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龟”还是当“海鳖”

来源 :民族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i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若是物质主义者绝对应当生活在当今中国;你若是清教徒,那么北美确实是天堂。你要是没有什么欲望,北美是一个好去处;否则还是待在中国,在那里你可以实现任何欲念。
  多年以前,我从中国去到北美,那里物质的充裕令人咋舌。可今天由北美回到中国,这里物质的丰富更让你震撼。
  在北美可以自由呼吸新鲜空气,在中国可以充分享受人气。
  在中国我容易吃成胖子,在北美很容易喝成肥仔。
  在北美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在中国可以享受生活的内涵。
  在中国生活你极容易忘记自己,在北美生活要为自己担忧不完。
  年轻人应在北美磨练,中年人应在中国发展,老年人要在两地轮住。
  美国给人一片自由的蓝天,中国给人一个坚实的大地。
  人生悲剧:在北美消磨一生。
  ——坐在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的一个咖啡馆里,对朋友们调侃完这一大段心得,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不对比不知道啊!
  中国是岸,美国是海。回去的成了海归,演变成“海龟”。留下的憋在美国,也就成了“海鳖”。海龟们在奋斗着,在岸上热火朝天;海鳖们心存不安,在海边跃跃欲试。
  原来,我对归国的朋友还不太注意。有一次朋友说,许多人都回国去了,你为什么还待在国外?我吃惊地说,真的吗?我怎么不知道?
  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身边有人回去了。有的做了“长江学者”;有的办起了自己的公司;有的当上高官;有的被派回中国;有的被高薪聘用。仿佛一觉醒来,回归跟自己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很多从中国探亲或者出差归来的人都说:“回去的感觉真好!”一回来就感到压抑甚至沮丧。要过很长时间心才能收回来,面对北美平静如水的生活,回国仿佛是刚刚做了一个梦。讲述起回国的见闻,他们便眉飞色舞,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雄心尚存的人会羡慕地说:“国内的机会真多!”见到往日的同学和朋友正在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向往的心便会高高悬起,仿佛人家中了奖,而自己只能眼巴巴地旁观。
  巨变的时代诱惑着“海鳖”们。中国在快速地变化着。世界的目光都汇聚在那里,外来投资纷纷涌入,庞大的市场让人垂涎欲滴。中国给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优惠条件,渴望着“海鳖”们能将先进的技术、管理带回来,在中国与世界架起一座座桥梁。对于雄心尚存的“海鳖”们,梦想着这个变革的时代,希望在这个“乱世”里,成为名垂千古的英雄。如果错过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那就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我与昔日同窗相聚在雅致的餐厅里,久别重逢,相聚甚欢。他们既有无穷的怨言,也有成功的自豪。接过名片,老总和高官让人震惊一阵。遥想当年,现在的“海鳖”们并不比这些“土鳖”们差。人家可是春风得意,而“海鳖”则生活如死水一团。有的“海龟”成功了,办起了网络、咨询公司等。媒体的焦点聚集在他们身上,那份光环让不少“海鳖”羡慕不已。
  上海的这位朋友极力怂恿我回国发展。朋友在国内路子多,关系广,让我回国和他一起干,并给举了许多回国发展的成功例子。
  “国内这几年变化真是很大。中国的轿车销售量每年以20%—3帆的速度增加。车多了,路也修得多了。国内的变化让我不敢想像。”我不免感慨。
  “这些天,是否回国发展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我们心中。”我告诉他们说,“回国来,有自己熟悉的亲人、朋友和文化氛围,可以开展自己的事业,但也要忍受关系网、官僚主义以及远远比不上美国的自然环境;留在美国,要忍受着远离亲友的孤独和落寞。看看网上好些关于回留问题和中美比较问题的讲座就知道,那么多人关心回去还是留下这个问题,就正说明了中国在发展,在进步,在迎头赶上。回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真实的选择了。”
  我的一个好朋友本来在美国有一个好位置,但他辞职了。问他辞职的原因,对方仰望着天花板,反问我:“天空多美,你说我们能飞得多高?”我迷惑地摇头。他说:“我们是—群鹰,美国的天空很美,可是面对这层玻璃的阻挡,我们只能在这片狭小的空间中飞行,却永远进入不了这片蓝天白云。美国的天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是回到中国,我们可以自由翱翔,那天空是没有边界的。”
  这层玻璃天窗也阻隔着我。每当走进办公楼,面对着巨大的玻璃窗和灿烂的阳光,我或多或少也有这种感受。日复一日地生活,也许到退休还是走着同样的轨迹。美国的风景是凝固的,我的前程似乎也是凝固的。我不禁感叹,我可以看到自己10年甚至20年以后的状态。少数人可能进入管理阶层,但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登上了半山腰,气喘吁吁,雄伟的高峰只能仰望,似乎再没有力气攀登上去了。
  更多的人永远在美丽的玻璃天窗下奋斗着,却打不破这层天窗,于是就把目光转向回归。在美国的我看到,一批批中国招聘团来到美国,学子们从各个州蜂拥而至,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他们关切地问:“中国的变化怎么样了?”然后递上简历。中国汽车代表团每次来底特律时,人们期待着与中国同行对话,关注着中国的汽车发展,渴望着能融入到中国汽车腾飞的洪流之中。一家大公司决定从中国采购零部件,在内部网站上登出了招聘4个与中国采购有关的职位,结果几百名中国人争先恐后报名。有回国讲学的机会,大家更是趋之若骛。一方面是想为中国的技术发展尽份赤子之力,另一方面也想看看今天的中国到底怎么样,寻找回国发展的机会。
  以往的每天,我走在纽约的大街上,那些耸立的高楼似乎是一道道永恒的风景线。行驶在没有止境的高速公路上,穿越都市、跨越原野,漫山遍野绿草如茵。自然充满生机,却没有多少人气。阔别几年,回到克利夫兰的校园,房屋依旧,浪漫的环境依旧。生活在世外桃源般的国家里,只是一种享受,我拥有幽雅的环境和净洁的空气。回到公寓里,眺望着湖光美景,却仿佛没有人光顾。
  我曾经渴望这种生活,但时间长了,这份宁静又让人感到几分窒息。因为这里的风景都凝固了,也许几十年后这幅风景会依然如此。
  面对这些,我经常会想起中国的都市,街道上人声鼎沸、摩肩接踵。我梦想走在中国的大街上,随便走进一家小店,点几道菜或者小吃,在喧嚣中,吃得心满意足,在漂亮的大楼和杂乱的建筑工地间穿梭,感受着一个都市跳动的节奏和流动的画面——好一幅让人感到希望的画面!
  美国是一个发展完备的国家,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海鳖”们的生活犹如一汪平静的湖水,一阵风吹过,只激起浅浅的波纹,极少掀起狂波巨浪。宁静让人向往跳动,永恒让人憧憬变化,诱惑涌动着渴望的心。人总是向往动感,而且是向上的动感。如果永远生活在一种静止的环境中,慢慢地会变得麻木。生活在美国,真的有“鳖”的感觉。而中国则是波浪翻滚,在这个变革的社会里,“海鳖”们都想去冲浪,他们的心在剧烈地跳动着:回去吧,我们要做“海龟”!海归呀,已经成为我们这些海外学子挥之不去的梦……
  高佩三摘自《海外文摘》
其他文献
那是发生在我小时候眼前的一幕,它一直伴随着我的人生,伴随着我在十字路口一次又一次的选择……  记得当时我送生病的奶奶到离家不远的一家医院治疗,在医院烧伤科,我曾目睹到一位双腿被开水烫伤的女孩的救治过程,那位女孩不过十七八岁,听她的母亲说,她正在读高中,成绩棒着呢,求医生用最好的药,不能让她的双腿留下伤疤,往后,她还要穿裙子呢!  想想也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要是玉腿上留下疤痕,她失去的将是夏天
期刊
1953年9月,赫鲁晓夫当上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他向莫斯科加里宁区的选民许诺,很快大家便会搬进新居。于是,莫斯科开始盖起了5层简易楼。在批评莫斯科的那些建筑师时,他说:“人们需要的不是城市漂亮的外观,他们需要的是平方米。”在赫鲁晓夫的支持下,那些主张加快建筑步伐的大小官员开始在各区大盖一个街区一个街区的5层简易砌块板楼……城市的风景遭到了破坏,一些自然保护区从此在莫斯科市区的地图上再也找不到了。 
期刊
编译/沈湘  我和弟弟迈克是孪生兄弟,他虽然只比我晚出生5分钟,但他在生活上的智商比我小至少5年。从幼稚园到大学,几乎都是我在照顾他。小时候,父母给他的零花钱常常被他的同桌骗去买比萨饼吃。于是,在我的一再要求下,老师终于同意我跟迈克同桌,因为有我在迈克身边,迈克原来的同桌便再也没有骗过他的零花钱。  有一次,迈克的零花钱又被街头的几个小混混骗走,我追过几条街,最终将那几个小混混狠狠地接了一顿,从此
期刊
从很大程度上讲,人是机遇的产物。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能力以及他的成就时,我们不能完全忽略机遇的重要性。有些时刻比几年都要重要,在时间的重要性和价值之间没有均衡。一个出乎意料的5分钟就可能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但是,人不是靠偶尔撞在木桩上的兔子获得成功的。事实上,通常我们所说的命运的转折点,只是我们之前努力所取得的成绩所集成出的机会。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校训就精辟地诠释了勤奋、机遇和成功三者之间的关系
期刊
按照常理,“循规蹈矩”地搞营销,往往成效甚微,甚至蚀了老本。倘若打破常规,逆向思维,独辟蹊径,想人之所未想,为人之听未为,很可能会出奇制胜。赢个盆满钵盈。  亏本经营香港有一家花旗参店,推出了“一元超值销售”法,他们把原定价一百元左右的每包参类商品,分拆装成小包出售,每包一元。每位顾客每次只能买一包“一元商品”。这样,再穷的顾客。也买得起高档的商品,富有的顺客也愿意这样少量多次地购买。很快,不同层
期刊
紫藤  伊拉克人称之为“篱笆”,说英语的人都叫它“围墙”,围绕着美军在巴格达驻地,在过去的两年里,这个围墙不断在增长,形成了周长至少有10英里的城墙。  这个围墙对生活在外面的普通伊拉克人影响不小。卡利德·达奥德是伊拉克文化部的一名职员。他至今仍对穿越他的花园的这堵屏障心存疑虑。它有37米高,是由一块块重达5吨的防爆水泥板构成的。  他说,几个月前美国军人开着起重机来到他的花园,推倒了树,破坏了低
期刊
唐山抗震纪念碑只有一块黑色花岗岩,记载着“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子瓦砾,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872个字的碑文,集结着唐山人的全部情感。唐山人都说碑文写得好,戴连第每天去唐山师范学院上班都要骑车经过这块碑,大部分时候他自豪,有时心情复杂。他是碑文的撰稿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写的“匍匐互救、先人后己”意味着什么,更不清楚为什么他有三个女儿姓冯。唐山人习惯给死去的亲人加上30岁年龄,好像他们本应活着。戴连
期刊
去年3月的一天,我怀揣着仅够半个月生活费用的400英镑踏上飞往英国的航班。我选修的是地产评估学,为了不落后,我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背那些枯燥乏味的房产法律条规,—天只有四五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即使这样,我还需要每天抽出5个小时打零工,维持基本的生活费用。  我跟一个来自中国四川的女孩多多成了好朋友。她跟一个英国男孩子关系很好,有时会请我们去参加当地人家的聚会。我总是抓紧这种时刻多吃些蔬菜和水果。
期刊
讲完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细看儿子已经垂睫睡去,女儿却犹自瞪着坏坏的眼睛。  忽然,她一把抱紧我的脖子把我赘得发疼:“妈妈,你说,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我一时愣住,只胡乱应道:“你说呢?”“你说,你说,你一定要说。”她固执地扳住我不放,“你到底是不是仙女变的?”  我是不是仙女变的?——哪一个母亲不是仙女变的?  像故事中的小织女,每一个女孩部曾住在星河之畔,她们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她们几曾烦心挂虑?她
期刊
六十年代叫“那个”    举例说明:  女(低头轻声)道:“哎,你能不能‘那个’我一下?!”  男(疑惑不解)道:“那个?哪个啊?!”  女(面漏羞涩)道:“那个,就是……傻样!”  男(恍然大悟)道:“哦,嘿嘿嘿……”  画外音:“啧啧……吱吱……#%”    七十年代叫“亲亲”    举例说明:  男:“二丫。”  女:“嗯,干吗?!狗剩哥?!”  男:“我……能不能……亲亲……你啊?!”  
期刊