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先进文化是多元文化时代社会先进价值观念的体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是学校德育發展、创新的基础和保证,学校德育同时通过对先进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传承,也在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两者存在着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关系。学校德育在新时期先进文化引领下,逐步向符合时代特征的科学化方向迈进,具体来讲就是学校德育途径的大众化发展趋势、德育目标的民族化发展趋势、德育内容的和谐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学校德育 先进文化 发展趋势
随着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人了又一个新的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为学校德育提供了更为良好的文化环境,使学校德育能够在新时期先进文化引领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学校德育途径的大众化发展趋势
德育途径是促进德育对象获得发展的渠道、方式的总称。而如今,面对多元文化,面对先进文化的多样性,面对文化传播途径的日益丰富,德育对象要获得发展,使其道德行为、道德品性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就必须拓展符合新时期社会道德规范发展的新途径。
为此,学校德育途径要结合新时期社会实践向大众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德育积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生活相结合,通过一些具有典型的崇高的道德形象,唤起德育对象的道德情感,促使德育对象的思想或行为向好的方面转化,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将德育内容逐步地内化为德育对象自身的品德并在实际道德行动中表现出来。
学校德育途径走向大众化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历史的进步。学校德育只有与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相联系、与社会实际生活相联系,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德育途径只有向大众化、现代化发展,才能使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更符合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客观要求,增强其感染力与感召力。如果,学校德育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还是一味封闭自己,不与社会实践相接触,那么势必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正如鲁洁教授所说的:“企图使学校成为一个封闭环境,以所谓的学校‘正面教育’来掩盖和抹煞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期望实现学生精神世界的‘净化’,这种做法已经被大量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学校所施加的影响应当能使学生面对社会的现实,产生出正确辨别和认识、自觉抵制和战胜各种不良影响的觉悟和能力。只有这样,学校教育影响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才真正能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
二、学校德育目标的民族化发展趋势
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和灵魂,是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目标的民族化,体现着在新时期先进文化引领下,学校德育所具有的民族性,它体现着学校德育的民族特色和风格。只有保持学校德育目标的民族性,才能确保学校德育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我们要培育多元文化时代的‘现代中国人’,使他们既具有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尊重,又具有本民族文化的根。他们既属于世界,更属于中国。这是多元文化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
三、学校德育内容的和谐化发展趋势
新时期的学校德育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学校德育的内容要适应这一要求,体现对个体的人的关注。在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前提下,这一时期的学校德育内容将逐步向现代化、和谐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校德育中的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在新时期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学校德育只有符合新时期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
(二)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注重人文关怀。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德育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塑造人文精神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进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此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而在人文素质教育中,“道德是人文精神的核心。而人文精神是培养优良道德的沃土。离开人文精神,孤立地去抓德育,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当然是搞不好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德育中出现德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对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致使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因此,在新时期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德育的文化功能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学校德育具有文化整合和文化控制的功能。
(三)进行社会公平正义观教育,树立公平意识。
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学校德育是社会正确、先进价值观念的守护者和传播者,而新时期的社会公平正义观是正确、先进的价值观念,是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观。因此,学校德育应该对其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既要看到社会公平正义观对德育的影响和在德育中的体现,更要清楚学校德育如何在新时期先进文化建设中向学生进行社会公平正义观教育,树立其公平意识。
参考文献:
[1]鲁洁,超越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8
[2]冯建军,傅淳华,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1):39-40
[3]史娜,文化变迁视野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7):133-135
[4]吕型伟,为了未来——我的教育观(续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31
[关键词]:学校德育 先进文化 发展趋势
随着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人了又一个新的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为学校德育提供了更为良好的文化环境,使学校德育能够在新时期先进文化引领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学校德育途径的大众化发展趋势
德育途径是促进德育对象获得发展的渠道、方式的总称。而如今,面对多元文化,面对先进文化的多样性,面对文化传播途径的日益丰富,德育对象要获得发展,使其道德行为、道德品性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就必须拓展符合新时期社会道德规范发展的新途径。
为此,学校德育途径要结合新时期社会实践向大众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德育积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生活相结合,通过一些具有典型的崇高的道德形象,唤起德育对象的道德情感,促使德育对象的思想或行为向好的方面转化,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将德育内容逐步地内化为德育对象自身的品德并在实际道德行动中表现出来。
学校德育途径走向大众化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历史的进步。学校德育只有与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相联系、与社会实际生活相联系,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德育途径只有向大众化、现代化发展,才能使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更符合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客观要求,增强其感染力与感召力。如果,学校德育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还是一味封闭自己,不与社会实践相接触,那么势必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正如鲁洁教授所说的:“企图使学校成为一个封闭环境,以所谓的学校‘正面教育’来掩盖和抹煞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期望实现学生精神世界的‘净化’,这种做法已经被大量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学校所施加的影响应当能使学生面对社会的现实,产生出正确辨别和认识、自觉抵制和战胜各种不良影响的觉悟和能力。只有这样,学校教育影响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才真正能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
二、学校德育目标的民族化发展趋势
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和灵魂,是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目标的民族化,体现着在新时期先进文化引领下,学校德育所具有的民族性,它体现着学校德育的民族特色和风格。只有保持学校德育目标的民族性,才能确保学校德育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我们要培育多元文化时代的‘现代中国人’,使他们既具有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尊重,又具有本民族文化的根。他们既属于世界,更属于中国。这是多元文化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
三、学校德育内容的和谐化发展趋势
新时期的学校德育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学校德育的内容要适应这一要求,体现对个体的人的关注。在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前提下,这一时期的学校德育内容将逐步向现代化、和谐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校德育中的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在新时期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学校德育只有符合新时期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
(二)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注重人文关怀。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德育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塑造人文精神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进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此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而在人文素质教育中,“道德是人文精神的核心。而人文精神是培养优良道德的沃土。离开人文精神,孤立地去抓德育,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当然是搞不好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德育中出现德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对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致使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因此,在新时期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德育的文化功能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学校德育具有文化整合和文化控制的功能。
(三)进行社会公平正义观教育,树立公平意识。
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学校德育是社会正确、先进价值观念的守护者和传播者,而新时期的社会公平正义观是正确、先进的价值观念,是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观。因此,学校德育应该对其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既要看到社会公平正义观对德育的影响和在德育中的体现,更要清楚学校德育如何在新时期先进文化建设中向学生进行社会公平正义观教育,树立其公平意识。
参考文献:
[1]鲁洁,超越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8
[2]冯建军,傅淳华,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1):39-40
[3]史娜,文化变迁视野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7):133-135
[4]吕型伟,为了未来——我的教育观(续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