塞缪尔来到农场时,见到了塞缪尔的父亲和大哥,还见到了仆人“一刀”,并听人谈论了从未谋面的崔斯汀。就在此时,远方传来了奔跑的马蹄声,所有的人都回头望去,只见披着一头金发的崔斯汀,在夕阳的余晖中,骑着马从原野向家这边走来。这时,一直持续着的音乐在号角的带动下推向了高潮。背景音乐中的管乐,嘹亮、高昂、给人希望、催人奋进;而弦乐的衬托则深情、宽广,令人沉迷。当这样的主题音乐与画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时,观众便能强烈地感受到崔斯汀的那种英雄气概,从而对主人公的性格特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 音乐帮助观众加强联想的指向性
音乐表达出来的情感不仅在其基本性质上有着彼此相似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各自的个性之处,即个性化的情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悲伤和欢乐,它们在音乐中的表现必然会带有不同的个性化特点。这一点在电影音乐中尤其重要。在影片中,主人公往往具有不同的情绪起伏、性格特征和爱恨情仇,这就需要音乐能够准确、合理地阐释每一个不同的个体。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音乐就是符号,每一段落的音乐往往都标识着某一人物的出场或某一情感的出现。
在《燃情岁月》的一开头,就出现了崔斯汀和巨熊奋力搏斗的场面;与此同时,影片的画外音告诉观众,在印第安古老的传说中,如果敌我的鲜血融合在一起时,那么,他们将成为一个整体。借此来暗示崔斯汀是一个像熊一样的男人,在他的内心有着像熊一般的野性:放浪不羁,自由奔放。因此,当音乐中出现日本洞箫的持续长音时,观众就立刻联想到那是崔斯汀内心的巨熊在吼叫,而他的情感则深深感染着每个观众。这样的音乐在片中曾多次出现。如,当崔斯汀得知弟弟塞缪尔不听别人劝阻,独自前往敌区执行侦察任务时,他发疯似地跳上马,奔向塞缪尔的方向试图营救他。这时,背景音乐持续响起,与音乐极不和谐的日本洞箫长音也出现了,箫声中充斥着紧张、急促、充满杀气的气氛,令听者不寒而栗;而这时的崔斯汀已完全成了一头熊,他的脑海里只有处在危险之中的弟弟。再如,当崔斯汀厌倦漂泊无依的生活,赶着马群再次出现在阔别已久的家乡时;当他的妻子被流弹射杀,他疯狂般地展开报复时;日本洞箫的持续长音总是适时出现。因此,影片中的洞箫所演绎出来的声音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一个对于男主人公崔斯汀的符号。它的出现总是在暗示着崔斯汀的出场或他的心态的变化。
三 插曲的隐喻性
插曲是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歌曲,它往往是根据剧情的需要出现在一些适时的场合中。虽然持续时间不长,篇幅不大,但却能起到渲染人物情绪、烘托气氛、深化主题和预示情节等作用。影片《燃情岁月》在音乐的选取、剧本插曲的处理上匠心独具,起到了烘托场景、揭示主题的效果。
当塞缪尔第一次将美丽的未婚妻苏珊娜带到家中时,三兄弟的情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晚饭之后,一家人围坐在客厅里,苏珊娜弹起了钢琴,塞缪尔则在她的伴奏下唱起了歌。音乐唯美,歌曲荡人心胸。歌词是这样的:
“夜幕低垂,一个美丽的女士站在一片茂密的树林旁边,她的手上拿着驯马的鞭绳,从没见过有哪位女士这么漂亮,她轻柔的声音总在我耳边回响,向我轻声诉说,但她不属于我,她属于另一个人,永远属于他,是的,她应属于这朦胧和薄暮的雾霭……”
如果抛开影片,这首歌曲大概就只是一首普通的小曲。但在影片中,当镜头缓缓扫过三兄弟的面庞时,他们眼中所流露出的温柔、缱绻、恬静就会告诉观众,歌词中“美丽的女士”就是苏珊娜,而苏珊娜的美已经深深折服了三兄弟。同时,歌词还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她应属于这朦胧和薄暮的雾霭”,这句歌词看似随意,其实暗藏玄机。苏珊娜的到来,使这个单纯的男性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兄弟同时爱上了她,并因此反目成仇。接着,塞缪尔战死沙场、崔斯汀背井离乡、艾弗瑞妻子自杀,三兄弟没有一个能真正得到苏珊娜。因此,那个“美丽的女士”永远不属于他们。对于苏珊娜而言,那个插曲的歌词是对她悲剧性人生的暗示。她的未婚夫是塞缪尔,丈夫是艾弗瑞,而她真正爱的人却是崔斯汀。最后,苏珊娜用一柄手枪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也结束了自己的痛苦。也许,她真的不属于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只属于“这朦胧和薄暮的雾霭”。
四 主题音乐与场景音乐的有机融合
所谓主题音乐,就是一种运用没有歌词的旋律对影视作品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的音乐形式,它的作用是把人们带到特定的文化氛围、历史情景或某种情感范畴之中;所谓场景音乐是指在某一个场景中使用的、只对具体场景起作用的音乐。《燃情岁月》中的几个主题音乐与场景音乐在曲调上十分接近,从而使得整部影片从头至尾都沐浴在浪漫温馨的气氛之中。影片中的音乐都是以弦乐队合奏的方式演绎的;而塞缪尔和苏珊娜那一唱一弹、水乳交融的主题音乐,相比之下更是显得浪漫气息十足。然而,由于主题音乐本身没有明确的感官色彩,所以这些主题几乎可以成为“万能主题”,在影片中的某一个特殊场景中可以使用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融合在一起使用。例如,为了表现出苏珊娜与上校一家人逐渐熟识的过程,影片用钢琴弹奏、骑马、练习射击、打网球、拍照等一组场景来加以展现。而音乐在这里也是由多个主题音乐共同构成的。但是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观众不会感觉到音乐在连续过程当中有明显的段落感。因为所有的主题音乐已经成为连接这些场景之间的重要桥梁,已经与所有场景融为一体了。也就是说,主题音乐在影片中已经成了具体的场景音乐。
如果主题音乐与场景音乐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会给观众造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从而使得影片的整体性和逻辑的严整性更加突出,自然也将更有助于影片情节的推动。《燃情岁月》的音乐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一部经典的唯美派电影、一部波澜壮阔的美国西部画卷、一部恍如隔世的成人童话,充满着温馨浪漫和阳刚之气的经典之作,富有创新求变的“独立电影”精神——这就是影片《燃情岁月》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动。无疑,《燃情岁月》称得上是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作品之一。而影片音乐作为有机的构成部分,与影片的内容一道成就了电影的伟大与优秀。在著名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精心打造的音乐声中,《燃情岁月》中的每个乐段都是让人那么心醉,那样的感人至深,那样的让人难以忘怀。电影情节固然重要,但是其中的音乐魅力已经远远超过了电影本身,并呈现出独立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气息。正如很多人共同的感慨一样,每次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和歌词时,似乎又把整部电影重温了一遍,继续那震撼人心又令人沉迷的悲伤和哀叹。相信该片在音乐制作上的成功必将能进一步激起后来者的关注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永青:《人本质性情的辉煌传奇——对〈燃情岁月〉人物形象的解读》,《电影评介》,2009年第6期。
[2] 吴蕾:《情与爱的传奇乐章——〈燃情岁月〉音乐制作解读》,《电影评介》,2008年第11期。
[3] 罗贤:《一生的救赎——重观电影〈燃情岁月〉》,《校园心理》,2008年第11期。
[4] 班冬丽:《从美学角度感受影片〈燃情岁月〉中的音乐》,《成功》(教育),2007年第6期。
[5] 孔晓飞:《影片〈燃情岁月〉中的电影音乐美学分析》,《电影评介》,2008年第17期。
[6] 谢宜:《遭遇激情——影片〈燃情岁月〉观后》,《理论与创作》,2002年第3期。
[7] 子懿:《令人心碎的〈燃情岁月〉》,《世界电影之窗》,2007年第6期。
[8] 如意:《最后的三声枪响——〈燃情岁月〉》,《大众电影》,2005年第5期。
[9] 肖永忠:《燃情岁月—— 一部同具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影片》,《家庭影院技术》,2001年第4期。
作者简介:汪海,男,1970—,河南正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工作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