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军队开展的医疗救护工作当中,军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成果——由总后勤部卫生部于2001年启动建设、2003年投入使用、基于卫星通信模式的“全军远程医疗网”,首次应用于这种高强度、大规模的实战,并发挥了重要的应急救援作用。而且,有一些重要作用和价值,是投入抗震救灾实战后才显现的,用总后勤部卫生部信息中心主任宁义的话来说,“是平时没想到的”。
这不得不教人回想起,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的过程中,军队医院、军队卫生信息系统,同样发挥了十分突出的作用。
当时,总后勤部卫生部信息中心因为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被传为佳话。他们临危受命,要在7天内为小汤山医院建设起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包括从硬件采购、布线、硬件安装,到软件系统的部署、调试等。而之所以能够很快将所有应用顺利开通,就是因为军队卫生系统拥有一套十分成熟、在军队广为应用的医院信息系统(HIS)。不仅如此,随后入驻小汤山医院的军队医护人员,对于这套系统早已谙熟,由此演绎了一个“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则能胜”的完美故事。
这套HIS系统,是总后勤部卫生部于1995年9月启动的“军字一号工程”的直接成果,没想到能够在那种紧急状态下发挥了作用。
两次“没想到”,两次危难时刻显身手。历史就是这样惊人地相似。
为什么军队卫生信息系统能够屡次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除了军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作风外,根本的原因有二: 其一,军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始终紧扣军队最高使命,以应对极端条件为信息化项目的优先考虑目标; 其二,军队所具备的高度集中的指挥协调机制,确保了每一套信息系统都是在集中优势资源的条件下开发出来的,并且可以迅速推广应用,真正体现了信息化的基本规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军队卫生信息化经验值得借鉴。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大中城市都在上应急系统、搞应急联动,有的还把“架子”搭得很大,但能不能真正派上用场?恐怕未必。从“军字一号工程”到“全军远程医学网”的经验看,应急系统的基本特点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所谓“养兵千日”,并不是单纯地将信息系统“养”起来,而是要让它们变身为常态应用。危难时刻显身手,一般都不是偶然的,而是训练有素的结果。那些能够真正发挥应急功能的IT系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