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艺术扶贫不仅仅是从经济上改变贫困群众的状况,更是从内心和灵魂上扶贫,让贫困群众从根上发生思想观念转变。
1984年除夕夜,王荣一个人走在安徽芜湖街头,没有一盏灯为他而亮。王荣说,大学四年他都没有回过一次家。“如果不把画画学好,怎么给首长交代?”
如今的王荣已年过半百,戴着一副细丝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身上有了很多头衔: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文化艺术扶贫委员会(筹)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中国爱德艺术院院长等,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助理。他的画还曾作为国礼送给外国领导人。
王荣的艺术追求是什么?他的公益之路是怎样的?他又是如何开展艺术扶贫的?带着这些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程采访了王荣。
爱美的心,执拗的梦
1963年,王荣出生于江苏盐城建湖县上冈镇的一个小村庄。家里有10个兄弟姐妹,父亲有“成分”问题,经济状况可想而见。王荣说他有一个苦涩的童年。
就是这样一个灰色的童年,却被抹上了色彩。王荣从小喜欢画画,他在木桌上画上梅花,油漆一涂,就成了漂亮的工艺品。家里的土房子,他找来塑料布把屋顶蒙上,在上面画上图案,简陋的家瞬时有了艺术气息。王荣说,仿佛是天赋,他从小内心对美就有追求。
到了初中,王荣画的“钟馗打鬼”图已经颇为传神,常被乡邻们用些粮食换走。于是王荣就去集市上卖自己的画,一张能卖1毛钱左右,那时的学费是1块钱。他说那时候的自己性格倔强,心中有梦想,就一定要去实现,即便生活很窘迫,心中是快活的。
由于父亲的“成分”问题,王荣的学业一直坎坷。本地学校不接收,他不得不到邻近的射阳县读高中,但是又因为交不起学费,不得不中途含泪退学。终于等到1979年父亲平反,王荣走进了军营,穿上了军装。
初到位于南京的江苏省军区警卫连,王荣每天早晨4点就起床,把整个院子打扫得一尘不染,“我要保持农村娃的勤恳本色”。短短两个月,王荣的勤劳就在部队里传开了,领导也很喜欢这个本职工作做得出色,有才华又上进的小伙子,特批他晚上到南京鼓楼区的文化宫学画画。
1983年,王荣获得了部队委培的机会,考入了安徽师范大学的美术系。大学四年,“苦”字当前。他去和农民工交朋友,请他们当模特,为他们画画像。大学期间,从来没有回过一次家。
“我至今还记得大年三十的晚上,鞭炮声热热闹闹,而我独自走在芜湖街头的场景。”说起这段经历,王荣情绪有些激动,眼里泛着泪花,“说不想家那都是虚的,但我是带着使命来的,不学点成就来回去怎么给首长汇报。”凭着这股拼劲儿,王荣大学毕业就拿出了80幅优秀作品,已经可以在南京办一场个人画展。
1987年从部队转业后,王荣进入盐城师范学校任教,或许是骨子里的那股拼勁,3年后,他毅然辞掉了“铁饭碗”,创办了盐城黄海画院。
2000年,王荣偕妻女来到北京,拜在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的门下。当时的他深知,任何一门艺术都是易学难精。在杨云飞的悉心指点和自身的努力下,王荣的油画技艺日益精湛。“经过了那几年的学习,我才敢和别人说我会画油画呢。”
回忆自己的艺术生涯,王荣说自己一直有一颗爱美的心,努力追逐真善美。
爱满人间,德行天下
2003年,王荣离开北京,在无锡创办爱德艺术院,他为艺术院立下宗旨:“爱满人间,德行天下,爱德艺术播爱人间。”
王荣不仅仅在绘画作品上融入大爱的情怀,以作品感染净化人们的心灵,更身体力行地践行爱德艺术院的宗旨,真正用艺术传递爱。王荣说,投身慈善事业并非突发奇想,而是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都一点一滴融入自己的血液中。
凭着对梦想的执拗,白手起家,他在寸土寸金的北京高碑店地区建成了1万余平方米的爱德艺术院综合楼,这是一个集艺术研究、创作、培训、展览、公益为一体的场所。
挖掘旅游景点特色文化是王荣现在致力于完成的一项事业之一。去年,王荣与内蒙古鄂尔多斯恩格贝达成合作,在这座中国北方独具特色和魅力风情的城市,挖掘、展现和传播该地区的文化美学,创建文艺研究创作基地,建立“互联网 ”的文艺形式,从艺术的角度设计开发旅游衍生品等,将景区之美更好地展现出来。
“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仅要潜心研究自己的艺术风格,还要关注社会,勇担社会责任。”正是这种理念,让他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萌生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满人间,德行天下。艺术也可以带动生活,我们还应该将中华文明带向世界各地,与海外艺术家联手,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出去,得到发展融合,增强文化自信。”
艺术扶贫,践行理想
“都在说科技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我艺术也是要去扶贫的。”王荣关于扶贫路,自有一套理念。
爱德艺术院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动员更多的艺术家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教育扶贫工作,通过需求导向、分类归纳、区域协同、公益拍卖和艺术培训等方式,进行定向扶贫和精准扶贫。“我们的任务是动员国内艺术家和企业家积极支持、参与和推动艺术扶贫。”
创办苏州爱德艺术院当天,王荣就当场资助了100名苏北老区贫困生。2006年到2007年,爱德艺术院联合江苏省扶贫开发协会等举办了“中国爱德艺术扶贫助学助残公益性大型文艺演出”和“首届中国爱德艺术名家作品公益性拍卖会”,利用这两次活动所筹得的款项,在苏北贫困地区兴建一所爱德希望小学。
他在上海筹划举办了中国爱德艺术名家作品拍卖,在北京举办爱满人间中国行大型义演,将义卖、义演的收入资助了三十位白血病患者。此外,他还建立了“爱德助残基地”。
自2009年再次回到北京后,他不光更加精益求精,创作油画作品,更积极投身到公益事业。2011年9月26日,他积极投身到由桑梓基金会主办的“大爱无疆·圆梦求知”的大型助学公益活动中,在活动中捐献自己的作品,为失学儿童募得百万元善款。2016年10月,北京爱德艺术院艺术扶贫行动被评为“2016民生示范工程”。
如今,王荣正忙于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文化艺术扶贫委员会的筹备工作,该委員会将联合多家单位发起组建,专注文化艺术领域的精准扶贫,努力帮助更多困难群众脱贫。
王荣认为,有大爱的艺术家才是真正德才兼备的艺术家。只有艺术家内心有爱,他才会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才能把这份美传递给更多的人。而文化艺术扶贫不仅仅是从经济上改变贫困群众的状况,更是从内心和灵魂上扶贫,让贫困群众从根上发生思想观念转变。
1984年除夕夜,王荣一个人走在安徽芜湖街头,没有一盏灯为他而亮。王荣说,大学四年他都没有回过一次家。“如果不把画画学好,怎么给首长交代?”
如今的王荣已年过半百,戴着一副细丝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身上有了很多头衔: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文化艺术扶贫委员会(筹)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中国爱德艺术院院长等,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助理。他的画还曾作为国礼送给外国领导人。
王荣的艺术追求是什么?他的公益之路是怎样的?他又是如何开展艺术扶贫的?带着这些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程采访了王荣。
爱美的心,执拗的梦
1963年,王荣出生于江苏盐城建湖县上冈镇的一个小村庄。家里有10个兄弟姐妹,父亲有“成分”问题,经济状况可想而见。王荣说他有一个苦涩的童年。
就是这样一个灰色的童年,却被抹上了色彩。王荣从小喜欢画画,他在木桌上画上梅花,油漆一涂,就成了漂亮的工艺品。家里的土房子,他找来塑料布把屋顶蒙上,在上面画上图案,简陋的家瞬时有了艺术气息。王荣说,仿佛是天赋,他从小内心对美就有追求。
到了初中,王荣画的“钟馗打鬼”图已经颇为传神,常被乡邻们用些粮食换走。于是王荣就去集市上卖自己的画,一张能卖1毛钱左右,那时的学费是1块钱。他说那时候的自己性格倔强,心中有梦想,就一定要去实现,即便生活很窘迫,心中是快活的。
由于父亲的“成分”问题,王荣的学业一直坎坷。本地学校不接收,他不得不到邻近的射阳县读高中,但是又因为交不起学费,不得不中途含泪退学。终于等到1979年父亲平反,王荣走进了军营,穿上了军装。
初到位于南京的江苏省军区警卫连,王荣每天早晨4点就起床,把整个院子打扫得一尘不染,“我要保持农村娃的勤恳本色”。短短两个月,王荣的勤劳就在部队里传开了,领导也很喜欢这个本职工作做得出色,有才华又上进的小伙子,特批他晚上到南京鼓楼区的文化宫学画画。
1983年,王荣获得了部队委培的机会,考入了安徽师范大学的美术系。大学四年,“苦”字当前。他去和农民工交朋友,请他们当模特,为他们画画像。大学期间,从来没有回过一次家。
“我至今还记得大年三十的晚上,鞭炮声热热闹闹,而我独自走在芜湖街头的场景。”说起这段经历,王荣情绪有些激动,眼里泛着泪花,“说不想家那都是虚的,但我是带着使命来的,不学点成就来回去怎么给首长汇报。”凭着这股拼劲儿,王荣大学毕业就拿出了80幅优秀作品,已经可以在南京办一场个人画展。
1987年从部队转业后,王荣进入盐城师范学校任教,或许是骨子里的那股拼勁,3年后,他毅然辞掉了“铁饭碗”,创办了盐城黄海画院。
2000年,王荣偕妻女来到北京,拜在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的门下。当时的他深知,任何一门艺术都是易学难精。在杨云飞的悉心指点和自身的努力下,王荣的油画技艺日益精湛。“经过了那几年的学习,我才敢和别人说我会画油画呢。”
回忆自己的艺术生涯,王荣说自己一直有一颗爱美的心,努力追逐真善美。
爱满人间,德行天下
2003年,王荣离开北京,在无锡创办爱德艺术院,他为艺术院立下宗旨:“爱满人间,德行天下,爱德艺术播爱人间。”
王荣不仅仅在绘画作品上融入大爱的情怀,以作品感染净化人们的心灵,更身体力行地践行爱德艺术院的宗旨,真正用艺术传递爱。王荣说,投身慈善事业并非突发奇想,而是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都一点一滴融入自己的血液中。
凭着对梦想的执拗,白手起家,他在寸土寸金的北京高碑店地区建成了1万余平方米的爱德艺术院综合楼,这是一个集艺术研究、创作、培训、展览、公益为一体的场所。
挖掘旅游景点特色文化是王荣现在致力于完成的一项事业之一。去年,王荣与内蒙古鄂尔多斯恩格贝达成合作,在这座中国北方独具特色和魅力风情的城市,挖掘、展现和传播该地区的文化美学,创建文艺研究创作基地,建立“互联网 ”的文艺形式,从艺术的角度设计开发旅游衍生品等,将景区之美更好地展现出来。
“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仅要潜心研究自己的艺术风格,还要关注社会,勇担社会责任。”正是这种理念,让他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萌生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满人间,德行天下。艺术也可以带动生活,我们还应该将中华文明带向世界各地,与海外艺术家联手,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出去,得到发展融合,增强文化自信。”
艺术扶贫,践行理想
“都在说科技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我艺术也是要去扶贫的。”王荣关于扶贫路,自有一套理念。
爱德艺术院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动员更多的艺术家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教育扶贫工作,通过需求导向、分类归纳、区域协同、公益拍卖和艺术培训等方式,进行定向扶贫和精准扶贫。“我们的任务是动员国内艺术家和企业家积极支持、参与和推动艺术扶贫。”
创办苏州爱德艺术院当天,王荣就当场资助了100名苏北老区贫困生。2006年到2007年,爱德艺术院联合江苏省扶贫开发协会等举办了“中国爱德艺术扶贫助学助残公益性大型文艺演出”和“首届中国爱德艺术名家作品公益性拍卖会”,利用这两次活动所筹得的款项,在苏北贫困地区兴建一所爱德希望小学。
他在上海筹划举办了中国爱德艺术名家作品拍卖,在北京举办爱满人间中国行大型义演,将义卖、义演的收入资助了三十位白血病患者。此外,他还建立了“爱德助残基地”。
自2009年再次回到北京后,他不光更加精益求精,创作油画作品,更积极投身到公益事业。2011年9月26日,他积极投身到由桑梓基金会主办的“大爱无疆·圆梦求知”的大型助学公益活动中,在活动中捐献自己的作品,为失学儿童募得百万元善款。2016年10月,北京爱德艺术院艺术扶贫行动被评为“2016民生示范工程”。
如今,王荣正忙于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文化艺术扶贫委员会的筹备工作,该委員会将联合多家单位发起组建,专注文化艺术领域的精准扶贫,努力帮助更多困难群众脱贫。
王荣认为,有大爱的艺术家才是真正德才兼备的艺术家。只有艺术家内心有爱,他才会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才能把这份美传递给更多的人。而文化艺术扶贫不仅仅是从经济上改变贫困群众的状况,更是从内心和灵魂上扶贫,让贫困群众从根上发生思想观念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