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利建设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水利工程在为我们带来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给环境带来影响。为此,加强对水利工程环境的论证、预测和影响后评价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研究现状入手,就其相关理论及后评价原则展开探讨,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建立后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水利工程 环境影响 后评价 原则 指标体系
水利工程关系到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在论证、预测和判断中,加大对工程建设后的环境问题分析,更好的发挥水资源优势。为此,开展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主要从减少环境影响的对策是行,更好的对项目实施后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评价。我国对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的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多从地质、水质、气候、生物、景观、人群健康等方面来构建模糊模型,多数指标在建立时不易量化,也不利于定性、定量分析。为此,将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利工程的自身特点,从构建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中来展开研究,以促进水利项目的规范化、健康发展。
一、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水利工程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其评价的内容及评价方法多以定性为主,而又有所侧重。日本学者Nakayama.M通过对印度尼西亚撒古灵大坝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指出项目实施中的不合理因素;加纳学者Isaac K.T.通过对加纳库玛西Barekese大坝进行周边环境影响后评价,从数学模型的影响识别与分析中得出定量评价得分;Tullos通过对三峡大坝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从前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局限性上,指出当前环境影响后评价存在直接反馈的缺乏。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尽管项目不多,多侧重于水利枢纽和水库等项目。学者徐海军从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中初步得出了评价理论和方法;郑艳红针对水电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分为生态环境、水环境和社会环境;蒋固政从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上探讨其后评价的主要内容。综上所知,对于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的研究,以理论体系不完善,在研究及评价方法上多 以定性为主,缺乏对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等技术支撑。
二、水利工程的特点及环境影响后评价原则
水利工程根据其服务对象的差异,可以分为防洪工程、灌溉工程、城镇供水排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航道工程、渔业水利工程、海涂围垦工程等。总的来看,水利工程特点主要表现在:工程涉及范围较广,平面性构筑物对环境影响较大。通常情况下,对于水利工程所占用的土地、森林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影响较大。二是水利工程施工周期相对较长,对环境影响具有持续性。如从三峡工程来看,整体施工年限达17年,对周边环境的变化及影响是持续的,甚至有些是不可预知的。三是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较为复杂,特别是对周边水环境、气候、声环境、空气环境、土壤环境、动植物环境具有较大影响。因此,从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中,针对上述特点,需要确立相应的评价原则。一是是独立性,从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的整体来看,应该保持项目评价的独立性,不受前期工程施工、决策、执行、管理等环节的影响,从而保障后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二是反馈性原则,从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主要目标来看,信息反馈功能是对环境影响评价后的决策依据,也是制定增补环保措施的关键点。三是客观性原则,从后评价的工作实际来看,需要从真实的现状资料及数据中进行客观分析,并确保后评价结论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四是科学性原则,从科学方法的客观运用和分析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路,并从真实数据中进行科学论证。五是可行性原则,后评价研究的数据资料应该突出重点,避免繁琐,更应该便于相关部门从中借鉴和加以改进。六是可比性原则,通过对水利工程后评价研究,从指标的量化上要便于对比,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三、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程序及影响识别
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特点,在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中,其步骤主要有:第一是做好工程项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细化工程环境影响识别与分析;第二是对相关工程环境影响主要因素进行研究,筛选相关评价指标,构建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是参考规范标准,通过科学方法来对相关指标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确保各指标具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第四是对采用的评价方法进行对比,构建环境影响后评价模型;第五是结合软件对评价模型进行分析求解,提出相应的增补对策和措施。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识别研究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区域水文情势的营销,特别是对上游水流、下游库区泄流量的影响,对整个周边区域地下水位的影响,以及下游地下水位、断流的影响;二是对项目周边水质的影响,从长距离输送及水体贮存来看,会造成库区水位的抬升,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三是对区域气候及空气质量的影响,从水利工程涉及的水体面积、区域环境来看,对于局地水热交换、水陆之间的空气动力等指标的影响,会造成周边气候,如温度、湿度、风速、降水等影响,特别是对于大型水利工程,其局地气候变化显著;四是对周边地质的影响,由于库区地壳结构在水体应力的作用下,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如对周边堤岸的浸泡与冲刷导致山体滑坡等问题;五是对土壤的影响,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直接对土壤环境进行影响,一方面防范农田淹没,改善了土壤的养分;另一方面对水资源的分配不当导致下游淤泥减少,沙化、次生盐碱化严重。另外,对于水生、陆生动植物的影响较大,一方面从库区水体面积来看,促进了浮游植物、藻类的生长,利于渔业发展;另一方面从蓄水、泄洪等带来的水资源生态平衡,对水生、陆生动植物种类及数量带来影响,很容易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导致物种减少。
(2)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与识别研究
水利工程从环境的深远影响上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土地利用、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库区建设二引起的搬迁、人口流动,加剧人地关系矛盾;二是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水利工程带来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介水传染病、地方病等,将通过水利工程建设二进一步扩大,导致流行性疾病的发生率增大;三是对周边自然景观、古迹的影响,因历史原因而带来的景观文物等因防护、迁移而带来承继性断裂;四是对社会效益的影响,从提升区域防洪抗涝等方面,保障了人民安全,利用水力发电可再生、无污染。
四、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从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分析来看,对于水利工程自身特点,在构建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红,主要从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及指标层四个方面进行构建。目标层是反映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的总体要求,是对水利工程各指标体系的高度概括;系统层是从不同侧面来综合反映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状况,主要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要素层是基于系统层,分别从各自系统环境中来构建评价要素,在自然環境中,分别有环境地质、水文、水质、局地气候、空气质量、土壤、生物多样性等;在社会环境中,分别有社会效益、景观文物、移民安置、人群健康、工程施工等;指标层是对各要素层及各要素的相关指标进行构建,结合不同的环境背景来科学选取。
参考文献
[1] 蒋固政,马经安,李红清.水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探讨[J]. 水资源保护. 2011(05).
[2] 安中仁,张文洁,张三力.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特点、方法和基本内容[J].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1(01).
[3] 梁鹏,戴文楠,杨常青,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导则体系顶层设计[J]. 环境影响评价. 2014(06).
关键词:水利工程 环境影响 后评价 原则 指标体系
水利工程关系到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在论证、预测和判断中,加大对工程建设后的环境问题分析,更好的发挥水资源优势。为此,开展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主要从减少环境影响的对策是行,更好的对项目实施后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评价。我国对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的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多从地质、水质、气候、生物、景观、人群健康等方面来构建模糊模型,多数指标在建立时不易量化,也不利于定性、定量分析。为此,将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利工程的自身特点,从构建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中来展开研究,以促进水利项目的规范化、健康发展。
一、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水利工程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其评价的内容及评价方法多以定性为主,而又有所侧重。日本学者Nakayama.M通过对印度尼西亚撒古灵大坝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指出项目实施中的不合理因素;加纳学者Isaac K.T.通过对加纳库玛西Barekese大坝进行周边环境影响后评价,从数学模型的影响识别与分析中得出定量评价得分;Tullos通过对三峡大坝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从前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局限性上,指出当前环境影响后评价存在直接反馈的缺乏。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尽管项目不多,多侧重于水利枢纽和水库等项目。学者徐海军从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中初步得出了评价理论和方法;郑艳红针对水电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分为生态环境、水环境和社会环境;蒋固政从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上探讨其后评价的主要内容。综上所知,对于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的研究,以理论体系不完善,在研究及评价方法上多 以定性为主,缺乏对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等技术支撑。
二、水利工程的特点及环境影响后评价原则
水利工程根据其服务对象的差异,可以分为防洪工程、灌溉工程、城镇供水排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航道工程、渔业水利工程、海涂围垦工程等。总的来看,水利工程特点主要表现在:工程涉及范围较广,平面性构筑物对环境影响较大。通常情况下,对于水利工程所占用的土地、森林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影响较大。二是水利工程施工周期相对较长,对环境影响具有持续性。如从三峡工程来看,整体施工年限达17年,对周边环境的变化及影响是持续的,甚至有些是不可预知的。三是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较为复杂,特别是对周边水环境、气候、声环境、空气环境、土壤环境、动植物环境具有较大影响。因此,从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中,针对上述特点,需要确立相应的评价原则。一是是独立性,从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的整体来看,应该保持项目评价的独立性,不受前期工程施工、决策、执行、管理等环节的影响,从而保障后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二是反馈性原则,从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主要目标来看,信息反馈功能是对环境影响评价后的决策依据,也是制定增补环保措施的关键点。三是客观性原则,从后评价的工作实际来看,需要从真实的现状资料及数据中进行客观分析,并确保后评价结论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四是科学性原则,从科学方法的客观运用和分析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路,并从真实数据中进行科学论证。五是可行性原则,后评价研究的数据资料应该突出重点,避免繁琐,更应该便于相关部门从中借鉴和加以改进。六是可比性原则,通过对水利工程后评价研究,从指标的量化上要便于对比,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三、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程序及影响识别
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特点,在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中,其步骤主要有:第一是做好工程项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细化工程环境影响识别与分析;第二是对相关工程环境影响主要因素进行研究,筛选相关评价指标,构建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是参考规范标准,通过科学方法来对相关指标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确保各指标具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第四是对采用的评价方法进行对比,构建环境影响后评价模型;第五是结合软件对评价模型进行分析求解,提出相应的增补对策和措施。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识别研究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区域水文情势的营销,特别是对上游水流、下游库区泄流量的影响,对整个周边区域地下水位的影响,以及下游地下水位、断流的影响;二是对项目周边水质的影响,从长距离输送及水体贮存来看,会造成库区水位的抬升,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三是对区域气候及空气质量的影响,从水利工程涉及的水体面积、区域环境来看,对于局地水热交换、水陆之间的空气动力等指标的影响,会造成周边气候,如温度、湿度、风速、降水等影响,特别是对于大型水利工程,其局地气候变化显著;四是对周边地质的影响,由于库区地壳结构在水体应力的作用下,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如对周边堤岸的浸泡与冲刷导致山体滑坡等问题;五是对土壤的影响,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直接对土壤环境进行影响,一方面防范农田淹没,改善了土壤的养分;另一方面对水资源的分配不当导致下游淤泥减少,沙化、次生盐碱化严重。另外,对于水生、陆生动植物的影响较大,一方面从库区水体面积来看,促进了浮游植物、藻类的生长,利于渔业发展;另一方面从蓄水、泄洪等带来的水资源生态平衡,对水生、陆生动植物种类及数量带来影响,很容易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导致物种减少。
(2)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与识别研究
水利工程从环境的深远影响上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土地利用、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库区建设二引起的搬迁、人口流动,加剧人地关系矛盾;二是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水利工程带来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介水传染病、地方病等,将通过水利工程建设二进一步扩大,导致流行性疾病的发生率增大;三是对周边自然景观、古迹的影响,因历史原因而带来的景观文物等因防护、迁移而带来承继性断裂;四是对社会效益的影响,从提升区域防洪抗涝等方面,保障了人民安全,利用水力发电可再生、无污染。
四、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从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分析来看,对于水利工程自身特点,在构建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红,主要从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及指标层四个方面进行构建。目标层是反映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的总体要求,是对水利工程各指标体系的高度概括;系统层是从不同侧面来综合反映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状况,主要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要素层是基于系统层,分别从各自系统环境中来构建评价要素,在自然環境中,分别有环境地质、水文、水质、局地气候、空气质量、土壤、生物多样性等;在社会环境中,分别有社会效益、景观文物、移民安置、人群健康、工程施工等;指标层是对各要素层及各要素的相关指标进行构建,结合不同的环境背景来科学选取。
参考文献
[1] 蒋固政,马经安,李红清.水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探讨[J]. 水资源保护. 2011(05).
[2] 安中仁,张文洁,张三力.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特点、方法和基本内容[J].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1(01).
[3] 梁鹏,戴文楠,杨常青,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导则体系顶层设计[J]. 环境影响评价.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