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安倍政府在去年曾提出建设“一亿总活跃社会”的口号。甫一提出,即遭到国内外的批评与指责,称该口号“像战前的口号一般”、“是国家强制的”等。安倍则解释说,“一亿总活跃社会”是出于去除阻碍个人希望的制约性因素这一想法而提出的;对它批评是因为理解错误。舆论对这一解释接受与否目前尚未可知。不过,产生这样的联想,究竟是因为别人过于敏感,还是由于安倍本人的历史意识过于淡薄呢?对此有必要厘清日本历史上有关“一亿日本”的虚实种种。
“一亿”的历史渊源
一亿,看起来不过是个数字,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日语中“一亿”的含义与用法已被延展。无论是三省堂出版的《大辞林》,还是岩波书店出版的《广辞苑》,对于“一亿”,除解释为一万的一万倍外,皆指出:因为几乎与日本的人口数量(一亿)相当,所以也被用于表示“日本全体国民”之意。两辞典还列举了“一亿总忏悔”“一亿一心”“一亿玉碎”等示例,而这几个说法也正是当年的流行语。“一亿一心”出现在1940年,是最早产生的与“一亿”有关的流行语,而“一亿玉碎”与“一亿总忏悔”则出现在日本战败投降的1945年。由此,“一亿”的历史渊源似乎已不难看出。以“一亿一心”为例,作为战时号召国民团结一致的口号,在1940~1945年间,仅在《读卖新闻》一家报纸上它就出现了近150次,且其中有60余次是出现在头版上,使用频率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从现实来看,说“一亿日本”是名实相符的。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2016年4月1日的统计,目前日本人口数量确实是一亿,确切地说是1.2699亿。那么,日本的人口是何时实现过亿的呢?日本居民登记的相关资料显示,1966年3月31日,日本人口突破一亿。而“一亿一心”出现的1940年,日本国内的人口不过才7311万。其所号称的“一亿”,是在日本本土之外,将其所强占的殖民地,包括朝鲜、台湾、库页岛南部等地区的人口计算在内的结果。当时,日本称自己国内为“内地”,将其海外殖民地统称为“外地”。日本1940年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所谓的“外地”人口为3211万人。如此看来,在当时日本凑出的“一亿”人口背后,隐藏着其向外侵略扩张的历史事实。战败后,日本被打回原形。1946年的统计显示,日本总人口为7311万人,这当中,男性3490万人,女性3820万人,男性人口比女性少了330万。男女人数的较大差异,与日本穷兵黩武、发动侵略战争是脱不了干系的。
“一亿~”与“一亿总~”
“一亿一心”一词出自1940年9月时任首相近卫文麿就《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发表的演说。此前两个月,再度组阁的近卫政府通过了以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和确立国防国家体制为主轴的《基本国策纲要》;紧接着,近卫内阁又确立了自中国向东南亚地区扩张的南进政策。因此,近卫所倡导的“一亿一心”,无非就是要日本国民以及殖民地的人们一起,为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卖命。此后,作为宣传,日本还曾出现过“前进!一亿斗志昂扬”“一亿国民总武装”等口号。然而,一旦胜算无望,政府又号召国民实行“一亿玉碎”,即顽抗到底或集体自杀。
上述这些用来愚弄百姓的口号,在战后虽已被抛弃,但由于战时体制下的不断鼓噪,“一亿日本”指日本全体国民的说法似乎已被普遍接受。加之,自1955年起,日本人口开始超过九千万,可以说是接近一亿。因而在现实生活中,说“一亿日本”已属正常。一些面向所有日本人推广或销售的东西,经常会以“一亿人”来命名。比如《一亿人的著作权》《一亿人的英语语法》《一亿人的茶道教养讲座》等书籍。
而“一亿总~”却不是这样。战败之初,以皇族东久迩宫稔彦王为首的内阁成立。虽在位不到两个月,该内阁却迅速拿出了“一亿总忏悔”的说辞,要日本全体国民进行反省。可惜,其号召人们反省的是日本为什么战败,而非日本为何会走上侵略道路、发动侵略战争。当然,日本国民是应该反省,因为他们曾经盲从。但核心的问题在于,他们所盲从的对象——昭和天皇对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东久迩稔彦此举显然有意模糊战争责任,妄图为昭和天皇开脱罪责。
战后,“一亿总~”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则源自评论家大宅壮一的“毒舌”。1956年,大宅壮一批评人们痴迷电视,认为这将导致想象力与思维水平低下。为了达到讽刺的效果,他刻意模仿“一亿总忏悔”的用法,说:“尽是些低俗的节目,如此下去,将会一亿总白痴化。”其实,当时的日本虽已进入“家庭电气化时代”,但电视还未全面普及,电视台也只有三家,电视节目更不是从早到晚地播放。然而,眼光独具、语言犀利的大宅壮一却从一些细节中看出了倾向,并做了预言性的评判。在大宅的名人效应下,“一亿总白痴化”很快成了新的流行语,即便在今天好像也不过时。此后,“一亿总~”被频繁地使用,且多与揶揄或批评联系在一起,如“一亿总评论家时代”“一亿总中流”《一亿总天才论》《一亿总忧郁社会》和《底层老人:一亿总老后倒塌的冲击》等,各种相关用法可谓是层出不穷。
这当中,“一亿总中流”的说法虽看似平和,但究其内容则可了解,日本人对自己处于“中间阶层”的看法,与当时日本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是有一定落差的。而在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之后的今天,日本更是面临着向“一亿总下层”社会滑落的危险,对于“一亿总中流”一说,日本人的心中应该是有些五味杂陈的。
不能少了历史的清醒
在此基础上,再来看“一亿总活跃社会”这一口号便不难理解,由于它意在号召而非批评,所以追根溯源来看,人们将其与战时的记忆联系到一起也属自然。安倍对此感到纳闷,凸显出的则是其历史意识的淡薄,抑或其故意回避历史的态度。就其内容来看,作为安倍“新三支箭”政策,即提振经济、支持儿童培育和改善社会保障的目标,建设“一亿总活跃社会”是希望创造出让全体国民都有施展才能的舞台与机会,其中也包括遏制人口的继续减少、制定老龄化社会对策等,使日本的人口在未来几十年也能维持在一亿左右。应该说,愿望是好的,但更为关键的还是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与正确的行动。因为,历史的经验早已证明:要实现这些,光靠口号肯定不行,靠殖民侵略更不可能。
尽管安倍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迄今已召开了9次“一亿总活跃国民会议”、制定了“一亿总活跃社会计划”等,但仅以解决儿童“入托难”问题的情况来看,其进展仍步履维艰。今年初,一位年轻的母亲因孩子没能上成托儿所而在网络上气愤地质问:“这算什么呀?日本!根本就不是一亿总活跃社会。”一声“没上成托儿所。日本,去死吧!”的怒吼,将日本全国有两万多名儿童无处上托儿所的难题抛上了台面。此后,相关的部门看似都在积极地行动,但“入托难”既有保育员人数不足和待遇偏低的问题,亦涉及场地、资金补助等方面的欠缺,要想短期内予以解决,绝非易事。可反过来,这又关系到更多的女性能否走上社会“活跃”的问题。为加速建成“一亿总活跃社会”,安倍政府新近还推出了“实现向未来投资的经济对策”,至于效果如何,则有待进一步观察。
顺便提及,针对安倍的“一亿总活跃社会”,在野的民进党曾批评他在理念上抄袭。民进党此前曾提出这样一个政策口号——创造“人皆有用有为的社会”。
看来,现在说“一亿日本”并没有错,但怎样说才不会招致批评,还真不能少了历史的清醒。
(作者为南开大学日语系副教授)
“一亿”的历史渊源
一亿,看起来不过是个数字,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日语中“一亿”的含义与用法已被延展。无论是三省堂出版的《大辞林》,还是岩波书店出版的《广辞苑》,对于“一亿”,除解释为一万的一万倍外,皆指出:因为几乎与日本的人口数量(一亿)相当,所以也被用于表示“日本全体国民”之意。两辞典还列举了“一亿总忏悔”“一亿一心”“一亿玉碎”等示例,而这几个说法也正是当年的流行语。“一亿一心”出现在1940年,是最早产生的与“一亿”有关的流行语,而“一亿玉碎”与“一亿总忏悔”则出现在日本战败投降的1945年。由此,“一亿”的历史渊源似乎已不难看出。以“一亿一心”为例,作为战时号召国民团结一致的口号,在1940~1945年间,仅在《读卖新闻》一家报纸上它就出现了近150次,且其中有60余次是出现在头版上,使用频率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从现实来看,说“一亿日本”是名实相符的。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2016年4月1日的统计,目前日本人口数量确实是一亿,确切地说是1.2699亿。那么,日本的人口是何时实现过亿的呢?日本居民登记的相关资料显示,1966年3月31日,日本人口突破一亿。而“一亿一心”出现的1940年,日本国内的人口不过才7311万。其所号称的“一亿”,是在日本本土之外,将其所强占的殖民地,包括朝鲜、台湾、库页岛南部等地区的人口计算在内的结果。当时,日本称自己国内为“内地”,将其海外殖民地统称为“外地”。日本1940年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所谓的“外地”人口为3211万人。如此看来,在当时日本凑出的“一亿”人口背后,隐藏着其向外侵略扩张的历史事实。战败后,日本被打回原形。1946年的统计显示,日本总人口为7311万人,这当中,男性3490万人,女性3820万人,男性人口比女性少了330万。男女人数的较大差异,与日本穷兵黩武、发动侵略战争是脱不了干系的。
“一亿~”与“一亿总~”
“一亿一心”一词出自1940年9月时任首相近卫文麿就《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发表的演说。此前两个月,再度组阁的近卫政府通过了以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和确立国防国家体制为主轴的《基本国策纲要》;紧接着,近卫内阁又确立了自中国向东南亚地区扩张的南进政策。因此,近卫所倡导的“一亿一心”,无非就是要日本国民以及殖民地的人们一起,为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卖命。此后,作为宣传,日本还曾出现过“前进!一亿斗志昂扬”“一亿国民总武装”等口号。然而,一旦胜算无望,政府又号召国民实行“一亿玉碎”,即顽抗到底或集体自杀。
上述这些用来愚弄百姓的口号,在战后虽已被抛弃,但由于战时体制下的不断鼓噪,“一亿日本”指日本全体国民的说法似乎已被普遍接受。加之,自1955年起,日本人口开始超过九千万,可以说是接近一亿。因而在现实生活中,说“一亿日本”已属正常。一些面向所有日本人推广或销售的东西,经常会以“一亿人”来命名。比如《一亿人的著作权》《一亿人的英语语法》《一亿人的茶道教养讲座》等书籍。
而“一亿总~”却不是这样。战败之初,以皇族东久迩宫稔彦王为首的内阁成立。虽在位不到两个月,该内阁却迅速拿出了“一亿总忏悔”的说辞,要日本全体国民进行反省。可惜,其号召人们反省的是日本为什么战败,而非日本为何会走上侵略道路、发动侵略战争。当然,日本国民是应该反省,因为他们曾经盲从。但核心的问题在于,他们所盲从的对象——昭和天皇对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东久迩稔彦此举显然有意模糊战争责任,妄图为昭和天皇开脱罪责。
战后,“一亿总~”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则源自评论家大宅壮一的“毒舌”。1956年,大宅壮一批评人们痴迷电视,认为这将导致想象力与思维水平低下。为了达到讽刺的效果,他刻意模仿“一亿总忏悔”的用法,说:“尽是些低俗的节目,如此下去,将会一亿总白痴化。”其实,当时的日本虽已进入“家庭电气化时代”,但电视还未全面普及,电视台也只有三家,电视节目更不是从早到晚地播放。然而,眼光独具、语言犀利的大宅壮一却从一些细节中看出了倾向,并做了预言性的评判。在大宅的名人效应下,“一亿总白痴化”很快成了新的流行语,即便在今天好像也不过时。此后,“一亿总~”被频繁地使用,且多与揶揄或批评联系在一起,如“一亿总评论家时代”“一亿总中流”《一亿总天才论》《一亿总忧郁社会》和《底层老人:一亿总老后倒塌的冲击》等,各种相关用法可谓是层出不穷。
这当中,“一亿总中流”的说法虽看似平和,但究其内容则可了解,日本人对自己处于“中间阶层”的看法,与当时日本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是有一定落差的。而在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之后的今天,日本更是面临着向“一亿总下层”社会滑落的危险,对于“一亿总中流”一说,日本人的心中应该是有些五味杂陈的。
不能少了历史的清醒
在此基础上,再来看“一亿总活跃社会”这一口号便不难理解,由于它意在号召而非批评,所以追根溯源来看,人们将其与战时的记忆联系到一起也属自然。安倍对此感到纳闷,凸显出的则是其历史意识的淡薄,抑或其故意回避历史的态度。就其内容来看,作为安倍“新三支箭”政策,即提振经济、支持儿童培育和改善社会保障的目标,建设“一亿总活跃社会”是希望创造出让全体国民都有施展才能的舞台与机会,其中也包括遏制人口的继续减少、制定老龄化社会对策等,使日本的人口在未来几十年也能维持在一亿左右。应该说,愿望是好的,但更为关键的还是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与正确的行动。因为,历史的经验早已证明:要实现这些,光靠口号肯定不行,靠殖民侵略更不可能。
尽管安倍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迄今已召开了9次“一亿总活跃国民会议”、制定了“一亿总活跃社会计划”等,但仅以解决儿童“入托难”问题的情况来看,其进展仍步履维艰。今年初,一位年轻的母亲因孩子没能上成托儿所而在网络上气愤地质问:“这算什么呀?日本!根本就不是一亿总活跃社会。”一声“没上成托儿所。日本,去死吧!”的怒吼,将日本全国有两万多名儿童无处上托儿所的难题抛上了台面。此后,相关的部门看似都在积极地行动,但“入托难”既有保育员人数不足和待遇偏低的问题,亦涉及场地、资金补助等方面的欠缺,要想短期内予以解决,绝非易事。可反过来,这又关系到更多的女性能否走上社会“活跃”的问题。为加速建成“一亿总活跃社会”,安倍政府新近还推出了“实现向未来投资的经济对策”,至于效果如何,则有待进一步观察。
顺便提及,针对安倍的“一亿总活跃社会”,在野的民进党曾批评他在理念上抄袭。民进党此前曾提出这样一个政策口号——创造“人皆有用有为的社会”。
看来,现在说“一亿日本”并没有错,但怎样说才不会招致批评,还真不能少了历史的清醒。
(作者为南开大学日语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