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中毒性红斑误诊为药物皮炎1例

来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fn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病例
  患者男,38岁,会诊日期2009年7月26日。因高热伴广泛皮炎10余日入院。7月8日患者突感恶寒、发热,呈39℃~40℃稽留热,明显乏力、衰弱,次日出现皮疹(红斑样疹为主),始于颜面部,逐步蔓延至四肢、躯干,无痒痛感及其他局部症状。入院前曾用过“扑热息痛”等药物,因治疗无效于7月16日入院治疗。入院后体温仍维持39℃~40℃,皮肤红斑持续,烦躁不安,血象白细胞9.4×109/L~5.2×109/L,肥达氏反应两次(-),血培养两次,其中一次枯草杆菌阳性。胸片无重要发现,肝、肾B超检查及功能未见异常。先后给以青霉素、头孢拉啶等治疗无效。近日兼有腹泻,每天10余次,粪便呈稀水样,镜检WBC2~4/HP,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查体(会诊时):热性重病容,烦躁不安,毒血征明显,全身布满红斑样皮疹,仅见下肢有少数正常皮区,压之褪色,无瘙痒和疼痛,除心动过速外,心、肺、肝、脾无重要发现。拟诊:败血症合并中毒性红斑。建议:加强抗菌素及综合支持治疗。会诊后主管医师给予头孢匹胺6.0 g/d,左氧氟杀星200 mg/d,发热及皮疹不退,曾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100 mg二次,体温曾降至36℃,但当晚仍回升至39℃。随即请其他专家会诊,认为是“药物性皮疹”,建议停用各种抗菌素并加大氢化可的松(200 mg/d),此项医嘱已执行1周,高热、皮疹如故。粪便有霉菌生长,病情日益恶化。进行再次会诊确诊“败血症合并中毒性红斑”时,患者已出现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休克,当晚抢救无效死亡。
  2 讨论
  患者起病急骤,高热、毒血症状明显,皮疹以及血培养阳性等,足以成立“败血症”的诊断。本例患者血WBC不高,并逐漸降低,少数败血症可以如此(由于感染性骨髓抑制),较多见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根据临床报道:约20%~30%败血症的患者有皮疹,以瘀点为最常见,其他如丘疹、斑疹、荨麻疹、疱疹等亦有所见。本例呈全身广泛的红斑样皮疹,不同于一般败血症所见皮疹。药物过敏可以出现类似红斑样皮疹,但患者一般情况好,不伴有明显毒血症状,停药及糖皮质激素有效。本例皮肤表现符合“中毒性红斑”,多见于葡萄球菌败血症,为“红斑毒素”所致的皮肤表现。本例血培养有枯草杆菌生长,为革兰氏阳性杆菌,属条件致病菌,但在一定条件下,亦可引起脑膜炎、肺炎或败血症。比较患者究竟是由葡萄球菌释放红斑毒素,还是枯草杆菌导致败血症,尚难以断定。不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完全支持败血症合并中毒性红斑,病情凶险在于严重感染而不在于皮疹本身。治疗原则旨在大剂量抗菌素的正确使用,从速控制感染。本例中途停用抗菌素单独用氢化可的松达一周之久,病情进一步恶化,终致无法挽救。
其他文献
隐球菌可以感染人体的任何组织和器官,最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其次是肺部和皮肤,而感染骨髓较为少见.有典型的血液学异常改变及真菌感染的证据时,需对患者进行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避免漏诊或误诊,延误治疗,增加传染的机会.现报道1例患者通过外周血、骨髓细胞形态学异常及骨髓隐球菌感染协助早期诊断艾滋病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目的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急诊互联互通一体化信息平台。方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急重症医学科基于医院现有软硬件和网络系统,采用模块化、流程化及规范化的设计思想,对急诊诊疗业务进行重塑,开发了急诊互联互通一体化信息平台,包括分级分诊、急诊医师工作站、电子病历、重点疾病临床路径、医护一体化、电子交接班、影像学、检验、超声、药物咨询与用药安全、绩效考核及科研管理等功能系统。结果急诊成功构建了急诊互联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