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7.1级地震发生前2小时曾发生4.7级地震。玉树县城民房几乎全部倒塌,大面积停电……
1、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7.1级地震,大量灾情信息通过媒体迅速传播。与以往不同的是,第一组灾情照片是由一位手机用户通过彩信从地震灾区传出的,通过这组照片,全球关注中国玉树的人们第一时间知晓了当地灾情。
2、4月17日,一只鸟站在电线杆上,注视着在地震中倒塌的房屋。 本刊记者曹海鹏摄
救援
4月15日,温家宝总理乘专机抵达青海赶赴灾区。17日下午,赶回北京的胡锦涛总书记立即听取抗震救灾工作汇报;18日上午,他乘坐专机飞往玉树。汶川经验下,“迅速、科学、有序”成为玉树救援的代名词。
1、4月16日,在民族宾馆搜救的消防官兵,因高原反应30分钟就要轮换一次。本刊记者曹海鹏摄
2、4月16日,救援人员抬着刚刚被挖掘出来的两具尸体从倒塌的民族宾馆废墟前经过。本刊记者曹海鹏摄
3、4月16日,消防官兵在民族宾馆废墟的各个角落搜救幸存者。本刊记者曹海鹏摄
医疗
截至4月20日8时,由卫生部组织的医疗单位累计收治伤员2381名,收治灾区伤员的医院已达51所。据了解,在上述收治的2381名伤员中,现住院2276名,出院85名。目前,青海玉树灾区医疗救治工作逐步由紧急救援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转变。
1、4月17日,一名新生儿在玉树体育场群众临时安置点,西宁解放军第四医院医护人员的帐篷内顺利降生。女婴的啼哭声,为这个灾区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2、国家地震应急救援队医疗分队的救援人员为地震受伤群众打点滴。本刊记者汪孝宗摄
3、4月16日,玉树体育场安置点。一位一岁半的孩子在急救站接受治疗。孩子父母在地震中不幸遇难,孩子在家安然无恙,幸被姑姑及时发现。本刊记者曹海鹏摄
4、4月18日,武警甘肃总队战地医院外,一位医务人员正在消毒。 本刊记者曹海鹏摄
捐助
4月20日,央视赈灾晚会共募善款21.75亿元。截至21日,青海已接收捐赠款物近10亿元。截至21日,我国收到各国援款和捐款395.5万美元。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21日强调,要主动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来源、数量、种类和去向。
1、4月20日,“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举行。3个多小时节目募捐21.25亿元。
2、4月15日上午,曾遭受大地震之痛的四川华蓥中学学生,在踊跃为玉树地震灾区同胞捐款献爱心。
3、4月15日,北京20辆急救车被运往青海玉树地震灾区。
生活
玉树地震造成15000间民房倒塌,10万受灾群众转移安置。截至4月22日,棉帐篷代替单帐篷的工作已经展开。结古镇目前受灾群众安置点都有了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已经得到基本保障。
4月16日,玉树体育场安置点内,一座帐篷内居住着来自不同家庭的20多位受灾群众。本刊记者曹海鹏摄
重建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4月21日上午主持召开总指挥部第八次全体会议。他强调,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各项工作。青海省政府4月20日召开玉树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会议,青海省省长骆惠宁提出,要确保用三年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再用两年时间,把玉树州首府建成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和青藏高原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地区。
1、4月18日,结古镇,来自西宁的志愿者救援队正在拆除地震后的危房。本刊记者曹海鹏摄
2、一位喇嘛向一位来自千里之外的记者介绍房屋倒塌情况,他希望通过这位记者的镜头让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这个高原之地。 本刊记者曹海鹏摄
3、4月18日,一个卡通LED充电小台灯摆在废墟外的帐篷内,它给震区的夜晚带来一片明亮。本刊记者曹海鹏摄
守望家园
曹海鹏
震后玉树,眼前一片凌乱,然而玉树人却显得坦然。
不少房屋在地震中倒塌,可朴实的玉树人仍旧日夜守候在废墟前,守候着自己的家园。
断壁残垣间,过去生活的碎片散落其间,床、炊具、书本,或者仅仅是房屋上的一截木头。这一切现在是废墟,也是宝贝。透过它们,过去的美好生活如画卷浮现;透过它们,人们得以变得更勇敢、更顽强。
毫无疑问,住所不会是家的全部。总有一些东西是地震难以摧毁的。
全国人民都是玉树人的亲人。有亲人,就有家。有相守相依、不离不弃,希望就会在不久的未来发芽、开花。
人物:32岁的嘎玛江措和11岁的儿子、8岁的女儿
时间:4月17日
地点:自家房屋的废墟上
伤逝:嘎玛江措的妻子在这次地震中受伤
境况:他和两个孩子在自家倒塌的房屋里寻找生活必需品,之后准备离开
人物:45岁的嘎松尼玛和妻子嘎松求措
时间:4月17日
地点:自家房屋的废墟上
伤逝:他们的女儿在这次地震中受伤
境况:现在,他们在倒塌房屋旁的空地上搭建了一个临时帐篷,暂时在帐篷里生活
人物:50岁的阿江
时间:4月17日
地点:自家房屋的废墟上
伤逝:阿江的女儿在这次地震中不幸遇难
境况:阿江从废墟里挖出了自家的床,每晚守着自己的家过夜
人物:50岁的昂文求吉
时间:4月17日
地点:自家房屋的废墟上
伤逝:她在地震中腿部受伤
境况:现在,她和家人在旁边空地上搭建了一个临时帐篷,她到废墟里找一些木头用来煮茶
人物:18岁的才仁军措
时间:4月17日
地点:自家房屋的废墟上
伤逝:她的母亲受伤,父亲、弟弟,还有来家里做客的几位亲戚去世了
境况:她现在和亲戚们住在旁边搭建的临时帐篷内
人物:25岁的达瓦才仁
时间:4月18日
地点:工作的学校校舍的废墟上
伤逝:不详
境况:他刚刚大学毕业,现在是玉树当地一所卫生学校的历史老师,地震后一直睡在倒塌的学校废墟前
(本组图片中人物相关信息,为记者在拍摄时交流获知,后又经玉树灾区志愿者核实。因语言问题,如有疏漏之处,请读者谅解。)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7.1级地震发生前2小时曾发生4.7级地震。玉树县城民房几乎全部倒塌,大面积停电……
1、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7.1级地震,大量灾情信息通过媒体迅速传播。与以往不同的是,第一组灾情照片是由一位手机用户通过彩信从地震灾区传出的,通过这组照片,全球关注中国玉树的人们第一时间知晓了当地灾情。
2、4月17日,一只鸟站在电线杆上,注视着在地震中倒塌的房屋。 本刊记者曹海鹏摄
救援
4月15日,温家宝总理乘专机抵达青海赶赴灾区。17日下午,赶回北京的胡锦涛总书记立即听取抗震救灾工作汇报;18日上午,他乘坐专机飞往玉树。汶川经验下,“迅速、科学、有序”成为玉树救援的代名词。
1、4月16日,在民族宾馆搜救的消防官兵,因高原反应30分钟就要轮换一次。本刊记者曹海鹏摄
2、4月16日,救援人员抬着刚刚被挖掘出来的两具尸体从倒塌的民族宾馆废墟前经过。本刊记者曹海鹏摄
3、4月16日,消防官兵在民族宾馆废墟的各个角落搜救幸存者。本刊记者曹海鹏摄
医疗
截至4月20日8时,由卫生部组织的医疗单位累计收治伤员2381名,收治灾区伤员的医院已达51所。据了解,在上述收治的2381名伤员中,现住院2276名,出院85名。目前,青海玉树灾区医疗救治工作逐步由紧急救援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转变。
1、4月17日,一名新生儿在玉树体育场群众临时安置点,西宁解放军第四医院医护人员的帐篷内顺利降生。女婴的啼哭声,为这个灾区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2、国家地震应急救援队医疗分队的救援人员为地震受伤群众打点滴。本刊记者汪孝宗摄
3、4月16日,玉树体育场安置点。一位一岁半的孩子在急救站接受治疗。孩子父母在地震中不幸遇难,孩子在家安然无恙,幸被姑姑及时发现。本刊记者曹海鹏摄
4、4月18日,武警甘肃总队战地医院外,一位医务人员正在消毒。 本刊记者曹海鹏摄
捐助
4月20日,央视赈灾晚会共募善款21.75亿元。截至21日,青海已接收捐赠款物近10亿元。截至21日,我国收到各国援款和捐款395.5万美元。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21日强调,要主动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来源、数量、种类和去向。
1、4月20日,“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举行。3个多小时节目募捐21.25亿元。
2、4月15日上午,曾遭受大地震之痛的四川华蓥中学学生,在踊跃为玉树地震灾区同胞捐款献爱心。
3、4月15日,北京20辆急救车被运往青海玉树地震灾区。
生活
玉树地震造成15000间民房倒塌,10万受灾群众转移安置。截至4月22日,棉帐篷代替单帐篷的工作已经展开。结古镇目前受灾群众安置点都有了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已经得到基本保障。
4月16日,玉树体育场安置点内,一座帐篷内居住着来自不同家庭的20多位受灾群众。本刊记者曹海鹏摄
重建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4月21日上午主持召开总指挥部第八次全体会议。他强调,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各项工作。青海省政府4月20日召开玉树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会议,青海省省长骆惠宁提出,要确保用三年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再用两年时间,把玉树州首府建成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和青藏高原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地区。
1、4月18日,结古镇,来自西宁的志愿者救援队正在拆除地震后的危房。本刊记者曹海鹏摄
2、一位喇嘛向一位来自千里之外的记者介绍房屋倒塌情况,他希望通过这位记者的镜头让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这个高原之地。 本刊记者曹海鹏摄
3、4月18日,一个卡通LED充电小台灯摆在废墟外的帐篷内,它给震区的夜晚带来一片明亮。本刊记者曹海鹏摄
守望家园
曹海鹏
震后玉树,眼前一片凌乱,然而玉树人却显得坦然。
不少房屋在地震中倒塌,可朴实的玉树人仍旧日夜守候在废墟前,守候着自己的家园。
断壁残垣间,过去生活的碎片散落其间,床、炊具、书本,或者仅仅是房屋上的一截木头。这一切现在是废墟,也是宝贝。透过它们,过去的美好生活如画卷浮现;透过它们,人们得以变得更勇敢、更顽强。
毫无疑问,住所不会是家的全部。总有一些东西是地震难以摧毁的。
全国人民都是玉树人的亲人。有亲人,就有家。有相守相依、不离不弃,希望就会在不久的未来发芽、开花。
人物:32岁的嘎玛江措和11岁的儿子、8岁的女儿
时间:4月17日
地点:自家房屋的废墟上
伤逝:嘎玛江措的妻子在这次地震中受伤
境况:他和两个孩子在自家倒塌的房屋里寻找生活必需品,之后准备离开
人物:45岁的嘎松尼玛和妻子嘎松求措
时间:4月17日
地点:自家房屋的废墟上
伤逝:他们的女儿在这次地震中受伤
境况:现在,他们在倒塌房屋旁的空地上搭建了一个临时帐篷,暂时在帐篷里生活
人物:50岁的阿江
时间:4月17日
地点:自家房屋的废墟上
伤逝:阿江的女儿在这次地震中不幸遇难
境况:阿江从废墟里挖出了自家的床,每晚守着自己的家过夜
人物:50岁的昂文求吉
时间:4月17日
地点:自家房屋的废墟上
伤逝:她在地震中腿部受伤
境况:现在,她和家人在旁边空地上搭建了一个临时帐篷,她到废墟里找一些木头用来煮茶
人物:18岁的才仁军措
时间:4月17日
地点:自家房屋的废墟上
伤逝:她的母亲受伤,父亲、弟弟,还有来家里做客的几位亲戚去世了
境况:她现在和亲戚们住在旁边搭建的临时帐篷内
人物:25岁的达瓦才仁
时间:4月18日
地点:工作的学校校舍的废墟上
伤逝:不详
境况:他刚刚大学毕业,现在是玉树当地一所卫生学校的历史老师,地震后一直睡在倒塌的学校废墟前
(本组图片中人物相关信息,为记者在拍摄时交流获知,后又经玉树灾区志愿者核实。因语言问题,如有疏漏之处,请读者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