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命教育是一项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生命导向。针对当前以安全教育为主要途径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必须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中确立课程育人、心理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等整体联动机制,形成以体验感知为重要基础的高职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体验感知,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因为升学、就业、情感、家庭关系等原因引起的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引起社会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抗压抗挫能力、吃苦耐劳品质、和谐友善相处,创造积极健康的生命价值观,同样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笔者试图以高职学生为主要对象,结合当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求,挖掘“十大育人体系”的育人优势和特色,探索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通,有利于学生构建起健康生命认知和积极生命行为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一、高职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在不断增强适应性的“破”和“立”中不断创新发展。对高职学生的培养也有其特点和规律性。从培养目标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从培养对象上,高职学生大多经历过高考的“挫败感”,相对与本科学生而言,理论学习的基础相对差一些,“自我肯定”的认知相对少一些,吃苦奋斗的韧劲相对弱一些。因此,更需要在高职学生中强化生命教育,激发养成积极奋斗的生命价值观。
1.在高职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大学正处于青年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可塑性极强的大学生,通过教育帮助、引导其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当前的“00后”大学生,是在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紧随互联网、即时通讯成长的“Z世代”。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未经筛选、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以及更加多元的家庭亲子关系,给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带来一定挑战。比如,大学生中存在的孤僻、抑郁、自杀、故意伤害等行为,这些心理健康问题、违法违纪行为背后,值得教育者去深入探究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
2.在高职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培育全面的安全观。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当前,在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育训结合”更加强调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尤其是针对一些技能要求更高、可能存在一定安全风险的专业,开展生命教育是强化操作规程和生产安全的底色和基础。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才有可能实现生产安全教育的入脑入心,才有可能让职业素养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重要内核。因此,在高职学生当中开展生命教育有着特别重要的实践意义。
3.在高职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激发健康的奋斗观。从学业晋升来看,有的高职学生一直以来学生成绩不理想,有的因为考试失利经历了与本科学校“失之交臂”的“挫败感”…大学阶段作为学习成长的“新起点”,引导学生恢复信心和勇气“再出发”非常重要。从学生个性特点来看,“佛系”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代名词和标签。如何帮助大学生克服“无所谓”“不要紧”的心态,让“追梦”“圆梦”成为奋斗青春的不竭动力,激发“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生命价值观,需要教育者当好学生成长引路人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现状
笔者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以大学生为主体,通过知识传授、实践体验,正确认识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实现唤醒生命意识、激发生命活力、创造生命价值的良好身心状况。生命教育课程也不应该局限单一的课堂知识传授,而应该突出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更好地认识生命、感悟生命,从而积极参与到追寻生命价值的人生实践中。当前,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却与这样的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课程设置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调研了解,当前大多数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均没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主要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同时涉及操作安全的专业课程相应安排“实训安全”等篇章进行讲解。《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大多由辅导员担任授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在日常谈心谈话、心理咨询、学生活动等校园学习生活中,针对部分学生群体来完成的。对于存在较突出心理问题、特别不关注安全问题、消极对待学习和生活等群体,可能反而无法实现教育的有效覆盖。
2.参与主体方面,主要是学工队伍、辅导员是生命教育的主体。生命教育是乎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观教育,应当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校园范围内,要将培育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贯穿到教育教学、育人育心的全方位和全过程。而在大多数高校,基于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划等号”的基础认识,生命教育成为学工队伍、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专任课教师、实习实训教育则较少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以及必须履行的育人任务。从更宽泛的视角看,当青年学生发生自杀、自残、暴力等事件发生时,更应该从社会层次探寻原因。家庭是否与孩子之间有畅通的沟通交流,父母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关爱的信任,社会是否营造了健康积极和谐的良好氛围,都是有利于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生命观的积极因素。相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家校互动之前的差距更大。因此,参与高职学生生命教育的主体,一定不能仅仅停留着学工队伍的范畴。
3.教育效果方面,单纯的“不出事”成为生命教育的“及格线”。激烈的竞争压力,大家更多地关注青年学生的升学、就业等显性情况,而較少的留意是否有全面的生命观、积极的生命实践。尽管各高校将安全稳定工作作为学校办学育人、事业发展的“压舱石”,但是“不出事”只能作为底线和最低标准。正如很多学者的研究,生命教育应该着眼于学生全面生命观的形成,更好地认知生命、感悟生命和实践生命,实现“以何为生”到“不何而生”的价值创造。
三、以体验感知为基础的高职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大学生生全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程,更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实践课程,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化的实践中体验和感悟。面对当前高职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确有必要在现在工作基础上,突出高职学生教育教学规律和成长规律,探索构建以体验感知为基础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1.升级《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整合形成《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应该比安全教育更宽泛,目前,已有诸多学者对生命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生命教育课程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生命认识教育”,即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的科学认知,主要达成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的教学目标;“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要结合所学专业、职业素养要求,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和从业过程中的基本安全技能,主要达成保全生命的教学目标;“生命价值教育”,即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命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主要达成积极奋斗、追求生命价值的教学目标。
2.融通“十大育人体系”,系统构建以体验感知为重要基础的“理实一体化”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只应该只是学工队伍、辅导员的事情,不应只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课上课下相结合,在“十大育人体系”构建中找准着力点和发力点。例如,用好“实践育人”,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学生通过参加直面“生与死”等一些生命感知性强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更深刻地触动认知、更好地体验生命。用好“服务育人”,在学校各个部门之间形成合力,尤其是有针对性地为一些学生提供生命教育靶向服务,能有效地“以点带面”,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思想问题。用好“文化育人”,创造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生话语体系的文化标识,让生命文化融入质量文化、企业文化的教育中,真正实现高职学生的“知行合一”。
3.拓展生命教育育人元素,整体打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教育的实质是对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的重视和呵护。高职院校在生命教育过程中,要充分用好理论教育、劳动教育、朋辈教育、体验教育、校园生态环境教育等的联动机制,一体化建设生命教育新范式。比如,充分用好校园生态,建成柑橘林、校园苗圃等劳动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参与柑橘林的播种、采摘,体验生命全过程,引导学生“感悟生命过程”,思考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珍爱生命、积极生活;依托后勤服务部门,建成“内务整理、健康安全、烹饪美食、生活创意”等学生社区生活特色课程,带领学生感受生命的乐趣和生命的真谛;契合学生特点,创作与生命有关的原创音乐作品,引发师生共鸣等。
参考文献
[1]关焕林,试析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
[2]刘继荣,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培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
[3]云思文,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与措施[J],现代职业教育,2015(4);
[4]林石凤、苏丹燕、杨夏燕、郑木丽、邓懿艳,广西高校大学生对生命教育认知度及生命教育课程普及度的调查及现状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14);
[5]植子伦、吴凤英、潘朗朗,基于生命教育视阈的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07);
[6]李丹陽,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8(11);
该文章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职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 2019DY01。
关键词:体验感知,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因为升学、就业、情感、家庭关系等原因引起的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引起社会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抗压抗挫能力、吃苦耐劳品质、和谐友善相处,创造积极健康的生命价值观,同样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笔者试图以高职学生为主要对象,结合当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求,挖掘“十大育人体系”的育人优势和特色,探索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通,有利于学生构建起健康生命认知和积极生命行为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一、高职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在不断增强适应性的“破”和“立”中不断创新发展。对高职学生的培养也有其特点和规律性。从培养目标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从培养对象上,高职学生大多经历过高考的“挫败感”,相对与本科学生而言,理论学习的基础相对差一些,“自我肯定”的认知相对少一些,吃苦奋斗的韧劲相对弱一些。因此,更需要在高职学生中强化生命教育,激发养成积极奋斗的生命价值观。
1.在高职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大学正处于青年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可塑性极强的大学生,通过教育帮助、引导其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当前的“00后”大学生,是在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紧随互联网、即时通讯成长的“Z世代”。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未经筛选、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以及更加多元的家庭亲子关系,给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带来一定挑战。比如,大学生中存在的孤僻、抑郁、自杀、故意伤害等行为,这些心理健康问题、违法违纪行为背后,值得教育者去深入探究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
2.在高职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培育全面的安全观。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当前,在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育训结合”更加强调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尤其是针对一些技能要求更高、可能存在一定安全风险的专业,开展生命教育是强化操作规程和生产安全的底色和基础。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才有可能实现生产安全教育的入脑入心,才有可能让职业素养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重要内核。因此,在高职学生当中开展生命教育有着特别重要的实践意义。
3.在高职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激发健康的奋斗观。从学业晋升来看,有的高职学生一直以来学生成绩不理想,有的因为考试失利经历了与本科学校“失之交臂”的“挫败感”…大学阶段作为学习成长的“新起点”,引导学生恢复信心和勇气“再出发”非常重要。从学生个性特点来看,“佛系”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代名词和标签。如何帮助大学生克服“无所谓”“不要紧”的心态,让“追梦”“圆梦”成为奋斗青春的不竭动力,激发“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生命价值观,需要教育者当好学生成长引路人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现状
笔者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以大学生为主体,通过知识传授、实践体验,正确认识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实现唤醒生命意识、激发生命活力、创造生命价值的良好身心状况。生命教育课程也不应该局限单一的课堂知识传授,而应该突出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更好地认识生命、感悟生命,从而积极参与到追寻生命价值的人生实践中。当前,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却与这样的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课程设置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调研了解,当前大多数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均没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主要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同时涉及操作安全的专业课程相应安排“实训安全”等篇章进行讲解。《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大多由辅导员担任授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在日常谈心谈话、心理咨询、学生活动等校园学习生活中,针对部分学生群体来完成的。对于存在较突出心理问题、特别不关注安全问题、消极对待学习和生活等群体,可能反而无法实现教育的有效覆盖。
2.参与主体方面,主要是学工队伍、辅导员是生命教育的主体。生命教育是乎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观教育,应当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校园范围内,要将培育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贯穿到教育教学、育人育心的全方位和全过程。而在大多数高校,基于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划等号”的基础认识,生命教育成为学工队伍、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专任课教师、实习实训教育则较少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以及必须履行的育人任务。从更宽泛的视角看,当青年学生发生自杀、自残、暴力等事件发生时,更应该从社会层次探寻原因。家庭是否与孩子之间有畅通的沟通交流,父母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关爱的信任,社会是否营造了健康积极和谐的良好氛围,都是有利于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生命观的积极因素。相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家校互动之前的差距更大。因此,参与高职学生生命教育的主体,一定不能仅仅停留着学工队伍的范畴。
3.教育效果方面,单纯的“不出事”成为生命教育的“及格线”。激烈的竞争压力,大家更多地关注青年学生的升学、就业等显性情况,而較少的留意是否有全面的生命观、积极的生命实践。尽管各高校将安全稳定工作作为学校办学育人、事业发展的“压舱石”,但是“不出事”只能作为底线和最低标准。正如很多学者的研究,生命教育应该着眼于学生全面生命观的形成,更好地认知生命、感悟生命和实践生命,实现“以何为生”到“不何而生”的价值创造。
三、以体验感知为基础的高职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大学生生全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程,更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实践课程,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化的实践中体验和感悟。面对当前高职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确有必要在现在工作基础上,突出高职学生教育教学规律和成长规律,探索构建以体验感知为基础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1.升级《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整合形成《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应该比安全教育更宽泛,目前,已有诸多学者对生命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生命教育课程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生命认识教育”,即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的科学认知,主要达成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的教学目标;“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要结合所学专业、职业素养要求,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和从业过程中的基本安全技能,主要达成保全生命的教学目标;“生命价值教育”,即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命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主要达成积极奋斗、追求生命价值的教学目标。
2.融通“十大育人体系”,系统构建以体验感知为重要基础的“理实一体化”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只应该只是学工队伍、辅导员的事情,不应只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课上课下相结合,在“十大育人体系”构建中找准着力点和发力点。例如,用好“实践育人”,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学生通过参加直面“生与死”等一些生命感知性强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更深刻地触动认知、更好地体验生命。用好“服务育人”,在学校各个部门之间形成合力,尤其是有针对性地为一些学生提供生命教育靶向服务,能有效地“以点带面”,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思想问题。用好“文化育人”,创造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生话语体系的文化标识,让生命文化融入质量文化、企业文化的教育中,真正实现高职学生的“知行合一”。
3.拓展生命教育育人元素,整体打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教育的实质是对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的重视和呵护。高职院校在生命教育过程中,要充分用好理论教育、劳动教育、朋辈教育、体验教育、校园生态环境教育等的联动机制,一体化建设生命教育新范式。比如,充分用好校园生态,建成柑橘林、校园苗圃等劳动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参与柑橘林的播种、采摘,体验生命全过程,引导学生“感悟生命过程”,思考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珍爱生命、积极生活;依托后勤服务部门,建成“内务整理、健康安全、烹饪美食、生活创意”等学生社区生活特色课程,带领学生感受生命的乐趣和生命的真谛;契合学生特点,创作与生命有关的原创音乐作品,引发师生共鸣等。
参考文献
[1]关焕林,试析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
[2]刘继荣,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培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
[3]云思文,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与措施[J],现代职业教育,2015(4);
[4]林石凤、苏丹燕、杨夏燕、郑木丽、邓懿艳,广西高校大学生对生命教育认知度及生命教育课程普及度的调查及现状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14);
[5]植子伦、吴凤英、潘朗朗,基于生命教育视阈的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07);
[6]李丹陽,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8(11);
该文章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职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 2019DY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