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游离神经移植修复在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来笔者医院诊断、治疗的50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神经游离移植,试验组实施带血管的神经游离移植,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92.0%患者对修复方案给予肯定评价,高于对照组的76.0%;试验组92.0%对修复方案满意,高于对照组的72.0%;试验组ADL评分为(16.2±3.7)分,躯体功能评分为(59.6±7.5)分,心理功能评分为(65.8±9.2)分,社会功能评分为(57.2±6.5)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低于对照组的28.0%。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带血管的神经游离移植修复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游离神经移植修复; 周围神经损伤; 治疗效果
Analyze the Efficacy of 50 Cases of Free Nerve Graft Repair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WANG Jie,WANG Hao,HUANG Fei,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5):038-04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free nerve graft repair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nerve injury.Method:The data of 50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was 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eatment,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2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a simple nerve graft,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implemented the free vascularized nerve transplant treatment,the effect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92.0% of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firmed rehabilitation program evaluation,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of 76.0%.92.0%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habilitation program satisfaction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72.0%.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ADL scores were (16.2±3.7)points,physical function scores were(59.6±7.5)points,psychological function score were (65.8±9.2)points,social function score were (57.2±6.5)points,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8.0%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28.0%.Conclusion:The higher incidence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the use of free vascularized nerve graft to repair the ideal clinical effect and should be introduced.
【Key words】 Free nerve graft repai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Treatment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Yangjia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dong Medical School,Yangjiang 5295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5.013
四肢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且多数患者损伤后容易引起其他损伤,如:周围组织、关节神经等,患者发病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肢体远端供血不足、休克等,严重患者将威胁其生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四肢损伤发生率能够达到10%~15%,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疾病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目前,医学界对于周围神经损伤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疗效欠佳,治疗依从性较差,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近年来,游离神经移植修复在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阶段性进展[2]。为了探讨游离神经移植修复在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笔者医院诊断、治疗的50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来笔者医院诊断、治疗的50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试验组中男19例,女6例,年龄16~53岁,平均(26.5±0.8)岁,病程2~10个月,平均(3.5±1.4)个月;对照组中男18例,女7例,年龄25~66岁,平均(56.7±0.8)岁,病程1.2~11.5个月,平均(4.2±1.1)个月。两组患者对其治疗方案、护理方法等完全知情,患者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损伤诱因及类型 患者中16例交通事故伤,5例机器伤,3例火器伤,1例其他,13例上肢损伤,12例下肢损伤;19条正中神经,14例尺神经,2例桡神经,3条胫神经,6条腓总神经,2条坐骨神经,4条股神经,且患者神经缺损长度在2.5~19 cm[3]。
1.3 方法 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如:血压、脉搏、心率等,对患者进行清创处理。多数神经缺损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开放伤,且患者入院时伤口污染相对比较严重(多数患者伴有软组织或骨骼缺损),因此要做好患者清创处理工作,将神经断处以及损伤神经周围活性组织进行切除,切除时尽可能在显微镜下进行,保证污染物能够彻底的清除;待创面清除后根据患者不同神经损伤长度进行修复,对于神经损伤>2.5 cm患者则应该实施神经移植手术,对于神经损伤<2.5 cm处时则可以实施游离神经等直接缝合。
本次研究中患者均实施游离神经移植修复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神经游离移植,试验组实施带血管的神经游离移植,患者采用小隐静脉动脉化腓肠神经移植修复,并且使用该神经时血管周围保留1 cm软组织,防治患者修复过程中发生血管痉挛。患者缝合时将取下的游离神经做成电缆状,并将带血管一段神经放在其中间,避免损失伴行的血管,然后将小隐静脉和术区周围的动脉进行吻合,避免对伴行血管的损伤,而对于移植神经和缺损神经断裂缝合地方则采用鱼嘴样包埋外膜进行缝合,患者手术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进行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并做好患者抗凝、抗痉挛治疗,并去对患肢采用石膏外固定制动3个月,患者手术后2周开始拆线,并对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理疗等联合方法治疗[4]。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医学研究院神经外伤学会制定相关标准进行判断,具体如下:显效:患者出血、疼痛等症状消失,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良好。好转:患者出现、疼痛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开始恢复;无效:患者症状等没有明显变化或出现加重迹象[5]。总有效=显效+有效。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其中ADL量表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个方面。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查,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比较 本次研究中,试验组92.0%患者对修复方案给予肯定评价,高于对照组的76.0%;试验组92.0%对修复方案满意,高于对照组的72.0%,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比较
组别 显效
例(%) 好转
例(%) 无效
例(%) 总有效率(%) 满意率(%)
试验组(n=25) 15(60.0) 8(32.0) 2(8.0) 23(92.0) 23(92.0)
对照组(n=25) 5(20.0) 14(56.0) 6(24.0) 19(76.0) 18(72.0)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本次研究中,试验组ADL评分、泌尿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比较(x±s) 分
组别 ADL 肢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试验组(n=25) 16.2±3.7 59.6±7.5 65.8±9.2 57.2±6.5
对照组(n=25) 11.6±3.2 53.2±7.1 56.7±8.4 51.1±6.0
t值 16.32 15.78 15.55 12.31
P值 <0.05 <0.05 <0.05 <0.01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 本次研究中,试验组2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8.0%,低于对照组的7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8.0%。
3 讨论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损伤,这种损伤原因比较多,机制也比较复杂,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周围神经损伤发生率出现上升趋势。目前,医学界对于周围神经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传统修复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疗效欠佳,患者修复后并发症较多,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同时,虽然显微外科技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但是疗效相对较低。对于周围神经组织而言,它是不同的神经节段内感觉纤维和运行纤维有着不同的运行且不具备规律性。患者如果修复不当将会引起神经束与运动束的错接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临床治疗效果[6]。因此,临床上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中研究及有效的修复材料和修复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游离神经移植修复在周围神经损伤中使用较多,并取得阶段性进展。本次研究中,试验组92.0%患者对修复方案给予肯定评价,高于对照组的76.0%;试验组92.0%对修复方案满意,高于对照组的72.0%,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类似[7]。这种修复方式和其他修复方法相比优势较多,该修复方式采用多段移植神经组成电缆状修复缺损神经,将一个移植段的神经外膜沿着纵向方向切开,并且将外膜放置在外侧,神经纤维放置在内侧,从而能够保证其形成一个新的和正常神经结构比较类似的单层管状神经外膜,从而更加有利于神经纤维的生长和毛细血管的再生[8]。同时,对于桡神经骨间背肌支等直径比较小的神经肌肢,则可以使用带血的小隐静脉动脉化腓肠神经进行移植修复,能够为移植神经提供充足的血运,从而能够促进损伤组织的再生,提高修复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中,试验组ADL评分为(16.2±3.7)分,躯体功能评分为(59.6±7.5)分,心理功能评分为(65.8±9.2)分,社会功能评分为(57.2±6.5)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类似[9]。由此看出,带血管的神经游离移植修复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效果较好。 游离神经移植缝合后,患者治疗后的血运主要依赖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即:(1)靠术区两侧神经纤维的纵向血管通过缝合口长出;(2)靠接受周围神经基床组织中的血管通过外膜、塑模长出,这种血运建立受到移植长度、直径、受区条件等影响,对于抑制较差、直径较粗,血运差等患者手术后神经容易发生缺血性坏死,从而影响修复效果。因此,患者在进行修复时应该注意患者手术时间,对于二期手术以及外院患者入院后由于医师对患者病情、损伤原因等不完全知晓,是否需要对患者进行手术很难判定,且医学界对于患者周围性神经缺损的手术时间存在较大的争议,但是临床上普遍认为对患者早期进行修复效果理想,患者在修复手术前应该加强常规检查,结合患者损伤的原因、治疗情况等制定有效的修复方法,避免错过了最佳修复时机,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修复过程中的并发症,提高修复效果[10-11]。本次研究中,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低于对照组的28.0%,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类似[12]。
此外,患者除了注意手术时机外还应该注意手术方式的选择,由于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所抑制的神经是人体次要的皮神经,这种神经直径相对比较小,而需要修复的肢体功能神经直径则相对比较大,因此患者手术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段移植神经组成电缆状修复缺损神经[13]。电缆式的每段移植神经均有外膜将其相互的神经纤维阻隔,从而影响神经纤维的再生,并且影响修复疗效,严重患者甚至影响其他并发症。随着本院带血管的神经游离移植修复方法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广泛开展和宣传,患者及其患者家属对本院的工作也给予了很大的肯定,能够有效地降低医疗纠纷及其投诉,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4]。同时,本次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试验中病例数相对较少,患者疾病类型不尽相同,症状差异也比较大;另一方面,医师对患者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时存在较大的人为误差,这些都需要笔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15]。
综上所述,周围神经损伤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带血管的神经游离移植修复效果理想,能够恢复患者损伤神经,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俊建,王建广,魏延云,等.同轴共纺复合神经生长因子导管修复大鼠坐骨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11(4):351-356.
[2]赵红斌,马敬,杨银书,等.胶原神经导管对外周周围神经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0,14(2):100-104.
[3]黄英如,蒋电明,欧云生,等.雷公藤多甙对异体神经移植后免疫反应及骨骼肌萎缩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8(3):329-334.
[4]连霄飞,王伟,张力,等.他克莫司与肌源性干细胞联合应用对去细胞异体神经支架移植后神经再生和修复作用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3):389-392.
[5]赵文,张志愿,孙坚,等.碳纳米管增强型天然复合材料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副神经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47):9236-9240.
[6]汤锋,刘爽,王伟.丝素蛋白载体负载神经生长因子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应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09,4(5):16-18.
[7]胡旭栋,王光林.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支架在神经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24(9):1133-1137.
[8]黎润超,熊秉刚,黎明华,等.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方法的选择及临床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53-54.
[9]李剑强.静脉动脉化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小创面的前瞻性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2):62-64.
[10]羽天继,岑文广,邓宁,等.重建感觉的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26-127.
[11]叶碧武.游离皮瓣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及功能重建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0):40-41.
[12] Dezawa M,Takahashi I,Esaki M,et al.Sciatic nerve regeneration in rats induced by transplantation of in vitro differentiated bone-marrow stromal cells[J].Eur J Neurosci,2011,14(11):1771-1776.
[13] Hanson A D,Marvel S W,Bernacki S H,et al.Osteogenic effects of rest inserted and continuous cyclic tensile strain on hASC lines with disparate osteo differentiation capabilities[J].Ann Biomed Eng,2009,37(5):955-965.
[14] Barmpitsioti A,Konofaos P,Ignatiadis I,et al.Nerve growth factor combined with an epineural conduit for bridging a short nerve gap (10 mm).A study in rabbits[J].Microsurgery,2011,31(7):545-550.
[15] Xue C,Hu N,Gu Y,et al.Joint use of a chitosan/PLGA scaffold and MSCs to bridge an extra large gap in dog sciatic nerve[J].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2012,26(1):96-106.
(收稿日期:2014-12-22) (本文编辑:周亚杰)
【关键词】 游离神经移植修复; 周围神经损伤; 治疗效果
Analyze the Efficacy of 50 Cases of Free Nerve Graft Repair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WANG Jie,WANG Hao,HUANG Fei,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5):038-04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free nerve graft repair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nerve injury.Method:The data of 50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was 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eatment,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2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a simple nerve graft,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implemented the free vascularized nerve transplant treatment,the effect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92.0% of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firmed rehabilitation program evaluation,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of 76.0%.92.0%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habilitation program satisfaction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72.0%.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ADL scores were (16.2±3.7)points,physical function scores were(59.6±7.5)points,psychological function score were (65.8±9.2)points,social function score were (57.2±6.5)points,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8.0%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28.0%.Conclusion:The higher incidence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the use of free vascularized nerve graft to repair the ideal clinical effect and should be introduced.
【Key words】 Free nerve graft repai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Treatment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Yangjia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dong Medical School,Yangjiang 5295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5.013
四肢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且多数患者损伤后容易引起其他损伤,如:周围组织、关节神经等,患者发病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肢体远端供血不足、休克等,严重患者将威胁其生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四肢损伤发生率能够达到10%~15%,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疾病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目前,医学界对于周围神经损伤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疗效欠佳,治疗依从性较差,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近年来,游离神经移植修复在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阶段性进展[2]。为了探讨游离神经移植修复在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笔者医院诊断、治疗的50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来笔者医院诊断、治疗的50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试验组中男19例,女6例,年龄16~53岁,平均(26.5±0.8)岁,病程2~10个月,平均(3.5±1.4)个月;对照组中男18例,女7例,年龄25~66岁,平均(56.7±0.8)岁,病程1.2~11.5个月,平均(4.2±1.1)个月。两组患者对其治疗方案、护理方法等完全知情,患者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损伤诱因及类型 患者中16例交通事故伤,5例机器伤,3例火器伤,1例其他,13例上肢损伤,12例下肢损伤;19条正中神经,14例尺神经,2例桡神经,3条胫神经,6条腓总神经,2条坐骨神经,4条股神经,且患者神经缺损长度在2.5~19 cm[3]。
1.3 方法 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如:血压、脉搏、心率等,对患者进行清创处理。多数神经缺损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开放伤,且患者入院时伤口污染相对比较严重(多数患者伴有软组织或骨骼缺损),因此要做好患者清创处理工作,将神经断处以及损伤神经周围活性组织进行切除,切除时尽可能在显微镜下进行,保证污染物能够彻底的清除;待创面清除后根据患者不同神经损伤长度进行修复,对于神经损伤>2.5 cm患者则应该实施神经移植手术,对于神经损伤<2.5 cm处时则可以实施游离神经等直接缝合。
本次研究中患者均实施游离神经移植修复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神经游离移植,试验组实施带血管的神经游离移植,患者采用小隐静脉动脉化腓肠神经移植修复,并且使用该神经时血管周围保留1 cm软组织,防治患者修复过程中发生血管痉挛。患者缝合时将取下的游离神经做成电缆状,并将带血管一段神经放在其中间,避免损失伴行的血管,然后将小隐静脉和术区周围的动脉进行吻合,避免对伴行血管的损伤,而对于移植神经和缺损神经断裂缝合地方则采用鱼嘴样包埋外膜进行缝合,患者手术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进行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并做好患者抗凝、抗痉挛治疗,并去对患肢采用石膏外固定制动3个月,患者手术后2周开始拆线,并对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理疗等联合方法治疗[4]。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医学研究院神经外伤学会制定相关标准进行判断,具体如下:显效:患者出血、疼痛等症状消失,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良好。好转:患者出现、疼痛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开始恢复;无效:患者症状等没有明显变化或出现加重迹象[5]。总有效=显效+有效。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其中ADL量表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个方面。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查,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比较 本次研究中,试验组92.0%患者对修复方案给予肯定评价,高于对照组的76.0%;试验组92.0%对修复方案满意,高于对照组的72.0%,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比较
组别 显效
例(%) 好转
例(%) 无效
例(%) 总有效率(%) 满意率(%)
试验组(n=25) 15(60.0) 8(32.0) 2(8.0) 23(92.0) 23(92.0)
对照组(n=25) 5(20.0) 14(56.0) 6(24.0) 19(76.0) 18(72.0)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本次研究中,试验组ADL评分、泌尿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比较(x±s) 分
组别 ADL 肢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试验组(n=25) 16.2±3.7 59.6±7.5 65.8±9.2 57.2±6.5
对照组(n=25) 11.6±3.2 53.2±7.1 56.7±8.4 51.1±6.0
t值 16.32 15.78 15.55 12.31
P值 <0.05 <0.05 <0.05 <0.01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 本次研究中,试验组2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8.0%,低于对照组的7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8.0%。
3 讨论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损伤,这种损伤原因比较多,机制也比较复杂,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周围神经损伤发生率出现上升趋势。目前,医学界对于周围神经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传统修复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疗效欠佳,患者修复后并发症较多,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同时,虽然显微外科技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但是疗效相对较低。对于周围神经组织而言,它是不同的神经节段内感觉纤维和运行纤维有着不同的运行且不具备规律性。患者如果修复不当将会引起神经束与运动束的错接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临床治疗效果[6]。因此,临床上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中研究及有效的修复材料和修复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游离神经移植修复在周围神经损伤中使用较多,并取得阶段性进展。本次研究中,试验组92.0%患者对修复方案给予肯定评价,高于对照组的76.0%;试验组92.0%对修复方案满意,高于对照组的72.0%,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类似[7]。这种修复方式和其他修复方法相比优势较多,该修复方式采用多段移植神经组成电缆状修复缺损神经,将一个移植段的神经外膜沿着纵向方向切开,并且将外膜放置在外侧,神经纤维放置在内侧,从而能够保证其形成一个新的和正常神经结构比较类似的单层管状神经外膜,从而更加有利于神经纤维的生长和毛细血管的再生[8]。同时,对于桡神经骨间背肌支等直径比较小的神经肌肢,则可以使用带血的小隐静脉动脉化腓肠神经进行移植修复,能够为移植神经提供充足的血运,从而能够促进损伤组织的再生,提高修复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中,试验组ADL评分为(16.2±3.7)分,躯体功能评分为(59.6±7.5)分,心理功能评分为(65.8±9.2)分,社会功能评分为(57.2±6.5)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类似[9]。由此看出,带血管的神经游离移植修复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效果较好。 游离神经移植缝合后,患者治疗后的血运主要依赖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即:(1)靠术区两侧神经纤维的纵向血管通过缝合口长出;(2)靠接受周围神经基床组织中的血管通过外膜、塑模长出,这种血运建立受到移植长度、直径、受区条件等影响,对于抑制较差、直径较粗,血运差等患者手术后神经容易发生缺血性坏死,从而影响修复效果。因此,患者在进行修复时应该注意患者手术时间,对于二期手术以及外院患者入院后由于医师对患者病情、损伤原因等不完全知晓,是否需要对患者进行手术很难判定,且医学界对于患者周围性神经缺损的手术时间存在较大的争议,但是临床上普遍认为对患者早期进行修复效果理想,患者在修复手术前应该加强常规检查,结合患者损伤的原因、治疗情况等制定有效的修复方法,避免错过了最佳修复时机,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修复过程中的并发症,提高修复效果[10-11]。本次研究中,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低于对照组的28.0%,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类似[12]。
此外,患者除了注意手术时机外还应该注意手术方式的选择,由于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所抑制的神经是人体次要的皮神经,这种神经直径相对比较小,而需要修复的肢体功能神经直径则相对比较大,因此患者手术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段移植神经组成电缆状修复缺损神经[13]。电缆式的每段移植神经均有外膜将其相互的神经纤维阻隔,从而影响神经纤维的再生,并且影响修复疗效,严重患者甚至影响其他并发症。随着本院带血管的神经游离移植修复方法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广泛开展和宣传,患者及其患者家属对本院的工作也给予了很大的肯定,能够有效地降低医疗纠纷及其投诉,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4]。同时,本次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试验中病例数相对较少,患者疾病类型不尽相同,症状差异也比较大;另一方面,医师对患者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时存在较大的人为误差,这些都需要笔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15]。
综上所述,周围神经损伤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带血管的神经游离移植修复效果理想,能够恢复患者损伤神经,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俊建,王建广,魏延云,等.同轴共纺复合神经生长因子导管修复大鼠坐骨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11(4):351-356.
[2]赵红斌,马敬,杨银书,等.胶原神经导管对外周周围神经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0,14(2):100-104.
[3]黄英如,蒋电明,欧云生,等.雷公藤多甙对异体神经移植后免疫反应及骨骼肌萎缩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8(3):329-334.
[4]连霄飞,王伟,张力,等.他克莫司与肌源性干细胞联合应用对去细胞异体神经支架移植后神经再生和修复作用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3):389-392.
[5]赵文,张志愿,孙坚,等.碳纳米管增强型天然复合材料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副神经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47):9236-9240.
[6]汤锋,刘爽,王伟.丝素蛋白载体负载神经生长因子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应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09,4(5):16-18.
[7]胡旭栋,王光林.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支架在神经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24(9):1133-1137.
[8]黎润超,熊秉刚,黎明华,等.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方法的选择及临床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53-54.
[9]李剑强.静脉动脉化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小创面的前瞻性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2):62-64.
[10]羽天继,岑文广,邓宁,等.重建感觉的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26-127.
[11]叶碧武.游离皮瓣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及功能重建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0):40-41.
[12] Dezawa M,Takahashi I,Esaki M,et al.Sciatic nerve regeneration in rats induced by transplantation of in vitro differentiated bone-marrow stromal cells[J].Eur J Neurosci,2011,14(11):1771-1776.
[13] Hanson A D,Marvel S W,Bernacki S H,et al.Osteogenic effects of rest inserted and continuous cyclic tensile strain on hASC lines with disparate osteo differentiation capabilities[J].Ann Biomed Eng,2009,37(5):955-965.
[14] Barmpitsioti A,Konofaos P,Ignatiadis I,et al.Nerve growth factor combined with an epineural conduit for bridging a short nerve gap (10 mm).A study in rabbits[J].Microsurgery,2011,31(7):545-550.
[15] Xue C,Hu N,Gu Y,et al.Joint use of a chitosan/PLGA scaffold and MSCs to bridge an extra large gap in dog sciatic nerve[J].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2012,26(1):96-106.
(收稿日期:2014-12-22) (本文编辑:周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