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大工程观与缀合的角度,通过“三化、四融合”的举措,从教学、科研、实践三方面,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进行多方位的改革与实践,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大工程观 缀合 改革与实践
一、前言
大工程观于1994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学者首次提出,该观点认为随着全球的变化,工程教育需要更加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和实践性。大工程观涉及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系统工程思想。随后,该学院与瑞典三所高校又推出了CDIO工程教育体系。该体系强调工程人才的能力培养应该贯穿产品从构思阶段一直到终结的全生命周期。这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具有明晰的指导作用。
二、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改革与实践
(一)统筹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1.加强课程核心内容的建设。城乡规划学成为一级学科以来,更加注重《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建设。授课时抓住管线工程规划的共性,即“源与流”,又抓住个性,如重力自流与压力管。以道路竖向设计、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电力工程、综合管线等为主进行详细深入的讲解,同时兼顾乡镇建设的可实施性与操作性。
2.增加课程内容的应变性。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必须与时俱进。由于江西多数城市地震烈度为六级,在课程的优化改革中,加强能源工程规划,维持通信工程,加强环境卫生的调查与可实施性,同时兼顾防灾工程。能源工程规划中主要讲述电力工程在城乡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阶段的内容深度和要求。在掌握该专项规划的前提下,考虑到工程管线规划的相似性特点,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保证了在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既加强了各工程规划之间的衔接,又减少了各工程规划中重复部分的内容,具有动态深化式教学特点。
(二)拓展教学思路,激发学习热情
1.选择不同的授课主体,加强实践平台的效果。课程教学以学校教师为主导,聘请校外设计院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兼职担任本课程的兼职指导教师。聘请城乡规划设计院、市政设计院的工程师结合工程案例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增强了学生对实际工程的理解,也丰富了教师的工程教学经验。
2.改革授课方式,强化能力培养。以实际项目过程为导向,采用模块—实际工程—目标的组织方式,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充分体现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采取真题假做的方法,以江西城市作为试点进行工程訓练。训练从总规调查、小组汇报、现状分析、初步方案设计、深度设计等层面展开,以总规、控规、修规为基础,将课程进行融合。精心设计一系列的目标,通过教师一个个具体案例设计分析来达到对核心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改革教学方法,丰富学习情境。如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并可优化课程内容设置,使枯燥的教学形式更加形象、直观易懂,加深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理解和认知。
(三)课程的教学与实践逐渐形成“三化、四融合”的特色
1.“三化”。《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中贯彻“理论教学实践化、实验教学工程化”“工程设计水文化”。自2006年以来,课题组成员指导学生进行江西县城的工程系统规划课程设计,通过对县城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及水文化的深入了解,将工程、综合、实践、人文素养结合融入其中,进行缀合设计。
2.“四融合”。围绕大工程观,以工程、综合、实践为引领,在教案、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指导书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实践。2014年课程团队出版《小城镇市政工程规划》教材,后于2016到2019连续出版《小城镇市政工程系统规划设计指南》,将工程、综合、实践及职业素养融入其中。软件使用方面,指导学生采用湘源软件进行总规层面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设计,采用鸿业软件进行控规与修规层面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设计,将实践素养融入其中。同时,授课教师结合《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实际调研中根据不同学期各核心课程的设计,逐渐加深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在同一城市中不同设计层面的深入了解。
三、结语
在《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近6年的教学与实践中,课题组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育人模式。在大工程观与缀合理念下,利用系统论与生命周期的思想,将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工程思维、综合思维、实践思想与人文素养贯穿到课程教学当中。从近3年的跟踪调查与问卷调查来看,对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与实践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宝忠.从“大工程观”到“大教材观”:“新工科”人才培养与教育出版创新[J].浙江大学学报,2018,(5) :105.
[2]易纯,李秋莲,曾志伟.建构主义在城市工程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福建建筑.2012,(05) :108.
[3]夏宏嘉,姜云.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动态深化式教学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13,(19) :228.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缀合与大工程观视野下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XJG-16-18-5)。
【关键词】大工程观 缀合 改革与实践
一、前言
大工程观于1994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学者首次提出,该观点认为随着全球的变化,工程教育需要更加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和实践性。大工程观涉及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系统工程思想。随后,该学院与瑞典三所高校又推出了CDIO工程教育体系。该体系强调工程人才的能力培养应该贯穿产品从构思阶段一直到终结的全生命周期。这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具有明晰的指导作用。
二、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改革与实践
(一)统筹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1.加强课程核心内容的建设。城乡规划学成为一级学科以来,更加注重《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建设。授课时抓住管线工程规划的共性,即“源与流”,又抓住个性,如重力自流与压力管。以道路竖向设计、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电力工程、综合管线等为主进行详细深入的讲解,同时兼顾乡镇建设的可实施性与操作性。
2.增加课程内容的应变性。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必须与时俱进。由于江西多数城市地震烈度为六级,在课程的优化改革中,加强能源工程规划,维持通信工程,加强环境卫生的调查与可实施性,同时兼顾防灾工程。能源工程规划中主要讲述电力工程在城乡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阶段的内容深度和要求。在掌握该专项规划的前提下,考虑到工程管线规划的相似性特点,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保证了在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既加强了各工程规划之间的衔接,又减少了各工程规划中重复部分的内容,具有动态深化式教学特点。
(二)拓展教学思路,激发学习热情
1.选择不同的授课主体,加强实践平台的效果。课程教学以学校教师为主导,聘请校外设计院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兼职担任本课程的兼职指导教师。聘请城乡规划设计院、市政设计院的工程师结合工程案例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增强了学生对实际工程的理解,也丰富了教师的工程教学经验。
2.改革授课方式,强化能力培养。以实际项目过程为导向,采用模块—实际工程—目标的组织方式,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充分体现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采取真题假做的方法,以江西城市作为试点进行工程訓练。训练从总规调查、小组汇报、现状分析、初步方案设计、深度设计等层面展开,以总规、控规、修规为基础,将课程进行融合。精心设计一系列的目标,通过教师一个个具体案例设计分析来达到对核心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改革教学方法,丰富学习情境。如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并可优化课程内容设置,使枯燥的教学形式更加形象、直观易懂,加深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理解和认知。
(三)课程的教学与实践逐渐形成“三化、四融合”的特色
1.“三化”。《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中贯彻“理论教学实践化、实验教学工程化”“工程设计水文化”。自2006年以来,课题组成员指导学生进行江西县城的工程系统规划课程设计,通过对县城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及水文化的深入了解,将工程、综合、实践、人文素养结合融入其中,进行缀合设计。
2.“四融合”。围绕大工程观,以工程、综合、实践为引领,在教案、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指导书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实践。2014年课程团队出版《小城镇市政工程规划》教材,后于2016到2019连续出版《小城镇市政工程系统规划设计指南》,将工程、综合、实践及职业素养融入其中。软件使用方面,指导学生采用湘源软件进行总规层面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设计,采用鸿业软件进行控规与修规层面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设计,将实践素养融入其中。同时,授课教师结合《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实际调研中根据不同学期各核心课程的设计,逐渐加深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在同一城市中不同设计层面的深入了解。
三、结语
在《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近6年的教学与实践中,课题组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育人模式。在大工程观与缀合理念下,利用系统论与生命周期的思想,将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工程思维、综合思维、实践思想与人文素养贯穿到课程教学当中。从近3年的跟踪调查与问卷调查来看,对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与实践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宝忠.从“大工程观”到“大教材观”:“新工科”人才培养与教育出版创新[J].浙江大学学报,2018,(5) :105.
[2]易纯,李秋莲,曾志伟.建构主义在城市工程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福建建筑.2012,(05) :108.
[3]夏宏嘉,姜云.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动态深化式教学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13,(19) :228.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缀合与大工程观视野下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XJG-1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