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蛙》是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了一个乡村女妇科医生的人生遭际,展示了中国计划生育大背景下的世间百态,嬉笑怒骂。对新老两种不同的生育观念进行了讲述,写出了当代生育观念混乱的现状。这篇文章我选择的切入点是中国社会变化。从莫言《蛙》中我们可以看出几十年时代的变化及社会变化对人多方面的影响。
关键字:生育观;生产力;改革开放;计划生育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05-01
(一)
巴尔扎克曾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一部有真正时代意义的小说中必须有作者对现实的描述、质问、思考。关注社会变化和人性变化,关注人的痛苦,人的快乐,并抱有极大的人道主义同情心给予其应有的批判。莫言的小说《蛙》就蕴含着丰富的时代背景。
作者开篇就写自己童年里的一个奇特经历—吃煤,那是1960年的事了。那时是中国的三年困难时期,是中国最艰难的三年。人民生活低下,基本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吃成为头等大事。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当然生孩子成了次要问题。自己还吃不饱,那种急切要生育的观念就暂时减退了。但饥饿贫穷对生活的压抑只是暂时的,等到时机一成熟也就是吃饱的时候人们就强烈地释放着这种热情,就如书中所言人们放开了肚皮生。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多子永远都和多福联系在一起的,从本质上讲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是一个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社会。这种经济模式的生产力很低,所需要的劳动力很大尤其是男性劳动力,但又不很稳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大。所以建立在这种生产模式上的生育观就是多生子尤其是男子,一来满足生产力对人力的需要。二来养儿防老。以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小说中人物对生育尤其是对生男孩的那种渴望,和后来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人们对其的反抗和排斥。因为在他们看来多生孩子就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自己以后的生活多了一份基本保障,因為那时的生产力还不足以让人们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有足够的信心。在这里我们姑且把这种生育观称之为“农业社会生育观”。
(二)
中国从“农业社会生育观”到“现代社会生育观”的转变是一个痛但有意义的过程。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会带来思想观念的转变,但这种变化有其自身规律,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要加快转变的过程需要多管齐下,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就加快了这种转变。关于计划生育政策对否,在此我不想做过都多评论。但就事实而言它的确有效地控制了人口,也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据有关调查在这之间中国少生了几亿人口。在我看来计划生育政策能够产生作用和影响一方面是政府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但最根本的是因为这之间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变。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运动,这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的生产力。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人们的追求也逐渐提高。就像莫言在《蛙》中写李手的堂吉诃德饭馆那样“门口右侧,立着一尊真人大小的少妇铜像,两只乳房被人摸得金光闪闪”。1的确我们现在的追求已经不是那种吃饱穿暖的生活,那热闹的娘娘庙也从侧面反映我们的生活的确富裕了。而这种生活上的改变必然会对人们的生育观产生影响。我想这种影响有两种方面,一就像《蛙》中描写的那样使人们的生育观发生混乱,另一种是人们对生育观对养育下一代的全新认识。
莫言在《蛙》第七章中借撑筏的年轻人的口真实地反映了当前一部分人对生育所持的观念“袁大叔是拿养牛蛙做幌子呢!他真正的生意是帮人养娃娃”。“说好听的呢叫代孕中心,说不好听的呢!就是弄了一帮女人帮那想生孩子的人怀孕生孩子”。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产力的进步并没有带来生育观的进步反而带来了混乱。在我个人看来,这是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一种反应,是一个部分现象,暂时现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和进步这种现象将会越来越少。生活的富裕会带来两种变化一种进步一种堕落,我们希望社会观念进步,但社会永远不可能纯粹。在金钱的大浪拍打下必然有一部分人走向堕落,就像书中所写的那样对生育观的扭曲认识。这种生育观并不是对下一代的责任,也不是为未来生活买保险,因为他们本身很富有没有这种必要。在他们看来生育就是一个性欲发泄和肉欲发泄。在吃喝无忧的当下这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生育观点。他们生儿只是养儿让他们无忧吃喝,有钱花,有车开,而不是育儿。因为他们生儿的初衷就没有责任的概念。他们认为钱可以包办一切,包括生儿养儿。很难想象“二奶”生的孩子将来会如何认定自己的身份。这也是当下社会的一个忧虑。
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了可喜现象。随着生活和生产力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也日益完善合理。现在很多夫妇认为孩子不需要多生,但要善养。有很多人对社会上家长让孩子上这班上那班持批评态度,但我认为没有必要,这只是一种社会现象。但从这种现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以下两种结论:一现在人们却是富裕了。否则不会拿出钱让孩子上这样的班 ,而且这种班的费用往往不小。二是人们对养儿的观念改变了。人们不再是一味生孩注重数量,而是转向对孩子进行高质量的教育。我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观念会获得更大的认同。
(三)
生产力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生产力决定生育观。从《蛙》中所描写的情况我们可更实在地感受到这种规律的作用。当前是一个关键时期,是关系到中国是否能够崛起的时期,也是各种矛盾问题多发时期。不论别人怎么说,怎么评论。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解决当前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就是发展,包括人口问题。
参考文献:莫言:《蛙》[M] ,2012,上海文艺出版社
第一作者简介:冯晓博(1992-),男,汉,河南许昌人,本科,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学。
关键字:生育观;生产力;改革开放;计划生育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05-01
(一)
巴尔扎克曾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一部有真正时代意义的小说中必须有作者对现实的描述、质问、思考。关注社会变化和人性变化,关注人的痛苦,人的快乐,并抱有极大的人道主义同情心给予其应有的批判。莫言的小说《蛙》就蕴含着丰富的时代背景。
作者开篇就写自己童年里的一个奇特经历—吃煤,那是1960年的事了。那时是中国的三年困难时期,是中国最艰难的三年。人民生活低下,基本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吃成为头等大事。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当然生孩子成了次要问题。自己还吃不饱,那种急切要生育的观念就暂时减退了。但饥饿贫穷对生活的压抑只是暂时的,等到时机一成熟也就是吃饱的时候人们就强烈地释放着这种热情,就如书中所言人们放开了肚皮生。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多子永远都和多福联系在一起的,从本质上讲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是一个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社会。这种经济模式的生产力很低,所需要的劳动力很大尤其是男性劳动力,但又不很稳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大。所以建立在这种生产模式上的生育观就是多生子尤其是男子,一来满足生产力对人力的需要。二来养儿防老。以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小说中人物对生育尤其是对生男孩的那种渴望,和后来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人们对其的反抗和排斥。因为在他们看来多生孩子就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自己以后的生活多了一份基本保障,因為那时的生产力还不足以让人们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有足够的信心。在这里我们姑且把这种生育观称之为“农业社会生育观”。
(二)
中国从“农业社会生育观”到“现代社会生育观”的转变是一个痛但有意义的过程。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会带来思想观念的转变,但这种变化有其自身规律,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要加快转变的过程需要多管齐下,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就加快了这种转变。关于计划生育政策对否,在此我不想做过都多评论。但就事实而言它的确有效地控制了人口,也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据有关调查在这之间中国少生了几亿人口。在我看来计划生育政策能够产生作用和影响一方面是政府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但最根本的是因为这之间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变。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运动,这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的生产力。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人们的追求也逐渐提高。就像莫言在《蛙》中写李手的堂吉诃德饭馆那样“门口右侧,立着一尊真人大小的少妇铜像,两只乳房被人摸得金光闪闪”。1的确我们现在的追求已经不是那种吃饱穿暖的生活,那热闹的娘娘庙也从侧面反映我们的生活的确富裕了。而这种生活上的改变必然会对人们的生育观产生影响。我想这种影响有两种方面,一就像《蛙》中描写的那样使人们的生育观发生混乱,另一种是人们对生育观对养育下一代的全新认识。
莫言在《蛙》第七章中借撑筏的年轻人的口真实地反映了当前一部分人对生育所持的观念“袁大叔是拿养牛蛙做幌子呢!他真正的生意是帮人养娃娃”。“说好听的呢叫代孕中心,说不好听的呢!就是弄了一帮女人帮那想生孩子的人怀孕生孩子”。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产力的进步并没有带来生育观的进步反而带来了混乱。在我个人看来,这是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一种反应,是一个部分现象,暂时现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和进步这种现象将会越来越少。生活的富裕会带来两种变化一种进步一种堕落,我们希望社会观念进步,但社会永远不可能纯粹。在金钱的大浪拍打下必然有一部分人走向堕落,就像书中所写的那样对生育观的扭曲认识。这种生育观并不是对下一代的责任,也不是为未来生活买保险,因为他们本身很富有没有这种必要。在他们看来生育就是一个性欲发泄和肉欲发泄。在吃喝无忧的当下这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生育观点。他们生儿只是养儿让他们无忧吃喝,有钱花,有车开,而不是育儿。因为他们生儿的初衷就没有责任的概念。他们认为钱可以包办一切,包括生儿养儿。很难想象“二奶”生的孩子将来会如何认定自己的身份。这也是当下社会的一个忧虑。
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了可喜现象。随着生活和生产力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也日益完善合理。现在很多夫妇认为孩子不需要多生,但要善养。有很多人对社会上家长让孩子上这班上那班持批评态度,但我认为没有必要,这只是一种社会现象。但从这种现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以下两种结论:一现在人们却是富裕了。否则不会拿出钱让孩子上这样的班 ,而且这种班的费用往往不小。二是人们对养儿的观念改变了。人们不再是一味生孩注重数量,而是转向对孩子进行高质量的教育。我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观念会获得更大的认同。
(三)
生产力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生产力决定生育观。从《蛙》中所描写的情况我们可更实在地感受到这种规律的作用。当前是一个关键时期,是关系到中国是否能够崛起的时期,也是各种矛盾问题多发时期。不论别人怎么说,怎么评论。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解决当前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就是发展,包括人口问题。
参考文献:莫言:《蛙》[M] ,2012,上海文艺出版社
第一作者简介:冯晓博(1992-),男,汉,河南许昌人,本科,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