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在大理白族众多的名食特产中,最受旅游者喜爱的是那味美香酸、食而不腻的白族传统佳肴——酸肝。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来到了号称“凤凰之乡”的云南省洱源县凤羽乡的一户白族农家,吃到了味美酸香的吹肝,又名“酸肝”,其美味久久不肯散去,令人吃了还想再吃。据说,生活在洱海之源的白族凤羽乡,家家户户都能做这道传统佳肴。然而,要做到色、香、味俱全,却大有讲究。首先,在制作的时间上,要选择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这天,农家主妇要到集镇上买回新鲜的猪肝,然后,用一节特制的6寸长的空心竹管插入猪肝主管内,接着用嘴将气通过竹管吹入猪肝,边吹边用手轻轻拍打新鲜猪肝,同时,把早已配好的草果面、花椒粉、茴香、辣椒、食盐、酸醋、酱油、生姜、大蒜汁等混合佐料,一勺勺灌入猪肝内,最后,用麻线把猪肝主管口扎紧,挂在阴凉通风处晾干。一月之余,即可食用。食时,将酸肝洗净后,便可放入水中煮,亦可蒸。熟了的酸肝,香酸味四溢,美味独特,令人垂涎不止。
酸肝取出后,切成薄片,拌上葱花、芫荽与杨梅酱等调料品,即可食用。这道菜是凤羽一带的白族待客必备的佳肴。
这道菜在上桌待客时也非常之讲究,装盘时,不多不少,每位宾客只能6片。关于这一有趣的习俗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唐朝初年,洱海一带居住着6个比较大的少数民族部落,历史上把他们称作“六诏”。这就是彝族和白族人的始祖。当时,每年向唐王朝进贡礼品的时候,总要每诏出一份,共6份礼。大唐的回礼也是每诏一份,所以,白族人民依照先祖留下的习俗待客,加上这里的白族人民通晓汉语,他们能够常常用汉语中的谐音字,取吉利蕴意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所以,“六六三十六,贵客有福又有禄”,以此数待客,成了白族人民热情友好的美德象征。
关于美食酸肝,这里还流传着一段轶闻佳话。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2月,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来考察被称为“地下石林”的清源洞时,凤羽的尹土司就用这酸肝来款待他,他食后大将赞颂,并在他的笔记体小说《滇游日记》中写道:“酸肝味美,增食也,余食之,开胃,白人以六待宾。妙也……”从此,这道名食逐渐成为凤羽白族人民待客和馈赠亲友的必备佳品之一。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来到了号称“凤凰之乡”的云南省洱源县凤羽乡的一户白族农家,吃到了味美酸香的吹肝,又名“酸肝”,其美味久久不肯散去,令人吃了还想再吃。据说,生活在洱海之源的白族凤羽乡,家家户户都能做这道传统佳肴。然而,要做到色、香、味俱全,却大有讲究。首先,在制作的时间上,要选择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这天,农家主妇要到集镇上买回新鲜的猪肝,然后,用一节特制的6寸长的空心竹管插入猪肝主管内,接着用嘴将气通过竹管吹入猪肝,边吹边用手轻轻拍打新鲜猪肝,同时,把早已配好的草果面、花椒粉、茴香、辣椒、食盐、酸醋、酱油、生姜、大蒜汁等混合佐料,一勺勺灌入猪肝内,最后,用麻线把猪肝主管口扎紧,挂在阴凉通风处晾干。一月之余,即可食用。食时,将酸肝洗净后,便可放入水中煮,亦可蒸。熟了的酸肝,香酸味四溢,美味独特,令人垂涎不止。
酸肝取出后,切成薄片,拌上葱花、芫荽与杨梅酱等调料品,即可食用。这道菜是凤羽一带的白族待客必备的佳肴。
这道菜在上桌待客时也非常之讲究,装盘时,不多不少,每位宾客只能6片。关于这一有趣的习俗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唐朝初年,洱海一带居住着6个比较大的少数民族部落,历史上把他们称作“六诏”。这就是彝族和白族人的始祖。当时,每年向唐王朝进贡礼品的时候,总要每诏出一份,共6份礼。大唐的回礼也是每诏一份,所以,白族人民依照先祖留下的习俗待客,加上这里的白族人民通晓汉语,他们能够常常用汉语中的谐音字,取吉利蕴意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所以,“六六三十六,贵客有福又有禄”,以此数待客,成了白族人民热情友好的美德象征。
关于美食酸肝,这里还流传着一段轶闻佳话。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2月,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来考察被称为“地下石林”的清源洞时,凤羽的尹土司就用这酸肝来款待他,他食后大将赞颂,并在他的笔记体小说《滇游日记》中写道:“酸肝味美,增食也,余食之,开胃,白人以六待宾。妙也……”从此,这道名食逐渐成为凤羽白族人民待客和馈赠亲友的必备佳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