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通常不太喜欢试着说服别人,因为人的思维都有一定模式,想法的改变通常得靠顿悟。说理其实是一种徒劳,就像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这种想法很正确,但说到底也是一种逃避,害怕遇到障碍而懒于面对需要跟别人沟通解决矛盾的时刻,对顺利说服别人达成一致的美好结局没有任何期待。
早年间我看过一个谈话类节目,几个主持人在谈论爱情与婚姻,朱迅说她有个不好的习惯,刷完牙牙膏不盖盖子,不放回原处,弄得乱糟糟的。在家爸妈也批评她,可就是改不了。但结婚后,她老公,也就是当时央视另一位主持人王志,发现了这件事后并没有指责,只是说:“你如果能把牙膏盖子盖好,我会更爱你的。”结果很神奇,朱迅居然就改掉了原来的习惯,每次洗漱完都能整理好。
当时我妈作为观众,在旁边发表议论说:“我才不信呢,这不是瞎扯吗?”我的人生阅历不足以支撑我对此事做出判断,只是暂且存档到脑海中,印象深刻。多年以后,在屡次劝说一个三岁小朋友把玩具收好无果后,我突然想起了这个句子:“你把玩具收好,我会更爱你的。”效果果然神奇,小朋友想了想就去收玩具了,他想做一个得到更多爱的人。如果跟他说的是“你怎么老是不会自己收玩具,搞得乱七八糟的”,他一定会撇撇嘴,继续我行我素。
我仔细想了一下,这两种说辞在激励人的动机上是有区别的:一种是怕被他人嫌弃而选择某种行为,另一种是为了自己变成一个更好更值得爱的人而努力。即使两者短时间内都能够奏效,在境界上也有所区别。
这世界上没人喜欢听训诫,以批评指正为核心内容的“好心”谈话总会引起很大反弹,上来劈头盖脸一通评价,然后列出你应该如何如何,否则就遭人唾弃,只能让我们感受到萨特小说中的“他人即是地狱”,觉得世界都好讨厌。
另外,给别人提好的建议时说话技巧很重要,网上有条微博是这样的:不要说“你太黑不适合这款粉底”,要说“你用这款粉底显得皮肤黑”;不要说“你腿形不好穿不了这条裤子”,要说“你穿上这裤子显得腿形不好”。一定要把责任推卸给衣服裤子和化妆品,而TA本身,一定是完美无缺的。
的确,只有对方感受到你对TA的了解和认可,才能听得进你的话,从而接受那些有益的意见。
早年间我看过一个谈话类节目,几个主持人在谈论爱情与婚姻,朱迅说她有个不好的习惯,刷完牙牙膏不盖盖子,不放回原处,弄得乱糟糟的。在家爸妈也批评她,可就是改不了。但结婚后,她老公,也就是当时央视另一位主持人王志,发现了这件事后并没有指责,只是说:“你如果能把牙膏盖子盖好,我会更爱你的。”结果很神奇,朱迅居然就改掉了原来的习惯,每次洗漱完都能整理好。
当时我妈作为观众,在旁边发表议论说:“我才不信呢,这不是瞎扯吗?”我的人生阅历不足以支撑我对此事做出判断,只是暂且存档到脑海中,印象深刻。多年以后,在屡次劝说一个三岁小朋友把玩具收好无果后,我突然想起了这个句子:“你把玩具收好,我会更爱你的。”效果果然神奇,小朋友想了想就去收玩具了,他想做一个得到更多爱的人。如果跟他说的是“你怎么老是不会自己收玩具,搞得乱七八糟的”,他一定会撇撇嘴,继续我行我素。
我仔细想了一下,这两种说辞在激励人的动机上是有区别的:一种是怕被他人嫌弃而选择某种行为,另一种是为了自己变成一个更好更值得爱的人而努力。即使两者短时间内都能够奏效,在境界上也有所区别。
这世界上没人喜欢听训诫,以批评指正为核心内容的“好心”谈话总会引起很大反弹,上来劈头盖脸一通评价,然后列出你应该如何如何,否则就遭人唾弃,只能让我们感受到萨特小说中的“他人即是地狱”,觉得世界都好讨厌。
另外,给别人提好的建议时说话技巧很重要,网上有条微博是这样的:不要说“你太黑不适合这款粉底”,要说“你用这款粉底显得皮肤黑”;不要说“你腿形不好穿不了这条裤子”,要说“你穿上这裤子显得腿形不好”。一定要把责任推卸给衣服裤子和化妆品,而TA本身,一定是完美无缺的。
的确,只有对方感受到你对TA的了解和认可,才能听得进你的话,从而接受那些有益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