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克木先生写过一篇谈读书的文章,说的是陈寅恪先生的一则轶事。陈先生年轻时留洋归来,家乡的一位老先生对他说:“你会那么多语言,不像我们只懂汉语,书已经读完了。”陈先生大惑不解。但到了晚年,陈先生体会到那位乡儒言之有理。陈先生对同事说,我确实也感觉到书读完了,不就是那三四十本书嘛!
金克木先生写这篇文章其意甚明,就是要我们建立三四十本书的阅读意识。这三四十本书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所在,用今天的话来说,它们一定是经典之作。何为经典?众说纷纭。按照比较通行的解释,经典是经得住时间考验,历久弥新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原因在其具有熟悉的陌生感,一方面它会给人带来审美的惊异感,另一方面它表现的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精神,人们总是能在那里找到心灵相契的东西,总能找到自己。陈寅恪先生所言三四十本书,应当是经典中的经典。
还有些学者更是提出要有一本大书的意识,这本书总在案头,需要反复阅读,读透读破,并最终成为一个人重要的思想资源。当然,这样的书可能不止一本,比如毛泽东读书,《共产党宣言》读过150多遍,《资治通鉴》评注了7次,李达的《哲学大纲》读过12遍,《红楼梦》《水浒传》读过多少遍则不知其数。我问过几位在中学做教师的朋友,他们总是能列举出自己视为看家宝的一二书目。我之所以问他们,是因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已经感受到他们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木心谈读书,他说自己《旧约》不敢说,《新约》至少读过100遍。他说,如同生活中有一个常常给你带来启迪的人,你一辈子与他交谈,总不会少于几百次吧!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某本书我们已经读过了,有的不止一遍,但听高人说起读这本书的体会,我们才发现这本书的奥妙所在。当然,其中有学识、阅历、契机等因素,而杨义先生的观点我以为很到位。杨义认为: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要思考问题,要形成自己的精神关注点,这样我们在阅读中就常常会与作者相遇、对话,有时就会在阅读中体验到“他乡遇故知”之感。鉴于此,具有反思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三四十本书”也好,“一本大书”也好,其实都不能有偏执的理解。读书要有放有收,经典的阅读多多益善,而非经典的阅读也要有所涉猎,这与“三四十本”“一本”并不矛盾。“三四十本”“一本”是安身立命之所在,是对一个人最具价值、最为优选的经典中的经典,“开卷有益”是从“精神家园”走出去的旅行,很多好东西又被带回来了,于是“三四十本”“一本”变得更厚实、更通透。对于不同的阅读者,“三四十本”“一本”是不一样的,对于同一个阅读者,“三四十本”也会有所变化,“一本”也可能变成几本。
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一贯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各位校长与老师也尝试回归经典,从中汲取安身立命的力量,本期发表的一组读书笔记正体现了他们这方面的努力。在为他们鼓掌的同时,从他们前行的身姿中,我们可以乐观地展望,他们一定会因为经典的阅读,走得更坚实,走得更远。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
金克木先生写这篇文章其意甚明,就是要我们建立三四十本书的阅读意识。这三四十本书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所在,用今天的话来说,它们一定是经典之作。何为经典?众说纷纭。按照比较通行的解释,经典是经得住时间考验,历久弥新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原因在其具有熟悉的陌生感,一方面它会给人带来审美的惊异感,另一方面它表现的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精神,人们总是能在那里找到心灵相契的东西,总能找到自己。陈寅恪先生所言三四十本书,应当是经典中的经典。
还有些学者更是提出要有一本大书的意识,这本书总在案头,需要反复阅读,读透读破,并最终成为一个人重要的思想资源。当然,这样的书可能不止一本,比如毛泽东读书,《共产党宣言》读过150多遍,《资治通鉴》评注了7次,李达的《哲学大纲》读过12遍,《红楼梦》《水浒传》读过多少遍则不知其数。我问过几位在中学做教师的朋友,他们总是能列举出自己视为看家宝的一二书目。我之所以问他们,是因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已经感受到他们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木心谈读书,他说自己《旧约》不敢说,《新约》至少读过100遍。他说,如同生活中有一个常常给你带来启迪的人,你一辈子与他交谈,总不会少于几百次吧!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某本书我们已经读过了,有的不止一遍,但听高人说起读这本书的体会,我们才发现这本书的奥妙所在。当然,其中有学识、阅历、契机等因素,而杨义先生的观点我以为很到位。杨义认为: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要思考问题,要形成自己的精神关注点,这样我们在阅读中就常常会与作者相遇、对话,有时就会在阅读中体验到“他乡遇故知”之感。鉴于此,具有反思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三四十本书”也好,“一本大书”也好,其实都不能有偏执的理解。读书要有放有收,经典的阅读多多益善,而非经典的阅读也要有所涉猎,这与“三四十本”“一本”并不矛盾。“三四十本”“一本”是安身立命之所在,是对一个人最具价值、最为优选的经典中的经典,“开卷有益”是从“精神家园”走出去的旅行,很多好东西又被带回来了,于是“三四十本”“一本”变得更厚实、更通透。对于不同的阅读者,“三四十本”“一本”是不一样的,对于同一个阅读者,“三四十本”也会有所变化,“一本”也可能变成几本。
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一贯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各位校长与老师也尝试回归经典,从中汲取安身立命的力量,本期发表的一组读书笔记正体现了他们这方面的努力。在为他们鼓掌的同时,从他们前行的身姿中,我们可以乐观地展望,他们一定会因为经典的阅读,走得更坚实,走得更远。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