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影响工商管理类专业分流的探索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c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海南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自2015年开始推行“大类招生”变革。调查发现目前专业分流过程中存在分流依据相对单一、分流时间不够科学、分流指导工作不足、学生对专业情感认知滞后、班级归属感低等问题。学校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理念,加强对学生的志愿引导和分流前后的教学管理,实施弹性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人才供给质量。
  关键词: 工商管理类专业 大类招生 专业分流
  一、研究背景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全国掀起调整经济结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革命。企业转型、创新发展,必须有人才支撑。高校要积极进行供给侧改革,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调整学科布局和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教育模式,正是近年来高校探索培养实用新型人才,缓解人才供需错位矛盾的有意义的改革实践。
  二、“大类招生”模式的主要做法
  2001年北京大学首创推出“元培计划”,随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纷纷效仿,推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2017年清华大学宣布所有本科专业开始大类招生。“大类招生”作为高考改革的一种探索,已逐渐成为高校招生的主流方式。
  目前我国高校“大类招生”主要分为五种类别:(1)在同一院系中不分专业,只按院系招生培养;(2)在一级学科内大类招生培养;(3)跨学科相近专业大类招生培养;(4)不分院系也不分专业的大类招生培养;(5)采取“基地班”、“实验班”形式等。
  “大类招生”模式有着特有的众多优势。从学生的角度看:(1)经过一两年的通识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结合自身的兴趣及特征选择专业,可降低专业选择的盲目性[1];(2)自主选择专业的愿望达成,可充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3)可提升学生文化修养,有利于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4)提高学生兴趣与未来就业结合的匹配度,避免出现学非所用的局面。从学校的角度看:(1)有利于整合师资、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2];(2)有利于综合多学科优势,平衡冷热专业,促进学科专业的发展;(3)不同学科之间的生源竞争,有利于促进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4)学校要更准确地预测社会发展的趋势,使所开设专业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
  三、海南大学工商管理“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实证分析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海南大学自2015年开始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行“大类招生”。但是由于刚开始尝试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处在探索阶段,在专业分流、学生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办学经验明显不足。因此,本课题组借助问卷星网站,对海南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大类招生的直观感受与满意度,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85份。其中大一占4.58%;大二占53.75%;大三36.67%;大四占5%。已完成专业分流的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一)海南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偏好分析
  1.学生选择分流专业的依据
  调查结果显示,海南大学工商管理类学生选择分流专业时主要考虑专业发展前景(82.92%)和个人兴趣(79.58%),而考虑亲朋意见(34.58%)、专业老师讲课好(23.33%)、随大流(7.92%)、学习容易(7.92%)、保研有优势(6.67%)等的学生比例少很多。这与学者杨戈宁等(2016)对南昌大学经管类专业的研究结果相同[3]。表明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日益重视就业的问题,父母亲朋对孩子专业选择的影响与干预日趋减少。
  2.学生对大类招生的认同度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工商管理类学生对“大类招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影响给予了正面评价。认为通过前两年的广度学习各学科知识,可加深对各行业的认知,帮助了解自己想从事的领域,从而提前做好各种准备。但有近38%的学生认为“大类招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选择没有给予多大指导性建议,反而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更加迷茫困惑。
  (二)海南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分流过程存在的不足
  1.学生的选择空间较小
  从海南大学经管学院专业分流方案可以看出,学生只能在所属学科大类中的专业进行选择。如工商管理类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五个专业,能选择的专业很有限。如果学生在入校前由于认识偏差等原因误选学科大类,选上心仪专业的机会就很小。尽管学生在第二学期开学初有机会跨学科大类或跨院系转专业,但由于转专业有非常严格的成绩和比例限制,最终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实现转专业愿望。
  2.分流依据相对单一
  目前海南大学经管学院专业分流主要坚持“自愿报名、成绩优先、专业容量”相结合的原则。由于专业分流时主要依据的是考试绩点,学生为了应对“热门专业”的筛选,埋头于主干课程学习,与专业选择结果无关的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基本放弃,对不属于心仪专业的课程学习则抱着消极应付的态度,违背大类招生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初衷。
  3.分流的时间安排不够科学
  海南大学经管学院目前专业分流时间过早且过短。以2016级为例,虽然第三学期开设了各分支专业的原理课程,如会计学基础、工商管理概论、人力资源管理导论等。但第三周开始试分流时,这些课程才开始授课,学生对相关学科体系仍未有清晰认知。而且从公布专业分流方案到公布预分流名单只有一个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短,很容易跟风。
  4.学院的指导工作有待加强
  该学院只是将专业分流的方案传达到各个班级,同时举办专业分流动员大会,由各專业负责人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及发展动态等。一个专业寥寥二十分钟的介绍,对学生的帮助其实并不大。调查发现,40.83%的学生认为目前学院对专业分流的工作指导仅达到了解目的,27.08%的学生认为比较模糊。近四成学生的专业选择是完全盲目的,只是道听途说这个专业前景不错或者专业老师不错做出选择。   (三)海南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分流后的效果分析
  1.分流后的学生满意度不高
  海南大学经管学院出于平衡冷热专业、争取优质生源的目的,把“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打包成一个大类。学校的初衷是好的,但实施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入选会计、财务管理等“热门”专业的学生抱怨前面的通识教育占用过多时间,分流后只有一年多时间学习专业课,基础打不扎实。一些进入“冷门”专业的学生存在失落情绪。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3.33%学生对分流结果感觉基本满意,36.25%的学生感觉一般,30.42%的学生感觉不满意。
  2.学生对专业情感认知滞后
  部分学生在专业分流前由于归属不明确,无法全身心投入专业学习;专业分流后,刚开始培养对本专业的了解与认知,却已经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冲刺阶段。学生每天都要完成一波波任课老师布置的作业与学习任务,个个疲于奔命,叫苦连天。对专业的情感认知滞后于专业学习的主观要求,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专业素养的培养不利。
  3.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调查显示,66.67%的学生认为专业分流中存在忽略自身发展特质,盲目从众选择“热门”专业现象。部分学学虽然入选“热门”专业,但因发现课程安排与预期不符,大大影响学习兴趣。“冷门”专业的学生本身就存在抵触情绪。由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课堂整体氛围较差,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恶性循环。
  4.学生的班级归属感低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大一是新生培养感情的最佳阶段。但在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前学生对所属班级会有一种临时心态,班集体的荣誉感不强。专业分流后,直接进入紧张的专业学习阶段,但学生还要重新经历认识和熟悉过程,影响班集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调查结果显示,42.5%的学生认为对班级缺乏归属感,适应新班级需要更多时间。
  四、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分流工作的改进对策
  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合适人才的重任。在供给侧改革大潮下,工商管理“大类招生”模式应该以社会要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把重心放在培养“专业对口,适销对路”的复合实用人才上,确保“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机制长期有效畅通。
  (一)提高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度
  学生普遍反映专业分流时间过迟,没有足够的时间系统深入地进行专业学习,前面所学课程过于宽泛,与分流后专业关联性不强,没有价值。这与“大类招生”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因此,应加强新生的引导教育,让学生明白开展通识教育,虽然从短期内看不到功利性的实用价值,但长期来看是自我人格与文化底蕴的滋养、熏陶与提升,是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复合型知识的毕业生有着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与社会适应力。
  (二)做好专业分流的志愿引导工作
  一方面从新生入学起就要抓好专业介绍工作,让学生清楚了解各专业的学科差异。学院可指派专人负责信息咨询,包括专业发展方向、教学特点、师资力量等;开设新生导学论,介绍各专业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从业体会等;组织专业分流讲座或新老学生见面会,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心仪专业。另一方面应帮助学生认知自身能力、性格优势和兴趣点。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请心理专家、职业生涯咨询专家坐诊等手段,帮助学生明晰自身特长和职业发展方向,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三)加强专业分流前后的教学管理
  社会认同理论与群体风气理论认为,组织成员会受到群体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良好的班风学风对学生行为的正面培养与塑造至关重要。专业分流前,可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学长作为新生之友,加强对学生专业选择的个性化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对专业分流的困惑问题。分流后要指定认真负责、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担任班主任,尽快扭转学风、班风,抓紧时间打好专业基础。尤其是要做好对“冷门”专业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通过举办各种知识竞赛、知识讲座、学习交流会等,营造浓厚的专业学习氛围,提高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四)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理念
  学生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的密切配合,因此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体会和感受。调查发现,71.25%学生希望专业分流后,做到专业化定制课程;60.83%的学生希望实行导师制管理;47.5%学生希望实行小班教学;42.08%的学生希望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编排课表。超过一半的学生希望教师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实施体验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新的教学手段。因此,海南大学经管学院应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學模式等环节做到为学生个性的释放与能力的完善提供指导和助力,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效果。
  (五)实行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工商管理类专业属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多接触社会,熟悉企业管理的现行做法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了解企业对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求,毕业后才能尽快实现无缝对接。调查发现,53.75%的学生希望在专业分流前,到大企业中参访学习;42.92%的学生希望增加第二校园经历、海外学习经历;42.5%的学生希望采取认知实习与专业实习结合的实习培养方案;37.08%的学生希望在专业分流前,到企业工作实践半年。因此,学校可实行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宽口径的人才培养体系,增加学生社会经历,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姣姣,陈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81-83.
  [2]钱保俐.高校实行大类招生模式的优化策略[J].教育评论,2015(4):43-45.
  [3]杨戈宁,张清华,樊星辰.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经管类专业分流问题研究[J].科技广场,2016(12):86-88.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独特文化。这些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化现象,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奠定基础。本文以“土家族语言与文化”这门素质教育课程为例,谈如何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融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 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高校 人文素质教育 土家族语言与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格修养、道德品质、文化知识、诚信责任、法
摘 要: “生态”一词自20世纪以来从生物学的范畴逐渐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以后,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与活力。1966年,英国学者阿什比首次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几十年的发展让“生态课堂”成为近年来教育业的热门词汇。本文探讨关于生态课堂的基本概念,并参照对比生态课堂的基本要求,思考无锡卫校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 生态课堂 语文学科 职业院校  近年来,“生态课
摘 要: 随着国内信息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各高校葡语专业逐渐开始有关改革的思考。国际上,美国在该领域成果显著,巴西和葡萄牙目前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是,就国内而言,跳出以往的教学模式,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探索新的葡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多。如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文将探讨如何将SPOC模式引入大学葡语教学之中,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葡萄
摘 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实地采访和网络采访等方法,对杭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该专业在校生的就读状况和未来打算进行广泛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两年来本专业非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较前几年已大有好转,然而与师范生相比,整体情况仍不容乐观,要加强实习锻炼、强化就业指导、调整专业课程设置、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关键词: 师范院校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 就业现状 就业建议  
摘 要: 《蒙面之城》以冷峻讥诮、干净利落、简洁而有张力的语言,给人原始的震撼和陌生感。主人公马格因追求自由离开蒙面之城,进入漫长的蒙面之旅,拉开蒙面的帷幕,寻找真实的自己。  关键词: 宁肯 《蒙面之城》 马格 自由 理想  罗曼·罗兰在《内心旅程》中说:一段漫长而沉思的生命,是一次伟大的历险。  一、马格:完成灵魂呐喊的流浪汉  1.无意识的叛逆  马格是《蒙面之城》的主人公,他一出
摘 要:《白鹿原》从不同女性命运角度出发,揭露封建宗族制度对女性的残酷压迫、传统贞操观念对女性的束缚,以及男权社会里作为生育工具低下的女性地位。白鹿原上的女性虽然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有悲剧的命运。它展现的女性悲剧不是个例,而是在封建小农经济背景下中国广大地区共同的女性之殇。  关键词:女性形象 悲剧命运 宗法制度 男权社会  《白鹿原》作为一部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为读者展示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
摘 要:作者在阅读4 Companion to Rock Art-书后,对以往岩画研究中的固有范式进行反思,探讨岩画掩护与景观、性别、阐释等理论的结合,从人类学视角下审视岩画的研究方法并提出新的观点。  关键词:岩画 研究方法 人类学  一、景观与岩画  “Landscape”,译作景观。最初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构图方式,后期被各学科赋予了复杂的意义。社会学和人类学中景观的概念强调景观概念中的人类文化
摘 要: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重要组织者,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根据江苏省144位大学生村官的调研考察,发现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工作效果不佳、保障措施匮乏、村官工作力不从心、角色定位复杂等问题,为了提高大学生村官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的工作质量,必须从
摘 要: 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塑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创新网上宣传方式,合理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激发网络正能量,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新时代思想,需要新方式。作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的共青团,应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拓展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思想引领道路。本文旨在挖掘新媒体的特点,分析本校以新媒
摘 要: 阮大铖在戏剧《春灯谜》的创作中将其对晚明形势的判断寄寓于剧情设定。中唐时代的历史定位既是晚明内忧外患、政治黑暗的现实折射,又传达出阮大铖对明必不速亡的乐观态度,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面对“流贼”横恣与外族入侵的晚明现实,阮大铖在剧中表现出“以抚为主,以贼御寇”的思想,与晚明实际的军事现实存在差距。  关键词: 阮大铖 《春灯谜》 晚明  一、引言  《春灯谜》是一部由阮大铖所创的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