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创新度、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匹配度要求不断提高;高端制造类产业层出不穷,高职制造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基础学科类英语教育的融合急需突破,本文主要针对高职制造类学生英语教学和信息素養之间的关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并具体分析了现状及问题,凝练出实现教学思想转变、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丰富教学手段和媒介、突出情景教学、善用网络资源、拓展教育教学平台等方面的对策,以期不断为社会发展、职业教育进步作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职制造类;英语教学;信息素养培养
一、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创新高职制造类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意义
迈入新时代,经济全球化、高端技术专业化、信息多元化愈演愈烈,人工智能、信息科学、新兴制造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谁掌握了人才,就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党中央审时度势,高度重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金领和蓝领的摇篮,无疑在人才培养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也必须主动担当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中国制造2025”总战略,更加强调了人才的内涵培养,我国制造业企业逐渐从中低端向高端演进,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而生,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元化、信息化的育人模式已成为时代趋势,高职制造类学生作为未来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队伍,必将扮演着技术主力军、管理生力军等全方位人才的角色;以此催生了高职制造类人才培养机制的与时俱进,即 “互联网信息素养能力+英语能力+制造专业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1;2;3]。进一步说,在高职制造类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对人才是否拥有信息素养能力已然成为衡量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拥有娴熟的英语技能是成长成功的前提与保证。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制造类教学模块中,需突出英语能力和信息素养两个模块的内容,实现对新时代制造业人才的定义——“新媒体+信息综合化+综合能力”,这种人才培养目标既符合其自身发展,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背景需求下的使命要求。
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英语教学与信息素养培养融合探讨
传统的高职制造类人才培养急需升级,在基础专业学习、专业知识具备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公共基础课中英语学习的内涵挖掘,同时加强信息素养教育。
1.跨国际交流及通识教育。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4]所述,在培养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英语的运用交流能力、信息素养能力,社会需要拥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素质技能型人才[5]。这种素质人才的培养既符合高职培养高技术制造类产业人才发展的核心素质需求,也符合企业需求、社会需求、时代需求。学生需提高运用语言知识进行沟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拓宽学生的眼界。进一步探讨,通识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及传播,英语教学也扮演了重要地位,它一方面是基础课程,也同时属于一门通识类课程,如跨文化学习内容等。提升英语教学内涵,可以丰富学习者的人文素养,相较从前,制造类学生不只是习得了本领域的技术知识,且相当多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也加强了他们了解自身、了解除课本之外的实际技能。
2.培养“综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高职制造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终极目的,也是帮助学习者成为能够自我实现的人。根据教师课程改革最新内容[6],信息素养已然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新能力之一。将英语课程同信息素养的有机融合,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必然产物,提高英语能力有助于学生拓展新的学习渠道,如利用新媒体手段获取英语学习资源等,而学生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也能够提升学习的能动性与主动性。
3.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不足。根据 “中国制造2025”,目前国内高职制造类主要的专业是以新媒体技术、机器人和无人机技术、VR、高精机械设备等方向为主,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综合型英语人才。而当前高职制造类培养中,师资力量比较零散、单薄,教师的综合性培训还明显不足,对照学生培养目标实习具体教学操作性还不强。在英语及信息素养教学方面,对英语这种交际实践类课程教育存在认识不够等情况,有时过分重视语法学习,忽略了信息素养的介入,新的教学模式因为硬件设备滞后、师资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无法推进,最后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无法全面开展。大多高职生的英语教育没有与制造类专业具体应用对接,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素质培养,而是故步于书本基础知识,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通过交流获取信息与知识的语言,运用与沟通的现实意义。
4.“新媒体+信息综合化+综合能力”的目标。根据国家《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7],高职制造类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以专业技术、社会需求为基准,基础学科类英语课程的改革方向在于不断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信息素养能力,单纯培养实操型人才或英语专业型人才都无法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掌握了新媒体,掌握了信息能力,把教学融入学习者中心的理论,根据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启示,学习在自身优点方面不断深入,就能找到自身发展与现实实际最好的结合点,也孕育而生了每个高职制造学生都可成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制造类学生的英语教学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
新时代的高职制造类人才培养,要达到国家与社会对英语学习提出的新要求,就要求其拥有较好的信息素养进行自主学习,乃至实现终生学习。将英语教学与信息素养培养相融合具有现实意义,在硬件设施上,学校应改善英语教学条件,引入现代化新媒体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室、网络图书馆等;在软件设计上,则需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渗透式教学,组织英语类实践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 1.实现教学思想的转变。将教学思想从以往形而上学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努力学习新媒体信息技术,方能行之有效地实现信息素养培养与英语基础教育的共融。如学校应当重视信息素养培养,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的信息素養课程培训;对任课老师的计算机技术和使用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作出具体的要求,摒弃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思想,在教学相长中达到新课改对高职制造类学生英语教育的具体要求。
2.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双师型”教师梯队是高职制造类学院培养技能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条件。为实施“人才+”战略,培养拥有信息素养的英语应用型人才,除去转变教学思想,制造类高职院校必须重视,重点打造“专兼职”队伍,努力完善一支拥有实践与实操经验、人文与信息素养、师德与业绩的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鼓励教师在企业中兼职,另一方面鼓励在企业中引进具备“英语+信息素养+高技术能力”的兼职导师加入实践教学中。
3.丰富教学手段和媒介。首先高职制造类英语教学还应重视后期与专业相对口的应用型教学内容。具体的学习内容应涉及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如慕课、翻转课堂、超星数据库等手段提升学生的阅读、口语、读写和通译能力。如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制造类专业要求,对学生的英语课程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如计算机英语大类、机械类专业英语大类等);在进行具体教学时可增加信息技术课的比重,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培养课程。其次主动更新教学媒介。传统的英语教授模式难以促使学生对学习抱有相当热情,而现代化的教学媒介,像多媒体、PPT、flash课件等拥有文字图片、音效动画、特效视频等内容可将制造类专业课程晦涩难懂的概念、语言、公式生活化具体化,创新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持续添加多媒体教室口译、电影鉴赏课程;针对读写、语法盲区,利用信息化网络数据资源将相关概念进行整合或组织电子白板设计训练,以学生的兴趣点为突破口,进行信息化素质教育。
4. 突出情景式教学。情景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动介入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的教学方法之一,;而信息素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情景式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环境里,带入主人翁的身份,自发自愿自觉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高职制造类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类学习活动都可以通过系统地设计进行行之有效的信息素养培养。如在教授有关情绪类等词汇时,可以预先设计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带入故事,要求学生反馈、评价能力,用英语提出学生平时在遇到这种特定的情状时自己会如何做,这样做又会产生怎样的情况,这种后果对社会、对身边的人将产生怎样的结果。通过类似系统性的情景式课程设计,学生的内心世界将会渐渐充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信息素养能力也在无形中提升。
5.善用网络资源。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接受程度,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新模式(联网通讯、公众号等),增强学生对新媒体信息化技术的掌握能力。用好APP,将信息素养等融入传统课程中,如在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老师可以尽量布置一些网络习题,或需通过网络图书馆数据库查询一些资料,一方面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信息素养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6.拓展教育教学平台。首先是善用校企合作平台软件,基于教育信息化发展,我省采用双语引擎开发设计了江西省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平台许多岗位对学生的英语技能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信息化的网络操作,可实现英语订单式人才输出。基于此契机,在推进平台使用的同时无形中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了专业培训,同时对学生的英语与信息素养能力也作出了新的要求。其次是拓展第二、第三课堂,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在厂房、在公司、在会展等实践教学平台中锻炼能力充实本领等。
将信息素养与英语教学结合、将多媒体与课题缔结、将活动与课程连成一线,真正改变以教授为主的教育思想,才能达到培养合乎社会需求的高职制造类学生的最终目的,随着内涵不断丰富,实践不断拓展,“新媒体+信息综合化+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必将对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2273-2284.
2. 于志晶,刘海,岳金凤,李玉静,程宇,张祺午. 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 2015(21):10-24.
3. 《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6-10.
4. 李雪. 高职英语教育文化导入研究 [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 2017.
5.张伟,陈扣洋. 基于“职业能力递进”,改革高职专业课程[N].职教周刊·教改探索,2018-10-30.
(作者单位: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论文基于2016年江西省教育厅省级教改课题《现代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制造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JXJG-16-70-7)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职制造类;英语教学;信息素养培养
一、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创新高职制造类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意义
迈入新时代,经济全球化、高端技术专业化、信息多元化愈演愈烈,人工智能、信息科学、新兴制造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谁掌握了人才,就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党中央审时度势,高度重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金领和蓝领的摇篮,无疑在人才培养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也必须主动担当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中国制造2025”总战略,更加强调了人才的内涵培养,我国制造业企业逐渐从中低端向高端演进,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而生,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元化、信息化的育人模式已成为时代趋势,高职制造类学生作为未来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队伍,必将扮演着技术主力军、管理生力军等全方位人才的角色;以此催生了高职制造类人才培养机制的与时俱进,即 “互联网信息素养能力+英语能力+制造专业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1;2;3]。进一步说,在高职制造类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对人才是否拥有信息素养能力已然成为衡量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拥有娴熟的英语技能是成长成功的前提与保证。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制造类教学模块中,需突出英语能力和信息素养两个模块的内容,实现对新时代制造业人才的定义——“新媒体+信息综合化+综合能力”,这种人才培养目标既符合其自身发展,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背景需求下的使命要求。
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英语教学与信息素养培养融合探讨
传统的高职制造类人才培养急需升级,在基础专业学习、专业知识具备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公共基础课中英语学习的内涵挖掘,同时加强信息素养教育。
1.跨国际交流及通识教育。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4]所述,在培养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英语的运用交流能力、信息素养能力,社会需要拥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素质技能型人才[5]。这种素质人才的培养既符合高职培养高技术制造类产业人才发展的核心素质需求,也符合企业需求、社会需求、时代需求。学生需提高运用语言知识进行沟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拓宽学生的眼界。进一步探讨,通识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及传播,英语教学也扮演了重要地位,它一方面是基础课程,也同时属于一门通识类课程,如跨文化学习内容等。提升英语教学内涵,可以丰富学习者的人文素养,相较从前,制造类学生不只是习得了本领域的技术知识,且相当多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也加强了他们了解自身、了解除课本之外的实际技能。
2.培养“综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高职制造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终极目的,也是帮助学习者成为能够自我实现的人。根据教师课程改革最新内容[6],信息素养已然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新能力之一。将英语课程同信息素养的有机融合,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必然产物,提高英语能力有助于学生拓展新的学习渠道,如利用新媒体手段获取英语学习资源等,而学生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也能够提升学习的能动性与主动性。
3.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不足。根据 “中国制造2025”,目前国内高职制造类主要的专业是以新媒体技术、机器人和无人机技术、VR、高精机械设备等方向为主,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综合型英语人才。而当前高职制造类培养中,师资力量比较零散、单薄,教师的综合性培训还明显不足,对照学生培养目标实习具体教学操作性还不强。在英语及信息素养教学方面,对英语这种交际实践类课程教育存在认识不够等情况,有时过分重视语法学习,忽略了信息素养的介入,新的教学模式因为硬件设备滞后、师资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无法推进,最后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无法全面开展。大多高职生的英语教育没有与制造类专业具体应用对接,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素质培养,而是故步于书本基础知识,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通过交流获取信息与知识的语言,运用与沟通的现实意义。
4.“新媒体+信息综合化+综合能力”的目标。根据国家《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7],高职制造类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以专业技术、社会需求为基准,基础学科类英语课程的改革方向在于不断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信息素养能力,单纯培养实操型人才或英语专业型人才都无法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掌握了新媒体,掌握了信息能力,把教学融入学习者中心的理论,根据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启示,学习在自身优点方面不断深入,就能找到自身发展与现实实际最好的结合点,也孕育而生了每个高职制造学生都可成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制造类学生的英语教学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
新时代的高职制造类人才培养,要达到国家与社会对英语学习提出的新要求,就要求其拥有较好的信息素养进行自主学习,乃至实现终生学习。将英语教学与信息素养培养相融合具有现实意义,在硬件设施上,学校应改善英语教学条件,引入现代化新媒体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室、网络图书馆等;在软件设计上,则需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渗透式教学,组织英语类实践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 1.实现教学思想的转变。将教学思想从以往形而上学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努力学习新媒体信息技术,方能行之有效地实现信息素养培养与英语基础教育的共融。如学校应当重视信息素养培养,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的信息素養课程培训;对任课老师的计算机技术和使用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作出具体的要求,摒弃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思想,在教学相长中达到新课改对高职制造类学生英语教育的具体要求。
2.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双师型”教师梯队是高职制造类学院培养技能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条件。为实施“人才+”战略,培养拥有信息素养的英语应用型人才,除去转变教学思想,制造类高职院校必须重视,重点打造“专兼职”队伍,努力完善一支拥有实践与实操经验、人文与信息素养、师德与业绩的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鼓励教师在企业中兼职,另一方面鼓励在企业中引进具备“英语+信息素养+高技术能力”的兼职导师加入实践教学中。
3.丰富教学手段和媒介。首先高职制造类英语教学还应重视后期与专业相对口的应用型教学内容。具体的学习内容应涉及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如慕课、翻转课堂、超星数据库等手段提升学生的阅读、口语、读写和通译能力。如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制造类专业要求,对学生的英语课程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如计算机英语大类、机械类专业英语大类等);在进行具体教学时可增加信息技术课的比重,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培养课程。其次主动更新教学媒介。传统的英语教授模式难以促使学生对学习抱有相当热情,而现代化的教学媒介,像多媒体、PPT、flash课件等拥有文字图片、音效动画、特效视频等内容可将制造类专业课程晦涩难懂的概念、语言、公式生活化具体化,创新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持续添加多媒体教室口译、电影鉴赏课程;针对读写、语法盲区,利用信息化网络数据资源将相关概念进行整合或组织电子白板设计训练,以学生的兴趣点为突破口,进行信息化素质教育。
4. 突出情景式教学。情景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动介入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的教学方法之一,;而信息素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情景式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环境里,带入主人翁的身份,自发自愿自觉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高职制造类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类学习活动都可以通过系统地设计进行行之有效的信息素养培养。如在教授有关情绪类等词汇时,可以预先设计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带入故事,要求学生反馈、评价能力,用英语提出学生平时在遇到这种特定的情状时自己会如何做,这样做又会产生怎样的情况,这种后果对社会、对身边的人将产生怎样的结果。通过类似系统性的情景式课程设计,学生的内心世界将会渐渐充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信息素养能力也在无形中提升。
5.善用网络资源。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接受程度,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新模式(联网通讯、公众号等),增强学生对新媒体信息化技术的掌握能力。用好APP,将信息素养等融入传统课程中,如在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老师可以尽量布置一些网络习题,或需通过网络图书馆数据库查询一些资料,一方面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信息素养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6.拓展教育教学平台。首先是善用校企合作平台软件,基于教育信息化发展,我省采用双语引擎开发设计了江西省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平台许多岗位对学生的英语技能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信息化的网络操作,可实现英语订单式人才输出。基于此契机,在推进平台使用的同时无形中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了专业培训,同时对学生的英语与信息素养能力也作出了新的要求。其次是拓展第二、第三课堂,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在厂房、在公司、在会展等实践教学平台中锻炼能力充实本领等。
将信息素养与英语教学结合、将多媒体与课题缔结、将活动与课程连成一线,真正改变以教授为主的教育思想,才能达到培养合乎社会需求的高职制造类学生的最终目的,随着内涵不断丰富,实践不断拓展,“新媒体+信息综合化+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必将对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2273-2284.
2. 于志晶,刘海,岳金凤,李玉静,程宇,张祺午. 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 2015(21):10-24.
3. 《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6-10.
4. 李雪. 高职英语教育文化导入研究 [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 2017.
5.张伟,陈扣洋. 基于“职业能力递进”,改革高职专业课程[N].职教周刊·教改探索,2018-10-30.
(作者单位: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论文基于2016年江西省教育厅省级教改课题《现代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制造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JXJG-16-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