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刑事诉讼法对适用逮捕措施有关问题的分析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t888t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有无逮捕必要”的问题,在刑法、刑事诉讼法及刑事司法政策中的规定层出不穷。但遗憾的是这些法律规定都很抽象、操作性不强,仅是一些笼统的规定,使我们在实践中运用起来很难把握。逮捕又是很严厉的强制措施,肩负着社会防卫和保障人权两大职责,处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沿,既要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又要贯彻各种刑事政策。在审查逮捕环节如何把握、适用逮捕措施值得我们探讨。
  
  一、“有无逮捕必要”依据刑罚标准混乱
  
  司法实践中,对于“无逮捕必要”适用刑罚是宣告刑还是法定刑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司法操作执行时也比较混乱,有的地方依据法定刑,有的地方依据宣告刑。笔者则认为,“无逮捕必要”适用的刑罚均指法定刑,理由是我们接到的案件是侦查尚未完全结束的案件,证据收集虽已经固定,案情已有了解。但案件审判结果还存在多方面的可变因素,如判决结果可能与当事人的态度,以及再犯的危险性等酌定情节有关。这些在以后才能出现的问题,在侦查阶段是不可能知道的,适用逮捕措施怎么会是宣告刑呢?有的法条本身就只规定有拘役、管制或独立适用附加刑,这就更不能用宣告刑来判断适用逮捕措施了,否则将违背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
  
  二、有逮捕必要中的“社会危险性”在实践中很难操作
  
  “社会危险性”是个弹性问题,法律对此又没有明确的解释。实践中多数办案人都是看嫌疑人在案中使用的手段、犯罪对象、侵害的后果等考虑是否具有社会危险性,进而判断是否适用逮捕措施。办案人往往忽视了嫌疑人的一贯表现、犯后的态度、是否初犯、偶犯等情节盲目的判断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所以笔者认为应多方面考虑逮捕措施中的“社会危险性”,不但要看案中,而且要看犯前、犯后的表现。再者每个人对案件的看法不一样,可能就会产生同一个案件不同的人去办,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就是办案人的法律素养、看法、能力、法律思维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这就急需对“社会危险性”这一条做出硬性规定,以在办案中有一参照。
  
  三、刑事政策对“无逮捕必要”的规定
  
  宽严相济是我们党和国家现阶段的重要刑事司法政策。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根据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分子的不同情况,注重宽与严的有机统一,掌握宽严有度,注重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这为“无逮捕必要”提供了一条重要“依据”,为“有逮捕必要”添加了一个紧箍咒。是我们办案人员在适用逮捕措施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四、审判程序对“无逮捕必要”的制约
  
  对嫌疑人的逮捕、起诉往往是法律程序的前凑,实践中法院对没有适用逮捕措施的案件拒之门外,造成检察院对可捕不可捕的案件、捕了,是为了以后案件能诉。这是在实践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也是适用逮捕措施的潜规则,这点在法院身上已经得到验证。但刑诉法并没有把对嫌疑人适用逮捕措施作为受理案件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法院的这种行为是对法律的歪曲,是对嫌疑人的不负责任。
  
  五、社会道德对“无逮捕必要的关怀”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第二款规定:“对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采取取保侯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办法。”笔者认为,该条是“无逮捕必要”的一款特殊性规定,它不是以“社会危险性”为直接依据,而是从人道主义方面进行考虑后作出的规定,该规定符合人文关怀、有利于患有疾病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时对疾病进行治疗,有利于保护胎儿、婴儿的合法利益,使他们健康的发育、成长,是我国刑法具有人性化的一条规定,是司法进步的标志。  但个人认为这条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对未成年人的规定还有欠缺。未成年人犯罪一般都受其身心发育不成熟、思想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对这些人一律采取逮捕措施,将会在其心灵深处投下阴影,甚至可能导致其在看守场所这种复杂环境中感染恶习,自暴自弃,但如果根据他们“可塑性”强的特点,通过取保侯审或监视居住的方式优化其成长环境,以教育、感化等方式矫正其不良行为,对促使其悔罪自新,改邪归正,回归社会有着极大的作用。
  
  六、公安机关对逮捕人数的要求
  
  公安机关每年都要搞一些破案竞赛,搞的好与坏往往按逮捕人数进行比较,这就导致公安机关极力要求检察机关对他们提起的案件作出批准逮捕。特别对有些处在可捕、不可捕的案件,检察机关就会考虑公检法的关系,作出逮捕决定。这些因素说来都是法外东西,往往以看不见的形式柔入案中。笔者认为公、检、法三机关应端正执法思想,更正执法观念,规范执法行为,以免使外界因素影响到案件中,真正做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逮捕是一种严厉的强制措施,直接关系着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关系着社会大局稳定,在适用时应严格把握法律的精神,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在打击与保护中选择恰当的方式,注重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
其他文献
摘 要:电子证据是当今社会发展与法律进步融合的产物,科技的进步使得电子证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虽然我国对电子证据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现在电子证据已经开始在司法领域崭露头角,很多重要的案件事实都需要运用电子证据来证明。取证是司法证明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取证是否能顺利进展直接决定着证据收集的完整与否。因此,把刑事诉讼电子证据取证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进行探究,不仅可以为电子证据立法提供依据,而且对刑事诉
期刊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社会治安形势。本文试从总结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分析、研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而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推进工作向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  一、当前开展社会
期刊
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3月14日答问记者中强调:“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是人心所向,大势所需,也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履行检察监督职责,加强对刑诉讼活动、民事诉讼活动和行政诉论活动的合法性的监督,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一、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的基本要求  坚
期刊
摘 要:同时履行抗辩权是合同法上一项重要的制度,大多数国家法律都确立了此项制度,我国《合同法》也设有明文。《合同法》第66条规定:“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因该条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在实务中难以具体化操作,故造成适用上的诸多困难。本人拟就实务中一起房屋买卖合同案件是否适用同时
期刊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是检察机关的民心工程,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直接关系到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在构建和诣社会的今天做好该项工作有其特别重要意义.但是,近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各地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这直接影响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笔者拟对民行案源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民行申诉案源减少的原因  首先,法院判决质量提高。
期刊
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和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司法改革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自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以来,法学界围绕“司法改革”开展了广泛的研讨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另一方面,司法改革也是司法实务界大张旗鼓地进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出台了《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和《检察改革三年实
期刊
  摘 要: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在总结长期以来政法维稳工作经验教训基础上做出最大战略部署,是维护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和谐稳定的治本之策,也是全面推进政法维稳工作的重要载体。在这种现状下如何做好民行息诉工作是民行检察工作面临的新局面。[1]  关键词:民行;息诉;社会矛盾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愈加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到检察院申诉等。而国家对司
期刊
在新的历史时期,检察机关作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检察工作职能,做好涉检上访的处置工作,已成为我们迫切研究和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涉检上访的基本现状和特点    (一)涉检上访的基本状况  1、涉检上访案件内容复杂多样,既涉及到民事、行政方面,也涉及到刑事、经济方面民刑交集。据某地检察机关对近两年来办理涉检上访的统计显示,重信重访案件占该院涉检上访案件总数的1
期刊
减刑、假释、暂于监外执行等刑罚执行变更,是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一个重要环节。刑罚执行变更制度,体现了刑罚执行的灵活性,直接反映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调适作用,对于调动罪犯改造积极性,提高改造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认真研究刑罚变更执行监督,在执法中正确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在此,笔者结合检察工作实践,就刑罚执行变更制度法律监督问题谈些浅
期刊
在司法实践中,证人证言的不良现象,直接影响了我国刑事案件的公正审判,本文旨在分析证人证言不良现象形成的原因,指出法律制度不健全是形成证人证言不良现象的客观原因,提出健立完善证言制度的探讨意见。   (一)证人证言的概念  证人证言是指知晓案件情况的人,应当事人或侦查司法机关的要求,所作的关于案件情况的陈述。证人证言  一般是口头陈述,以书面或录音的形式加以固定。证人证言  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刑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