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萍乡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中,也呈现出奋发进取的魄力。五年间,107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和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41308人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和脱贫问题。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000元增加到2010年底的2600元,贫困状况有了明显缓解。
从《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到江西省扶贫开发推进会的召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加快推进赣南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尽快让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的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成为江西省“十二五”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和总体方向。新形势下,萍乡市扶贫和移民办如何抓住机遇,直面挑战,继续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成为记者此次萍乡之行想要了解的主要问题。
萍乡市扶贫和移民办主任谢有林表示,江西省委、省政府和各级部门对构建江西扶贫和移民工作新气象、新格局的决心与信心是做好萍乡市扶贫和移民工作的强劲动力,将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移民工作方针,紧密结合实际推进新阶段扶贫和移民工作。同时,萍乡市扶贫和移民办将努力适应扶贫和移民工作新形势,顺应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提高扶贫和移民工作水平,奋力为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做出新贡献。
无土安置新探索移民搬迁开“明窗”
移民搬迁中,水库移民为支援国家建设、推动社会发展,背土离乡,另择家园。他们的牺牲和贡献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扶贫和移民干部更加不会忘记。谢友林告诉记者:
“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以移民为本,因地制宜确定移民安置方式,只有移民生活稳定了,才能更进一步,为他们的致富道路出谋划策”。
萍乡作为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山口岩水利枢纽将解决全市的供水问题。芦溪县上埠镇九洲移民新村现居住着520户2137人,他们都是因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搬迁至此。作为典型人多地少的山区县,芦溪素有“七分山岭分半田,分半水面和庄园”之说,因此集中安置无法调剂出大面积的土地分给移民。面对困境,芦溪县结合县情,在尊重移民意愿的前提下,经过多方学习考察,经上级政府批准,最终选择以无土安置方式安置山口岩水库移民。
九洲移民新村正是反映无土安置最鲜活的材料。记者走进九洲花园发现,由于采用商住小区模式建造,这里和城市中的小区没有多大区别,一栋栋排列整齐的楼房、一间间便民小商店、统一管理的物业,移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都十分整洁、卫生。同时,新村交通便利,距离县城仅有1.5公里,周围又是县工业园区,移民们实现就业可在家门口。考虑到库区移民经济条件有限,房屋以均价810元向移民销售,远低于周边2000元的房价。节约出来的土地使用权仍归安置点全体移民所有,按照“以地入股,招商引资,合作开发,利益分成”思路,进行统一管理和综合开发,所产生的效益为移民后期生活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移民是无土安置最真实的讲述者。记者来到移民彭明坚家中,聆听这位讲述者的故事。彭明坚一家七口于2011年11月搬入九洲移民新村,这个158平米的新房承载着他们的新生活、新梦想。彭明坚说:“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山口岩库区,已有300多年历史,过去种地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因为要搬离熟悉的地方,搬迁时也有过情绪,但是扶贫移民干部们耐心地做工作,详细解读政策和补偿方法,并为我们安置好新居,所以现在对搬迁后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当记者问及失去土地后如何保证生活时,彭明坚的回答坚定并乐观,他说:“这附近就是工业园区,有几十家企业,村里很多人都在当地实现了就业,收入并不比种地少,扶贫和移民办还经常开展免费培训,同时提供每人3万元的后扶资金,帮助创业,基本生活肯定是有保障的”。
听到移民的对新生活的美好期望,记者想起了谢有林主任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要把移民装在心里来移民,这样移民才能稳,工作才能好”。正是因地制宜地实施无土安置,我們才能看到移民们在新的土地上安居乐业、共享天伦,这也许就是扶贫和移民干部长期以来付出的辛劳和汗水所得到的最好回报。
山水田园路旧貌换新颜
在采访途中谢有林介绍,“十一五”期间,萍乡市以重点村为主战场,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在贫困地区共投入扶贫移民资金33615.91万元,完成整村推进项目1313个。在中央、省、市、县财政扶贫资金的强势注入下,107个重点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大部分贫困群众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的愿望。
莲花县南岭乡四桂村正是乘着萍乡市加大整村推进力度,促进重点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东风,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蝶变”,被评为江西省“百佳”优美村庄和江西省示范生态村。南岭乡书记刘恒告诉记者,在四桂村村委会有一面荣誉墙,上面的每一块奖牌都是一个故事,见证着一段历史,烙印着四桂村在整村推进中的一次次蜕变。过去的坑洼泥路如今已变成四通八达的水泥路,矮小的土坯房已成为一栋栋小洋楼,杂草变花木,垃圾堆变身健身场。闲时,村民们可在农家书屋翻阅农技资料、在篮球场挥洒汗水、在村广场举行一场书法比赛。
与此同时,四桂村结合本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产业,已建成葡萄基地200亩,带动30户群众发展葡萄种植业,安排了剩余劳动力40人,同时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推广种植油茶500亩。依托本村丰富的煤炭资源,成立了1家汽车运输协会,从事煤炭及其他货物的运输,目前全乡从事运输行业的人员达到50余人,车辆有40余台,为村民增收扩宽了渠道。四桂村真正实现了村如其名——“四处飘香”。
青山、绿水、良田、家园、致富路,不仅仅是对四桂村的写照,更是“十一五”以来,萍乡市在整村推进工作中全面贯彻“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开发原则,坚持以重点村为主战场,加强组织管理,集中项目资金,加大领导力量,增加各项投入,突出项目实施,提高扶贫效益的一幅全景画卷。
盘活产业助增收映日“莲花”别样红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直以来只存在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但在莲花县琴亭镇莲花村,一望无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水宫仙子瞬间夺走了记者眼球。7月是莲花的盛开期,走进莲花深处,记者发现,这里不仅吸引了如织的游人,更成为该县大力发展产业的主战场。
近年来,萍乡市不断推进产业带动扶贫的理念,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产业,要求重点村在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中安排10-20%用于发展产业,重点扶持1-2个科技含量较高、辐射带动强、增收效果好的项目,以此带动区域产业的发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莲花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王永志告诉记者,莲花县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莲花命名的县,莲花村又是全县唯一的同名村,在打造“莲花”品牌上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目前,莲花县莲子种植面积共15000亩,主要分布在琴亭镇、良坊镇、神泉乡、三板桥乡、闪石乡、湖上乡、荷塘乡、坊楼镇、升坊镇九个乡镇,其中千亩莲子基地3个,分别是琴亭镇莲花村、神泉乡五洲村、良坊镇湾溪村,预计全县莲子产量550吨,产值1650万元,带动农户2165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同时,莲花县计划结合湿地公园建设,开发一个连片5000亩的“生态莲园”,兴建“荷花博览园”,并与红色景点融为一体,打造成观光、休闲、农家乐为一体的知名景区,推出“生态莲园”赏荷一日游。除了莲产业,湖上、海潭垦殖场的果业种植,良坊镇的中药材,六市、坊楼、升坊的花卉苗木,六市、闪石的西瓜,高洲、坊楼的油菜等一批绿色生态农产品基地,形成了莲花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村居原自爽,地又是莲花,疏落人烟里,天然映彩霞”,原是古人赞美莲花村的诗句。今天,强化产业发展,着力使贫困群众增收的莲花,远比古人诗中描绘的更爽、更美。
集众木成大厦结对帮扶显成效
“有场所办公,有钱办事,有能人带富”是萍乡市在帮扶贫困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识。
近两年来,萍乡市举全市之力,着力解决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经济发展滞后、无活动场所或场所危旧狭小等突出问题。采取市、县(区)、乡镇三级挂点帮扶等措施,组织全市500余家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1万余名干部组成220个工作组,共投入帮扶和项目资金3.2亿,帮扶贫困村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生产增加集体收入,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变落后面貌。
芦溪县芦溪镇瑞泉村曾经因为没有办公场所,当地村干部日常工作十分不便,群眾办事都需要到镇里。萍乡市扶贫和移民办采取以城带乡、以工带农、先进带后进的城乡结对帮扶工作方式,市、县区、乡镇、村四级联动,2010年以来,共投入10870万元,新建村部263个,总面积71900平方米,全市639个村基本解决办公场所问题。
矗立在瑞泉村村口的新楼正是刚落成不久的村委办公大楼,村干部们喜笑颜开的告诉记者:“现在有了固定办公场所,我们工作也更踏实、更有干劲了”,村民们说:“以后办事再也不用走1个多小时去镇里,直接在村委会的办事大厅就能解决。”
翻开2011年5月3日的萍乡日报,一篇题为《百企带百村共建新农村》的报道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谢有林主任介绍,“百企带百村”活动是会同市委统战部、市委农工部、市工商联共同开展,通过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和作用,积极引导、广泛动员,搭建平台,促成全市202家民营企业与220个行政村结成帮扶对子,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个。
“水泥路,长又长,走在上面心舒畅;办公楼,真漂亮,展现我村新形象;水利工程修得棒,引领群众奔小康”,这是流传在群众中间赞扬萍乡市扶贫移民工作的一首顺口溜,昔日的穷苦山村,在社会各界的结对帮扶下,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责任编辑:邵猷芬
从《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到江西省扶贫开发推进会的召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加快推进赣南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尽快让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的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成为江西省“十二五”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和总体方向。新形势下,萍乡市扶贫和移民办如何抓住机遇,直面挑战,继续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成为记者此次萍乡之行想要了解的主要问题。
萍乡市扶贫和移民办主任谢有林表示,江西省委、省政府和各级部门对构建江西扶贫和移民工作新气象、新格局的决心与信心是做好萍乡市扶贫和移民工作的强劲动力,将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移民工作方针,紧密结合实际推进新阶段扶贫和移民工作。同时,萍乡市扶贫和移民办将努力适应扶贫和移民工作新形势,顺应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提高扶贫和移民工作水平,奋力为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做出新贡献。
无土安置新探索移民搬迁开“明窗”
移民搬迁中,水库移民为支援国家建设、推动社会发展,背土离乡,另择家园。他们的牺牲和贡献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扶贫和移民干部更加不会忘记。谢友林告诉记者:
“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以移民为本,因地制宜确定移民安置方式,只有移民生活稳定了,才能更进一步,为他们的致富道路出谋划策”。
萍乡作为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山口岩水利枢纽将解决全市的供水问题。芦溪县上埠镇九洲移民新村现居住着520户2137人,他们都是因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搬迁至此。作为典型人多地少的山区县,芦溪素有“七分山岭分半田,分半水面和庄园”之说,因此集中安置无法调剂出大面积的土地分给移民。面对困境,芦溪县结合县情,在尊重移民意愿的前提下,经过多方学习考察,经上级政府批准,最终选择以无土安置方式安置山口岩水库移民。
九洲移民新村正是反映无土安置最鲜活的材料。记者走进九洲花园发现,由于采用商住小区模式建造,这里和城市中的小区没有多大区别,一栋栋排列整齐的楼房、一间间便民小商店、统一管理的物业,移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都十分整洁、卫生。同时,新村交通便利,距离县城仅有1.5公里,周围又是县工业园区,移民们实现就业可在家门口。考虑到库区移民经济条件有限,房屋以均价810元向移民销售,远低于周边2000元的房价。节约出来的土地使用权仍归安置点全体移民所有,按照“以地入股,招商引资,合作开发,利益分成”思路,进行统一管理和综合开发,所产生的效益为移民后期生活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移民是无土安置最真实的讲述者。记者来到移民彭明坚家中,聆听这位讲述者的故事。彭明坚一家七口于2011年11月搬入九洲移民新村,这个158平米的新房承载着他们的新生活、新梦想。彭明坚说:“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山口岩库区,已有300多年历史,过去种地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因为要搬离熟悉的地方,搬迁时也有过情绪,但是扶贫移民干部们耐心地做工作,详细解读政策和补偿方法,并为我们安置好新居,所以现在对搬迁后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当记者问及失去土地后如何保证生活时,彭明坚的回答坚定并乐观,他说:“这附近就是工业园区,有几十家企业,村里很多人都在当地实现了就业,收入并不比种地少,扶贫和移民办还经常开展免费培训,同时提供每人3万元的后扶资金,帮助创业,基本生活肯定是有保障的”。
听到移民的对新生活的美好期望,记者想起了谢有林主任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要把移民装在心里来移民,这样移民才能稳,工作才能好”。正是因地制宜地实施无土安置,我們才能看到移民们在新的土地上安居乐业、共享天伦,这也许就是扶贫和移民干部长期以来付出的辛劳和汗水所得到的最好回报。
山水田园路旧貌换新颜
在采访途中谢有林介绍,“十一五”期间,萍乡市以重点村为主战场,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在贫困地区共投入扶贫移民资金33615.91万元,完成整村推进项目1313个。在中央、省、市、县财政扶贫资金的强势注入下,107个重点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大部分贫困群众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的愿望。
莲花县南岭乡四桂村正是乘着萍乡市加大整村推进力度,促进重点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东风,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蝶变”,被评为江西省“百佳”优美村庄和江西省示范生态村。南岭乡书记刘恒告诉记者,在四桂村村委会有一面荣誉墙,上面的每一块奖牌都是一个故事,见证着一段历史,烙印着四桂村在整村推进中的一次次蜕变。过去的坑洼泥路如今已变成四通八达的水泥路,矮小的土坯房已成为一栋栋小洋楼,杂草变花木,垃圾堆变身健身场。闲时,村民们可在农家书屋翻阅农技资料、在篮球场挥洒汗水、在村广场举行一场书法比赛。
与此同时,四桂村结合本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产业,已建成葡萄基地200亩,带动30户群众发展葡萄种植业,安排了剩余劳动力40人,同时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推广种植油茶500亩。依托本村丰富的煤炭资源,成立了1家汽车运输协会,从事煤炭及其他货物的运输,目前全乡从事运输行业的人员达到50余人,车辆有40余台,为村民增收扩宽了渠道。四桂村真正实现了村如其名——“四处飘香”。
青山、绿水、良田、家园、致富路,不仅仅是对四桂村的写照,更是“十一五”以来,萍乡市在整村推进工作中全面贯彻“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开发原则,坚持以重点村为主战场,加强组织管理,集中项目资金,加大领导力量,增加各项投入,突出项目实施,提高扶贫效益的一幅全景画卷。
盘活产业助增收映日“莲花”别样红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直以来只存在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但在莲花县琴亭镇莲花村,一望无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水宫仙子瞬间夺走了记者眼球。7月是莲花的盛开期,走进莲花深处,记者发现,这里不仅吸引了如织的游人,更成为该县大力发展产业的主战场。
近年来,萍乡市不断推进产业带动扶贫的理念,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产业,要求重点村在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中安排10-20%用于发展产业,重点扶持1-2个科技含量较高、辐射带动强、增收效果好的项目,以此带动区域产业的发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莲花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王永志告诉记者,莲花县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莲花命名的县,莲花村又是全县唯一的同名村,在打造“莲花”品牌上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目前,莲花县莲子种植面积共15000亩,主要分布在琴亭镇、良坊镇、神泉乡、三板桥乡、闪石乡、湖上乡、荷塘乡、坊楼镇、升坊镇九个乡镇,其中千亩莲子基地3个,分别是琴亭镇莲花村、神泉乡五洲村、良坊镇湾溪村,预计全县莲子产量550吨,产值1650万元,带动农户2165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同时,莲花县计划结合湿地公园建设,开发一个连片5000亩的“生态莲园”,兴建“荷花博览园”,并与红色景点融为一体,打造成观光、休闲、农家乐为一体的知名景区,推出“生态莲园”赏荷一日游。除了莲产业,湖上、海潭垦殖场的果业种植,良坊镇的中药材,六市、坊楼、升坊的花卉苗木,六市、闪石的西瓜,高洲、坊楼的油菜等一批绿色生态农产品基地,形成了莲花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村居原自爽,地又是莲花,疏落人烟里,天然映彩霞”,原是古人赞美莲花村的诗句。今天,强化产业发展,着力使贫困群众增收的莲花,远比古人诗中描绘的更爽、更美。
集众木成大厦结对帮扶显成效
“有场所办公,有钱办事,有能人带富”是萍乡市在帮扶贫困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识。
近两年来,萍乡市举全市之力,着力解决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经济发展滞后、无活动场所或场所危旧狭小等突出问题。采取市、县(区)、乡镇三级挂点帮扶等措施,组织全市500余家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1万余名干部组成220个工作组,共投入帮扶和项目资金3.2亿,帮扶贫困村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生产增加集体收入,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变落后面貌。
芦溪县芦溪镇瑞泉村曾经因为没有办公场所,当地村干部日常工作十分不便,群眾办事都需要到镇里。萍乡市扶贫和移民办采取以城带乡、以工带农、先进带后进的城乡结对帮扶工作方式,市、县区、乡镇、村四级联动,2010年以来,共投入10870万元,新建村部263个,总面积71900平方米,全市639个村基本解决办公场所问题。
矗立在瑞泉村村口的新楼正是刚落成不久的村委办公大楼,村干部们喜笑颜开的告诉记者:“现在有了固定办公场所,我们工作也更踏实、更有干劲了”,村民们说:“以后办事再也不用走1个多小时去镇里,直接在村委会的办事大厅就能解决。”
翻开2011年5月3日的萍乡日报,一篇题为《百企带百村共建新农村》的报道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谢有林主任介绍,“百企带百村”活动是会同市委统战部、市委农工部、市工商联共同开展,通过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和作用,积极引导、广泛动员,搭建平台,促成全市202家民营企业与220个行政村结成帮扶对子,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个。
“水泥路,长又长,走在上面心舒畅;办公楼,真漂亮,展现我村新形象;水利工程修得棒,引领群众奔小康”,这是流传在群众中间赞扬萍乡市扶贫移民工作的一首顺口溜,昔日的穷苦山村,在社会各界的结对帮扶下,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