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人天生一个个“为食猫”,观察每样事物,往往会选取一般人所难以想象的独特角度:“食唔食得嘎?(能不能吃啊?)”论道“食在广州”,换谁都可以写出厚厚一大本书。这里只想凑个美食热闹,说说广州人常挂嘴边的“为食三语”。
“为食三语”,先说说“一盅两件”。该语道的是,广州人每天迎接太阳的升起、迎接新一缕曙光的生活方式:饮早茶。“一盅两件”,源出清咸丰年间出现的“二厘馆”。所谓“二厘馆”,实属方便劳苦大众休息交流的地方,茶价只收二厘(1钱等于72厘),固有其名。“二厘馆”所消费的正是“一盅两件”:“一盅”一般用大耳粗嘴瓷壶再配个瓦茶盅,壶里所放茶叶多为“粗枝大叶”,冲出的茶味涩而缺茶香,用那时茶客的话是“最好省肠”(适宜冲洗肠胃);“两件”一般是松糕、大包、大粽、钵头饭之类价廉物美的茶点,“至紧要塞饱肚”(关键是能填饱肚子)。随着广州茶楼业的渐次兴起,“一盅两件”慢慢升格成为无分富贵尊卑的新潮生活,以至于成为整个广府民系独特的生活习俗标记,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广州人彼此早上见面仍爱说这句问候语:“饮咗茶未?”
与漫长的广州建城史相比,茶楼历史并不长。广州人记忆中最早的一家茶楼,是清乾隆元年(1736)开张于双门底(今北京路)的太昌大茶楼,该茶楼到1931年就关了门,之后出生的广州人恐怕就难知其详了。龚伯洪在《百年老店》中对它有比较详细的叙述。从年龄上看“茶楼第一”,更多的老广州人会提及成珠楼。位处河南地漱珠桥东侧(今南华西路)的成珠楼,开店于清乾隆十年(1745),至21世纪初才连同店址消逝,历经两百多年后寿终正寝,今只余下销售小凤饼(成珠楼鸡仔饼)的一间小店可让茶客缅怀旧事。
必须注意的是,成珠楼所在地是曾被美国《华尔街日报》列为“世界最富有的五十人”中的十三行商人伍秉鉴花园旧址所在地,成珠楼本身据史料记载为“伍氏富商”即伍秉鉴后人所经营。如果追溯茶楼在广州的兴起源头,与清朝政府实行“一口通商”的时间较为接近。当广州作为国家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时,为西方商人所特别垂青的茶叶亦大量地、源源不断地集散于此,茶叶在大规模的交易过程中,少量用于品饮并配上茶点,渐次形成茶楼饮茶这样一种独特的生活风景线,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清朝光绪年间,惠爱街、第十甫等商圈的繁荣,催生了茶楼业的黄金时代。大家那时上茶楼,已不光光是“饮啖茶,食个包”的单纯消费,更多是为了借助饮饮酌酌完成商业洽谈。有别于之前的“二厘馆”、茶居,新盖的茶楼顾名思义以“楼”取胜,一般盖至三层。因此,那时广州人相约饮早茶,又有“上高楼”之称。“有钱楼上楼,无钱地下踎”一说,是不同人等“一盅两件”的生动写照。
有人爱上饮早茶,就有人愿意投资茶楼业。佛山七堡乡(现石湾地区)人在清光绪年成了投资茶楼业的主力军,先是金华、利南、其昌、祥珍等茶楼做得火红火绿,其后又有“如”字号系列茶楼以茶点多样、水滚茶靓形成口碑,时称“九条鱼(如)”。爱上茶楼者,当然不是个个都有大把生意可谈,大多数人还是纯粹为了休闲需要。新茶楼于是继续开,有的甚至升级为可同时欣赏粤曲表演的曲艺茶座。到20世纪又添许多茶楼生力军,除了“九如”,还有“五心”也很有名。民国年间名气最大的,当数“四大酒家”,它们是南园(与今天的南园不是同一回事)、文园、西园和大三元。以大三元的生意做得最久,也最为广州人熟悉。1919年创建于长堤的这一老字号,进入21世纪后还是没有保留下来,只留下“大三元,一直走(酒)”以及“大三元,四围走(酒)”之说法,令老广州人在戏谑中对它凭吊。
多少老字号,都付笑谈中。也有长青树,比如陶陶居、莲香楼,原址饮茶饮到今。更有广州酒家,1937年选址文昌路开张(那时叫“西南大酒家”),经营至今,已有滨江西路、体育东路等分店开张,遂使好些广州人常说的“去广州饮茶”有了更多去处。这样年过半百的老茶楼,还有泮溪、大同、北园等,相伴追随其半个世纪的老茶客,也是广州饮早茶的一道风景。旧的去了,新的会来,点都德茶楼近年的开店火热,顺应着“一盅两件”的篇章延续。一点引来点点应,纵览今日广州的饮茶新去处,又有点点心思、点旨一盅、粤点越靓、尚点就点、饪点、又想点等等“点”字号店名的呈现,既突出了饮茶的重点在于点心,又生动有趣地传承着粤语文化。对于不少外地人来说,由每个招牌本身所引发的兴趣,从而会主动去了解这名字背后的粤语意思,这样还顺带形成一种传播粤语文化的附加效应。
“为食三语”,第二语牵扯到的是“广州三件宝”。
不同的歷史时期,广州人会用“广州三件宝”,形象化概括最吃香的三样宝贝,如“广州三件宝,医生、司机、猪肉佬”之类。与美食有关联的,先后说过两句,一是“广州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道的是这三样佐料可助烹饪一款“神仙企唔稳”(神仙闻到香味都站不住)的佳肴,鉴于今时人们饮食习惯已有改变,还是略下不表,反正知者自知。
这里说到的“广州三件宝”,是“烧鹅、靓汤、凉茶铺”。应该说,此乃广州人饮食搭配中的至爱选择。饮食兴“斩料”,所斩之料曰“烧味”,所谓烧肉、烧鸭、烧鹅、烧乳猪、烧乳鸽等,肉类经五香粉等特别调料腌制,再挂炉烧后可得上佳好味道。一只上佳的烧鹅,皮脆汁多肉质鲜,故特别为为食者所推崇,甚至成为验证食肆做粤菜水准的关键菜式。
靓汤者,老火靓汤简称也。好多人来到广州生活,粤语可以不学,老火靓汤不会不饮。老火靓汤是广州人餐桌上的心仪之物,之所以称“老火”,在于要把汤料放砂煲里用文火慢慢煲成。这尤物不光可以满足口腹之欲,其重要性还在于调理了身体机能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天人合一,以变应变。若烹饪得法,老火靓汤春季能滋润,夏季可消暑,秋季宜养阴生津,冬季助祛寒滋补,妙用无穷。深谙食客心理的酒楼食肆都喜欢搬来老火靓汤作门面,或在大堂或在大门口摆上一排砂煲大煲其汤。 “烧鹅、靓汤、凉茶铺”一说,如改成“烧鹅、汤水、凉茶铺”,或者可以更准确地道出广州人对“汤水”之渴求。若广州人哪天感觉无精打彩、舌干喉燥,不用猜,一定是缺了“汤水”的缘故。为食的广州人也许有两个胃,其中一个是专门盛“汤水”的。“汤水”涵盖的内容,还包括糖水。糖水也许属于广州人的“零食”,随时要饮,随处可饮,故各种糖水铺(亦会挂上炖品店、食糊专门店一类招牌)以不经意的方式遍布大街小巷。糖水品种,五花八门,诸如海带绿豆沙、香草红豆沙、莲子煲白合、木瓜炖雪蛤、芝麻糊、花生糊、杏仁糊、双皮奶、姜撞奶等,或清热消暑或滋润养颜,说是可以调节人们生理的多种需要,其实能调节心理需要更真。当感觉烦躁时,饮上一碗甜甜的糖水,心情也就转而甜甜。
所谓“先甜后苦”,紧跟在糖水铺后面,凉茶铺拾遗补缺,真正满足着广州人对身体保健甚至是治病的特殊需求。亚热带气候中的广州,天气炎热而多雨,形成“湿热”,自古多有瘴气,因此民间流行采用药性寒凉的中草药煲水来饮,谓之饮凉茶。为适应变化多端的天气,若不懂得常饮凉茶,对身体阴阳作点调理,人恐怕就容易生病。这一点,初到广州的内地人也许无法理解,也只有在广州生活时间稍长了,才知道做人要靠“自讨苦吃”来适应水土变化。凉茶之“凉”,不是指温度,而是其性质功效;“茶”也不是普通茶叶,而是以土产中草药熬制的汤剂。
“四大发明”,道的是四样宝贝:粥、粉、面、饭。四者皆源自谷类,属于主食,样样都能做出美味。
广州人早餐和宵夜吃粥的习惯由来已久,哪怕是普普通通一碗白粥,也可以因把握火候的缘故,煲成绵香可口的明火白粥。林林总总的粥品中,明火白粥堪称“广州第一粥”,好多广州人常常靠它润肠通便、清热下火。为使明火白粥达到更好的口感,有时还会放些瑶柱、腐皮、筒骨以文火慢煲。在这样的“粥底”基础上,可以分别以滑鸡、鱼骨腩、猪杂等,做出肉滑味鲜的各款“生滚”粥,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艇仔粥和及第粥了。
艇仔粥源自荔枝湾,历史上荔枝湾一带河涌艇仔众多,最能吃到正宗疍家所烹制的艇仔粥。艇仔粥之好吃,在于用新鲜的鱼片、葱花、蛋丝、海蛰、花生仁、浮皮、油条碎等原料,佐以滚粥冲烫粥料的独特煮粥手法,立即冲滚、稍后品尝。很不简单一碗粥,集众多食材之长,爽脆软滑兼备,令人齿颊留香。最好的艇仔粥,必须要艇仔出品艇仔食,如今由于水质原因已不可能吃到。
及第粥又叫状元及第粥,其实就是肉丸猪杂粥,据闻古代广州人进京赶考前吃了寓意状元(肉丸)、榜眼(牛膀或粉肠)、探花(腰花)的生滚粥,就会高中状元,为此还举出了林召堂、伦文叙等不同版本的民间传说例子。故事只管讲、只管听,好味道才是硬道理。除了生滚粥,更要文火煲成的柴鱼花生粥、咸骨菜干粥、皮蛋瘦肉粥、腐皮白果粥等,味道也差不到哪里去。
粉,有河粉、肠粉、拉肠、米线、濑粉等,可炒可煮可蒸,能做出酸甜苦辣等口味变化。选米、用水、磨浆等工序,决定了粉质是否够爽滑。肠粉最宜配腩汁,加上芝麻酱花生酱等不同酱汁亦各具风采。拉肠讲究粉质拉出的薄如蝉翼,裹以猪肉或牛肉或鱼片等,各具鲜美风格,裹以油条又成老广州人一直喜爱口感奇佳的“炸两”。河粉最适宜加牛肉以大火猛炒,谓之炒牛河。那年美国《洛杉矶时报》评选“年度十大食谱”,炒牛河亦入其“十大”,可证真的非常牛。
面,全国人民都在吃,都有丰富多彩的做法。曾有“中国十大面条”评出,广州人最欣赏的云吞面没被评上。上不上国之榜单不要紧,只要家门口附近开有云吞面档,“大蓉”“细蓉”任拣择,广州人做人就会很满足。吃云吞面动作要快,先尝一口大地鱼、虾皮、筒骨熬成的汤,然后试试面条够不够“嚼头”,最后再大啖嚼云吞中的肉鲜味,那种感觉一言以概之:广府味。
饭,好多外省人乍听“煲仔饭”一说,都大感惊讶,以为置身于十字坡孙二娘开的店。及至见到真相,才哑然失笑。煲仔其实是瓦煲,通过火候的把握,可充分“逼出”煲仔内的肉香和饭香。一煲不断有回头客的煲仔饭,一要选靓米,二要配菜正,三要调出惹味的“私家豉油”。台山人、恩平人在省城开的煲仔饭店,其台山黄鳝(煲仔)饭与恩平黄鳝(煲仔)饭,都成为煲仔饭中的王者,以至于谁更胜一筹一直争论了好多年,至今未有结果。煲仔饭的选择其实有好多。“秋风起,食腊味”,当然最紧要的还是一煲腊味煲仔饭。还有滑鸡饭排骨饭牛肉饭等等等等,或加窝蛋或不加,总之煲仔饭总有一款适合自己享用。不是说凡事皆有“殿堂之高,江湖之远”之论吗?煲仔饭从来不登高雅尊贵的饮食殿堂,它只存在于坊間、街市、江湖。
关于种类繁多的“四大发明”,关于“食在广州”,三天三夜写不完。食材简简单单,做法灵活变通,这就是为食的广州,这就是拥有最生猛饮食态度的广州人。
(作者系文史学者)
“一盅两件”:迎接新曙光的生活方式
“为食三语”,先说说“一盅两件”。该语道的是,广州人每天迎接太阳的升起、迎接新一缕曙光的生活方式:饮早茶。“一盅两件”,源出清咸丰年间出现的“二厘馆”。所谓“二厘馆”,实属方便劳苦大众休息交流的地方,茶价只收二厘(1钱等于72厘),固有其名。“二厘馆”所消费的正是“一盅两件”:“一盅”一般用大耳粗嘴瓷壶再配个瓦茶盅,壶里所放茶叶多为“粗枝大叶”,冲出的茶味涩而缺茶香,用那时茶客的话是“最好省肠”(适宜冲洗肠胃);“两件”一般是松糕、大包、大粽、钵头饭之类价廉物美的茶点,“至紧要塞饱肚”(关键是能填饱肚子)。随着广州茶楼业的渐次兴起,“一盅两件”慢慢升格成为无分富贵尊卑的新潮生活,以至于成为整个广府民系独特的生活习俗标记,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广州人彼此早上见面仍爱说这句问候语:“饮咗茶未?”
与漫长的广州建城史相比,茶楼历史并不长。广州人记忆中最早的一家茶楼,是清乾隆元年(1736)开张于双门底(今北京路)的太昌大茶楼,该茶楼到1931年就关了门,之后出生的广州人恐怕就难知其详了。龚伯洪在《百年老店》中对它有比较详细的叙述。从年龄上看“茶楼第一”,更多的老广州人会提及成珠楼。位处河南地漱珠桥东侧(今南华西路)的成珠楼,开店于清乾隆十年(1745),至21世纪初才连同店址消逝,历经两百多年后寿终正寝,今只余下销售小凤饼(成珠楼鸡仔饼)的一间小店可让茶客缅怀旧事。
必须注意的是,成珠楼所在地是曾被美国《华尔街日报》列为“世界最富有的五十人”中的十三行商人伍秉鉴花园旧址所在地,成珠楼本身据史料记载为“伍氏富商”即伍秉鉴后人所经营。如果追溯茶楼在广州的兴起源头,与清朝政府实行“一口通商”的时间较为接近。当广州作为国家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时,为西方商人所特别垂青的茶叶亦大量地、源源不断地集散于此,茶叶在大规模的交易过程中,少量用于品饮并配上茶点,渐次形成茶楼饮茶这样一种独特的生活风景线,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清朝光绪年间,惠爱街、第十甫等商圈的繁荣,催生了茶楼业的黄金时代。大家那时上茶楼,已不光光是“饮啖茶,食个包”的单纯消费,更多是为了借助饮饮酌酌完成商业洽谈。有别于之前的“二厘馆”、茶居,新盖的茶楼顾名思义以“楼”取胜,一般盖至三层。因此,那时广州人相约饮早茶,又有“上高楼”之称。“有钱楼上楼,无钱地下踎”一说,是不同人等“一盅两件”的生动写照。
有人爱上饮早茶,就有人愿意投资茶楼业。佛山七堡乡(现石湾地区)人在清光绪年成了投资茶楼业的主力军,先是金华、利南、其昌、祥珍等茶楼做得火红火绿,其后又有“如”字号系列茶楼以茶点多样、水滚茶靓形成口碑,时称“九条鱼(如)”。爱上茶楼者,当然不是个个都有大把生意可谈,大多数人还是纯粹为了休闲需要。新茶楼于是继续开,有的甚至升级为可同时欣赏粤曲表演的曲艺茶座。到20世纪又添许多茶楼生力军,除了“九如”,还有“五心”也很有名。民国年间名气最大的,当数“四大酒家”,它们是南园(与今天的南园不是同一回事)、文园、西园和大三元。以大三元的生意做得最久,也最为广州人熟悉。1919年创建于长堤的这一老字号,进入21世纪后还是没有保留下来,只留下“大三元,一直走(酒)”以及“大三元,四围走(酒)”之说法,令老广州人在戏谑中对它凭吊。
多少老字号,都付笑谈中。也有长青树,比如陶陶居、莲香楼,原址饮茶饮到今。更有广州酒家,1937年选址文昌路开张(那时叫“西南大酒家”),经营至今,已有滨江西路、体育东路等分店开张,遂使好些广州人常说的“去广州饮茶”有了更多去处。这样年过半百的老茶楼,还有泮溪、大同、北园等,相伴追随其半个世纪的老茶客,也是广州饮早茶的一道风景。旧的去了,新的会来,点都德茶楼近年的开店火热,顺应着“一盅两件”的篇章延续。一点引来点点应,纵览今日广州的饮茶新去处,又有点点心思、点旨一盅、粤点越靓、尚点就点、饪点、又想点等等“点”字号店名的呈现,既突出了饮茶的重点在于点心,又生动有趣地传承着粤语文化。对于不少外地人来说,由每个招牌本身所引发的兴趣,从而会主动去了解这名字背后的粤语意思,这样还顺带形成一种传播粤语文化的附加效应。
“广州三件宝”:饮食搭配中的至爱选择
“为食三语”,第二语牵扯到的是“广州三件宝”。
不同的歷史时期,广州人会用“广州三件宝”,形象化概括最吃香的三样宝贝,如“广州三件宝,医生、司机、猪肉佬”之类。与美食有关联的,先后说过两句,一是“广州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道的是这三样佐料可助烹饪一款“神仙企唔稳”(神仙闻到香味都站不住)的佳肴,鉴于今时人们饮食习惯已有改变,还是略下不表,反正知者自知。
这里说到的“广州三件宝”,是“烧鹅、靓汤、凉茶铺”。应该说,此乃广州人饮食搭配中的至爱选择。饮食兴“斩料”,所斩之料曰“烧味”,所谓烧肉、烧鸭、烧鹅、烧乳猪、烧乳鸽等,肉类经五香粉等特别调料腌制,再挂炉烧后可得上佳好味道。一只上佳的烧鹅,皮脆汁多肉质鲜,故特别为为食者所推崇,甚至成为验证食肆做粤菜水准的关键菜式。
靓汤者,老火靓汤简称也。好多人来到广州生活,粤语可以不学,老火靓汤不会不饮。老火靓汤是广州人餐桌上的心仪之物,之所以称“老火”,在于要把汤料放砂煲里用文火慢慢煲成。这尤物不光可以满足口腹之欲,其重要性还在于调理了身体机能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天人合一,以变应变。若烹饪得法,老火靓汤春季能滋润,夏季可消暑,秋季宜养阴生津,冬季助祛寒滋补,妙用无穷。深谙食客心理的酒楼食肆都喜欢搬来老火靓汤作门面,或在大堂或在大门口摆上一排砂煲大煲其汤。 “烧鹅、靓汤、凉茶铺”一说,如改成“烧鹅、汤水、凉茶铺”,或者可以更准确地道出广州人对“汤水”之渴求。若广州人哪天感觉无精打彩、舌干喉燥,不用猜,一定是缺了“汤水”的缘故。为食的广州人也许有两个胃,其中一个是专门盛“汤水”的。“汤水”涵盖的内容,还包括糖水。糖水也许属于广州人的“零食”,随时要饮,随处可饮,故各种糖水铺(亦会挂上炖品店、食糊专门店一类招牌)以不经意的方式遍布大街小巷。糖水品种,五花八门,诸如海带绿豆沙、香草红豆沙、莲子煲白合、木瓜炖雪蛤、芝麻糊、花生糊、杏仁糊、双皮奶、姜撞奶等,或清热消暑或滋润养颜,说是可以调节人们生理的多种需要,其实能调节心理需要更真。当感觉烦躁时,饮上一碗甜甜的糖水,心情也就转而甜甜。
所谓“先甜后苦”,紧跟在糖水铺后面,凉茶铺拾遗补缺,真正满足着广州人对身体保健甚至是治病的特殊需求。亚热带气候中的广州,天气炎热而多雨,形成“湿热”,自古多有瘴气,因此民间流行采用药性寒凉的中草药煲水来饮,谓之饮凉茶。为适应变化多端的天气,若不懂得常饮凉茶,对身体阴阳作点调理,人恐怕就容易生病。这一点,初到广州的内地人也许无法理解,也只有在广州生活时间稍长了,才知道做人要靠“自讨苦吃”来适应水土变化。凉茶之“凉”,不是指温度,而是其性质功效;“茶”也不是普通茶叶,而是以土产中草药熬制的汤剂。
“四大发明”:主食样样皆美味
“四大发明”,道的是四样宝贝:粥、粉、面、饭。四者皆源自谷类,属于主食,样样都能做出美味。
广州人早餐和宵夜吃粥的习惯由来已久,哪怕是普普通通一碗白粥,也可以因把握火候的缘故,煲成绵香可口的明火白粥。林林总总的粥品中,明火白粥堪称“广州第一粥”,好多广州人常常靠它润肠通便、清热下火。为使明火白粥达到更好的口感,有时还会放些瑶柱、腐皮、筒骨以文火慢煲。在这样的“粥底”基础上,可以分别以滑鸡、鱼骨腩、猪杂等,做出肉滑味鲜的各款“生滚”粥,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艇仔粥和及第粥了。
艇仔粥源自荔枝湾,历史上荔枝湾一带河涌艇仔众多,最能吃到正宗疍家所烹制的艇仔粥。艇仔粥之好吃,在于用新鲜的鱼片、葱花、蛋丝、海蛰、花生仁、浮皮、油条碎等原料,佐以滚粥冲烫粥料的独特煮粥手法,立即冲滚、稍后品尝。很不简单一碗粥,集众多食材之长,爽脆软滑兼备,令人齿颊留香。最好的艇仔粥,必须要艇仔出品艇仔食,如今由于水质原因已不可能吃到。
及第粥又叫状元及第粥,其实就是肉丸猪杂粥,据闻古代广州人进京赶考前吃了寓意状元(肉丸)、榜眼(牛膀或粉肠)、探花(腰花)的生滚粥,就会高中状元,为此还举出了林召堂、伦文叙等不同版本的民间传说例子。故事只管讲、只管听,好味道才是硬道理。除了生滚粥,更要文火煲成的柴鱼花生粥、咸骨菜干粥、皮蛋瘦肉粥、腐皮白果粥等,味道也差不到哪里去。
粉,有河粉、肠粉、拉肠、米线、濑粉等,可炒可煮可蒸,能做出酸甜苦辣等口味变化。选米、用水、磨浆等工序,决定了粉质是否够爽滑。肠粉最宜配腩汁,加上芝麻酱花生酱等不同酱汁亦各具风采。拉肠讲究粉质拉出的薄如蝉翼,裹以猪肉或牛肉或鱼片等,各具鲜美风格,裹以油条又成老广州人一直喜爱口感奇佳的“炸两”。河粉最适宜加牛肉以大火猛炒,谓之炒牛河。那年美国《洛杉矶时报》评选“年度十大食谱”,炒牛河亦入其“十大”,可证真的非常牛。
面,全国人民都在吃,都有丰富多彩的做法。曾有“中国十大面条”评出,广州人最欣赏的云吞面没被评上。上不上国之榜单不要紧,只要家门口附近开有云吞面档,“大蓉”“细蓉”任拣择,广州人做人就会很满足。吃云吞面动作要快,先尝一口大地鱼、虾皮、筒骨熬成的汤,然后试试面条够不够“嚼头”,最后再大啖嚼云吞中的肉鲜味,那种感觉一言以概之:广府味。
饭,好多外省人乍听“煲仔饭”一说,都大感惊讶,以为置身于十字坡孙二娘开的店。及至见到真相,才哑然失笑。煲仔其实是瓦煲,通过火候的把握,可充分“逼出”煲仔内的肉香和饭香。一煲不断有回头客的煲仔饭,一要选靓米,二要配菜正,三要调出惹味的“私家豉油”。台山人、恩平人在省城开的煲仔饭店,其台山黄鳝(煲仔)饭与恩平黄鳝(煲仔)饭,都成为煲仔饭中的王者,以至于谁更胜一筹一直争论了好多年,至今未有结果。煲仔饭的选择其实有好多。“秋风起,食腊味”,当然最紧要的还是一煲腊味煲仔饭。还有滑鸡饭排骨饭牛肉饭等等等等,或加窝蛋或不加,总之煲仔饭总有一款适合自己享用。不是说凡事皆有“殿堂之高,江湖之远”之论吗?煲仔饭从来不登高雅尊贵的饮食殿堂,它只存在于坊間、街市、江湖。
关于种类繁多的“四大发明”,关于“食在广州”,三天三夜写不完。食材简简单单,做法灵活变通,这就是为食的广州,这就是拥有最生猛饮食态度的广州人。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