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拥有4000多年传奇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传统与现代文明在这里相融交汇,织就独特的江南,融合出美丽的人间天堂。
在这座江苏最富庶的城市,承袭着历史文化风韵的街巷,袅绕着吴侬软语,苏州人悠闲而淡定地过着安逸又精致的日子。
苏州人少有抱怨牢骚,“日子过得这么惬意,还有什么好不满足的”,这是苏州人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这样的淡定,除了一份与生俱来的文化传承,更因为建立在现实富裕基础上良好的民生保障体系,它让这座城市和她的民众更幸福和从容。
一半支出保障民生
对于幸福,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诠释。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对幸福的诠释则是,“适合的就业岗位、稳定增长的收入、良好的生态社会环境”,是“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城市发展的成果。”
蒋宏坤说:“提高百姓的幸福感,就是考量人民在发展中得到的好处多不多、大不大,满意度高不高”。
旧城改造是对民生工作的一大考验。苏州市正在开展的虎丘地区综合改造、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三大工程即是如此。
虎丘、桃花坞是苏州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但长期以来,因为周边环境较差,百姓居住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不到提升。而南环新村因为当初建设时受资金、技术的限制,不但功能陈旧,而且大都为板房结构,阳台坍塌、墙体脱落事件时有发生。
“在自己家上厕所能够看到隔壁家厨房的动静”,南环新村老居民卢瑶华提起当初的住房条件,连说“难为情”。
因为年久失修加上基础不牢,南环新村几乎所有的住户都遭遇到这样的尴尬。“楼上洗个澡,楼下水漫金山”,71岁的南环新村35栋楼居民组长朱梅芬说:“原本很和谐的邻里关系,因为漏水的问题常起纠纷。”
“这样的状况肯定与苏州的经济发展水平、百姓的生活需求、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不相符”,蒋宏坤表示,三大工程不但是对历史文化进行有效保护、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的需要,更是改善和提高百姓生活环境,让人民享受改革成果的需要。
三大工程总投资额超过230亿元,仅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工程,居民今后的住宅房回迁安置将按照建筑面积的1:1.25比例实行。
230亿元是一个什么概念?苏州市财政局的负责人透露,这相当于年市级财力的2.3倍、2011年财政预算的总支出、足够再造三条内环高架。
“在民生问题上投入再多也不为过”,蒋宏坤表示,苏州是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有条件也有必要改善三个地区落后的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投入虽然很大,但很值得。”
近年来,苏州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增量和质量在江苏省一直保持领先位置,去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全市累计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增收155.4亿元,增长20.9%。
在提升民生事业保障能力方面,苏州市财政把更多的财力用在了发展社会民生事业上。“苏州一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5年累计达1409亿”,财政局负责人介绍,2010年,全市民生投入达402亿元,占全部支出的49%。
最漂亮的房是学校
如果想了解苏州的民生观,相城是一个窗口。
“相城的发展,是苏州改革开放的缩影”,这是去年11月17日,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梁保华在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苏州组审议时说的话。
2001年,苏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年轻的相城由此诞生在古城苏州北大门。然而,那时的相城,“远看像个镇,近看像个村”,虽有“城”之名,却无“城”之实。
相城人率先提出了“以速度赢时间”,“以时间换空间”的发展理念,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与时间赛跑。带着激情和梦想,相城人迅速补上现代工业发展这一课,从原先的农田和水网中变生出一座融“水城、花城、商城”为一体的最佳生态休闲人居城。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亿元、工业总产值103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列苏州全市前列。
“在相城区的快速发展中,区委区政府一直注重民生的投入。”相城区委书记曹后灵说,低保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全部达标、充分就业三年工程、15分钟文化圈、15分钟健康圈……一项项惠民工程,已经成为一件件温暖百姓的实事。
北桥街道灵峰社区,这个刚从农村转型而来的新型社区,可算是相城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个社区通过发展工业经济和三产经济,2010年实现工业销售22亿元、社区可支配收入4128万元。
经济发展反哺民生。灵峰社区为辖区1561户居民每家购买了一份“家庭财产万全保险”,最高赔偿金额13万元。这是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后做出的决定。
灵峰社区为居民买保险不是第一次。今年6月,社区和企业共同出钱,为全社区200多家企业的13000多名职工每人买了一份工伤意外综合险,企业卖出了风险,职工获得了保障。
此前,灵峰社区就已经出台“两免三补贴”政策:每年投入375万元,实行义务教育免费、自来水定量免费和大病医疗保险补贴、农保补贴、药费差价补贴,人均减免、补贴近700元。
相城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近年来,教育已成为相城除道路、绿化外的“第三大投入行业”。在相城区“十五”、“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都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10年间,相城区两级财政用于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的经费超过25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60所。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区”是相城区落实民生政策的重要体现。在总面积496平方公里的相城区,有一张全覆盖的健康大网,全区7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配备到位。
“刚建区的时候,全区找不出一家像样的医院,只有乡镇卫生院。现在,相城区已经基本构建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区’的15分钟健康圈。”相城区卫生局局长朱建鸣说:“从相城区任何一个地方,就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不会超过一刻钟。”
相城区属于后进城区,后发优势十足,同时也遇到了失地、失水农民安置难的新问题。至2007年底,当地拆迁被征地人口已达21万人。其中,劳动年龄段的人口就达13万人之多。从2008年开始,相城区全面实施“充分就业三年工程”,政府公开承诺:三年内,全区原就业者人人有“饭碗”。全社会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99%左右,只要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都能找到工作。
据了解,相城区今年又提出了“充分就业新三年工程”。该工程要在2011年至2013年三年时间里,除了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培育一批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各类培训外,还要重点引进紧缺人才,提高该区的人才结构水平和创业成功率,把视点落在富民上。
城乡社保无缝对接
近年来,苏州市把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作为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社保城乡一体化。在保障层次上倡导均等可及;在管理服务上覆盖各类人群,为老百姓穿针引线;努力把这座“人间天堂”建设成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谐幸福的新家园。
小鲍是一名癫痫症患儿,因为常年卧病在床,2010年医疗费用达25.24万元。由于他参加了江苏省苏州市居民医保,医保基金为其支付了16.63万元。
尽管如此,经济的窘迫依然折磨着这个贫困的家庭。所幸的是,小鲍还有一个“护身符”,那就是今年初苏州市为贫困家庭量身定制的专项医疗救助体系。
近日,当工作人员将1.33万元救助款送到小鲍父亲手上时,一家人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如此算下来,小鲍的医疗费用医保结付率高达91.74%。
实现社保城乡统筹、全民覆盖是苏州市的一项创举。“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苏州建设3区3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苏州市人社局局长王庆华介绍,目前苏州市已经完善了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社保政策体系,使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5大保险更加完备规范,为各类人群设定了合适的参保方式。
同时,苏州市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实现了农保、城保制度无缝衔接,建立了多层次、广覆盖、城乡贯通、转换衔接的新机制,将农村劳动年龄段人员和农保人员纳入城镇社保体系。截至今年8月底,苏州市5万名被征地人员中劳动年龄段人员、10万名农保人员被纳入城保体系。
如今的苏州,社会保险参保对象从单位从业人员到社会无业人员、从户籍人员到外来人员、从少儿到耄耋、从洋打工到自由职业者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目前,苏州市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5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36.84万人、417.47万人、308.37万人、307.83万人、271.17万人,遥遥领先江苏省内其他城市。
苏州市的养老负担无疑是沉重的。有资料显示,苏州在1982年就步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早了18年。根据该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委研究室、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共同完成的一份题为《改革开放三十年苏州人口发展回顾与启示》的报告预测:到2030年苏州老年人口总量将上升到247.7万,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上升至37.4%。
从2005年起,国家7年内8次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每逢调整,苏州市总是在江苏全省率先完成并发放到位,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到退休人员手里。据统计,从“十五”末至 “十一五”末,苏州市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从每月826元提高到1666元,5年翻了一番。
在实现医疗保险对城乡居民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的基础上,苏州市医疗保险从费用结付到基金监管,从普惠全民到特病特困,实现了快速发展,为老百姓撑起坚实的健康“保护伞”。据统计,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医疗费用个人负担率从2001年的40.2%,下降至目前的21.57%,達到了国际公认的合理负担水平。
在这座江苏最富庶的城市,承袭着历史文化风韵的街巷,袅绕着吴侬软语,苏州人悠闲而淡定地过着安逸又精致的日子。
苏州人少有抱怨牢骚,“日子过得这么惬意,还有什么好不满足的”,这是苏州人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这样的淡定,除了一份与生俱来的文化传承,更因为建立在现实富裕基础上良好的民生保障体系,它让这座城市和她的民众更幸福和从容。
一半支出保障民生
对于幸福,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诠释。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对幸福的诠释则是,“适合的就业岗位、稳定增长的收入、良好的生态社会环境”,是“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城市发展的成果。”
蒋宏坤说:“提高百姓的幸福感,就是考量人民在发展中得到的好处多不多、大不大,满意度高不高”。
旧城改造是对民生工作的一大考验。苏州市正在开展的虎丘地区综合改造、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三大工程即是如此。
虎丘、桃花坞是苏州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但长期以来,因为周边环境较差,百姓居住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不到提升。而南环新村因为当初建设时受资金、技术的限制,不但功能陈旧,而且大都为板房结构,阳台坍塌、墙体脱落事件时有发生。
“在自己家上厕所能够看到隔壁家厨房的动静”,南环新村老居民卢瑶华提起当初的住房条件,连说“难为情”。
因为年久失修加上基础不牢,南环新村几乎所有的住户都遭遇到这样的尴尬。“楼上洗个澡,楼下水漫金山”,71岁的南环新村35栋楼居民组长朱梅芬说:“原本很和谐的邻里关系,因为漏水的问题常起纠纷。”
“这样的状况肯定与苏州的经济发展水平、百姓的生活需求、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不相符”,蒋宏坤表示,三大工程不但是对历史文化进行有效保护、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的需要,更是改善和提高百姓生活环境,让人民享受改革成果的需要。
三大工程总投资额超过230亿元,仅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工程,居民今后的住宅房回迁安置将按照建筑面积的1:1.25比例实行。
230亿元是一个什么概念?苏州市财政局的负责人透露,这相当于年市级财力的2.3倍、2011年财政预算的总支出、足够再造三条内环高架。
“在民生问题上投入再多也不为过”,蒋宏坤表示,苏州是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有条件也有必要改善三个地区落后的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投入虽然很大,但很值得。”
近年来,苏州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增量和质量在江苏省一直保持领先位置,去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全市累计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增收155.4亿元,增长20.9%。
在提升民生事业保障能力方面,苏州市财政把更多的财力用在了发展社会民生事业上。“苏州一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5年累计达1409亿”,财政局负责人介绍,2010年,全市民生投入达402亿元,占全部支出的49%。
最漂亮的房是学校
如果想了解苏州的民生观,相城是一个窗口。
“相城的发展,是苏州改革开放的缩影”,这是去年11月17日,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梁保华在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苏州组审议时说的话。
2001年,苏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年轻的相城由此诞生在古城苏州北大门。然而,那时的相城,“远看像个镇,近看像个村”,虽有“城”之名,却无“城”之实。
相城人率先提出了“以速度赢时间”,“以时间换空间”的发展理念,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与时间赛跑。带着激情和梦想,相城人迅速补上现代工业发展这一课,从原先的农田和水网中变生出一座融“水城、花城、商城”为一体的最佳生态休闲人居城。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亿元、工业总产值103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列苏州全市前列。
“在相城区的快速发展中,区委区政府一直注重民生的投入。”相城区委书记曹后灵说,低保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全部达标、充分就业三年工程、15分钟文化圈、15分钟健康圈……一项项惠民工程,已经成为一件件温暖百姓的实事。
北桥街道灵峰社区,这个刚从农村转型而来的新型社区,可算是相城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个社区通过发展工业经济和三产经济,2010年实现工业销售22亿元、社区可支配收入4128万元。
经济发展反哺民生。灵峰社区为辖区1561户居民每家购买了一份“家庭财产万全保险”,最高赔偿金额13万元。这是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后做出的决定。
灵峰社区为居民买保险不是第一次。今年6月,社区和企业共同出钱,为全社区200多家企业的13000多名职工每人买了一份工伤意外综合险,企业卖出了风险,职工获得了保障。
此前,灵峰社区就已经出台“两免三补贴”政策:每年投入375万元,实行义务教育免费、自来水定量免费和大病医疗保险补贴、农保补贴、药费差价补贴,人均减免、补贴近700元。
相城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近年来,教育已成为相城除道路、绿化外的“第三大投入行业”。在相城区“十五”、“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都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10年间,相城区两级财政用于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的经费超过25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60所。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区”是相城区落实民生政策的重要体现。在总面积496平方公里的相城区,有一张全覆盖的健康大网,全区7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配备到位。
“刚建区的时候,全区找不出一家像样的医院,只有乡镇卫生院。现在,相城区已经基本构建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区’的15分钟健康圈。”相城区卫生局局长朱建鸣说:“从相城区任何一个地方,就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不会超过一刻钟。”
相城区属于后进城区,后发优势十足,同时也遇到了失地、失水农民安置难的新问题。至2007年底,当地拆迁被征地人口已达21万人。其中,劳动年龄段的人口就达13万人之多。从2008年开始,相城区全面实施“充分就业三年工程”,政府公开承诺:三年内,全区原就业者人人有“饭碗”。全社会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99%左右,只要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都能找到工作。
据了解,相城区今年又提出了“充分就业新三年工程”。该工程要在2011年至2013年三年时间里,除了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培育一批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各类培训外,还要重点引进紧缺人才,提高该区的人才结构水平和创业成功率,把视点落在富民上。
城乡社保无缝对接
近年来,苏州市把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作为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社保城乡一体化。在保障层次上倡导均等可及;在管理服务上覆盖各类人群,为老百姓穿针引线;努力把这座“人间天堂”建设成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谐幸福的新家园。
小鲍是一名癫痫症患儿,因为常年卧病在床,2010年医疗费用达25.24万元。由于他参加了江苏省苏州市居民医保,医保基金为其支付了16.63万元。
尽管如此,经济的窘迫依然折磨着这个贫困的家庭。所幸的是,小鲍还有一个“护身符”,那就是今年初苏州市为贫困家庭量身定制的专项医疗救助体系。
近日,当工作人员将1.33万元救助款送到小鲍父亲手上时,一家人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如此算下来,小鲍的医疗费用医保结付率高达91.74%。
实现社保城乡统筹、全民覆盖是苏州市的一项创举。“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苏州建设3区3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苏州市人社局局长王庆华介绍,目前苏州市已经完善了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社保政策体系,使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5大保险更加完备规范,为各类人群设定了合适的参保方式。
同时,苏州市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实现了农保、城保制度无缝衔接,建立了多层次、广覆盖、城乡贯通、转换衔接的新机制,将农村劳动年龄段人员和农保人员纳入城镇社保体系。截至今年8月底,苏州市5万名被征地人员中劳动年龄段人员、10万名农保人员被纳入城保体系。
如今的苏州,社会保险参保对象从单位从业人员到社会无业人员、从户籍人员到外来人员、从少儿到耄耋、从洋打工到自由职业者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目前,苏州市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5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36.84万人、417.47万人、308.37万人、307.83万人、271.17万人,遥遥领先江苏省内其他城市。
苏州市的养老负担无疑是沉重的。有资料显示,苏州在1982年就步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早了18年。根据该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委研究室、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共同完成的一份题为《改革开放三十年苏州人口发展回顾与启示》的报告预测:到2030年苏州老年人口总量将上升到247.7万,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上升至37.4%。
从2005年起,国家7年内8次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每逢调整,苏州市总是在江苏全省率先完成并发放到位,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到退休人员手里。据统计,从“十五”末至 “十一五”末,苏州市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从每月826元提高到1666元,5年翻了一番。
在实现医疗保险对城乡居民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的基础上,苏州市医疗保险从费用结付到基金监管,从普惠全民到特病特困,实现了快速发展,为老百姓撑起坚实的健康“保护伞”。据统计,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医疗费用个人负担率从2001年的40.2%,下降至目前的21.57%,達到了国际公认的合理负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