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5-000-01
摘 要 运动损伤是现今青少年运动员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不仅给运动员带来生理影响,还会影响其对运动训练的积极性,因此,要加强预防措施会降低或减轻损伤发生的几率,从而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关键词 运动损伤 预防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其损伤部位与运动项目以及专项技术特点有关。它的发生与运动的训练安排、运动项目、技术动作训练水平、运动环境及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应该了解并掌握运动损伤的特点和预防知识,认真总结运动损伤防治工作的经验,并能进行及时、必要的处理,从而更有效的发挥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不断改进体育教学训练方法,提高运动的水平和成绩。
一、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和原因
运动损伤的易伤部位与运动项目以及专项技术特点有关。如体操运动员受伤部位多是腕、肩及腰部,与体操动作中的支撑、转肩、跳跃、翻腾等技术有关。网球肘多发生于网球运动员与标枪运动员。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训练水平不够,身体素质差,动作不正确,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运动前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身体状态不佳,缺乏适应环境的训练,以及教学、竞赛工作组织不当。运动损伤中急性多于慢性,急性损伤治疗不当、不及时或过早参加训练等原因可转化为慢性损伤。体操易伤腰、肩、膝;球类易伤膝、腰和手。
二、运动损伤的分类
(一)按伤后皮肤或粘膜完整与否分类
1.开放性损伤:即伤处皮肤或粘膜有破损。如擦伤、刺伤、切伤及撕裂伤等。2.闭合性损伤:即伤处皮肤或粘膜无破损,如挫伤、肌肉拉伤及关节韧带损伤等。
(二)按伤后病程的阶段性分类
1.急性损伤,如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扭伤等。2.慢性损伤指局部过度负荷而造成的损伤,或由于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化来的陈旧性损伤,如肩袖损伤。
(三)按损伤与运动技术的关系
可分为运动性技术伤和非运动技术伤。
三、造成运动损伤的基本原因
(一)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
运动损伤的发生,往往与体育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预防知识有关,特别是青少年,好胜心强,好奇心大,生活经验不足,思想上麻痹大意。脑子里根本没有预防的概念,盲目、冒失进行运动,特别容易发生损伤。
(二)准备活动存在问题
准备活动不充分或不做准备活动,是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在准备活动中,一般存在下列问题:1.准备活动不充分或不做准备活动,尤其在冬季,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尚未激发起来,没有达到预热效果,身体缺乏必要的协调性,肌肉的温度没有提高,力量和伸展性都不够,因而容易受傷。2.缺乏专项准备活动,运动中负担较重的部位的机能没有改善,也容易受伤。3.准备活动距离正式运动的时间过长。
(三)技术上的问题
1.技术动作上的缺点和错误,违反了身体结构特点和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2.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专项技术训练;战略战术训练以及心理素质训练不够。
(四)局部负担过大
运动量安排不当,尤其是运动量过于集中,使局部负担过大。
(五)运动参加者的生理,心理状态不良
1.生理状态: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伤病初愈或身体疲劳,对生理机能相对较低,肌力量较弱,动作协调性下降,引起损伤。此外,随着生理机能的下降,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肌体的反应迟钝,也是造成损伤的因素。
2.心理状态;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损伤的发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运动员心情不好,情绪不高,对训练和比赛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思想就不集中,也兴奋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必然容易受伤,或有急躁情绪,急于求成,信心不足,缺乏勇气,胆怯犹豫,自控能力差,赛前过于紧张,场上心慌意乱,也容易导致受伤。
四、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
(一)积极开展预防运动损伤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思想教育。首先是要加强体育运动的目的性教育,使从事体育工作的和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有个正确的认识,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把安全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二)合理安排教学、训练、比赛。充分了解教学训练内容中哪些技术动作不容易掌握,且容易发生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做好预防准备。
(三)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与量,应该依据训练内容、比赛情况、个体差异,气候变化而定,严禁不做准备活动就进入正式运动。
(四)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在发展肌肉力量的同时,要注意发展肌肉的伸展性,肌肉力量的平衡性,能够达到防止肌肉拉伤的作用。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的力量,以加强关节的稳定性。
(五)加强运动中的保护意识。在运动中应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运动中适当的保护与帮助可增强运动员信心,避免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此外练习者也应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如从高处落地对必须以前脚掌着地,以增加缓冲作用,同时双腿屈膝并拢等;当重心不稳,摔倒时立刻屈肘,低头、团身以肩背着地顺势翻滚,而不要直臂撑地。
参考文献:
[1] 张路萍,陈国耀.运动创伤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高晓嶙.运动创伤的预防与康复[J].中国体育报.2007(7).
[3] 傅上之.运动创伤的预防[J].中国体育报.2003(7).
[4] 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社.2000.
[5] 李晓光.大学生运动创伤成因[J].田径.1999(12):46-47.
[6] 卢义锦,姚士硕.人体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摘 要 运动损伤是现今青少年运动员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不仅给运动员带来生理影响,还会影响其对运动训练的积极性,因此,要加强预防措施会降低或减轻损伤发生的几率,从而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关键词 运动损伤 预防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其损伤部位与运动项目以及专项技术特点有关。它的发生与运动的训练安排、运动项目、技术动作训练水平、运动环境及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应该了解并掌握运动损伤的特点和预防知识,认真总结运动损伤防治工作的经验,并能进行及时、必要的处理,从而更有效的发挥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不断改进体育教学训练方法,提高运动的水平和成绩。
一、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和原因
运动损伤的易伤部位与运动项目以及专项技术特点有关。如体操运动员受伤部位多是腕、肩及腰部,与体操动作中的支撑、转肩、跳跃、翻腾等技术有关。网球肘多发生于网球运动员与标枪运动员。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训练水平不够,身体素质差,动作不正确,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运动前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身体状态不佳,缺乏适应环境的训练,以及教学、竞赛工作组织不当。运动损伤中急性多于慢性,急性损伤治疗不当、不及时或过早参加训练等原因可转化为慢性损伤。体操易伤腰、肩、膝;球类易伤膝、腰和手。
二、运动损伤的分类
(一)按伤后皮肤或粘膜完整与否分类
1.开放性损伤:即伤处皮肤或粘膜有破损。如擦伤、刺伤、切伤及撕裂伤等。2.闭合性损伤:即伤处皮肤或粘膜无破损,如挫伤、肌肉拉伤及关节韧带损伤等。
(二)按伤后病程的阶段性分类
1.急性损伤,如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扭伤等。2.慢性损伤指局部过度负荷而造成的损伤,或由于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化来的陈旧性损伤,如肩袖损伤。
(三)按损伤与运动技术的关系
可分为运动性技术伤和非运动技术伤。
三、造成运动损伤的基本原因
(一)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
运动损伤的发生,往往与体育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预防知识有关,特别是青少年,好胜心强,好奇心大,生活经验不足,思想上麻痹大意。脑子里根本没有预防的概念,盲目、冒失进行运动,特别容易发生损伤。
(二)准备活动存在问题
准备活动不充分或不做准备活动,是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在准备活动中,一般存在下列问题:1.准备活动不充分或不做准备活动,尤其在冬季,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尚未激发起来,没有达到预热效果,身体缺乏必要的协调性,肌肉的温度没有提高,力量和伸展性都不够,因而容易受傷。2.缺乏专项准备活动,运动中负担较重的部位的机能没有改善,也容易受伤。3.准备活动距离正式运动的时间过长。
(三)技术上的问题
1.技术动作上的缺点和错误,违反了身体结构特点和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2.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专项技术训练;战略战术训练以及心理素质训练不够。
(四)局部负担过大
运动量安排不当,尤其是运动量过于集中,使局部负担过大。
(五)运动参加者的生理,心理状态不良
1.生理状态: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伤病初愈或身体疲劳,对生理机能相对较低,肌力量较弱,动作协调性下降,引起损伤。此外,随着生理机能的下降,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肌体的反应迟钝,也是造成损伤的因素。
2.心理状态;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损伤的发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运动员心情不好,情绪不高,对训练和比赛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思想就不集中,也兴奋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必然容易受伤,或有急躁情绪,急于求成,信心不足,缺乏勇气,胆怯犹豫,自控能力差,赛前过于紧张,场上心慌意乱,也容易导致受伤。
四、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
(一)积极开展预防运动损伤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思想教育。首先是要加强体育运动的目的性教育,使从事体育工作的和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有个正确的认识,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把安全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二)合理安排教学、训练、比赛。充分了解教学训练内容中哪些技术动作不容易掌握,且容易发生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做好预防准备。
(三)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与量,应该依据训练内容、比赛情况、个体差异,气候变化而定,严禁不做准备活动就进入正式运动。
(四)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在发展肌肉力量的同时,要注意发展肌肉的伸展性,肌肉力量的平衡性,能够达到防止肌肉拉伤的作用。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的力量,以加强关节的稳定性。
(五)加强运动中的保护意识。在运动中应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运动中适当的保护与帮助可增强运动员信心,避免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此外练习者也应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如从高处落地对必须以前脚掌着地,以增加缓冲作用,同时双腿屈膝并拢等;当重心不稳,摔倒时立刻屈肘,低头、团身以肩背着地顺势翻滚,而不要直臂撑地。
参考文献:
[1] 张路萍,陈国耀.运动创伤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高晓嶙.运动创伤的预防与康复[J].中国体育报.2007(7).
[3] 傅上之.运动创伤的预防[J].中国体育报.2003(7).
[4] 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社.2000.
[5] 李晓光.大学生运动创伤成因[J].田径.1999(12):46-47.
[6] 卢义锦,姚士硕.人体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