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关键在于实现运营管理体制的转型。体制转型应从产权关系入手,界定高等职业院校国有资产的各种产权关系,探索资产的有偿使用、进行校办产业资产的规范剥离、实施后勤服务资产的租赁使用,强化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高等职业院校国有资产三级运营管理体系。
【关键词】 资产管理 高等职业院校国有资产 管理体制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职业院校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加强了国有资产的管理,有力地推动了高等职业院校连年扩招、教学科研、后勤服务和校办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上述产权关系的存在,高等职业院校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体制转型中还存在一些普遍性的产权问题。
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非经营性资产缺乏产权界定的压力,使用效率低下且资产补偿严重不足
高校内部对这类资产的配置是依据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按照学校行政计划加以配置的。其使用不提折旧,也不计算使用费用,这种管理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式的沿用。由于缺乏产权界定的压力,极易诱导教学科研单位争房产、争设备,而使用考核又往往流于形式,必然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低下。从近年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人数增加后的资产使用状况看,学生教室的使用率大大提高了,但相对而言,院、系(所)配备大量新设备、实训室,建成后闲置的不在少数。由于没有使用收费的压力,院、系(所)在学科发展中又会不断申请新设备,从而使学校资产管理疲于应付。
二、高等职业院校产业资产管理中的“校企不分”与“防火墙”问题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高等职业院校产业迅猛兴起,依托大学学科、技术和人才优势,以科研成果为资本,以发展高新技术为支撑,一大批高等职业院校知名企业逐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在资产管理方面,高等职业院校与校办企业之间的“校企不分”是双方都感到困扰的问题。表现为学校对校办企业的行政干预过多,资产界定不清、责权不明,学校对企业的人、财、物直接干预,企业难以自主经营。“校企不分”类似国企改革中的“政企不分”,是高等职业院校资产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高等职业院校与校办企业之间往往是一级法人与二级法人的财产关系。一方面,校办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依托学校提供的资产,面向社会开展经营,将盈利上缴给学校,但往往不承担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学校作为企业的母体,是一级法人组织,必须承担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就是说,在缺乏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学校要对校办企业资产承担经济上的无限责任。校长作为学校法人代表,常常要面对企业引起的经济纠纷和官司,至于召开校长办公会议讨论解决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琐碎问题,更是司空见惯。因此,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在学校与校办企业之间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也是高等职业院校资产运营管理的重要问题。
三、资产流失较为严重
近年来,这一问题突出发生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购置等方面,利用权钱交易,搞暗箱操作,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在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过程中,对“非转经”资产,尤其是对无形资产没有进行评估;有些经济实体占有、使用学校的房屋、土地根本不入账,账面上仅反映投入的流动资金;有些经济实体占用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绝大部分未提折旧,固定资产的耗费得不到补偿,存在收入不实且过度向个人倾斜,收益分配落入个人手中,致使国有资产流失。在资产自制和自创过程中,一是有形资产在自制过程中的失控,自制或组装的仪器、设备没有登记入账,脱离了管理的范围,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无形资产在自创过程中流失,科研形成的本应属于职务发明的专利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等成果为科研组负责人个人所有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高等职业院校随意处置资产导致资产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高等职业院校资产管理中“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缺乏统一的资产管理机构
从高等职业院校资产管理体制看,延续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条块管理方式,学校财务部高等职业院校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体制转型的产权分析部门管理资金,资产部门管理房产、设备,产业部门管理校办产业,后勤管理部门管理后勤服务实体。这种方式人为地割裂了高等职业院校资产的资金形态、实物形态和无形资产形态之间的联系。从各类资产的联系来看,资金形态的资产是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的价值化表现;实物资产是资金资产、无形资产的物化表现;无形资产是资金资产、实物资产长期投入形成的,是资金资产、实物资产的外部效应,对这些不同形态资产的管理要体现这种统一性要求。分门别类的部门资产管理方式,难于体现资产管理的统一性,导致有利的事情各管理部门争相插手,不利的事情则互相推诿。这种情况类似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五龙治水”的“多头管理,无人负责,所有者缺位”现象。因此,如何解决“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是高等职业院校资产运营管理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第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3-1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S].1998.
[3]魏杰,赵俊超.必须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J].新华文摘,2003(3).
【关键词】 资产管理 高等职业院校国有资产 管理体制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职业院校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加强了国有资产的管理,有力地推动了高等职业院校连年扩招、教学科研、后勤服务和校办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上述产权关系的存在,高等职业院校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体制转型中还存在一些普遍性的产权问题。
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非经营性资产缺乏产权界定的压力,使用效率低下且资产补偿严重不足
高校内部对这类资产的配置是依据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按照学校行政计划加以配置的。其使用不提折旧,也不计算使用费用,这种管理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式的沿用。由于缺乏产权界定的压力,极易诱导教学科研单位争房产、争设备,而使用考核又往往流于形式,必然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低下。从近年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人数增加后的资产使用状况看,学生教室的使用率大大提高了,但相对而言,院、系(所)配备大量新设备、实训室,建成后闲置的不在少数。由于没有使用收费的压力,院、系(所)在学科发展中又会不断申请新设备,从而使学校资产管理疲于应付。
二、高等职业院校产业资产管理中的“校企不分”与“防火墙”问题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高等职业院校产业迅猛兴起,依托大学学科、技术和人才优势,以科研成果为资本,以发展高新技术为支撑,一大批高等职业院校知名企业逐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在资产管理方面,高等职业院校与校办企业之间的“校企不分”是双方都感到困扰的问题。表现为学校对校办企业的行政干预过多,资产界定不清、责权不明,学校对企业的人、财、物直接干预,企业难以自主经营。“校企不分”类似国企改革中的“政企不分”,是高等职业院校资产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高等职业院校与校办企业之间往往是一级法人与二级法人的财产关系。一方面,校办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依托学校提供的资产,面向社会开展经营,将盈利上缴给学校,但往往不承担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学校作为企业的母体,是一级法人组织,必须承担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就是说,在缺乏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学校要对校办企业资产承担经济上的无限责任。校长作为学校法人代表,常常要面对企业引起的经济纠纷和官司,至于召开校长办公会议讨论解决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琐碎问题,更是司空见惯。因此,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在学校与校办企业之间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也是高等职业院校资产运营管理的重要问题。
三、资产流失较为严重
近年来,这一问题突出发生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购置等方面,利用权钱交易,搞暗箱操作,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在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过程中,对“非转经”资产,尤其是对无形资产没有进行评估;有些经济实体占有、使用学校的房屋、土地根本不入账,账面上仅反映投入的流动资金;有些经济实体占用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绝大部分未提折旧,固定资产的耗费得不到补偿,存在收入不实且过度向个人倾斜,收益分配落入个人手中,致使国有资产流失。在资产自制和自创过程中,一是有形资产在自制过程中的失控,自制或组装的仪器、设备没有登记入账,脱离了管理的范围,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无形资产在自创过程中流失,科研形成的本应属于职务发明的专利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等成果为科研组负责人个人所有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高等职业院校随意处置资产导致资产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高等职业院校资产管理中“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缺乏统一的资产管理机构
从高等职业院校资产管理体制看,延续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条块管理方式,学校财务部高等职业院校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体制转型的产权分析部门管理资金,资产部门管理房产、设备,产业部门管理校办产业,后勤管理部门管理后勤服务实体。这种方式人为地割裂了高等职业院校资产的资金形态、实物形态和无形资产形态之间的联系。从各类资产的联系来看,资金形态的资产是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的价值化表现;实物资产是资金资产、无形资产的物化表现;无形资产是资金资产、实物资产长期投入形成的,是资金资产、实物资产的外部效应,对这些不同形态资产的管理要体现这种统一性要求。分门别类的部门资产管理方式,难于体现资产管理的统一性,导致有利的事情各管理部门争相插手,不利的事情则互相推诿。这种情况类似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五龙治水”的“多头管理,无人负责,所有者缺位”现象。因此,如何解决“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是高等职业院校资产运营管理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第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3-1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S].1998.
[3]魏杰,赵俊超.必须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J].新华文摘,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