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科重在语言的教学艺术。教师语言要追求节奏感、真情感和生动感,才能有效地运用语言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养他们的正确地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语言 节奏感 真情感 生动感
俗话说:“会说的人惹人笑,不会说的人吓人一跳。”做好一个语言教师,需要两个基本素养,一个思想道德的基本素养,一个是知识能力的基本素养。前者是前提,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不可能心系学生,胸中装着教书育人的职业。后者是关键,没有科学文化素养,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一句空话。语文教师担负着语言教学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务必用祥和动情的语态,适时煽情的语气,张力激情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催生每位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语言要追求节奏感
语言的节奏感,就是在教学课堂中,教师语言表达时的快慢、轻重、缓急状态。一堂优质课,离不开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的表达艺术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兴趣。有的语言娓娓道来,如小溪流水;有的语言逻辑重音,如山东快板;有的语言声如洪钟,如金戈铁马。如果拖泥带水或放连珠炮会造成学生恹恹欲睡或精神紧张。如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或教学环节之间过渡时,这些内容输入学生的大脑需要有一个中转置换的处理过程,此时的语言就应该用中速且要重读,引起学生注意。如课文《难忘的一课》“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就要满怀深情又强烈的爱国之心,语调就必须高亢激扬,像飞瀑激流,气吞长虹,动人心魄。让学生此时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而且,将会在学生心灵深处深深地爱着他的祖国和人民,明确自己肩上所担负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二、语言要有真情感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真情感是指教师在授课时,根据课文教学内容由衷而发的一种语言表达状态。只有对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了深度的了解和把握,才能在授课中将感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只有“真”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做作,才有“情”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如讲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在深入展开教学活动,逐步使学生增强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核心关键“爱”的有所感受,即感受到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返回祖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挥泪断肠的情景,进而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无比深厚的邻国情谊和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志愿者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中国在世界树立了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学生有了这种语言的情感体验,再去提升人生价值观,那我们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水到渠成了。又如《海上日出》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变化,再朗读课文的同时播放《海上日出》,太阳那冲出云霞,慢慢跳出海面的情景,是那么鲜红、鲜艳和迷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联想,又加强了语言的情感渗透。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轻柔、细腻、醇美;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启迪、智慧;教师的情感语言是一种功力更是一种品位,情调、深邃、仁爱。
三、教学语言要有生动感
教学语言生动,是指教师在授课中语言表达的风趣幽默,妙趣横生教学状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个能够动听的、明晰的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语文教学的一个独特性就在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加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培养。语文教师具有的嗓音清亮,圆润饱满的语言表达,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让爽心悦耳,沁人心脾。如果教师音质干瘪苍白,粗糙沙哑,学生听的刺耳凉心,心情烦躁。教师还要注重语调的运用。丰富的语调才能把语言表达的抑扬顿挫,具体运用语音的高低升降和音长短的变化。善于运用平直调、高升调、低降调和升降调的语文教师就可以让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富有韵律美。除此之外,还可以巧妙运用一些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让教学语言更富有生动性。如讲《春》,要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作品中流溢的春色:春在绿草里,在花丛里,在轻风里,在细雨中。这种通达而生动的语言,犹如“抛针掷线”一样,首尾一贯,既系统,又缜密。有人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沾有蜜糖的源泉,能发出永不枯竭的知识溪流。
总之,教师的语言表达语文尤为重要的教学基本功之一,应该着重去追求和有效训练,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语言的不但鲜明生动,而且富有艺术性。
(作者单位: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忙畔街道青华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晓明.中学语文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赖华强,杨国强.教师口才训练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语言 节奏感 真情感 生动感
俗话说:“会说的人惹人笑,不会说的人吓人一跳。”做好一个语言教师,需要两个基本素养,一个思想道德的基本素养,一个是知识能力的基本素养。前者是前提,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不可能心系学生,胸中装着教书育人的职业。后者是关键,没有科学文化素养,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一句空话。语文教师担负着语言教学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务必用祥和动情的语态,适时煽情的语气,张力激情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催生每位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语言要追求节奏感
语言的节奏感,就是在教学课堂中,教师语言表达时的快慢、轻重、缓急状态。一堂优质课,离不开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的表达艺术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兴趣。有的语言娓娓道来,如小溪流水;有的语言逻辑重音,如山东快板;有的语言声如洪钟,如金戈铁马。如果拖泥带水或放连珠炮会造成学生恹恹欲睡或精神紧张。如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或教学环节之间过渡时,这些内容输入学生的大脑需要有一个中转置换的处理过程,此时的语言就应该用中速且要重读,引起学生注意。如课文《难忘的一课》“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就要满怀深情又强烈的爱国之心,语调就必须高亢激扬,像飞瀑激流,气吞长虹,动人心魄。让学生此时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而且,将会在学生心灵深处深深地爱着他的祖国和人民,明确自己肩上所担负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二、语言要有真情感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真情感是指教师在授课时,根据课文教学内容由衷而发的一种语言表达状态。只有对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了深度的了解和把握,才能在授课中将感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只有“真”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做作,才有“情”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如讲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在深入展开教学活动,逐步使学生增强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核心关键“爱”的有所感受,即感受到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返回祖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挥泪断肠的情景,进而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无比深厚的邻国情谊和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志愿者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中国在世界树立了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学生有了这种语言的情感体验,再去提升人生价值观,那我们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水到渠成了。又如《海上日出》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变化,再朗读课文的同时播放《海上日出》,太阳那冲出云霞,慢慢跳出海面的情景,是那么鲜红、鲜艳和迷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联想,又加强了语言的情感渗透。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轻柔、细腻、醇美;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启迪、智慧;教师的情感语言是一种功力更是一种品位,情调、深邃、仁爱。
三、教学语言要有生动感
教学语言生动,是指教师在授课中语言表达的风趣幽默,妙趣横生教学状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个能够动听的、明晰的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语文教学的一个独特性就在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加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培养。语文教师具有的嗓音清亮,圆润饱满的语言表达,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让爽心悦耳,沁人心脾。如果教师音质干瘪苍白,粗糙沙哑,学生听的刺耳凉心,心情烦躁。教师还要注重语调的运用。丰富的语调才能把语言表达的抑扬顿挫,具体运用语音的高低升降和音长短的变化。善于运用平直调、高升调、低降调和升降调的语文教师就可以让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富有韵律美。除此之外,还可以巧妙运用一些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让教学语言更富有生动性。如讲《春》,要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作品中流溢的春色:春在绿草里,在花丛里,在轻风里,在细雨中。这种通达而生动的语言,犹如“抛针掷线”一样,首尾一贯,既系统,又缜密。有人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沾有蜜糖的源泉,能发出永不枯竭的知识溪流。
总之,教师的语言表达语文尤为重要的教学基本功之一,应该着重去追求和有效训练,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语言的不但鲜明生动,而且富有艺术性。
(作者单位: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忙畔街道青华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晓明.中学语文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赖华强,杨国强.教师口才训练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