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了解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等措施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南方农村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能有效地发展农村经济和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关键词】:血吸虫病 综合治理 新农村建设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我国南方的广大地区,血吸虫病一直严重危害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当前农业发展新趋势, 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的的三大目标, 社会学、生物学分析发现, 农业结构改变后, 可使社会经济因素及人的行为发生改变,影响钉螺孳生范围, 要把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各项举措结合起来。
一、血吸虫病病因与危害
在自然生物界复杂多变的共生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多种形式的寄生现象。绝大多数生物不仅存在其特定适应的生存环境中,同时也作为某些较小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本身就是另一种生物的特殊生存环境,而另一种生物生存在这种环境中,从中获取营养和得以生存繁殖,并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适应,形成寄生虫,血吸虫就是其中之一。
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寄生在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3种: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有血吸虫病流行。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它是3种血吸虫病中危害最大的一种。
血吸虫成虫寄生在人、畜及野生哺乳类动物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中。成虫在宿主内一般生存的时间为2到5年,也有生存20年以上才死亡的。每只雌虫平均每天排卵3500只,由于卵内毛蚴分泌溶解蛋白质的毒素,使虫卵通过人体溃烂的组织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当人、畜接触被虫卵污染的水或其他物品后,就有可能使虫卵进入人、畜体内,本病的传播由此而生。
一般说来,春夏秋季感染血吸虫病的机会较多,冬季较少。急性感染常发生在春夏之交和炎热的夏季。各年龄都可感染血吸虫病。5岁以下幼儿与自然界疫水的接触较少,感染率较少。当5岁以上儿童在河边戏水、游泳,或成年人在水中作业的时候,如果河水或江水已被血吸虫污染,就有可能患上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其特殊的疫区特怔。在我国的南方,由于水多,钉螺多,传染上血吸虫病的可能性加大。当人患了血吸虫病后,可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经久不愈的可出现“大肚子”,这是因为血吸虫病导致病人肝硬化、腹水所致。血吸虫病还可以影响人的生长发育,使人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严重的危及生命。
血吸虫病的诊断包括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两大部分。病人的确诊需要从粪便中检获虫卵或孵化毛蚴。一是病原学诊断,从粪便内检查血吸虫虫卵和毛蚴以及直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虫卵称病原学检查,是确诊血吸虫病的依据。常用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有改良加藤法、尼龙袋集卵孵化法、塑料杯顶管孵化法等。二是免疫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包括检测患者血清中循环抗体、循环抗原和循环免疫复合物。常采用的诊断方法有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IGFA)。
二、主要措施
(一)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作法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产值比重进行调整。使农作物结构更趋合理,并扩大大豆、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面积。调整优化种养模式将粮棉油与多种经营产值比重进行调整,并实行高效种植, 麦— 瓜— 稻、麦— 油菜— 棉、麦— 辣— 棉等高效种植模式。因地制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将一产业与二、三产业产值按比重调整(即农业与非农业产值比重)。多层次大力发展村办企业, 使农业的资源配置更趋合理。
(二)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变钉螺孳生环境
填埋有螺沟渠,结合田园和农村社区集中居住村房屋建设, 平整土地和填埋废旧有螺沟渠和坑塘。硬化有螺沟渠,对成形渠道及社区周围沟渠实施混凝土硬化沟底及侧壁。挖疏通有螺渠道,将渠道两边坡有螺草土清除(基)至渠道背部用土填埋,再扩挖疏通渠道。建立排渍和灌溉系统, 并建有倒虹管,安装启闭闸门和埋设涵管。改造低洼低产田,对有螺低洼、低产农田实施地下管道和暗降工程,用塑料波纹管深埋1 m,间距16 m,暗管分别向两边排水,每3条暗管设一集中控制井,用活塞控制入田间排水沟。覆盖地膜灭螺,采用地膜覆盖灭螺法对不同环境的残存钉螺进行灭螺。改良荒山坡地,大力改良荒山坡地, 结合当地土壤的特性, 发展秦王桃、枇杷、葡萄、竹笋、中草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建立独立的排灌水利设施,做到大雨渍水能及时排, 有计划实施水改旱、水旱轮作,开挖精养鱼池和莲藕鱼池。以村为单位,按粮棉作物生产计划,稻棉轮流种植,每3年轮换1次, 6年为1个周期。水改旱时,废埂开沟,分厢平整; 旱改水时,重筑田埂,调整水系。
(三)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农村社区建设,结合新农村社区建设,集中修建村民居住房, 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改水改厕,保证生活用水的安全,修建沼气池,社区实施饮用水工程, 村民修建沼气池, 农户的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习惯。以机代牛,减少耕牛饲养, 菜牛划地饲养,控制耕牛数量,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能力,农户购买农机, 减少人群接触疫水的机会和牛粪对环境的污染,使传染源明显减少。
(四)健康教育
对于血吸虫病的防治,首先要建立健全血吸虫病的防治机构,加大经费的投入,通过广播、标语、专栏、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宣传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和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成人学校的作用, 在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 对他们进行血防健康知识教育,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在中小学校开展了血防的健康教育活动,鼓励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相关知识传递给家庭以及社区其他成员, 扩大社区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极大的提高疫区群众的健康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生活在疫区的群众,要积极配合当地血吸虫防治机构的查螺、灭螺、查病和治病工作,以及对家畜的查病和治疗工作。要告诉人们不在有钉螺的湖水、河塘、水渠里进行游泳、戏水、打草、捕鱼、洗衣、洗菜等接触疫水的活动。因生产、生活或防汛需要接触疫水时,要采取涂抹防护油膏、穿戴防护服等措施。也可口服杀虫药甲醚或蒿虎脂,以预防感染血吸虫病。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早期治疗。
(五)人畜同步查治病
每年按轻、中、重分层抽取的流行村进行血吸虫免疫学检测, 对查出的血清学阳性者全部进行免费扩大化疗。同时在人群查病村开展耕牛血吸虫病检查治疗, 以控制传染源。即高、中、低度流行区,采取不同方法进行人畜 (耕牛)同步化疗。高度流行区 (居民感染率≥15% )人群不作筛检,对 6~60岁的人群每年化疗1次,覆盖率要求达到90%。对经常接触疫水的高危人群,如渔、船民及家属,每年 4~ 5月和 9~ 10月各化疗1次。所有耕牛不作筛检,全部化疗。中度流行区 (居民感染率 3%~ 15% ),用 Kato-Katz法筛检总人口的35% ,对高度流行区调到本层次的、感染率在 7% ~14% 的人群 , 7~ 14岁的儿童和粪检阳性者进行化疗。高危人群不作筛检,每年化疗 2次。每年对该层次经常在易感地带放牧的 35%的耕牛化疗 1次。 低度流行区 (居民感染率 < 3% ) ,用环卵沉淀试验( COP T )筛检 7~ 14岁儿童 ,对流动人口、疑似病人、疫水接触者、感染者家属、邻居及一起工作者,用CO P T 检测 ,环沉率≥ 3% 判为阳性 ,阳性者进行化疗。采用集卵粪检法对 < 2岁的幼牛、疫区输入牛及在有螺区放牧过的牛进行检查,阳性牛进行化疗。
农村生产结构调整或变化对血吸虫病控制有积极作用。社会经济因素所涉及的人群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因素、家庭经济等在血吸虫病流行中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显得重要。控制血吸虫病不是单纯的生物学问题,而是社会、经济问题〔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推行农村小区建设,结合农田水利措施,改变生产生活环境,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能有效地发展农村经济和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张玉其, 王文梁,张汉忠, 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J]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5, 18(1):32.
【作者简介】
李泉 ,男, 1981年10月生 ,黄冈人 ,主治医师 ,研究方向: 临床医疗。
【关键词】:血吸虫病 综合治理 新农村建设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我国南方的广大地区,血吸虫病一直严重危害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当前农业发展新趋势, 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的的三大目标, 社会学、生物学分析发现, 农业结构改变后, 可使社会经济因素及人的行为发生改变,影响钉螺孳生范围, 要把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各项举措结合起来。
一、血吸虫病病因与危害
在自然生物界复杂多变的共生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多种形式的寄生现象。绝大多数生物不仅存在其特定适应的生存环境中,同时也作为某些较小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本身就是另一种生物的特殊生存环境,而另一种生物生存在这种环境中,从中获取营养和得以生存繁殖,并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适应,形成寄生虫,血吸虫就是其中之一。
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寄生在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3种: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有血吸虫病流行。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它是3种血吸虫病中危害最大的一种。
血吸虫成虫寄生在人、畜及野生哺乳类动物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中。成虫在宿主内一般生存的时间为2到5年,也有生存20年以上才死亡的。每只雌虫平均每天排卵3500只,由于卵内毛蚴分泌溶解蛋白质的毒素,使虫卵通过人体溃烂的组织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当人、畜接触被虫卵污染的水或其他物品后,就有可能使虫卵进入人、畜体内,本病的传播由此而生。
一般说来,春夏秋季感染血吸虫病的机会较多,冬季较少。急性感染常发生在春夏之交和炎热的夏季。各年龄都可感染血吸虫病。5岁以下幼儿与自然界疫水的接触较少,感染率较少。当5岁以上儿童在河边戏水、游泳,或成年人在水中作业的时候,如果河水或江水已被血吸虫污染,就有可能患上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其特殊的疫区特怔。在我国的南方,由于水多,钉螺多,传染上血吸虫病的可能性加大。当人患了血吸虫病后,可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经久不愈的可出现“大肚子”,这是因为血吸虫病导致病人肝硬化、腹水所致。血吸虫病还可以影响人的生长发育,使人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严重的危及生命。
血吸虫病的诊断包括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两大部分。病人的确诊需要从粪便中检获虫卵或孵化毛蚴。一是病原学诊断,从粪便内检查血吸虫虫卵和毛蚴以及直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虫卵称病原学检查,是确诊血吸虫病的依据。常用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有改良加藤法、尼龙袋集卵孵化法、塑料杯顶管孵化法等。二是免疫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包括检测患者血清中循环抗体、循环抗原和循环免疫复合物。常采用的诊断方法有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IGFA)。
二、主要措施
(一)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作法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产值比重进行调整。使农作物结构更趋合理,并扩大大豆、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面积。调整优化种养模式将粮棉油与多种经营产值比重进行调整,并实行高效种植, 麦— 瓜— 稻、麦— 油菜— 棉、麦— 辣— 棉等高效种植模式。因地制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将一产业与二、三产业产值按比重调整(即农业与非农业产值比重)。多层次大力发展村办企业, 使农业的资源配置更趋合理。
(二)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变钉螺孳生环境
填埋有螺沟渠,结合田园和农村社区集中居住村房屋建设, 平整土地和填埋废旧有螺沟渠和坑塘。硬化有螺沟渠,对成形渠道及社区周围沟渠实施混凝土硬化沟底及侧壁。挖疏通有螺渠道,将渠道两边坡有螺草土清除(基)至渠道背部用土填埋,再扩挖疏通渠道。建立排渍和灌溉系统, 并建有倒虹管,安装启闭闸门和埋设涵管。改造低洼低产田,对有螺低洼、低产农田实施地下管道和暗降工程,用塑料波纹管深埋1 m,间距16 m,暗管分别向两边排水,每3条暗管设一集中控制井,用活塞控制入田间排水沟。覆盖地膜灭螺,采用地膜覆盖灭螺法对不同环境的残存钉螺进行灭螺。改良荒山坡地,大力改良荒山坡地, 结合当地土壤的特性, 发展秦王桃、枇杷、葡萄、竹笋、中草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建立独立的排灌水利设施,做到大雨渍水能及时排, 有计划实施水改旱、水旱轮作,开挖精养鱼池和莲藕鱼池。以村为单位,按粮棉作物生产计划,稻棉轮流种植,每3年轮换1次, 6年为1个周期。水改旱时,废埂开沟,分厢平整; 旱改水时,重筑田埂,调整水系。
(三)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农村社区建设,结合新农村社区建设,集中修建村民居住房, 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改水改厕,保证生活用水的安全,修建沼气池,社区实施饮用水工程, 村民修建沼气池, 农户的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习惯。以机代牛,减少耕牛饲养, 菜牛划地饲养,控制耕牛数量,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能力,农户购买农机, 减少人群接触疫水的机会和牛粪对环境的污染,使传染源明显减少。
(四)健康教育
对于血吸虫病的防治,首先要建立健全血吸虫病的防治机构,加大经费的投入,通过广播、标语、专栏、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宣传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和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成人学校的作用, 在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 对他们进行血防健康知识教育,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在中小学校开展了血防的健康教育活动,鼓励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相关知识传递给家庭以及社区其他成员, 扩大社区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极大的提高疫区群众的健康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生活在疫区的群众,要积极配合当地血吸虫防治机构的查螺、灭螺、查病和治病工作,以及对家畜的查病和治疗工作。要告诉人们不在有钉螺的湖水、河塘、水渠里进行游泳、戏水、打草、捕鱼、洗衣、洗菜等接触疫水的活动。因生产、生活或防汛需要接触疫水时,要采取涂抹防护油膏、穿戴防护服等措施。也可口服杀虫药甲醚或蒿虎脂,以预防感染血吸虫病。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早期治疗。
(五)人畜同步查治病
每年按轻、中、重分层抽取的流行村进行血吸虫免疫学检测, 对查出的血清学阳性者全部进行免费扩大化疗。同时在人群查病村开展耕牛血吸虫病检查治疗, 以控制传染源。即高、中、低度流行区,采取不同方法进行人畜 (耕牛)同步化疗。高度流行区 (居民感染率≥15% )人群不作筛检,对 6~60岁的人群每年化疗1次,覆盖率要求达到90%。对经常接触疫水的高危人群,如渔、船民及家属,每年 4~ 5月和 9~ 10月各化疗1次。所有耕牛不作筛检,全部化疗。中度流行区 (居民感染率 3%~ 15% ),用 Kato-Katz法筛检总人口的35% ,对高度流行区调到本层次的、感染率在 7% ~14% 的人群 , 7~ 14岁的儿童和粪检阳性者进行化疗。高危人群不作筛检,每年化疗 2次。每年对该层次经常在易感地带放牧的 35%的耕牛化疗 1次。 低度流行区 (居民感染率 < 3% ) ,用环卵沉淀试验( COP T )筛检 7~ 14岁儿童 ,对流动人口、疑似病人、疫水接触者、感染者家属、邻居及一起工作者,用CO P T 检测 ,环沉率≥ 3% 判为阳性 ,阳性者进行化疗。采用集卵粪检法对 < 2岁的幼牛、疫区输入牛及在有螺区放牧过的牛进行检查,阳性牛进行化疗。
农村生产结构调整或变化对血吸虫病控制有积极作用。社会经济因素所涉及的人群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因素、家庭经济等在血吸虫病流行中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显得重要。控制血吸虫病不是单纯的生物学问题,而是社会、经济问题〔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推行农村小区建设,结合农田水利措施,改变生产生活环境,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能有效地发展农村经济和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张玉其, 王文梁,张汉忠, 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J]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5, 18(1):32.
【作者简介】
李泉 ,男, 1981年10月生 ,黄冈人 ,主治医师 ,研究方向: 临床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