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院校强调对学生的专业技术培养而忽视对其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严重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进步和提高。但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完善,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是否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而是如何完善已经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以及对其采取的具体措施进行创新研究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近几年来在加强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创新性地提出完善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创新性;方法和途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6.170
理工科人才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可或缺的力量,大力培养理工科人才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所以,在强调对学生的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人文素质水平的提高。只有具备了高水准的综合素质,才是我们当代社会真正意义上所需要的人才。当前,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后,已经从最初的探索阶段发展到了初阶实行阶段,总体来说,全国理工科院校都已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要性,并为增强本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采取了多种方式和途径。但是,现阶段的人文素质现状仍令人堪忧,随着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建设的进程不断推进,也逐渐显露出一些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问题。如何完善此类问题并且创新性地提出解决方法,是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紧迫需要,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认识上的欠缺
北京大学的王岳川教授曾经说过,学理科的学生是世界的火车,学文科的学生是这个列车上的司机,时代的列车飞驰地发展、飞驰地往前开动的时候,如果上面是无人驾驶的,它的脱轨和撞山是可能的,这个世界是需要由人文知识分子和科学知识分子共同来设计的。这段话向我们说明了理工科学生如果只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而缺乏人文精神的话,是无法对社会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不只是学生缺乏人文精神,部分理工科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也在一个很浅薄的层面上,仅仅把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当作硬性的任务来完成:有观点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增加几门人文知识的课程,还有观点认为那就是多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理念的学习,甚至有观点认为它是专业技术教育的附属品,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科学技术而存在的。
1.2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设置上的漏洞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造成人文素质缺失的现状还要追溯到学生在高中时期的分科教育制度,他们从中等教育时期就已经开始只学习理科课程而没有关于人文学科的课程,同时加上高考也没有对他们人文素质进行考察,在中国的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的人文素质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提升。目前整体来看,理工科院校都设置了比较系统的人文课程,但课程比例却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同时又存在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课程的质量不高,设计不合理,课程的随意性强的现象,缺少对人文课程的整体统筹规划。理工科院校一般都有着其优势学科,所以课程的设置都围绕着其优势学科,把人文课程设置成选修课,而且时间多安排在晚上,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在完成一天的专业课学习后,还要继续学习人文课程,更加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人文课程的积极性,由此恶性循环,反而越发不利于达到最初制订的教学计划目标。
1.3 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在建设中的不足
首先从师资方面来说,理工科院校以工科为主,文科薄弱,所以无论从教师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利于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很多理工科学校的人文课程专任老师都达不到比例,由很多社会上的兼职老师来补充,流动性很大,这就使人文课程的质量大打折扣。同时,理工科院校的教师也多毕业于理工科院校,所以教师本身所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就不够充分,在教学中也就不能很好地在讲解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兼顾人文素质教育。由于理工科院校缺少人文专业方面优秀的教师资源,名师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造成教师讲解的内容不够精彩,无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提高。
1.4 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在建立中的困境
教育资源共享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各教育单位、部门对其现有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和教育信息等通过相邻高校间的合作共建,使教育资源合理化、科学化使用,资源共享主要是针对优质资源及紧缺资源。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避免教学过程中的重专业轻人文理念所造成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素质相分离的倾向,同时也可以节省教育经费的投入,具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理工科院校的共享意识淡薄,对此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仍然处在自我发展的状态,缺乏与外校之间进行合作的积极性,理工科院校的人文课程教师师资配备不足也造成教师教学和科研不小的压力。学生课程任务繁重,基本每天的课程都被排满,跨校交流显然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同时出行安全也存在着隐患。
2 理工科院校建设人文素质教育工程的创新性对策
2.1 树立现代人才观,培养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纠正现有的人文素质教育观念偏差,摒弃“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现状,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建设人文素质教育工程的源头性任务。理工科院校应该从根本上转变培养人才的观念,而不是简单地加一些人文知识的课程,敷衍地配合一些提高人文素质的活动,而是应该正确地认识到对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人才的培养不再是只看专业技术、专业知识和专业分数,现代意义上的人才应该是既有一个宽广的知识面而在自己所在的领域上又有很深入的研究。因此,必须要求理工科院校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转变其教育理念,树立与当代教育体制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以育人為核心,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完整的人格、开拓进取的精神为重点的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2.2 重塑知识结构,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一事无成。”物理学科的专业素养是促使他成功的核心要素,但是他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艺术修养和其丰富的思维,由此可见知识结构的完整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中重塑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必须重新合理地设计人文课程,除了设置一些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外,也可以设置一些与理工科专业相关的交叉型学科,例如科技哲学、生命科学等,并且合理安排人文课程的时间,减少专业课程的数量,让学生在理解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增加人文课程的必修课数量,摒弃一味地将人文课程作为选修课的做法,真正做到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系统贯穿于整个教学计划中,形成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有力提升人文素质课程的质量。
2.3 切实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陶行知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所以切实提高教师的自身人文修养是首要一步。组织理工科教师进行统一的培训学习,以实践经验和理论学习成果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方案,在专业技术知识中提炼出人文精神,寓于自己的教学当中。与此同时,学校应该加大对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经费投入,邀请到专业领域的人文教师到本校任职,丰富师资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邀请人文领域的名师级教授到校举办学术讲座,激发学生对人文学科的浓烈兴趣,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
2.4 完善教育资源共享长效机制,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创新发展
理工科院校的领导应该对资源共享机制引起高度的重视,与各高校之间建立起资源共享合作机制,成立资源共享联盟。高校领导定期合议资源共享方案,根据具体的需求由各校提供一定的教育经费,在充分发挥本校优势的同时吸纳其他人文类院校来校交流学习。建立跨校教师互聘制度,理工科院校应该选聘人文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课堂生动幽默的教师来校任课,并且实行学时互认,保障外校教师利益的同时减少本校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定期组织本校学生与人文院校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如社团活动、辩论赛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在资源共享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成果,与其他人文类高校建立起长效合作的互利共赢机制,加速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博,傅敏.理工科研究生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6(4).
[2]王曉漫.效率视界的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3]陈勇,张珍.浅议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修养教育[J].轻工科技,2012(1).
[4]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陶行知谈教育.人民日报,2015-10-18.
[6][越]越南互联网市场的调查报告[EB/OL].http://www.medialink.com.vn/online-marketing/tong-quan-thi-truong-internet-viet-nam-2015.html.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创新性;方法和途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6.170
理工科人才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可或缺的力量,大力培养理工科人才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所以,在强调对学生的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人文素质水平的提高。只有具备了高水准的综合素质,才是我们当代社会真正意义上所需要的人才。当前,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后,已经从最初的探索阶段发展到了初阶实行阶段,总体来说,全国理工科院校都已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要性,并为增强本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采取了多种方式和途径。但是,现阶段的人文素质现状仍令人堪忧,随着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建设的进程不断推进,也逐渐显露出一些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问题。如何完善此类问题并且创新性地提出解决方法,是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紧迫需要,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认识上的欠缺
北京大学的王岳川教授曾经说过,学理科的学生是世界的火车,学文科的学生是这个列车上的司机,时代的列车飞驰地发展、飞驰地往前开动的时候,如果上面是无人驾驶的,它的脱轨和撞山是可能的,这个世界是需要由人文知识分子和科学知识分子共同来设计的。这段话向我们说明了理工科学生如果只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而缺乏人文精神的话,是无法对社会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不只是学生缺乏人文精神,部分理工科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也在一个很浅薄的层面上,仅仅把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当作硬性的任务来完成:有观点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增加几门人文知识的课程,还有观点认为那就是多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理念的学习,甚至有观点认为它是专业技术教育的附属品,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科学技术而存在的。
1.2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设置上的漏洞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造成人文素质缺失的现状还要追溯到学生在高中时期的分科教育制度,他们从中等教育时期就已经开始只学习理科课程而没有关于人文学科的课程,同时加上高考也没有对他们人文素质进行考察,在中国的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的人文素质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提升。目前整体来看,理工科院校都设置了比较系统的人文课程,但课程比例却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同时又存在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课程的质量不高,设计不合理,课程的随意性强的现象,缺少对人文课程的整体统筹规划。理工科院校一般都有着其优势学科,所以课程的设置都围绕着其优势学科,把人文课程设置成选修课,而且时间多安排在晚上,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在完成一天的专业课学习后,还要继续学习人文课程,更加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人文课程的积极性,由此恶性循环,反而越发不利于达到最初制订的教学计划目标。
1.3 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在建设中的不足
首先从师资方面来说,理工科院校以工科为主,文科薄弱,所以无论从教师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利于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很多理工科学校的人文课程专任老师都达不到比例,由很多社会上的兼职老师来补充,流动性很大,这就使人文课程的质量大打折扣。同时,理工科院校的教师也多毕业于理工科院校,所以教师本身所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就不够充分,在教学中也就不能很好地在讲解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兼顾人文素质教育。由于理工科院校缺少人文专业方面优秀的教师资源,名师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造成教师讲解的内容不够精彩,无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提高。
1.4 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在建立中的困境
教育资源共享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各教育单位、部门对其现有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和教育信息等通过相邻高校间的合作共建,使教育资源合理化、科学化使用,资源共享主要是针对优质资源及紧缺资源。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避免教学过程中的重专业轻人文理念所造成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素质相分离的倾向,同时也可以节省教育经费的投入,具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理工科院校的共享意识淡薄,对此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仍然处在自我发展的状态,缺乏与外校之间进行合作的积极性,理工科院校的人文课程教师师资配备不足也造成教师教学和科研不小的压力。学生课程任务繁重,基本每天的课程都被排满,跨校交流显然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同时出行安全也存在着隐患。
2 理工科院校建设人文素质教育工程的创新性对策
2.1 树立现代人才观,培养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纠正现有的人文素质教育观念偏差,摒弃“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现状,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建设人文素质教育工程的源头性任务。理工科院校应该从根本上转变培养人才的观念,而不是简单地加一些人文知识的课程,敷衍地配合一些提高人文素质的活动,而是应该正确地认识到对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人才的培养不再是只看专业技术、专业知识和专业分数,现代意义上的人才应该是既有一个宽广的知识面而在自己所在的领域上又有很深入的研究。因此,必须要求理工科院校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转变其教育理念,树立与当代教育体制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以育人為核心,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完整的人格、开拓进取的精神为重点的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2.2 重塑知识结构,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一事无成。”物理学科的专业素养是促使他成功的核心要素,但是他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艺术修养和其丰富的思维,由此可见知识结构的完整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中重塑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必须重新合理地设计人文课程,除了设置一些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外,也可以设置一些与理工科专业相关的交叉型学科,例如科技哲学、生命科学等,并且合理安排人文课程的时间,减少专业课程的数量,让学生在理解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增加人文课程的必修课数量,摒弃一味地将人文课程作为选修课的做法,真正做到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系统贯穿于整个教学计划中,形成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有力提升人文素质课程的质量。
2.3 切实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陶行知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所以切实提高教师的自身人文修养是首要一步。组织理工科教师进行统一的培训学习,以实践经验和理论学习成果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方案,在专业技术知识中提炼出人文精神,寓于自己的教学当中。与此同时,学校应该加大对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经费投入,邀请到专业领域的人文教师到本校任职,丰富师资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邀请人文领域的名师级教授到校举办学术讲座,激发学生对人文学科的浓烈兴趣,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
2.4 完善教育资源共享长效机制,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创新发展
理工科院校的领导应该对资源共享机制引起高度的重视,与各高校之间建立起资源共享合作机制,成立资源共享联盟。高校领导定期合议资源共享方案,根据具体的需求由各校提供一定的教育经费,在充分发挥本校优势的同时吸纳其他人文类院校来校交流学习。建立跨校教师互聘制度,理工科院校应该选聘人文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课堂生动幽默的教师来校任课,并且实行学时互认,保障外校教师利益的同时减少本校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定期组织本校学生与人文院校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如社团活动、辩论赛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在资源共享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成果,与其他人文类高校建立起长效合作的互利共赢机制,加速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博,傅敏.理工科研究生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6(4).
[2]王曉漫.效率视界的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3]陈勇,张珍.浅议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修养教育[J].轻工科技,2012(1).
[4]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陶行知谈教育.人民日报,2015-10-18.
[6][越]越南互联网市场的调查报告[EB/OL].http://www.medialink.com.vn/online-marketing/tong-quan-thi-truong-internet-viet-nam-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