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绿驼铃发展报告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odste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绿驼铃也强化了法律赋权的工作目标,通过培训、研讨会、法律手段实践等工作手法,提升工作人员用法律维护水资源安全的工作能力。
  在暖水村,绿驼铃开展了以妇女为主的黄土高原可持续垃圾管理系列能力建设项目,希望以妇女及妇女管理小组为依托,以社区垃圾处理为主题,通过系列能力建设活动及部分硬件设施的投入,提高当地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的能力,改善环境状况及村民健康状况。
  2017年的玛曲项目团队是一支国际化的志愿者团队,包括绿驼铃的工作人员和七名来自国内外的志愿者。暑假结束后,这些志愿者陆续回到了学校或工作岗位,但他们仍在关注着玛曲的环境保护,通过各自的方式支持绿驼铃的工作。
  近年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实践,党和国家在执政中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空前重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新形势下,我国的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社会利益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环保民间组织在开展环境宣传教育、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日益得到政府、企业、公众的认可与支持,这些都为绿驼铃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017年,绿驼铃不断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努力提升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立足社区与基层的环境问题,开展各类环境保护工作。以下,将绿驼铃2017年组织发展状况及各项目工作总结如下。
  组织发展与对外交流
  (一) 组织能力建设
  2017年,绿驼铃有3名工作人员,在人员结构上保持稳定,小而精的团队也发挥了灵活高效的优势。今年我们派出7人次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参加了在全国各地组织召开的各类培训及研讨会,内容涉及法律能力提升、项目策划与管理、公众参与污染防治、快速反应等议题。除此之外,绿驼铃工作人员也积极学习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为科学开展社区环境保护工作奠定理论基础,有两名工作人员参加了2017年全国社会工作者统一资格考试,其中一人顺利通过社会工作中级考试,取得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证。
  (二) 对外交流与合作
  2017年,有7家组织、高校、企业的代表16人来访绿驼铃办公室,与工作人员交流环境保护工作或参与绿驼铃的项目考察和项目合作。
  通过绿驼铃前期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及影响力,有关政府和企业也了解到绿驼铃在甘肃环境领域中所产生的价值,与绿驼铃开展了进一步的沟通与合作。如绿驼铃曾参与UNDP-GEF利用生态方法保护洮河流域生物多样性项目的咨询与经验交流工作,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认可与重视,今年甘肃省林业厅外资项目办公室再次邀请绿驼铃工作人员作为项目利益相关方参与第六期UNDP-GEF中国保护地改革甘肃子项目的相关会议,参与重点内容设计和讨论。
  今年,先后有達能公司、欧莱雅中国、甘肃工交投资公司与绿驼铃开展项目交流与合作。如2017年8月,绿驼铃为来自陕甘宁地区的50多名达能志愿者在兰州开展趣味环保公益活动,通过环保公益的形式在企业内部传递公益精神,提升员工凝聚力,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同时,绿驼铃也与国内外的环保组织、志愿者、基金会开展多次合作交流。如2017年2月,绿驼铃与青海雪联高原自然保护中心共同开展湟水河青海段-兰州段联合考察活动,为湟水河进行健康体检;6月,加拿大大使一行到访甘肃,绿驼铃工作人员向他们介绍了地区环保组织发展状况及绿驼铃执行的加拿大基金资助的项目情况;7月至8月,绿驼铃也接待了来自英国、美国的5名国际志愿者,在玛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体验生态旅游的游客开展环境教育工作。
  甘肃省水资源保护
  近年来,伴随着环境污染事件的曝光,政府也从立法、执法、监督等环节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如2016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案(草案)》,强化地方责任,突出饮用水安全保障,完善排污许可与总量控制、区域流域水污染联合防治等制度,加强水污染防治措施,加大对超标、超总量排放等的处罚力度。对此,在结合以往绿驼铃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基础上,2017年,绿驼铃也强化了法律赋权的工作目标,通过培训、研讨会、法律手段实践等工作手法,提升工作人员用法律维护水资源安全的工作能力。
  2017年,我们依旧关注甘肃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开展了水源地调研、河流健康调查、水源地保护座谈会、水源地自然体验活动、水源地普法宣传活动等,通过各种形式倡导公众、政府进一步关注水源地安全问题,完善水源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保护措施,强化公众参与水源地保护监督的渠道,共同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我们还持续关注兰州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柴家台村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由于兰州市北滨河路西延线项目经过水源地保护区,带来了一系列的开发、征地、拆迁、补偿等问题,绿驼铃也尝试通过村民访谈、观察、政府访谈等方式关注水源地保护与城市发展规划的议题研究,目前还在进一步完善调研中。与此同时,我们也邀请法律工作者在社区开展水源地普法宣传讲座活动及义务法律咨询活动,帮助村民解决出现的法律问题和解答政策疑惑等。这样的社区普法宣传活动受到村民的欢迎,我们也在榆中县麻家寺村开展了相似的普法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普通百姓的水源保护意识和能力。
  2017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绿驼铃与兰州生态发展促进会、兰州新绿环境研究所共同在太子山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一期水源地保护研讨会,邀请了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当地村民、临夏州当地环保组织、大学生社团等不同群体共同参与座谈,参观了解了太子山自然保护区的工作及水源地保护措施,还邀请了当地村民分享保护故事等。太子山保护区的保护案例也深刻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
  在水源地公众宣传教育活动中,我们也开发了水源地自然体验活动,受到参与者的好评。2017年10月,绿驼铃组织公众志愿者走进二龙山自然保护区,感受深秋静美、溪水潺潺的美丽景观,同时也不忘开展水质健康检查、清理游客垃圾的活动,通过体验自然保护区的美丽而深刻反思如何保护水源地不受到污染。   此外,绿驼铃还与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援助中心、兰州新绿环境研究所的律师共同合作,不定期地对省内的社会组织、公益团体、志愿者等开展法律讲座及工作访谈等活动。目前已开展4场,共有40人次参与学习。
  天水武山农村环境治理
  天水武山农村水源保护项目启动于2015年,项目点位于天水武山县马力镇暖水村、榜沙村。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项目受到加拿大基金的资助,在暖水村开展了以妇女为主的黄土高原可持续垃圾管理系列能力建设项目。项目内容包括妇女管理小组讨论、宣传海报和培训教材的开发、参与式农村垃圾管理培训、医疗废弃物村医培训、妇女社会性别意识培训、赴陕西参观学习及归来后的分享活动、农资经销商环保培训等。希望以妇女及妇女管理小组为依托,以社区垃圾处理为主题,通过系列能力建设活动及部分硬件设施的投入,提高当地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的能力,改善环境状况及村民健康状况。
  2017年初,项目大部分活动内容已按照计划实施完成。1月,绿驼铃组织前往陕西参观的代表向其他村民分享参观所学及参观感受,参会代表积极踊跃发言,对改变家乡环境面貌也充满了信心和动力。2月,绿驼铃在社区开展团拜活动,为村民带去新春问候和一场精彩丰富的新春文化会活动,有50多名村民积极参与,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社区与绿驼铃间的信任。另外,文化会结束后绿驼铃也在马力镇组织开展农资经销商环保培训,向参会的农资经销商和农户介绍了农药化肥的销售注意事项、国家农资政策。同时培训也针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中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引导培训参与者进行深入的讨论,最后大家对如何建立农药化肥包装的回收制度进行了踊跃的讨论。3月,绿驼铃邀请外部专家对项目开展评估,完成项目评估报告。根据评估结论显示,项目较好地完成了所设计的内容,在社区有较高的参与度和认同度,培训内容和方法也都通俗易懂,贴近村民生活。项目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村民的环境意识得到明显提升。
  随着项目在暖水村的不断深入开展,当地村民与绿驼铃也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和信任关系,同时他们也期待有更多的项目和资源持续投入,帮助他们共同改变村庄面貌。因此,在本期项目结束后,绿驼铃也积极地开展筹款活动,先后两次与香港乐施会兰州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前往暖水村开展更为详细深入的需求评估活动,并持续接洽项目合作事宜。除了与相关基金会申请合作外,绿驼铃也积极与暖水村对口扶贫单位——甘肃工交投资公司取得联系,商议共同开展项目活动。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准备后,在暖水村及周边社区的新一期黄土高原环境治理项目于2017年秋天启动。新一期项目在之前基础上,聚集于建立暖水村农药化肥数据库,并试点农药瓶、化肥袋等危险废弃物的农村回收体系。2017年底前,绿驼铃已完成了村农药化肥数据库模板的设计,并开始在暖水村开始数据收集。另一方面,绿驼铃也同暖水村所在马力镇的农资经销商建立了长期联系。他们将作为重要的合作方参与后续的农药化肥废弃回收工作。
  2017年最后一个月,绿驼铃也完成了对暖水村妇女小组和村社区文化活动需求的调查。在推动社区垃圾管理和环境治理工作之外,2018年绿驼铃将结合社区的需求和兴趣,持续组织社区成员、尤其是其中的社区妇女,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从精神面貌和文娱生活方面推动乡村的振兴。
  我们希望在政府惠民政策的支持下,在精准扶贫单位的对口帮助下,在社会组织的持续动员下,暖水村的村民们也积极参与行动起来,共同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的良性互动,将暖水村打造成宜居宜游的世外桃源。
  玛曲草原保护
  2005年起,绿驼铃开始关注玛曲草原的生态环境,组织大学生进行生态考察,开发环境教育乡土教材,开展在当地中小学和社区的环境宣传教育。2010年起,绿驼铃选择了位于玛曲县阿万仓乡道尔加村的卡尔西社区开展以社区为本、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介入的社区可持续发展项目,推动了社区的自然资源共管,收集并编印了牧区传统文化环保故事集,协助成立的社区环保小组和生态牧业合作社,提升了社区居民、尤其是妇女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2015年起,在美国霍华德大学(Howard University)MBA系的支持下,在经过全面的社区评估和市场分析后,我们为卡尔西社区量身定制了体验式生态旅游方案作为社区的可持续替代生计,以减少由于牛羊数目增长而带来的草场过载和草原生态环境破坏。2017年,绿驼铃仍在玛曲坚守着,继续着这些生态环境推动。
  2017年春末夏初旅游季来临之前,绿驼铃来到卡尔西社区组织全体社区成员会议。会议持续了一整天,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多才结束。虽然会议期间有矛盾和争论,但最终社区仍达成了一系列的发展共识。社区成员和绿驼铃一致决定继续在卡尔西社区发展生态旅游,在增加牧民经济收入的同时,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卡尔西社区和绿驼铃正式签署了保护协议。协议中规定社区每获得6000元旅游收入将减少一只饲养的牦牛,或每获得1000元旅游收入减少一头羊,直到社区草场的牛羊数量和草场的承载力相一致。以此,以减轻过度放牧对草场的破坏,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平衡。针对生态旅游接待点的能源需求,经过讨论确定仍将使用清洁能源太阳能为接待点供电,拒绝使用燃油发电机。社区会议上再次明确了要保证旅游接待不得破坏草场的原则。接待点将建造可移除厕所和垃圾桶,并合理处理生态垃圾。接待点搭建的帐篷不得使用水泥,旅游季结束后可完全恢复为草场。
  2017年7至8月,绿驼铃通过和旅行社、戶外运动俱乐部、亲子教育机构合作,并在Airbnb爱彼迎、社交媒体上进行宣传,一共组织了9批次、153名游客前往卡尔西体验生态旅游。卡尔西社区通过生态旅游年增加收入约为2万元。
  通过经营生态旅游和其他活动,卡尔西社区的凝聚力得到增强。社区成员也通过各种的冲突、沟通、磨合,最终逐步实现社区内部的自我治理和分工合作机制。旅游接待的各项活动既有社区协力共同完成,如搭建帐篷;也有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和兴趣分工完成,如生态导游、做饭、开车、教骑马等。 与此同时,社区认识到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不仅可以为牧民世世代代的放牧提供持续的根本支持,同时生态环境作为无价的资源也能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就在一年前,卡尔西的草场曾面临一次巨大的危机。当时,修建公路的一家施工公司来到社区,希望买下社区中的一座山,用于开山取石。公司给的报价是7万元。7万元是一些家庭全部牛羊的价值,7万元对于家庭年收入仅有两三万的牧民来说是一笔巨额资金。面对这样的诱惑,很难不心动。最终社区还是拒绝了7万元卖山的买卖,因为牧民们的信仰——山是神山,是有神灵居住着的;也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自然的价值远大于7万元。   而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有四五岁的儿童,有退休的老人,也有不同職业背景的公众。他们来自全国各地,2017年的夏天在玛曲见到了最美的草原,体验到骑马、放牧、捡牛粪、挤奶、做酥油等原生态的牧民生活,认识了草原上的野花、野草和野生动物,也经历了草原运动会、观星空、跳锅庄舞等不一样的生活。
  在组织生态旅游活动之外,为了科学的了解草原的生态环境变化,绿驼铃在草原上开展了生态监测和湿地监测。我们记录了2010年、2014年和2017年三年社区的牛羊数量,为社区绘制了GPS地图,核算出社区的面积,由此计算出社区载畜量的变化,寻找载畜量和草场质量之间的关系。绿驼铃在社区建立了小型气象站,既引导游客和学生参与自然教育的实践活动,又鼓励社区居民开展长期的以市民科学为基础的环境监测。绿驼铃记录社区范围内观察到的近五十种野花和野生动物,并制作了野花标本。2017年,绿驼铃还在社区冬季和夏季牧场中各建了一个25平方米的样方,完成样方内物种分布的基线调查后,并长期观察草场的变化情况。
  以上工作都是由绿驼铃工作人员、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共同完成。2017年的玛曲项目团队是一支国际化的志愿者团队,包括绿驼铃的工作人员和7名来自国内外的志愿者。他们中有美国加州大学的博士生,有在美国学习中国环境问题的大学生,有出生在中国现在英国读书的华裔,有来自南半球智利的社会学研究生,还有一名来自上海的高中生。暑假结束后,这些志愿者陆续回到了学校或工作岗位,但他们仍在关注着玛曲的环境保护,通过各自的方式支持绿驼铃的工作。比如,上海的高中生赵天成联系了他所在学校的年度慈善音乐会,为绿驼铃的玛曲项目筹集到15000元捐款。
  寻找正在消失的中国大鲵
  中国大鲵是我国的特有物种,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威胁,急待各种保育行动。大鲵也是指示白龙江和其他淡水河流系统健康状况的“旗舰”物种。历史上,中国大鲵曾在甘肃省白龙江广泛分布,但今天大鲵种群正面临着栖息地缩小、水污染、人类干扰等各种威胁,种群数量大幅减少。因此,有关中国大鲵的保育工作将对物种栖息地恢复,生物多样性,淡水水源和当地人们的生计有着重要的作用。绿驼铃于2017年启动了寻找正在消失的中国大鲵项目,通过在白龙江流域对中国大鲵的实地考察和公众教育,推动社区为本的物种保育和公众保护意识提升,并设计出保护大鲵、恢复生态系统的可行性方案。
  2017年夏,绿驼铃招募组建了大鲵项目团队,并在相关机构的指导下,开发了关于中国大鲵分布和保护情况的农户调查、养殖场调查、政府部门访谈的问卷表格。
  2017年秋,绿驼铃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甘肃省文县白龙江流域的碧口、中庙、范坝三镇开展大鲵保护现状的调查,完成了对大鲵生境和养殖场的实地考察,以及对大鲵历史分布区域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近十年来在该地区几乎没人看到野生大鲵。受访者最近一次见到野生大鲵是在2008年。虽然受访居民均表示近些年未见过野生大鲵,但通过某大鲵养殖场经营者了解到,他们自2008年建立以来,先后在附近区域收购了11-12条野生成年大鲵。这方面可以确定该区域内仍然有少量的野生大鲵分布。造成中国大鲵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包括非法挖金致使水体污染、人为捕捞、自然灾害、工程建设等。比如,自上世纪90年代在白龙江流域兴起的非法挖金,会使用氰化钠等有毒化学物质洗金。洗金后,含有有毒污染物和矿物质、呈乳白色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水口。水体污染后,原本有大鲵和鱼类的河流中再无任何水生生物。近些年在严格环境执法后,非法采金已得到遏制,河流逐渐又恢复了清澈,河中也能看到一些小鱼,但一些河流的底泥中仍有污染物质残留,曾污染的河流也一直未发现过野生大鲵。
  由于天气转冷野生大鲵已进入休眠,原计划的大鲵种群野外调查计划将推迟到2018年气温变暖后再进行。中国大鲵作为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性物种,其保护工作也离不开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今后,绿驼铃在继续开展中国大鲵野外调查和社区调查的同时,也将推动大鲵分布区域的社区环境治理和环境宣传。我们计划培训和鼓励村民监测河流水质,减少社区面源污染直接排入河流中。同时,在社区中开展宣传教育,增加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其他文献
本文从样品、分离方法及测定方法等方面概述了80年代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进展,介绍了一种新的测定技术——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该法分析精度比ICP还高,它可进行同位素
<正> 笔者对1986年4月15日18时50分降落在湖北随州市淅河镇的陨石中的不透明矿物进行了详细研究(沈上越,1990)。根据其主要不透明矿物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及结构特征,确定该陨
巨大颅内蛛网膜囊肿一例报告吴卫军,葛林波(铜陵有色职工总医院脑外科244001)患儿男,3岁。出生后头颅进行性增大,伴智力低下,言语不清。无感染及明确外伤史。头颅CT示:右半球巨大蛛网膜囊肿。
急诊抢救室350例死因分析李倩(附属弋矶山医院急诊内科)1986年1月至1992年12月,我院急诊抢救室共抢救危重病人3276例,死亡350例,病死率10.68%。为了探索急诊诊治规律及急诊常见的死亡原因,对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
复方氟米松乳膏[商品名:澳深](香港澳美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为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药,副作用少,具有抑制表皮细胞增殖作用、诱导表皮细胞的分化作用、促进黑色素细胞产生色素作用。
用放射化学中子活化法测定了意大利古比奥地区博塔乔内峡(Bottaccine Gorge)到孔泰萨谷剖面中的Ir、Pd、Pt和Au。页岩和灰岩样品是从白垩/第三系(K/T)界线上面2.85m到界线下
陕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日前启动,根据安排,全省力争要在10月底前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过程中,陕西将确保“两个优先”:优先将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现有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优先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质量不达标、因严重污染或损毁等无法治理的耕地,将在此次划定中调出。据悉,“十三五”期间,陕西将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用的着力点,放在粮食生产
关于岩浆房中结晶分异作用的机制仍存许多争论。晶体沉淀的的传统假说已被伴随成分对流的“原地”结晶这种概念所代替。然而,有关层状侵入体的观察结果对此却有疑义。由于岩
从有关文献中搜集了地下水中Rn浓度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和为本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计算了平均值、中数、众数、标准偏差、偏倚系数和直方图。利用X~2检验值,比较了正态分布函数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需要。本文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对加快扶贫攻坚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对杨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