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架与小架
太极拳有大小架之分。现在流行的陈式和杨式太极拳是大架,武式和孙式太极拳为小架。架子大小主要指风格而言,不在于修炼时架子高低。太极拳大小架,类似于书法艺术中颜体和欧体楷书。
太极拳大小架气韵、风格不同,气韵、风格是太极拳不变的成份,是它们的个性。太极拳不管大小架,呼吸、要领都讲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都以中宫为内修的要点,这是所有太极拳的共性。共性是太极拳之所以为拳者,共性也使大架或小架都具有“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特点。内固精神和外示安逸,是太极拳气韵、风格的两个方面。太极拳修炼在呼吸上要气沉丹田,在心理上要先在心、后在身、要刻刻留心,在气势上要敛入脊骨。这三者都是内在的修为,其结果自然显示出内固精神。这也是精神于内在空间的要求。而神舒体静,是内在精神于外在空间的显示。此乃太极拳不变之成份。
大架好是小架好?这要看修炼者的气质和自身条件如何。其中也有人的审美趣味价值趋向,并不是大小架哪个好的问题。传统太极拳提倡专一,选择其中一种,以正确的方法认真修炼,必然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初学者不可贪多,即使有一定功底,在调整练习趣味,选择修炼项目时,也要注意品种性质的相对接近。否则必然会“枉费功夫贻叹息”。譬如练陈式大架,可兼练陈式小架,可兼杨式大架,或从杨式大架入手,再转练陈式大架,因杨式出于陈式。如练陈式小架,则不宜兼练杨式大架,二者架子大小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不如专一为妙。
新架与老架
“喝了陈沟的水,就能踢踢腿”,其实,去陈沟喝水的人,恐怕非要喝上一阵子才能踢踢腿。武术运动是农业社会文化,直至今天武术运动的主要社会基础,仍然是与农业社会文化有关的群落。家族之间传授是陈氏太极拳典型特征,农业社会的稳定性,是使陈氏太极拳多少年来一直保持不变的环境条件。自1928年十七世陈发科走出中原一隅,到北京公开授徒以后,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即迅速发生变化。且不说在外姓人那里发生的变化,陈发科自己就为陈氏老架拳丰富了不少内容。到了十八代陈照奎,一路大架和二路炮捶简直可以说是五彩缤纷了。这是陈氏太极拳由质而文的变化过程。陈氏太极拳这些变化是形式的,不是义理的。懒扎衣还是懒扎衣,掩手肱捶还是掩手肱捶,动作中都不脱离柔中寓刚和松活弹抖等,这是陈氏太极拳不变的成份。
在此之前,陈氏太极拳在家族内部变化缓慢。从上世纪前半叶十四世陈有本、陈有恒创新架,到陈发科晚年定式大架,这两次变动间隔了一百余年。新架原来是式样变化,还是大架。当新架在动作上进一步向中宫收紧时,便成了小架。拳式变化时间有先有后,有新老之称。新架进一步变化又该怎么称呢?总不能叫作新新架吧?风格在空间上的变化,可以有大小之称。如果不是大小之间的变化,又该怎样称呢?陈发科晚年定式的大架,陈照奎所创的大架,都是在老架、大架基础之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新的,我们可以说它是新架,如果说它是新架,当然不能再说它是老架。由于它们还都是大架,称它们为大架仍然正确。如果它们是往小架方向演变,又该怎样进行名称定位呢?把陈氏老架太极拳叫作老架一点没错,据说它已流传了几百年,能不算老吗?可以把这个名称定位固化下来。把变化了的架子叫新架,则有问题。杨氏太极拳源于陈氏,吴氏太极拳源于杨氏,杨、陈氏又曾对武氏太极拳产生过影响,孙氏太极拳又受武氏影响,它们是新架还是老架呢?
太极拳架“大小、新老”等,在时空观念上变化不定。作为太极拳名称定位,不易确切把握,不具有稳定性。以新、老架作为名称定位的情况,在节奏缓慢、生产方式单一的农业社会某一时段内可行,在思想活跃、科学文化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里则不行。
高架与低架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掌握和学习一切实际的知识技能,都要受到才力与命运的限制。修炼太极拳,同样也受到才力与命运的限制。
八卦掌分上、中、下三种练法,通称三盘练法。上盘的练法是身体直立,中盘的练法是两腿微蹲,下盘练法适宜较慢的速度,甚至是越慢越好。上、中盘练法是技术性功力练习,下盘练法是力量性功力练习。尽管太极拳没有三盘姿势练习的说法,无论是大架或小架,也无论是陈杨武吴孙氏各种太极拳,都可以用高中低三盘练法进行练习,事实上许多人也正是不自觉地在运用这三种方法进行练习。上盘是高架子,中盘为中架子,下盘为低架子。架子高低不是八卦掌所独有,更不是太极拳所独有。不能以此界定作为某一太极拳名称定位。
中高架子好还是低架子好呢?要以修炼者自身生理条件和修炼目的而定。太极拳修炼者年龄、才力天赋、练拳动机等不同,拳架高低就有不同意义。界定拳架高低的适宜性、可变性成分很多,不能一概而论。
传统武术重意不重形,是重在打意。前人说修炼太极拳“不徒作技艺之末”,是说不单一追求打,“技艺之末”即是打。修炼太极拳时,盘架子的反复性和身心内外的要求,很像求道者长年累月地静默修行,又近似于武当道教内炼金丹的功法,把练太极拳说成是修炼是言之有据。不言而喻,传统太极拳是能够作为技击格斗的武技,是可以使人“益寿延年不老春”的“秘方”,也是可以满足人们超越现实精神价值需要的技艺。传统太极拳是内在的修为,就像家常事一样平淡。中高架子运动量比低架子小,能够长达100多分钟持续不间断反复练习。外观平淡简易,很多人都能做到,具有普遍意义。中高架所具有的平淡趣味像老子所说的道,“淡乎其平味”。平淡的东西没有惊险性,缺乏现代审美趣味。传统太极拳审美趣味,是传统内在的气韵生动之美,与现代审美趣味很不一样,现代人多不以此为美。
练低架子时,下肢需要较大的支撑力量。初学者勉强练低架子时,往往易犯上身前俯、低头弯腰的毛病。有的人甚至终身难改,违背了立身中正、虚领顶劲的基本要求。低架子运动量大,造成下肢吃力大,不可能实现节节贯穿,易导致上身难以放松,这往往又导致上身和面部的不自然。外行人还以为是精神抖擞,其实是违背了气敛入骨、中正安舒的基本要求。上身紧张还易使呼吸不畅,逆腹式呼吸本不是生理的自然呼吸,在上肢紧张状态下,就更加难以随势运气。不能随势运气,则不能气沉丹田,也更谈不上“气遍身躯不稍滞”、“腹内松静气腾然”。大运动量的低架子,往往一遍下来,就已气喘嘘嘘,不适宜长时间练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大运动量的低架子和快速度的打架子所需要的生理条件,使低架子和快架子不具备运动形式的长期性,因此也缺乏广泛的适应性。
传统太极拳修炼还有进行散手技击的内容,步幅是否拉大,腿是否控高,就不十分重要。“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瞬息万变的技击格斗中,容不得双方把腿缓缓抬高。“用腿三分虚”,腿抬得过高反而容易让对手得机得势。传统太极拳把盘架子只当作修炼的一部分,可以高练也可以低练,低架子是增长下肢力量的辅助性修炼。冯志强先生以为低架子容易截气,不主张把架子练得过低。低架子宜慢不易快,在散打技击中仅慢练则不可能取胜。中高架既适宜快练慢练,也适宜养生、散打技击。西方的拳击训练就没有很多低姿势,格斗也很少会在低姿势下进行。传统太极拳对于人的体能分配,就像金字塔一样,是个稳固直立的三角形。站桩、低架子都是为了达到下盘稳固。
低架子表现空间大,高架子表现空间小。表演的拳架适宜用低架,修炼的拳架适宜用中高架。太极拳在很低姿势中进行的动作并不多,把架子拉低,主要是靠把身体的重心极力接近地面,仆步、跌叉是低架子的极限。低架子的反向是高抬腿,低架势动作与高抬腿动作相映成趣。高抬腿的极限是“朝天蹬”,是难度较大的动作,也有较高的造型审美趣味。竞赛套路架子拉得很低,腿控得很高。高不拔根,低不松懈,要把身体的韧带拉得很开,才能不背离太极拳规范化要求。
太极拳低架子运动量大,不能随心所欲地要快就快、要慢就慢,否则难以自由发挥。太极拳修炼是修炼心静,也是自我超度,是超度众生。传统太极拳在过去,只是少数导引养生修炼者的运动。现在太极拳,是大多数人的健身手段。□
太极拳有大小架之分。现在流行的陈式和杨式太极拳是大架,武式和孙式太极拳为小架。架子大小主要指风格而言,不在于修炼时架子高低。太极拳大小架,类似于书法艺术中颜体和欧体楷书。
太极拳大小架气韵、风格不同,气韵、风格是太极拳不变的成份,是它们的个性。太极拳不管大小架,呼吸、要领都讲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都以中宫为内修的要点,这是所有太极拳的共性。共性是太极拳之所以为拳者,共性也使大架或小架都具有“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特点。内固精神和外示安逸,是太极拳气韵、风格的两个方面。太极拳修炼在呼吸上要气沉丹田,在心理上要先在心、后在身、要刻刻留心,在气势上要敛入脊骨。这三者都是内在的修为,其结果自然显示出内固精神。这也是精神于内在空间的要求。而神舒体静,是内在精神于外在空间的显示。此乃太极拳不变之成份。
大架好是小架好?这要看修炼者的气质和自身条件如何。其中也有人的审美趣味价值趋向,并不是大小架哪个好的问题。传统太极拳提倡专一,选择其中一种,以正确的方法认真修炼,必然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初学者不可贪多,即使有一定功底,在调整练习趣味,选择修炼项目时,也要注意品种性质的相对接近。否则必然会“枉费功夫贻叹息”。譬如练陈式大架,可兼练陈式小架,可兼杨式大架,或从杨式大架入手,再转练陈式大架,因杨式出于陈式。如练陈式小架,则不宜兼练杨式大架,二者架子大小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不如专一为妙。
新架与老架
“喝了陈沟的水,就能踢踢腿”,其实,去陈沟喝水的人,恐怕非要喝上一阵子才能踢踢腿。武术运动是农业社会文化,直至今天武术运动的主要社会基础,仍然是与农业社会文化有关的群落。家族之间传授是陈氏太极拳典型特征,农业社会的稳定性,是使陈氏太极拳多少年来一直保持不变的环境条件。自1928年十七世陈发科走出中原一隅,到北京公开授徒以后,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即迅速发生变化。且不说在外姓人那里发生的变化,陈发科自己就为陈氏老架拳丰富了不少内容。到了十八代陈照奎,一路大架和二路炮捶简直可以说是五彩缤纷了。这是陈氏太极拳由质而文的变化过程。陈氏太极拳这些变化是形式的,不是义理的。懒扎衣还是懒扎衣,掩手肱捶还是掩手肱捶,动作中都不脱离柔中寓刚和松活弹抖等,这是陈氏太极拳不变的成份。
在此之前,陈氏太极拳在家族内部变化缓慢。从上世纪前半叶十四世陈有本、陈有恒创新架,到陈发科晚年定式大架,这两次变动间隔了一百余年。新架原来是式样变化,还是大架。当新架在动作上进一步向中宫收紧时,便成了小架。拳式变化时间有先有后,有新老之称。新架进一步变化又该怎么称呢?总不能叫作新新架吧?风格在空间上的变化,可以有大小之称。如果不是大小之间的变化,又该怎样称呢?陈发科晚年定式的大架,陈照奎所创的大架,都是在老架、大架基础之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新的,我们可以说它是新架,如果说它是新架,当然不能再说它是老架。由于它们还都是大架,称它们为大架仍然正确。如果它们是往小架方向演变,又该怎样进行名称定位呢?把陈氏老架太极拳叫作老架一点没错,据说它已流传了几百年,能不算老吗?可以把这个名称定位固化下来。把变化了的架子叫新架,则有问题。杨氏太极拳源于陈氏,吴氏太极拳源于杨氏,杨、陈氏又曾对武氏太极拳产生过影响,孙氏太极拳又受武氏影响,它们是新架还是老架呢?
太极拳架“大小、新老”等,在时空观念上变化不定。作为太极拳名称定位,不易确切把握,不具有稳定性。以新、老架作为名称定位的情况,在节奏缓慢、生产方式单一的农业社会某一时段内可行,在思想活跃、科学文化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里则不行。
高架与低架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掌握和学习一切实际的知识技能,都要受到才力与命运的限制。修炼太极拳,同样也受到才力与命运的限制。
八卦掌分上、中、下三种练法,通称三盘练法。上盘的练法是身体直立,中盘的练法是两腿微蹲,下盘练法适宜较慢的速度,甚至是越慢越好。上、中盘练法是技术性功力练习,下盘练法是力量性功力练习。尽管太极拳没有三盘姿势练习的说法,无论是大架或小架,也无论是陈杨武吴孙氏各种太极拳,都可以用高中低三盘练法进行练习,事实上许多人也正是不自觉地在运用这三种方法进行练习。上盘是高架子,中盘为中架子,下盘为低架子。架子高低不是八卦掌所独有,更不是太极拳所独有。不能以此界定作为某一太极拳名称定位。
中高架子好还是低架子好呢?要以修炼者自身生理条件和修炼目的而定。太极拳修炼者年龄、才力天赋、练拳动机等不同,拳架高低就有不同意义。界定拳架高低的适宜性、可变性成分很多,不能一概而论。
传统武术重意不重形,是重在打意。前人说修炼太极拳“不徒作技艺之末”,是说不单一追求打,“技艺之末”即是打。修炼太极拳时,盘架子的反复性和身心内外的要求,很像求道者长年累月地静默修行,又近似于武当道教内炼金丹的功法,把练太极拳说成是修炼是言之有据。不言而喻,传统太极拳是能够作为技击格斗的武技,是可以使人“益寿延年不老春”的“秘方”,也是可以满足人们超越现实精神价值需要的技艺。传统太极拳是内在的修为,就像家常事一样平淡。中高架子运动量比低架子小,能够长达100多分钟持续不间断反复练习。外观平淡简易,很多人都能做到,具有普遍意义。中高架所具有的平淡趣味像老子所说的道,“淡乎其平味”。平淡的东西没有惊险性,缺乏现代审美趣味。传统太极拳审美趣味,是传统内在的气韵生动之美,与现代审美趣味很不一样,现代人多不以此为美。
练低架子时,下肢需要较大的支撑力量。初学者勉强练低架子时,往往易犯上身前俯、低头弯腰的毛病。有的人甚至终身难改,违背了立身中正、虚领顶劲的基本要求。低架子运动量大,造成下肢吃力大,不可能实现节节贯穿,易导致上身难以放松,这往往又导致上身和面部的不自然。外行人还以为是精神抖擞,其实是违背了气敛入骨、中正安舒的基本要求。上身紧张还易使呼吸不畅,逆腹式呼吸本不是生理的自然呼吸,在上肢紧张状态下,就更加难以随势运气。不能随势运气,则不能气沉丹田,也更谈不上“气遍身躯不稍滞”、“腹内松静气腾然”。大运动量的低架子,往往一遍下来,就已气喘嘘嘘,不适宜长时间练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大运动量的低架子和快速度的打架子所需要的生理条件,使低架子和快架子不具备运动形式的长期性,因此也缺乏广泛的适应性。
传统太极拳修炼还有进行散手技击的内容,步幅是否拉大,腿是否控高,就不十分重要。“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瞬息万变的技击格斗中,容不得双方把腿缓缓抬高。“用腿三分虚”,腿抬得过高反而容易让对手得机得势。传统太极拳把盘架子只当作修炼的一部分,可以高练也可以低练,低架子是增长下肢力量的辅助性修炼。冯志强先生以为低架子容易截气,不主张把架子练得过低。低架子宜慢不易快,在散打技击中仅慢练则不可能取胜。中高架既适宜快练慢练,也适宜养生、散打技击。西方的拳击训练就没有很多低姿势,格斗也很少会在低姿势下进行。传统太极拳对于人的体能分配,就像金字塔一样,是个稳固直立的三角形。站桩、低架子都是为了达到下盘稳固。
低架子表现空间大,高架子表现空间小。表演的拳架适宜用低架,修炼的拳架适宜用中高架。太极拳在很低姿势中进行的动作并不多,把架子拉低,主要是靠把身体的重心极力接近地面,仆步、跌叉是低架子的极限。低架子的反向是高抬腿,低架势动作与高抬腿动作相映成趣。高抬腿的极限是“朝天蹬”,是难度较大的动作,也有较高的造型审美趣味。竞赛套路架子拉得很低,腿控得很高。高不拔根,低不松懈,要把身体的韧带拉得很开,才能不背离太极拳规范化要求。
太极拳低架子运动量大,不能随心所欲地要快就快、要慢就慢,否则难以自由发挥。太极拳修炼是修炼心静,也是自我超度,是超度众生。传统太极拳在过去,只是少数导引养生修炼者的运动。现在太极拳,是大多数人的健身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