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冷暴力现象在学校生活中普遍存在,相对于校园暴力表现得较为隐性,因此教育界关注不多。现实当中校园冷暴力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其频发程度更是超过显性的校园暴力。有鉴于此,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校园冷暴力现象进行了研究,并从理论角度对缓解校园冷暴力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校园冷暴力;表现;成因分析;策略研究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教育普及率的提高,校园当中发生各类暴力事件的频率也相应上升。校园暴力现象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对于教育界而言,研究并解决校园暴力,使青少年免于此类问题对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造成的危害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校园冷暴力的定义
学术界一般把在校学生受到的来自于其所在学校教师或学生的暴力伤害或欺凌定义为“校园暴力”。从其发生原因以及对青少年造成的身心健康危害角度归类,校园冷暴力属于校园暴力的一种。但冷暴力特指施暴方未采用实际的动作殴打或侵害受害方,而从语言、态度、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受害方施加欺凌,主要从心理和精神方面对受害者造成危害的暴力现象。校园冷暴力所涉及的范畴比较广,不仅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或生活中受到的精神或心理侵害,其放学或离校后所受到的来自校方的精神或心理侵害也包括在内。
二、校园冷暴力成因分析
1.社会原因与教育环境原因
教育资源的匮乏必然引起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教师在教育工作当中主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法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问题。而当今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家庭背景复杂化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变得相对复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同样变得比较复杂。
2.文化原因与心理原因
我国教育领域一直以来传承儒家文化,讲究尊卑等级,教师与学生之间具有严格的尊卑界限,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虽然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社会关系的指导原则,但长期以来遗存的封建尊卑观念与社会文化影响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以至于依然存在一些将学生视为被支配和命令的对象的现象,对学生的自尊与自由意识缺乏足够的尊重,在教育活动中通常表现为不尊重学生,用作業惩罚学生,约束学生的人身自由,没收学生物品,等等。
三、解决校园冷暴力的策略
1.社会方面:提倡精神文明,加强宣传监控
精神文明的宣传非常重要,通过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正常社会伦理的宣讲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地位与家庭环境的差异,打消很多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功利思想,使其正确认识物质利益与社会等级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恢复自信。一方面要在学生中进行精神文明宣传,同时也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在学校的教学环境当中树立一视同仁的教育氛围,这样才能削弱一些学生与教师实施冷暴力的基础,构建公平和谐的校园环境。
2.学校方面:提倡自由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人格
对于一些陈旧的师生观念,应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对教师队伍进行改造,在教师当中树立尊重学生人格和自由,将学生视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以民主、自由的态度对待教学活动,处理师生关系。以高度的人文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师当中构建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观念,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和谐自由的师生关系。
3.学生方面: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加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知名心理学学者班杜拉(Albert·Bandura)提出的理论。班杜拉认为,在人的能力不变的前提下,人对自身行为结果的预计产生期望,会影响人从事这一行为的主动性。如果人遭受挫折打击,自我效能感会降低,反之则会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持续降低会影响人的心理,形成负面的心理状态,给人造成心理压力,而通过一定的心理自我认知与调节可以解决此类问题。
校园冷暴力的一些表现形式并非会造成学生身体健康方面的伤害,其主要以挫折和压力的形式影响青少年的心理与精神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持续处于自我效能感极低的状态,相应的各种负面心理与情绪也会产生。而从个人角度而言,如果学生能正确认识并积极面对挫折和压力,就会从根本上解决冷暴力造成的心理问题。一方面要在学生中普及一定的自我保护与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师的观察,及时发现自我效能感长期不佳的学生,发现其原因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解决,从而避免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因不当的压力积累而造成校园冷暴力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郑增仪.校安协会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助手”,值得推广[J].平安校园,2014(4).
[2]谭永平.湖北荆州党政主导重“五抓” 精细防控保“三无”[J].平安校园,2014(4).
关键词:校园冷暴力;表现;成因分析;策略研究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教育普及率的提高,校园当中发生各类暴力事件的频率也相应上升。校园暴力现象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对于教育界而言,研究并解决校园暴力,使青少年免于此类问题对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造成的危害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校园冷暴力的定义
学术界一般把在校学生受到的来自于其所在学校教师或学生的暴力伤害或欺凌定义为“校园暴力”。从其发生原因以及对青少年造成的身心健康危害角度归类,校园冷暴力属于校园暴力的一种。但冷暴力特指施暴方未采用实际的动作殴打或侵害受害方,而从语言、态度、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受害方施加欺凌,主要从心理和精神方面对受害者造成危害的暴力现象。校园冷暴力所涉及的范畴比较广,不仅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或生活中受到的精神或心理侵害,其放学或离校后所受到的来自校方的精神或心理侵害也包括在内。
二、校园冷暴力成因分析
1.社会原因与教育环境原因
教育资源的匮乏必然引起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教师在教育工作当中主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法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问题。而当今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家庭背景复杂化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变得相对复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同样变得比较复杂。
2.文化原因与心理原因
我国教育领域一直以来传承儒家文化,讲究尊卑等级,教师与学生之间具有严格的尊卑界限,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虽然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社会关系的指导原则,但长期以来遗存的封建尊卑观念与社会文化影响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以至于依然存在一些将学生视为被支配和命令的对象的现象,对学生的自尊与自由意识缺乏足够的尊重,在教育活动中通常表现为不尊重学生,用作業惩罚学生,约束学生的人身自由,没收学生物品,等等。
三、解决校园冷暴力的策略
1.社会方面:提倡精神文明,加强宣传监控
精神文明的宣传非常重要,通过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正常社会伦理的宣讲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地位与家庭环境的差异,打消很多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功利思想,使其正确认识物质利益与社会等级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恢复自信。一方面要在学生中进行精神文明宣传,同时也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在学校的教学环境当中树立一视同仁的教育氛围,这样才能削弱一些学生与教师实施冷暴力的基础,构建公平和谐的校园环境。
2.学校方面:提倡自由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人格
对于一些陈旧的师生观念,应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对教师队伍进行改造,在教师当中树立尊重学生人格和自由,将学生视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以民主、自由的态度对待教学活动,处理师生关系。以高度的人文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师当中构建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观念,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和谐自由的师生关系。
3.学生方面: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加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知名心理学学者班杜拉(Albert·Bandura)提出的理论。班杜拉认为,在人的能力不变的前提下,人对自身行为结果的预计产生期望,会影响人从事这一行为的主动性。如果人遭受挫折打击,自我效能感会降低,反之则会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持续降低会影响人的心理,形成负面的心理状态,给人造成心理压力,而通过一定的心理自我认知与调节可以解决此类问题。
校园冷暴力的一些表现形式并非会造成学生身体健康方面的伤害,其主要以挫折和压力的形式影响青少年的心理与精神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持续处于自我效能感极低的状态,相应的各种负面心理与情绪也会产生。而从个人角度而言,如果学生能正确认识并积极面对挫折和压力,就会从根本上解决冷暴力造成的心理问题。一方面要在学生中普及一定的自我保护与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师的观察,及时发现自我效能感长期不佳的学生,发现其原因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解决,从而避免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因不当的压力积累而造成校园冷暴力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郑增仪.校安协会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助手”,值得推广[J].平安校园,2014(4).
[2]谭永平.湖北荆州党政主导重“五抓” 精细防控保“三无”[J].平安校园,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