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青岛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程清荃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走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以下简称“头脑奥赛”)的舞台。就在今年5月,她和6个队友一起,与来自15个国家的850多支队伍进行“脑力”角逐。少年们用“严谨”演绎“创意”,用“创意”征服评委和观众,展示了新一代中国学生的自信风采。
一、这项比赛不简单
头脑奥赛是一项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竞赛活动,在国际上颇具知名度。自1976年以来,头脑奥赛已经成功举办了38届。
和我们熟知的数学奥林匹克比赛不一样,头脑奥赛的赛题分为即兴题和长期题。即兴题的赛题类型大致分为动手题和语言题,需要选手现场随机作答。
长期题的赛题类型多样,一般在比赛前五个月内发布。参赛选手可以根据长期题的题目,设计一出时长8分钟的舞台剧,并在表演中加入题目要求的所有元素,表现选手的创造力和幽默感。
程清荃所在的队伍选择的长期题题目是《奇特的机器人》,要求选手以“家庭成员”的形式出现,并独立设计、制作队伍的第8个成员——小机器人,还要操作机器人完成“踢球”“倒垃圾”等动作。
乍一听,这道题似乎和“脑力”比赛相去甚远,可再仔细一想,机器人怎么设计、制作,剧本怎么编写,怎么把所有元素都囊括进一个故事里……可都是摆在选手面前的大难题呢!
二、这些队员顶呱呱
在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时,别说是少年了,就连大人们看到,心里也会惴惴不安,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
好在程清荃所在的队伍里,每个少年都顶呱呱。面对困难时,他们拥有满腔的热情和对挑战的期待。就如在舞台剧中饰演“奶奶”的常佳德所说:“我们会大胆说出自己心中‘不靠谱’的想法,在欢笑声中确定一个又一个细节。”
你看,对他们来说,长期题就是一个可以无限发挥想象的“空间题”!
比如说题目的要求——“家庭”,大家一开始想到了“节日”。于是,“来家里作客、送礼物的圣诞老人”“蹦”了出来,“机器人被他作为礼物送进了这个家”。但是后来,大家又想到,既然“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为什么不把背景设置在春节里呢?故事又设定成“节前,姑妈从外地旅游回来,给家人带回来一个机器人纪念品”。
这个设定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但是“创意”并没有因此停下。在最后的筹备中,他们又想出一个绝妙的点子——“爷爷在钓鱼时,从鱼肚子里发现了一个哪吒形机器人。”
如此一来,剧本就有了一个神话一样的开始,相较之前的版本增加了许多的趣味性。
而有的时候,一些临场失误,也能成为队员们的创意来源。原本有一幕,是“哪吒”敲坏了“电视机”,“妹妹”上前去修。但在排練的过程中,“电视机”突然倒下来,砸到了“妹妹”的头。大家愣了一下,反应过来后,都大笑起来。
此后,这个场景就被保留到最终的剧本里。
三、这种默契傲人生
头脑奥赛的赛制分为市赛、国赛和世界赛。市赛的一等奖可以参加国赛,国赛的一等奖可以参加世界总决赛,世界总决赛则只取前六名参赛选手的作品。从当年的9月开始选拔,到次年的6月举办世界总决赛,参赛选手们需要经历9个月的时间。
程清荃所在的这支小队一路选拔下来,从最初常佳德笑谈的“连剧本都没有背下来,只好临场发挥”的仓促到全员的有条不紊、各司其职,从市赛一等奖走到国赛一等奖,最终拥有了强大的竞争力。
孙一潇是男生,但是为了舞台剧的幽默效果,他挑战反串,饰演了“妹妹”的角色:“每个人都在团队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有的是技术控,修理机器人、控制机器人样样行;有的是表演天才,一到舞台上就表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他笑言,在“扮丑”的过程中,他被开发出了表演天赋。
团队里,孙一潇、宋承宣、张新宇、李昀泽等几个男生都是技术控,机器人的制作和操作以及赛场上向评委讲解机器人设计和操作思路的任务大部分落在了他们身上。
而扮演“妈妈”的女生国筠宜会打腰鼓,在舞台剧上,“妈妈”打腰鼓,小机器人跟着学就成了舞台剧里一个大大的幽默点。
程清荃擅长画画,她和国筠宜、常佳德一起,设计制作出含有灯笼、脸谱等中国元素的舞台背景。在出国参赛的时候,受一位爱好玩魔方的队员的启发,她们把舞台背景从“2D”升级成了“3D”——24个纸箱堆叠在一起,就是漆铜钉、兽头门环的大门,换一种堆叠的方式,就是温暖的客厅。
当然,比起直接更换背景板,“3D”的舞台背景的使用要求更高。队员们通过不断地努力,终于可以在10秒内完成四幕背景的变换。
这其中的默契,可不是在决定更换背景材料后的一两个月内培养起来的,也不仅仅是在参加比赛中,每个午休和周末的排练中建立起来的。他们做到彼此信任、彼此配合,真正地像家人一样相处,像家人一样心灵相通。
在团队中,他们每个人都各有各的强项,也各有各的弱项,但都会尽力加强自己薄弱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努力为整个团队做贡献,哪怕只是帮队友搭一把手,心里也会感到高兴。
当记者问他们,在比赛的最后获得了什么,他们都笑了。程清荃说:“收获了感动,感动七人一起奔跑,一起欢笑,一起无奈,一起努力,一起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出我们的风采。”
也许在2016年9月之前,程清荃还不会想到,她和队友们会站上世界的舞台。但是,当她换上戏服,与队友们眼神交汇,镇定地喊出那句口号“We are ready”之后,她知道自己准备好了。这种准备不止是比赛的8分钟,飞行途中的12个小时,排练的9个月,还是用坚持、毅力、耐心、灵感、眼界、智慧为自己今后人生做的铺垫与演习。
就像李昀泽在日记里写的那样:“积极思考,永不放弃,守望晨曦,踏破黎明。请相信,希望的曙光总有一天会到来,未来将会在你漫长的等待与努力后,向满怀信心的你,送上邀请函。”
无论是否拿下比赛中最顶尖的名次,他们都是自己人生里的冠军。
一、这项比赛不简单
头脑奥赛是一项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竞赛活动,在国际上颇具知名度。自1976年以来,头脑奥赛已经成功举办了38届。
和我们熟知的数学奥林匹克比赛不一样,头脑奥赛的赛题分为即兴题和长期题。即兴题的赛题类型大致分为动手题和语言题,需要选手现场随机作答。
长期题的赛题类型多样,一般在比赛前五个月内发布。参赛选手可以根据长期题的题目,设计一出时长8分钟的舞台剧,并在表演中加入题目要求的所有元素,表现选手的创造力和幽默感。
程清荃所在的队伍选择的长期题题目是《奇特的机器人》,要求选手以“家庭成员”的形式出现,并独立设计、制作队伍的第8个成员——小机器人,还要操作机器人完成“踢球”“倒垃圾”等动作。
乍一听,这道题似乎和“脑力”比赛相去甚远,可再仔细一想,机器人怎么设计、制作,剧本怎么编写,怎么把所有元素都囊括进一个故事里……可都是摆在选手面前的大难题呢!
二、这些队员顶呱呱
在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时,别说是少年了,就连大人们看到,心里也会惴惴不安,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
好在程清荃所在的队伍里,每个少年都顶呱呱。面对困难时,他们拥有满腔的热情和对挑战的期待。就如在舞台剧中饰演“奶奶”的常佳德所说:“我们会大胆说出自己心中‘不靠谱’的想法,在欢笑声中确定一个又一个细节。”
你看,对他们来说,长期题就是一个可以无限发挥想象的“空间题”!
比如说题目的要求——“家庭”,大家一开始想到了“节日”。于是,“来家里作客、送礼物的圣诞老人”“蹦”了出来,“机器人被他作为礼物送进了这个家”。但是后来,大家又想到,既然“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为什么不把背景设置在春节里呢?故事又设定成“节前,姑妈从外地旅游回来,给家人带回来一个机器人纪念品”。
这个设定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但是“创意”并没有因此停下。在最后的筹备中,他们又想出一个绝妙的点子——“爷爷在钓鱼时,从鱼肚子里发现了一个哪吒形机器人。”
如此一来,剧本就有了一个神话一样的开始,相较之前的版本增加了许多的趣味性。
而有的时候,一些临场失误,也能成为队员们的创意来源。原本有一幕,是“哪吒”敲坏了“电视机”,“妹妹”上前去修。但在排練的过程中,“电视机”突然倒下来,砸到了“妹妹”的头。大家愣了一下,反应过来后,都大笑起来。
此后,这个场景就被保留到最终的剧本里。
三、这种默契傲人生
头脑奥赛的赛制分为市赛、国赛和世界赛。市赛的一等奖可以参加国赛,国赛的一等奖可以参加世界总决赛,世界总决赛则只取前六名参赛选手的作品。从当年的9月开始选拔,到次年的6月举办世界总决赛,参赛选手们需要经历9个月的时间。
程清荃所在的这支小队一路选拔下来,从最初常佳德笑谈的“连剧本都没有背下来,只好临场发挥”的仓促到全员的有条不紊、各司其职,从市赛一等奖走到国赛一等奖,最终拥有了强大的竞争力。
孙一潇是男生,但是为了舞台剧的幽默效果,他挑战反串,饰演了“妹妹”的角色:“每个人都在团队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有的是技术控,修理机器人、控制机器人样样行;有的是表演天才,一到舞台上就表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他笑言,在“扮丑”的过程中,他被开发出了表演天赋。
团队里,孙一潇、宋承宣、张新宇、李昀泽等几个男生都是技术控,机器人的制作和操作以及赛场上向评委讲解机器人设计和操作思路的任务大部分落在了他们身上。
而扮演“妈妈”的女生国筠宜会打腰鼓,在舞台剧上,“妈妈”打腰鼓,小机器人跟着学就成了舞台剧里一个大大的幽默点。
程清荃擅长画画,她和国筠宜、常佳德一起,设计制作出含有灯笼、脸谱等中国元素的舞台背景。在出国参赛的时候,受一位爱好玩魔方的队员的启发,她们把舞台背景从“2D”升级成了“3D”——24个纸箱堆叠在一起,就是漆铜钉、兽头门环的大门,换一种堆叠的方式,就是温暖的客厅。
当然,比起直接更换背景板,“3D”的舞台背景的使用要求更高。队员们通过不断地努力,终于可以在10秒内完成四幕背景的变换。
这其中的默契,可不是在决定更换背景材料后的一两个月内培养起来的,也不仅仅是在参加比赛中,每个午休和周末的排练中建立起来的。他们做到彼此信任、彼此配合,真正地像家人一样相处,像家人一样心灵相通。
在团队中,他们每个人都各有各的强项,也各有各的弱项,但都会尽力加强自己薄弱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努力为整个团队做贡献,哪怕只是帮队友搭一把手,心里也会感到高兴。
当记者问他们,在比赛的最后获得了什么,他们都笑了。程清荃说:“收获了感动,感动七人一起奔跑,一起欢笑,一起无奈,一起努力,一起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出我们的风采。”
也许在2016年9月之前,程清荃还不会想到,她和队友们会站上世界的舞台。但是,当她换上戏服,与队友们眼神交汇,镇定地喊出那句口号“We are ready”之后,她知道自己准备好了。这种准备不止是比赛的8分钟,飞行途中的12个小时,排练的9个月,还是用坚持、毅力、耐心、灵感、眼界、智慧为自己今后人生做的铺垫与演习。
就像李昀泽在日记里写的那样:“积极思考,永不放弃,守望晨曦,踏破黎明。请相信,希望的曙光总有一天会到来,未来将会在你漫长的等待与努力后,向满怀信心的你,送上邀请函。”
无论是否拿下比赛中最顶尖的名次,他们都是自己人生里的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