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类院校的美育使命和通识美育课程改革刍议

来源 :中国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ll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聚焦国内综合类院校的美育工作,探讨其美育使命,并就相关课程的改革提出建议。在笔者看来,现阶段宜优先培养更多高水平、有担当的基础美术教育人才,并大力发展通识美育。为培养美术教育人才而开设的美育课程要确保师范生至少“精一艺”,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通识美育课程应更加丰富,授课应以审美诱发为先,并辅以实践课,以此强化非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感知。
  [关键词] 美育 综合类院校 师范教育 通识美育
  “美育”这一概念诞生于18世纪德国人席勒的《美育书简》一书。席勒在书中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和谐。”[1]美育的概念虽然来自西方,但美育实践和美育意识在中国古代便出现了。周公“制礼作乐”中的“乐”和孔子提倡的“六艺”教育中的“乐”都包含着美育思想,是中国古代美育传统的奠基。民国时期,蔡元培将席勒等西方哲人的美育思想与中国“礼乐相济”的传统融通,提出了“美育代宗教说”,认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2]。此后,现代美育观念在中国渐得普及。百年来,随着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虽然在美育探索方面有所进步,但是也要看到目前社会中因美育基础大面积缺失而暴露出的种种问题。高校内的美育工作,包括培养目标与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思路等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拙文拟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国内非独立美术院校的美育使命,并就相关课程的改革提出一点刍荛之见。
  一、美术院校里的美育应立足于美术教育
  就目前国内社会的实际情况而言,美育工作的主要问题不是创作研究型人才如何培养,而是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如何提升。随着综合类院校美术院系本、硕、博培养梯次的不断完善,艺术专业学生的创作和研究成果会更加丰硕,但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们缺乏一些基本的艺术人文知识,艺术感受力不够敏锐。艺术修养一旦成为短板,也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因为任何专业的学习都离不开形象思维、离不开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笔者看来,造成他们审美能力欠缺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儿时的美育没跟上。虽然一直以来重应试轻素质的社会风气难辞其咎,但我们的基础美术教育人才培养力度不够也是不争的事实。二是青年时也没有得到美育的普及。这跟综合类院校的通识美术教育长期缺失或缺乏成效有关。
  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说,加强审美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接受过专业艺术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非艺术专业学生所体现出的审美素养才能够代表一时一地的整体美育水平。他们虽然将来会从事各行各业,不直接参与美术创作,但是可能会参与美术创作和交流的评价活动,从而对美术发展产生影响。不提升全民族的审美素养,很有可能会使整个国家的文化形象受损。近年来,与国内经济建设所取得的瞩目成就相比,我们的文化建设在很多地方表现得生硬而粗糙,大众的审美价值观时有偏离。不好好反思并加强美育,今后恐怕还会产生更多的笑话。   有人认为通识美育应该在中小学时期完成,不是高校应当关注的事情。然而高校如果不主动反哺社会,不重视美术师范生的培养,优秀的基层美育工作者又如何产生呢?所以笔者认为,就美育工作而言,现阶段培养更多高水平、有担当的基础美术教育人才并大力发展通识美育,比培养专业创作人才和科研精英更为重要。
  三、如何培养美术教育人才
  (一)师范生至少要“精一艺”
  笔者发现,本科阶段在相同的学制期内,师范生的必修科目比非师范生要多出不少。虽然这意味着院校对师范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全面,但过于平均的课程安排导致大部分师范生没有自己的实践专长,无法带给自己的学生更精、更专业的教育,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即便是理论课,如果教师没有对美术创作及美术理论深度探索的经验和基于此形成的敏锐感受力,讲课也很难产生感染力。而没有感性魅力的美术课堂,又如何孕育出优质的审美主体呢?这就是朱光潛所说的“不通一艺莫谈艺,实践实感是真凭”。笔者看到过不少不忘初心、坚持创作的基层美术教师,但同时也看到在很多中小学里,美术教师已然和应试至上的工作环境达成妥协,蜷缩在“副课教师”的枷锁下得过且过、应付课堂。当教师自己都对专业失去了理想和激情,还能教育得出好苗子吗?
  第四,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人的延伸。”[4]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媒介信息的可视化已经成为高效的交流手段。我们如今在生活中已经被海量的图像所包围。这些图像信息虽然呈现碎片化特点,但也使美术的概念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图像与美术同根同源,只是在不同科技维度下,二者传达信息的手段各不相同。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认知、分辨、利用图像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对图像的来源和构成、功能和意义、传播与接受的研究也是一门学问,涉及学科交叉。在各门理论课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入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把握图像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更主动、更理智、更从容地融入数字化时代,不至于在信息的汪洋里迷失自我。
  四、通识美育课程改革建议
  通识美育课程即为非美术专业大学生开设的美术公共课。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各高校要把公共艺术课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每位学生必须修满学校规定的艺术公共课学分才能毕业。然而在起步阶段,通识美育课程的有些地方还是亟待改进。
  (一)丰富通识美育课程“菜单”
  由于通识美育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种类有限,所以上课人数非常多,而课堂的拥挤增加了教师实际管理的难度,导致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很容易沦为学生混学分的站点。针对这一情况,通识美育课程可分散到各个学期,设置应更加多样化,教材也应该更加细化,使学生的选择面更广。这样安排可以更加精确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从而实现人员分流,提高美育效率。   (二)授课以审美启发为先
  归根结底,通识美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育大众的爱美之心、识美之力、尚美之志。目前,通识美育课程几乎全是理论授课,缺乏创新设计。对于非美术专业学生来说,如果给他们配备一部内容分类广、知识点多的美术鉴赏类教材,即使老师可以在一学期内授完,学生也无法将内容全部消化。况且他们没有美术创作和研究基础,课下也有主业要修,没有时间来温习通识美育课的相关内容。即使学生可以消化完相关内容,也不见得能够唤起他们的艺术兴趣。倘若无法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学目标又如何达成呢?所以,通识美育课程不应以知识灌输为第一要务,而是要在学生内心播下向往美的种子。教师教授通识美育课程时,不必像为美术专业生上必修课那样拘泥于教材,一板一眼地进行讲解,而要调整期望值,以审美启发式教学为主,挑选容易触动学生审美情绪的片段性知识点来讲,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于通识美育教学来说,能在学生内心激起涟漪、留下余音就已足够。同样的,在课程作業的布置和期末考核方式上,也要突破传统,选择宽松灵活的方式。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选课生,要鼓励他们依托自己的专业背景,多角度鉴赏作品,并尝试运用本学科的经验方法来开展审美实践。
  (三)以实践强化审美感知
  作为美育载体之一的美术作品,其归根结底是始于感性、终于触发情感的物质媒介。与科学研究主要依靠数理逻辑不同,其无法单纯用语言描述清楚,需要具备一定的悟性才能真正理解,而悟性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审美经验的积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单纯围绕美术作品或现象“讲故事”是无法获得审美经验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诉诸实践。因此,笔者建议通识美育课程要增设一定比例的实践课,让学生体验美术的创生机制,即人、工具、环境三者的交互。只有通过实践的路径,学生才能真正感知美术语言的独特魅力,才能明白美术创作中同样存在困难艰辛,才会不再视美术为可有可无的生活调剂,才会对美术产生敬畏与向往。
  结语
  民族复兴的前提必须是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复兴则有赖于美育的扶持。在精神层面,美育必以理想主义为旨归。在实践层面,美育当以实用主义为先行。笔者坚信,坚持从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出发开展美育工作,可以帮助美术师范生全面提升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而不断探索并改善综合类院校的通识美育课程,既能够使未来的新生代美术教师以更自豪的态度、更饱满的热情、更耀眼的人格魅力走上讲台,促使美术学科在国民基础教育中摆脱边缘化地位,也可以使国家的文明建设和全民的审美素养迈上一个新台阶。
  (程国栋/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注释
  [1]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08.
  [2]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33.
  [3]李叔同.悲欣交集[M].赵海燕,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2.
  [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5.
其他文献
本文以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为视角,通过深挖史实,考察北京传统画派在业余美术教育探索中形成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探讨教学过程、教师资源以及对民国美术教育起到的积极作用
目的探讨腔内激光闭合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9月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06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3
通过微波消解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当归中铅的吸光度进行测定,采用Box-Behnken Design设计试验方法以确定最佳仪器分析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选取灰化温度、灰化时间、原子
本文将在对西方现代"美育转向"问题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影响,从美育视角探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价值,揭示其本质意义,并提出新时代中国高等美术教育
激发极化法是利用岩矿石电化学性质为物理前提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不同的岩矿石的充放电的时间特性是不一样的,因此,论文尝试研究二次激电场的衰减时间特性的一些规律,即衰减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联合总胆固醇(CHO)检测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肝硬化患者,依据C
该文介绍采用强刺激久留针手法治疗牙痛1例,治疗以灵骨、合谷为主穴,二间、内庭、下关、颊车为配穴,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该文主要阐述郑邦本主任中医师基于异病同治思想,应用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证慢性病的临床经验。
文章以首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为例,探讨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
目的探讨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联合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高度疑似脑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