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号称“地上文物中国第一”,但山西拥有的“中国第一”还不仅仅是地上文物,其种类繁多的地下资源也占据“中国第一”鳌头。作为中国的“煤乡”,山西是中国第一产煤、输煤大省及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煤炭除供应国内28个省(市、区)外,还远销亚洲、欧洲和拉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山西省煤炭出口占全国出口量的51%。
然而,山西整个煤炭市场也极不规范。目前,山西拥有属于年产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1702座,更多未统计出来的,则是星罗棋布的无证“黑煤窑”,规模往往年产万吨之下。由于这种乱象丛生的格局,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则集中爆发。
2009年上半年,当山西省再次创造两个新“中国第一”后,马上吸引了无数关切的眼球。
第一个“中国第一”是2009年上半年GDP负增长-4.4%。2009年7月28日,山西省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经济数据:GDP增长为-4.4%。这是在当时已经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的省(区、市)中,全国唯一上半年GDP负增长的省份。据山西省经济委员会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5月,山西原煤产量4883.3万吨,比去年同期降低4.9%,前5个月累计20206.98万吨,比去年同期降11.5%。其中,原煤多为国有煤炭生产骨干企业所产;而大量的小煤矿停产直接导致上半年GDP负增长。
第二个“中国第一”则是2009年6月17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升格变厅,成为全国第一个恢复煤炭厅建制的省份。坊间猜测,煤炭工业厅的成立意在强化监管,以利于完成由煤炭大省到煤炭强省的跨越,堵死私营小煤窑滥采滥挖、靠煤炭发横财的发家之路,同时彻底根绝矿难频发、矿主草菅人命的现象。
2009年3月,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全力推进山西煤炭产业整合:到2011年,山西全省煤炭矿井总数由2598座要减到1000座,到2015年要减到800座;煤炭生产企业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单井规模由多数不足30万吨提高至90万吨,整合主体以国有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为骨干;按照计划,山西省拥有的煤炭企业数量将从现在的2200个变成100个。经过整合,到2011年,山西煤炭产能有望达到12亿吨。同时,山西国有大矿的产能占比将提升至70%以上。
事实上,山西省的煤炭整合工作早几年就开始了,而且一直在进行中,只不过此次煤矿整合力度、广度前所未有:承上,遵从国家“十二五”延续“建大关小”的思路;启下,真正实现全省煤炭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彻底整饬乏范违规、问题百出的小煤矿。
在这场整合运动中,国有大型煤碳企业“挟天子以令诸侯”,充分演绎赢者通吃。而煤都大同再次扮演了“领军”角色,同煤集团则集“尖兵”与“主力”为一身。
国有大矿利用整合之机,资源储备迅速扩大。据获悉,此次整合中,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利用各地运销分公司,整合了100亿吨煤炭资源,整合产能达1.18亿吨;初步估计,其整合量约占山西整合总量的10%。2008年10月,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重组太工天成。2009年8月27日,太工天成停牌,等待与山西煤炭运销集团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此外,潞安环能整合储量在10亿吨上。
煤炭产能集中到国有大矿后,对于稳定煤价将起到重要作用。小矿产能被国有矿“内化”后,大矿可以通过自发限产来调节市场供应,而不再依赖政策。
就全国而言,未来小煤矿占比例大小,山西具有标本作用。但是,这些整合方式据悉并未得到众多中小煤老板认同。有媒体报道称,目前,山西小煤矿原来的资源已经被划分给国有煤炭集团,虽然要经过评估,但小煤矿毫无话语投,“不整合就只有停产待毙”。
但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厅负责人披露,不论是国有煤矿还是集体、民营、个体煤矿,只要是证照合法的企业,兼并重组的主体企业,都将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规定,对他们的资产和资源给与补偿。
新出台的煤炭企业重组补偿机制为,被兼并重组的煤矿,凡是在2006年2月28日之后向国家已缴纳资源价款的重组后的新企业,要退还该企业剩余资源量的价款,并按照原价款标准的50%给予经济补偿。在2006年2月28日之前向国家已缴纳资源价款的重组后的新企业,在退还剩余资源量价款的同时,按照原价款标准的100%给予经济补偿。
除了经济补偿外,煤炭企业也可按照资源资本化的方式,折价入股,作为企业在新组建企业的股份。此外,对于重组后人员的安排,山西省的规定是,今后将采取考核上岗制度,凡是考试合格的工作人员都可以继续在兼并后的企业工作。
作为山西第一产业,此次煤矿“大整合”承载了太多的利益纠葛和发展使命。人们期待“铁腕治煤”后的山西,能远离“带血的GDP”,改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经济大起大落的发展困境,顺利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然而,山西整个煤炭市场也极不规范。目前,山西拥有属于年产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1702座,更多未统计出来的,则是星罗棋布的无证“黑煤窑”,规模往往年产万吨之下。由于这种乱象丛生的格局,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则集中爆发。
2009年上半年,当山西省再次创造两个新“中国第一”后,马上吸引了无数关切的眼球。
第一个“中国第一”是2009年上半年GDP负增长-4.4%。2009年7月28日,山西省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经济数据:GDP增长为-4.4%。这是在当时已经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的省(区、市)中,全国唯一上半年GDP负增长的省份。据山西省经济委员会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5月,山西原煤产量4883.3万吨,比去年同期降低4.9%,前5个月累计20206.98万吨,比去年同期降11.5%。其中,原煤多为国有煤炭生产骨干企业所产;而大量的小煤矿停产直接导致上半年GDP负增长。
第二个“中国第一”则是2009年6月17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升格变厅,成为全国第一个恢复煤炭厅建制的省份。坊间猜测,煤炭工业厅的成立意在强化监管,以利于完成由煤炭大省到煤炭强省的跨越,堵死私营小煤窑滥采滥挖、靠煤炭发横财的发家之路,同时彻底根绝矿难频发、矿主草菅人命的现象。
2009年3月,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全力推进山西煤炭产业整合:到2011年,山西全省煤炭矿井总数由2598座要减到1000座,到2015年要减到800座;煤炭生产企业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单井规模由多数不足30万吨提高至90万吨,整合主体以国有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为骨干;按照计划,山西省拥有的煤炭企业数量将从现在的2200个变成100个。经过整合,到2011年,山西煤炭产能有望达到12亿吨。同时,山西国有大矿的产能占比将提升至70%以上。
事实上,山西省的煤炭整合工作早几年就开始了,而且一直在进行中,只不过此次煤矿整合力度、广度前所未有:承上,遵从国家“十二五”延续“建大关小”的思路;启下,真正实现全省煤炭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彻底整饬乏范违规、问题百出的小煤矿。
在这场整合运动中,国有大型煤碳企业“挟天子以令诸侯”,充分演绎赢者通吃。而煤都大同再次扮演了“领军”角色,同煤集团则集“尖兵”与“主力”为一身。
国有大矿利用整合之机,资源储备迅速扩大。据获悉,此次整合中,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利用各地运销分公司,整合了100亿吨煤炭资源,整合产能达1.18亿吨;初步估计,其整合量约占山西整合总量的10%。2008年10月,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重组太工天成。2009年8月27日,太工天成停牌,等待与山西煤炭运销集团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此外,潞安环能整合储量在10亿吨上。
煤炭产能集中到国有大矿后,对于稳定煤价将起到重要作用。小矿产能被国有矿“内化”后,大矿可以通过自发限产来调节市场供应,而不再依赖政策。
就全国而言,未来小煤矿占比例大小,山西具有标本作用。但是,这些整合方式据悉并未得到众多中小煤老板认同。有媒体报道称,目前,山西小煤矿原来的资源已经被划分给国有煤炭集团,虽然要经过评估,但小煤矿毫无话语投,“不整合就只有停产待毙”。
但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厅负责人披露,不论是国有煤矿还是集体、民营、个体煤矿,只要是证照合法的企业,兼并重组的主体企业,都将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规定,对他们的资产和资源给与补偿。
新出台的煤炭企业重组补偿机制为,被兼并重组的煤矿,凡是在2006年2月28日之后向国家已缴纳资源价款的重组后的新企业,要退还该企业剩余资源量的价款,并按照原价款标准的50%给予经济补偿。在2006年2月28日之前向国家已缴纳资源价款的重组后的新企业,在退还剩余资源量价款的同时,按照原价款标准的100%给予经济补偿。
除了经济补偿外,煤炭企业也可按照资源资本化的方式,折价入股,作为企业在新组建企业的股份。此外,对于重组后人员的安排,山西省的规定是,今后将采取考核上岗制度,凡是考试合格的工作人员都可以继续在兼并后的企业工作。
作为山西第一产业,此次煤矿“大整合”承载了太多的利益纠葛和发展使命。人们期待“铁腕治煤”后的山西,能远离“带血的GDP”,改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经济大起大落的发展困境,顺利走上科学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