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学科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作用,全力探索课程内容中思想情感的教育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追求。历史学科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设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等主要特征。笔者仅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中的《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一课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历史学科应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知识与能力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所以,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学生才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才能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体验性目标的层次水平。过程与方法是学生认识和体验学习的经历和程序,它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载体。不参与过程与方法,学科素养的形成就会失去支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体验性目标,能促进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实现。
  二、在历史学科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节日,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以《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一课为例,在“探索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成立春节组、元宵节组和端午节组。小组成员通过课前阅读书籍、上网查阅资料、采访长辈等途径获取历史资料,搜集、整理有关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的起源和节日习俗,并在课堂上展示搜集整理的成果。通过分组对三大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进行阐述,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及活动的传承和变化,并认识到这些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三、在历史学科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历史文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把它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有助于学生学会做人。“会做人”是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宣扬“言必信,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等,这些思想主张都浸透了关于如何做人的精神。中学生通过历史学科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顺利成长为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这是教育者最幸福的一件事。
  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孔子所致力的《诗》《书》《礼》《乐》之教,已成为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主流。这种崇仁、尚义的人文教育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物。随着时代的发展,21世纪倡导素质教育,人类的进步与日俱增。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历史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等,让学生深入体验和感悟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第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多民族,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持续发展中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生会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而自豪,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历史教育造就新时代的新青年,启迪、指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中国、认识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的历史基础。作为历史教师,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扬光大。
其他文献
当今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探索一:理念创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发思维  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前提条件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
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材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广泛地引用多方面的历史材料来讲解历史概念。因此,初中生仅凭历史教材是难以深入理解这些抽象的历史概念的。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历史概念呢?本文结合历史细节教学和概念教学的研究,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相关教学为例,对历史细节的提出、探究、运用进行实践探讨。  一、历史细节的提出  历史知识原本是生动有趣的,但由于篇幅
预设指的是教学活动发展的预测和设计,是在课前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指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和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教学各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对话,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多元的、動态的过程。课堂教学生成的新特点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学过程既不能僵化地执行预设的轨迹,又能够对变化的、动态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把握与掌控,使生成具有明确的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当中,英语学科是一项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学科。而且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英语学科的听说读写四项学习中,阅读的学习是其中一项的重难点内容。学生对于阅读学习的掌握不仅关乎着学生英语阅读方面的技巧和解题思路,还能够促进和提高学生们对于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初中的英语相对于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来说,单词量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因此,引导学生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
《圣雄甘地》是高中历史选修4中的内容,相比起三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地位并不显得那么突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持轻视的态度;而提起甘地,人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幅瘦骨嶙峋的苦行僧艰难地摇着纺纱车的情景,对于距离那个时代十分遥远的学生来说,不解、嫌弃、鄙薄是他们脸上最常流露出的表情。所以,让学生感受甘地的道德灵魂,是本节课的首要主旨。  “什么是圣雄”是我每次上这节课都会提起的开场白。有大胆的学生会
基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核心素养观点一经提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就转移到了如何让学生具备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未来教育在核心素养引领下,将实现从学科到学生、从单一到多元的变革。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中的体现,就是高中生学习地理之后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品格,具体来说就是具备核心的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思维与地理品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课堂教学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016年河南省思想政治优质课教学展示活动是河南省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探索核心素养统领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路径成果的集中汇报。课堂教学凸显了“立德树人细无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共一色;精致预设,精彩生成和美曲;师生相伴而行共成长;学生的精彩表现与教师的个人魅力相辉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成一体;
成语典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是祖国语言文字的浓缩。统编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中,蕴藏着丰富的成语典故资源。如何引导学生挖掘教科书中的成语典故,激发学生主动寻求、积累、升华历史知识,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博大深厚,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有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对成语典故运用不当或掌握相关知识较少,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笔者就合理、巧妙地运用成语典故,为提升课堂内涵、升华历史教学进行
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第22题: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
【课标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的史实。  【教学重难点】《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度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大国崛起》片段。  设计问题:近代英国崛起的原因?(师生合作探究)  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文化上:牛顿建立近代力学体系,瓦特改良蒸汽机。  外交上:在亚非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