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阅读规律的研究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既是学习动机的内驱力,也是学习动机的外引力。网络时代大学生阅读规律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指向,透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我们有针对性引导大学生调整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培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不足之处,为实现图书购置经费在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依据。
   图书馆的价值,是通过读者利用来实现的。图书利用率高,图书馆的价值就大,社会效益就好。因此,在我们讨论扩大图书馆影响、提升图书馆社会价值的时候,在我们研究如何使图书馆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下去,而不是逐渐走向死亡的时候,我们必须把读者摆在第一的位子来思考。
   研究大学生的阅读心理,有助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更好地接近读者,熟悉读者,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书刊资料;研究高校读者的阅读倾向,有助于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工作,有利于查漏补缺,使馆藏更趋于完美。同时,读者可以从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对图书馆的办馆方向、服务水平、藏书质量提出意见或建议,集思广益就可以使图书馆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从而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
  
   1.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由于学生的年级、专业不同,他们的心理素质不同,他们的阅读动机、阅读目的、阅读文献的类型及阅读效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阅读倾向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和青年特点。为此,我们收集了多年图书馆借阅情况的统计资料,并发放网络时代大学生阅读倾向调查表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了解他们对图书馆的意见和建议。
   调研内容和方法:包括读者获取文献的主要途径、所需文献的主要类型、常用的文献语种、常用图书的类别、了解新书的途径及新书的满足程度、对规定借书量及借期的满意程度、对书目的熟悉程度及利用能力、对改进读者服务工作的建议、利用文献的目的等9个方面。
   本次调查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为了保证答卷的统一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其中绝大部分意向提问用标识符号作答。共发放调查表500份,收回458份。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得出以下结论:
   1.1 大学生获取文献的途径
   文献外借和内阅是图书馆传统的两大主要服务方式,大学生和研究生对这两种方式的选择结果不同。调查得知:大学生以馆内借阅占优势,在60%以上,外借的比例平均30.08%,不足内阅的一半。而且发展趋势表现为: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览的人数在升高,外借的人数在下降;研究生则以外借占优势,一、二年级的人数均在70%以上,而阅览的比例接近30%,三年级外借与阅览的比例接近,但仍以外借率为高。
   大学生、研究生对获取文献途径的选择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数量庞大,阅读需求的集中性、阶段性特点使某一时期文献需求量猛增,而有限的副本量不能满足需求,过高的拒借率使他们不得不以“内阅”来满足需求。与大学生相比,研究生人数少,文献需求的集中性、阶段性特点对读者的总体文献需求的影响不明显,再加上研究生有开架借阅的有利条件,外借自然是满足其文献需求更为理想的途径。
   1.2 大学生需要文献的类型
   调查得知:研究生70%选择了图书,大学生利用图书的约占95%以上。位居第二的是期刊,大学生和研究生对期刊的利用均呈现随年级增加的趋势。图书是绝大多数本科生常用的文献类型,期刊是研究生常用的文献类型。
   1.3 大学生阅读文献的学科范围
   将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外借图书按学科进行分类统计,从中可以看出,借阅册数最多的是文学作品(I类),占学生借阅总数的20.60%;其次是语言文字类(H类),占18.4%;第三是计算机(TP类),占11.85%。第四是传记类(K类),占6.16%;第五是数理化(O类),占5.37%,随后的是政法类(D类)和经济类(F类)图书,他们的借阅量分别占5.26%和4.58%(见上表)。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1)文学作品是大学生的主要借阅对象
   文学作品之所以如此吸引各个专业的大学生是因为:其一,与高考前的高中生相比,大学生没有了升学压力,自由支配时间明显增多,这是大学生借阅大量文学作品的时间基础。其二,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达到真正的成熟的特殊时期,一般会表现出独立性与依赖性、理想性与现实性、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性成熟与性心理、求知欲强与鉴别力弱等一系列的冲突,这些冲突也说明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心理断乳的关键期,意味着个人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彻底切断个人与父母家庭在心理上联系的“脐带”,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建立自己独立的心理世界,而读书尤其是文学作品则是一条捷径,这是大学生借阅大量文学作品的心理基础。其三,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浓缩“社会”的特征,对渴望心理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其社会化的速成教材,这是大学生借阅大量文学作品的直接原因。其四,文学作品除了在短期内给人以直接感受,比较易于阅读之外,它一般不在大学生考试之列,也是大学生借阅文学作品的潜在原因。
   (2)英语类、计算机类图书备受大学生欢迎
   从表一可以看出,语言类(H)类和计算机类(TP)图书的借阅量仅次于文学类图书,成为大学校园内另外两类较为受欢迎的图书。在语言类图书中,英语类图书借阅量最大。英语类图书受欢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中国加入WTO后,社会需要更多的掌握英语的人才,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英语的热情空前高涨;第二:根据学校规定,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成为获得学士学位的必备条件,学生都自觉地把英语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来学;第三:面对就业压力,或者为了考研、出国,几乎每个学生力求自己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为自己将来的就业赢得一个重要的资质证书。而计算机类图书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是信息和通讯技术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不久的将来,不懂计算机技术的人将成为新的文盲,因此,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第二:为了就业,每年都有很多的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需求计算机的图书增加。第三:计算机类图书价格较贵,内容更新较快,外加学生经济能力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学生不乐于自己购买,对该类图书的需要主要依靠图书馆来满足。由此,也造成计算机图书的外借量增加。
  
   2.网络载体与纸型载体对大学生阅读的影响
  
   学生对科学信息的利用是建立在信息的消化吸收的基础之上的,而“阅读”又是消化吸收科学信息的基础。在传统的纸型载体技术条件下,科学信息的“阅读”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以纸型载体为依托的,音像制品只在其中起到很小的辅助作用。随着网络载体的兴起,尤其是各种电子书籍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以纸型载体为依托的科学信息“阅读”模型也就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在对数字化图书与印刷性图书的喜好程度的调查中,75.2%的学生还是喜欢印刷性的图书,并希望图书馆能把较多的经费投向纸型图书。这说明,网络载体的出现及发展并没有取代印刷型载体的主导地位。众所周知,单一的纸型载体或单一的网络载体都难以具有极好便携性、很好的用户亲和力、牢固的用户基础。显而易见,这两种载体在性能方面是完全互补的。
   在网络环境下,科学信息的传递主要依托网络来实现,所以可资利用的纸型载体信息资源就十分有限,那么,在这种条件下,纸型载体又是如何来维持其在“阅读”环节的主流地位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网上并非应有尽有。
   (2)网上查阅犹如大海捞针:因特网就像一个大型的没有编目的图书馆,如果你想查找某一个主题的文献,可能会检索出成千上万条结果,真正有用的不多,而且你得花大量的时间去精选和过滤。
   (3)质量控制子虚乌有:网上除了有科学、医学和历史资料(如果准确的话)外,还有大量的垃圾。网上没有质量控制,也不可能有。
   网络信息与印刷型文献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以新换旧的交替。网络与图书馆也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现在的事实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印刷型文献仍不断大量增加,不但没有灭绝之势,反而和电子读物同时大量涌现。所以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书本式文献将和其它文献并存。图书馆也将与网络并存。
   从以上分析可知,大学生一方面需要物理的纸型信息,也需要虚拟的网络型信息。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大学生的具体需求,不仅提供传统的印刷型检索资源,也提供便捷、具有良好检索功能的电子检索资源。要根据读者需求,调整图书馆经费的投资取向。
  
   3.结束
  
   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现代化人才的培养中,必须根据大学生的阅读规律,探索大学生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在信息的采访、编目加工、流通及导读和信息服务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提供有针对性地信息服务,以适应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 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研究与对策,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3)
  (2) 易萍.大学图书馆读者阅读行为分析与对策,大众科学,2007(11)
  (3) 周清华. 从借阅数据分析读者的阅读特点——兼论网络环境下的导读,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
  (4) 周红. 大学生读者阅读心理初探: 晋图学刊,2001(1)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