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要做一名山区父老乡亲的守护者,再苦再难也要让千佛崖村甩掉穷帽子,让村民都能致富奔小康。不为别的,只为了胸前的党徽和那些期待的眼神。”
五一小长假的前一天,一列从青岛驶来的列车缓缓驶入枣庄火车站。在列车停稳之前,就着保温杯里最后一口温开水,郭彦滨把最后一块饼干快速地填进嘴里。
事实上这是一列近乎超员的普快列车。9个小时行程中,作为青岛海事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室主任、三级高级法官的郭彦滨,没有拿着工作证去找列车长补卧铺,而是把一只磨得发白的黑色背包抱在胸前,时而站立、时而蹲坐在两节车厢的连接口处,翻看着自己的驻村扶贫笔记。
郭彦滨生于教师家庭。1985年,进入法院系统工作,先后荣获“青岛市首届十佳青年法官”、 “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山东省法院系统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5年初,郭彦滨主动请缨,希望到基层锤炼。经组织同意,当年2月,她被派至枣庄市山亭区凫城镇千佛崖村做“第一书记”,任期至今年3月中旬。
凫城镇镇长吕蒙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他已经记不清这是郭彦滨在“第一书记”任期满后第几次从青岛回来了,以至于镇里党员干部都觉得她没走。这种锲而不舍、持续扶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书记”深夜落泪
千佛崖村是省级重点贫困村。“村庄贫困落后的现实情境冲击着我想象中对农村的印象:随处可见六七十岁仍在劳作的老人,留守在家无所事事的妇女,以及如泥猴子般的孩子;全村有5个自然村,3个村没有硬化路,2个村仍靠肩挑人抬的落后方式解决吃水问题。”郭彦滨说。
对郭彦滨而言,第一次入村走访让她最为“刻骨铭心”的,是与村中一位孤寡老人的交流。
“这是一位年过八十的老人,他听说我是新来的‘第一书记’,靠拐杖的支撑颤颤巍巍站起来后,摇着我的手问我,共产党派来的?我说是。他给我竖起了大拇指。”郭彦滨回忆。
那一天,郭彦滨问老者有什么实际需求,老者说自己一辈子住的房子都是夏天漏雨、冬天透风,他问郭彦滨能不能帮自己修一修。
“我当时承诺房子不仅要修,还会给他翻盖。”郭彦滨说。
然而,像老者这种情况在千佛崖村辖定的5个自然村中还有20余户。村干部告诉“第一书记”,只解决这一户,其他村民会有意见,而且资金也无着落。
彼时元宵节将至,见对老人的承诺还不能马上兑现,郭彦滨只得安慰老者说,等元宵节那天自己会陪他一起过节。“老人家听后乐得像个孩子。”凫城镇常务副镇长乔建荣回忆说。
2015年元宵节前一天的上午,有村民告诉郭彦滨,老者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与世长辞了。
那天深夜,郭彦滨在扶贫工作笔记上写道:“我要做一名山区父老乡亲的守护者,再苦再难也要让千佛崖村甩掉穷帽子,让村民都能致富奔小康。不为别的,只为了胸前的党徽和那些期待的眼神。”
“贫困不是孩子童年的附属品”
尽管危房下的老人没能在有生之年住上能够遮风挡雨的房子,但“第一书记”承诺并未“空头”。经过努力,郭彦滨争取来了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给村民柴修善、孙业玉等6户特困户翻建了新的住房,同时还为22户贫困户实施了危房改造。
孙业玉带《民生周刊》记者走进自己的新房,除了宽敞明亮的客厅、卧室,以及干净整洁的厨房、储物间外,郭彦滨当初在设计图纸上画的室内卫生间也变成了现实,这让因身有残疾,导致行动不便的孙业玉告别了去室外如厕的历史。
不仅如此,在孙业玉新房旁的一处空地上,有数十个黄色蜂箱。孙业玉家养的蜜蜂绕着千佛崖村周边漫山的野花飞舞的同时,村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也在新校舍前的操场上开怀地嬉戏。
“郭书记一上任就找到我说,扶贫先扶智,要用教育扶贫阻断穷根。她认为,一定要让贫困地区的新生代在教育上提前奔小康,所以她决定把原来老旧危险的学校重新翻建。”千佛崖村中心小学校长张厚文说,起初他根本不相信,毕竟翻建所需费用不菲。
让张厚文意外的是,这位平日里骑着电动车、总穿着一套冲锋衣的“第一书记”,前后共争取来三笔总计80万元的教育建设项目资金,又积极筹措30万元补齐资金缺口。2016年10月,一座720平方米的崭新教学大楼拔地而起。
“看着危楼拆除,师生们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也和城里孩子们一样享受着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和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孩子们的视野被逐渐打开,对于从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我而言,心里有着别样的喜悦。”郭彦滨在自己的扶贫工作笔记上写道。
让阳光赐予村民致富能量
吕蒙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从协调有关部门投入资金30万元完成饮水工程,让群众吃上了放心水,到争取行业部门资金70万元硬化通村道路3.1公里;从启动农村“一事一议”项目,到借助财政资金40万元完成户户通道路硬化;从取得交通部门支持,到投资12.5万元建成两座出村桥,改写了自古以来进出村一条道的历史。一系列马不停蹄的工作,“第一书记”郭彦滨驻村后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千佛崖村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改造。
“这是聚合群众发展信心最为重要的一环,郭书记做到了。”吕蒙评价认为。
在郭彦滨自己看来,帮扶贫困村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还要靠更新帮扶理念、创新帮扶措施来“造血”。通过考察,郭彦滨决定在千佛崖村探索一条光伏扶贫之路。经过几番周折,她指导千佛崖村村民成立了枣庄首家光伏合作社。
按照“合作社 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千佛崖村光伏合作社采取农户出资一成、产业扶贫配套,合作社管理经营、农户与村集体效益五五分成的模式,共建成了90千瓦的屋顶光伏电站。
作为光伏合作社的社员之一,村民劉存银家建起了一个光伏电站,现在每天可发电十余度,收益10多元。他高兴地说:“郭书记给我们跑的这个项目不孬,每半年分成,直接往银行卡上打钱。”
今年3月17日,经过现场测评与考核,郭彦滨以优异的成绩为自己745天的驻村扶贫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然而在郭彦滨的扶贫笔记中,她没有用自己的成绩单做结尾,而是引用了儿子在她微信朋友圈发的评论:“两年多来,你顶住了来自家庭和外在无法想象的压力,为最需要你的那群人做了实事。你,是我的好老师。”
五一小长假的前一天,一列从青岛驶来的列车缓缓驶入枣庄火车站。在列车停稳之前,就着保温杯里最后一口温开水,郭彦滨把最后一块饼干快速地填进嘴里。
事实上这是一列近乎超员的普快列车。9个小时行程中,作为青岛海事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室主任、三级高级法官的郭彦滨,没有拿着工作证去找列车长补卧铺,而是把一只磨得发白的黑色背包抱在胸前,时而站立、时而蹲坐在两节车厢的连接口处,翻看着自己的驻村扶贫笔记。
郭彦滨生于教师家庭。1985年,进入法院系统工作,先后荣获“青岛市首届十佳青年法官”、 “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山东省法院系统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5年初,郭彦滨主动请缨,希望到基层锤炼。经组织同意,当年2月,她被派至枣庄市山亭区凫城镇千佛崖村做“第一书记”,任期至今年3月中旬。
凫城镇镇长吕蒙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他已经记不清这是郭彦滨在“第一书记”任期满后第几次从青岛回来了,以至于镇里党员干部都觉得她没走。这种锲而不舍、持续扶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书记”深夜落泪
千佛崖村是省级重点贫困村。“村庄贫困落后的现实情境冲击着我想象中对农村的印象:随处可见六七十岁仍在劳作的老人,留守在家无所事事的妇女,以及如泥猴子般的孩子;全村有5个自然村,3个村没有硬化路,2个村仍靠肩挑人抬的落后方式解决吃水问题。”郭彦滨说。
对郭彦滨而言,第一次入村走访让她最为“刻骨铭心”的,是与村中一位孤寡老人的交流。
“这是一位年过八十的老人,他听说我是新来的‘第一书记’,靠拐杖的支撑颤颤巍巍站起来后,摇着我的手问我,共产党派来的?我说是。他给我竖起了大拇指。”郭彦滨回忆。
那一天,郭彦滨问老者有什么实际需求,老者说自己一辈子住的房子都是夏天漏雨、冬天透风,他问郭彦滨能不能帮自己修一修。
“我当时承诺房子不仅要修,还会给他翻盖。”郭彦滨说。
然而,像老者这种情况在千佛崖村辖定的5个自然村中还有20余户。村干部告诉“第一书记”,只解决这一户,其他村民会有意见,而且资金也无着落。
彼时元宵节将至,见对老人的承诺还不能马上兑现,郭彦滨只得安慰老者说,等元宵节那天自己会陪他一起过节。“老人家听后乐得像个孩子。”凫城镇常务副镇长乔建荣回忆说。
2015年元宵节前一天的上午,有村民告诉郭彦滨,老者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与世长辞了。
那天深夜,郭彦滨在扶贫工作笔记上写道:“我要做一名山区父老乡亲的守护者,再苦再难也要让千佛崖村甩掉穷帽子,让村民都能致富奔小康。不为别的,只为了胸前的党徽和那些期待的眼神。”
“贫困不是孩子童年的附属品”
尽管危房下的老人没能在有生之年住上能够遮风挡雨的房子,但“第一书记”承诺并未“空头”。经过努力,郭彦滨争取来了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给村民柴修善、孙业玉等6户特困户翻建了新的住房,同时还为22户贫困户实施了危房改造。
孙业玉带《民生周刊》记者走进自己的新房,除了宽敞明亮的客厅、卧室,以及干净整洁的厨房、储物间外,郭彦滨当初在设计图纸上画的室内卫生间也变成了现实,这让因身有残疾,导致行动不便的孙业玉告别了去室外如厕的历史。
不仅如此,在孙业玉新房旁的一处空地上,有数十个黄色蜂箱。孙业玉家养的蜜蜂绕着千佛崖村周边漫山的野花飞舞的同时,村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也在新校舍前的操场上开怀地嬉戏。
“郭书记一上任就找到我说,扶贫先扶智,要用教育扶贫阻断穷根。她认为,一定要让贫困地区的新生代在教育上提前奔小康,所以她决定把原来老旧危险的学校重新翻建。”千佛崖村中心小学校长张厚文说,起初他根本不相信,毕竟翻建所需费用不菲。
让张厚文意外的是,这位平日里骑着电动车、总穿着一套冲锋衣的“第一书记”,前后共争取来三笔总计80万元的教育建设项目资金,又积极筹措30万元补齐资金缺口。2016年10月,一座720平方米的崭新教学大楼拔地而起。
“看着危楼拆除,师生们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也和城里孩子们一样享受着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和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孩子们的视野被逐渐打开,对于从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我而言,心里有着别样的喜悦。”郭彦滨在自己的扶贫工作笔记上写道。
让阳光赐予村民致富能量
吕蒙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从协调有关部门投入资金30万元完成饮水工程,让群众吃上了放心水,到争取行业部门资金70万元硬化通村道路3.1公里;从启动农村“一事一议”项目,到借助财政资金40万元完成户户通道路硬化;从取得交通部门支持,到投资12.5万元建成两座出村桥,改写了自古以来进出村一条道的历史。一系列马不停蹄的工作,“第一书记”郭彦滨驻村后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千佛崖村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改造。
“这是聚合群众发展信心最为重要的一环,郭书记做到了。”吕蒙评价认为。
在郭彦滨自己看来,帮扶贫困村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还要靠更新帮扶理念、创新帮扶措施来“造血”。通过考察,郭彦滨决定在千佛崖村探索一条光伏扶贫之路。经过几番周折,她指导千佛崖村村民成立了枣庄首家光伏合作社。
按照“合作社 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千佛崖村光伏合作社采取农户出资一成、产业扶贫配套,合作社管理经营、农户与村集体效益五五分成的模式,共建成了90千瓦的屋顶光伏电站。
作为光伏合作社的社员之一,村民劉存银家建起了一个光伏电站,现在每天可发电十余度,收益10多元。他高兴地说:“郭书记给我们跑的这个项目不孬,每半年分成,直接往银行卡上打钱。”
今年3月17日,经过现场测评与考核,郭彦滨以优异的成绩为自己745天的驻村扶贫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然而在郭彦滨的扶贫笔记中,她没有用自己的成绩单做结尾,而是引用了儿子在她微信朋友圈发的评论:“两年多来,你顶住了来自家庭和外在无法想象的压力,为最需要你的那群人做了实事。你,是我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