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课堂源自转变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qiang_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观摩学习名师名课视频录像,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课堂上,“自由”“奔放”“竞发”成为新的标签,一张张愉悦的笑脸、一只只高举的小手可以感受到与我们日常构建的课堂明显不同,张扬中不失和谐。如何做到这样呢?笔者在学习中、实践中,试着作了一番梳理,暂以日前自己刚刚执教的《花瓣飘香》为例,作如下思考。
  一、摆脱桎梏,从“封闭文本”到“资源开放”
  【片段一】
  师:同学们,在这百花盛开的春天里,你最喜欢什么花?能简单地告诉大家你喜欢的理由吗?
  你们渴望拥有这样一片美丽温馨的花园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走进我们心中的那片花园……
  感受一下,嗅一嗅,听一听,摸一摸!
  这是一座只属于你自己的花园。身在其中,你可以尽情地玩耍,你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你是自由的,你是快乐的……
  好。睁开眼睛,拿起笔,把你的心中的这片美丽的花园写下来。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五分钟后,交流)
  以上教学片段设计,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打开了思想之门,侃侃而谈自己最喜欢的花儿,从而让生活中的美丽的花从模糊到清晰,从肤浅到深刻,从简单到丰满。
  学生们之所以能有如此精彩而又率真的回答,是缘于老师对文本的处理,对学生的信任。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写、去想象、去悟,这种“自由”的教学精神正契合了文本的自由精神,于是完全自由的学生会给执教的老师一次又一次惊喜……
  二、顺学而导,从“顺水推舟”到“借力打力”
  【片段二】
  师:故事的起因是小女孩摘花瓣,我们的问题探讨之路就从小女孩摘花瓣的情景开始吧。请默读第二自然段,描写小女孩的哪些词句吸引了你,引起你的思考,让你读懂了小女孩的心思?请你画出来,多读几遍。
  师:谁来和大家交流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生:“俯”表现小女孩在仔细地寻找自己心中最美的那片花瓣。
  生:“小心地捧”说明小女孩怕碰坏了花瓣,非常小心。
  生:既然小女孩怕碰坏了花瓣,非常小心,她又为什么摘呢?她完全可以和妈妈在病愈后一起来欣赏呀,那样,不是更好吗?
  师:(稍显意外,但很快镇定下来)你们想现在不摘,等妈妈病好了再来一起欣赏,是吗?
  (生点了点头,不少同学也跟着点了点头)
  师:是啊!小女孩完全可以等妈妈病好了再来一起欣赏美丽的花儿。可小女孩为何急着来摘花瓣呢?
  (良久的沉默,终于有学生举手)
  生:老师,我觉得小女孩性子急,她等不及,想到就要做到。
  生:老师,我从摘花瓣中感受到小女孩太关心妈妈了,她想力所能及地帮助妈妈,让妈妈高兴,从而早点好起来。
  生:老师,小女孩此刻不仅是妈妈的乖女儿,同时,父亲不在家,她还要充当爸爸这一角色,照顾好妈妈,她真是一个懂事的小女孩……
  师:是啊,同学们的分析入情入理,通过质疑让原本写在书本中的人物一下栩栩如生,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妈妈爱女儿,女儿也爱妈妈,多么温馨的画面。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小女孩的形象一定会镌刻在同学们的心中,也会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好的,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推想人物的内心,说说你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孩。
  老师顺手一招,引入对下一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开始了更深入的读书思考。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隨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在于老师讲的如何精彩,重要的是能否适时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一种“不协调”,用知识的力量去唤起求知欲望,使学生自己投入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有时候课堂中出现的小小“意外”,只要处理得当,会成为深层思考的催化剂,借力打力,让思考更深入,让学生学得更有味儿。
  三、预留空间,变“教学句号”为“探究问号”
  课堂的教学空间是很大的,当学生走出课堂的时候,是将心中所有的“问号”变成“句号”,还是故意留下一些小小的“问号”慢慢地用小火炖,催发其成为一个大大的“问号”,留待学生课后去研究?当然是后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片段三(教学已近尾声)】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父母亲对孩子的付出,对孩子的爱,本文还是这样的主题吗?
  生:不是的,本文恰恰相反,是孩子对母亲爱的付出的回报。
  师:回报说得很好。其实,中国早有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小乌鸦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父母年老不能外出捕食时,就将食物口对口地喂给年老的父母,并且从不感到厌烦,直至老乌鸦自然死亡;小羊为了报答母羊的养育之恩,每次吃奶都是跪着的,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
  (课后请同学们就“报恩”这个话题进行研究,搜集相关资料,读一读,讲一讲,在合作小组内进行交流)
  当然,构建和谐课堂不仅仅是学习这一招一式,更重要的是教者要牢固树立一种理念、一种追求,处处将儿童放在首位,以儿童的成长为出发点,精心组织教学,合理善用教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向和谐课堂一步步靠近!
  作者简介: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一所发展中的学校需要一位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校长。滨城区三河湖镇第一小学是一所偏远的乡镇小学,学校的发展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教师资源不足,教师老龄化严重,留守儿童多。然而,参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一年多,就已经初见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校长的支持和管理是分不开的。下面是笔者与薛玉江校长的谈话,从中可以看出一位小学校长的教育理念。  王营营:担任小学校长已经十几年,您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薛玉
期刊
学习小古文,就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穿越时空,在阅读和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但由于小古文与当代白话文之间差异较大,以及小古文本身晦涩难懂,学生接触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习惯在时空上有很大的差距,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小古文教学起来难度较大,学生兴趣也不高。那么要解决小古文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难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行之有效的方法呢?下面我以《刑天舞干戚》为例谈谈低年级小古文教学。  一
期刊
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孙双金老师把一堂好课的标准归纳为16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寫写练练。其中,“议论纷纷”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通过方式多样、灵活多变的说话训练,使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活跃,议论纷纷,踊跃发言,由此可见,教师在作文课上的指导至关重要。那么,教师如何
期刊
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学术与文化瑰宝,是承载民族精神的历史河床,学校在打造“书香校园”的同时开始新经典阅读实验。如何让新经典阅读真正深入课程,走进学生,融入生活,学校的实践探索也因此而始。  一、经典阅读以课程为依托  孕育学生素养是新经典阅读的一个清晰而重要的目标指向,而决定学生素养的重要依托是课程。让学校的特色能更持久,更有效,也必须走课程化之路,将其纳入校本课程系列,在实践上、内容上、方
期刊
复习课是孩子们最不喜欢的。那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复习课上得有趣而高效呢?这是所有语文老师迫切想要掌握的“良方”。好的复习课应该有这样的要素。  一、讲究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在复习课中显得尤为重要。只要学生对复习内容感兴趣,就会大大地睁着眼睛,高高地举起双手,甜甜地展开笑颜。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呢?  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如复习春联,多媒体出示除夕贴春联的喜庆场面渲染情境,接着通过让学
期刊
长期以来,习作都是语文教学中一个相对较弱的环节。在村小,这种情况更是糟糕。学生习作水平普遍不高,内容千篇一律,语言苍白,情感缺失。老师批改较笼统,针对性不够。最终导致师生谈文变色,学生怕写作,教师怕上习作课,更怕改习作,习作教学的效率较差。一、寻米造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活水”必来自于生活。可是有人却错误地认为农村孩子的生活平淡、朴素,似乎很难让学生激起灵感的火花。“生
期刊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作画是这样,教学亦是如此。 每一个文本,无论有多少详尽的细节,也消弭不了其中的“留白点”——也许是一个情节,也许是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巧妙地利用这些“留白点”,不仅能挖掘出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他们的情感,从而使教学更富有成效
期刊
荀子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善于借物,电教媒体就是我们值得一借的“宝物”。电教媒体利用声、光、影、像等手段制成的课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表现方式,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接受信息,扩大知识面,增强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课文之间不可替代的桥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开发学生写作潜能……
期刊
众所周知,飞天是中国佛家文化中最为大胆的想象,而莫高窟中成百上千的飞天更是众人称奇的瑰寶。许多艺术作品,舞蹈、绘画、音乐,甚至建筑对人影响至深。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举成名的《千手观音》更是让全球的观众领略了敦煌壁画的精气神。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中的《莫高窟》一文以排比的句式、工整的四字词语细腻描摹刻画了其中最具特色的五种姿态的仙子: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
期刊
翻开苏教版三年级语文课本,一篇篇优美生动的文字,一幅幅充满童趣的插图,无不让人流连其间。特别是《沉香救母》,用两课的篇幅讲述了一个神话故事,实属少见。这个故事源自《宝莲灯》,其实,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之前,已经耳熟能详,甚至能把故事中其他的情节和人物讲得头头是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去梳理故事情节或是借助媒体教学,课堂气氛肯定会热闹活跃,但是,似乎显得冗长而缺乏实在感。如何让孩子们从熟知的故事中学出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